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追求优秀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答案。

对地方A不满意,我们想逃到理想的地方B。

这种愿望,是我们的人生不断轮回的一个关键原因。

因为,理想化的B是从A中生出的,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譬如,一个男子,对情绪化的妈妈不满,于是生出理想——找一个特别有控制能力的理想女子。最终,他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特别自控的女子。但他发现,他自己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因为他只有通过这样做,才能打破这个女子的防御,进入她的世界。

其实,被他理想化的自控和情绪化是一回事。这个女子,原来有一个特别情绪化的爸爸,她讨厌爸爸的情绪化,拒绝向爸爸认同,于是变成了一个极其自控的人。

然而,她太自控了,她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因此令正常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只有一个特别情绪化的人才能突破她的层层防御,与她建立亲密关系。假若那个人本来不情绪化,为了爱她,为了和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也只有变得情绪化才行。

再如,一个女子,对自卑的父亲不满,于是生出理想——找一个特别强有力的优秀男子。

她的梦想成真了,的确找到了一个特别强有力的极其优秀的男子,但她很快觉得自己陷入了地狱,因为这个男子非常挑剔,整天批评她,不管她多么努力多么辛苦,她都达不到他的要求。

这很容易理解。这个男子之所以极其优秀,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极其自卑,为了逃避这种自卑,他努力追求优秀。然而,优秀并不能化解他的自卑,恰恰相反,他甚至是越优秀越自卑。这种内心的交战非常痛苦,于是,他自己以优秀自居,把优秀非常当回事,而将自卑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并且,关系越亲密,他的投射越厉害。

所以,在和这个女子的关系中,这个男子越优秀,他的潜意识深处就越希望这个女子自卑。他越在乎这个女子,就越希望她自卑。

情绪化和过分自控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卑和追求优秀也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控是为了压制情绪化,追求优秀是为了逃避自卑。然而,这是一回事。

分裂,是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说,分裂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你的外在条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仅因为你是我的爱人,于是我这么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一旦爱是有条件的,就制造了分裂。

例如,父母说你听话我们就爱你。那么,这种有条件的爱就制造了分裂。这个孩子会认为,听话的时候,他是好的,不听话的时候,他是坏的。于是,他会渴望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并把自己的独立意志压抑下去。

然而,如果父母对他的压制太厉害,这个孩子很容易会走向叛逆。他拒绝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去做一个非得和父母对着干的坏孩子。但遵从父母的意志,和非得和父母的意志对着干,这仍然都是同一个维度的内容。

分裂总会制造这种结果:你要么居于分裂的这一端,要么居于分裂的那一端。

这种例子在恋爱上最容易看到。最有趣的例子如克林顿,他有过几十个情人,一类是像他妈妈一样的女强人,如希拉里;一类是傻得不行的傻女孩,如莱温斯基。他人生的几十次风流韵事,看起来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肥皂剧。

显然,他对妈妈的爱有执着的地方,也有不满的地方。于是,他要弥补,去找莱温斯基这样的傻女孩。然而,这是一回事。

和希拉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他是个傻男孩;和莱温斯基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他是男强人。

这显然是同一种关系。本来,他要寻找不同的感觉,但最后他会发现,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关系给他的感觉是一样的。

越分裂,问题就越严重。所以,追求优秀并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良药。

我们还应看到,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所以,越在乎优秀,就势必要有一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

要么,这种平衡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于是我们常看到,那些特别要强的人自卑得不得了。

要么,这种平衡在一个关系中体现,于是一个优秀的女子会找一个自卑的男人,或一个优秀的男人找了一个条件远逊于自己的女人。这就是所谓的“鲜花插在牛粪上”。

怎么从这一命运的轮回中得到解脱?

接受与宽容。

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自卑,或承认自己的确有一对很自卑的父母,自己对他们有点瞧不起,甚至非常有意见。当承认了这一事实后,你就会对自己的自卑或对父母的自卑就不那么在乎了。

这时,你内心的“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冲突就减少了,或者说,分裂就减轻了,而开始出现了融合。

你对这一命运和这一事实的认识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会变得越宽容,于是你对自卑不再那么敏感,对优秀也不再那么执着,这时你就不再被爱人的优秀迷惑,而能很快看到真实的他。

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但起码你要有一个意识:在乎自卑和在乎优秀是一回事。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