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真祈祷与富裕

我曾要求过你,变卖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再来跟随我。我的意思是:你若能不再投资于这世界,你方能教穷人看出他们的财宝之所在。所谓的穷人,是指那些投资错误的人,他们才真的贫穷。阿顿和白莎曾经答应过,我们会谈一谈“什么才是真正的祈祷”,他们还会教我如何把圣灵的指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直觉上,这很可能是我们下回要谈的主题,因为我最近突然对《奇迹课程补编》中的<颂祷>一文感到兴趣,不但用心去研读,还试着活出来,而它所谈的正是这一主题。我的两位朋友说好会在一九九八年的八月来访。在他们到来之前,我利用七月的国庆假日那周,拜会了那位被白莎推崇为将会名垂青史的奇迹教师。

过去五年间,我们的读书会会长常借我肯尼斯(Kenneth Wapnick)的录音带,我偶尔也会听一听,由于我对阅读的兴趣不大,所以这些录音带颇能帮我更深地了解此书的要旨。当然,我也可以纯粹在家自修,但多一些指导也不错,我一直很想参加一次肯尼斯的研习会。时候终于到了,凯伦与我由缅因州的荒僻小镇出发,驾车前往纽约州的另一乡野小镇Roscoe,总共十小时左右的车程,磨蹭了五年的心愿总算实现了。当我们抵达“奇迹课程基金会”所座落的塔拉拉湖(Tennanah),一看到湖畔如诗如画的美景,两个人更是欣喜非常。这三天的“时间与永恒”研习会,大约有一百五十位学员参加,大部分的学员来自纽约州,也有不少来自美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而来的都有。当我怯生生地和身边的学员交谈时,发现这群人大都是来自各界的菁英,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这或许就是奇迹学员特有的资质。那三天里,我们在自助餐厅跟肯尼斯照过几次面,最让我惊讶的两个发现即是,他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高度的幽默感,这是我不曾由他的录音带里听出的特质。

我很难描述那几天的感受,只能说,那个研习会带给我很大的转变,当我离开时,内心更加深信不疑:即使我无法掌控生活中的各种逆境,但如何去看待它们,却永远在我的掌控下。那是我当时的心得。★ 即使我无法掌控生活中的各种逆境,但如何去看待它们,却永远在我的掌控下。

两年之后,也就是西元两千年,我又去了Roscoe一趟,再度参加肯尼斯的研习会。到了那儿,才知道基金会计划迁离纽约州,搬到三千里外的加州南部小镇Temecula。失望之情当然难免,但我相信肯尼斯伉俪必然在J兄的指引下,知道怎么做是更好的。何况加州本来就是灵修新思潮的大本营,我很期待有一天也能远赴西部去探访他们。不论如何,我由衷感谢那两次研习以及和肯尼斯的会晤。那个夏天,我在家里常常想到匮乏与富裕的问题,这也是我下回想要跟阿顿及白莎谈的主题。我觉得美国人的物质需求之高,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回顾过去,在“大萧条”时代的美国人,只要有屋栖身,有食物果腹,就感恩不尽了。虽然也有一小撮人活得很阔绰,但绝大多数的民众都在生存边缘挣扎,只要没有挨饿受冻,就谢天谢地了。一直到一九五〇年初,美国人的消费心态,还处在“锱铢必较”的阶段。那时,除了年轻的一代,大部分的美国人仍有“大萧条”的记忆,因此还很强调节俭的美德,这让美国企业伤透了脑筋。但从五〇年代开始,电视广播逐渐普及,可以说每个家庭、每个角落,都直接浸沐在五光十色的广告诱惑之氛围中,这给企业带来莫大的商机。首次,全美国人都能从电视广告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而且觉得唯有拥有那些东西才会幸福,人们毫不警觉自己的贪欲是那么禁不起引诱。大约到五〇年代中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商机无限,资本主义趁胜追击,华尔街随之兴起。到如今,人们宁可贷款消费,再也不顾量入为出的原则了,常爱买一些浮华不实,甚至累赘无用之物,去塞满他的房子——尽管他一向没有那些东西也照样过得很好。不仅如此,因着电视广告的推波助澜,街坊邻居或亲朋好友之间,也愈来愈喜欢比较谁更富有了。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富裕未必是件坏事,但对于人心的影响可大了,它使人的眼光愈来愈集中于物质层面,与小我的秘密伎俩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可想而知的,从此,人心也愈来愈缺乏节制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则是,凡是电视上没有报导的事情,便失去了重要性。例如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智利经由民选的总统竟被美国情报局所雇的凶手暗杀了,电视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只因美国有意扶持另一个右派领袖。随后数年,被这傀儡政权凌虐屠杀的智利人民多得不可胜计,当全世界为此暴行而发指之际,美国人民却浑然不觉,只因为电视上没有详实的报导。一九九〇年,美国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没有资格参加欧洲联盟,因为按照欧洲的法律,死刑的存在让美国落于“不文明国家”的行列,而失去了加盟的资格。

当然,推到究竟,这一切仍是小我预先写好的剧本,而我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我承认,宽恕通常不会即刻浮现于我心中,但不论耽搁多久,它迟早还是会现身的。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个下雨的午后,阿顿和白莎第十三次来访,白莎一脸笑容地开始我们的谈话。

白莎:嗨,葛瑞,真高兴看到你,又会面了,真好。我们很高兴你去看肯尼斯了,当然你不必亲自见他,一样也能学到他的观点,但跑这一趟很值得,不是吗?

葛瑞:真的如此,很棒的会晤,我真没想到这位博士这么风趣。

白莎:老弟,欢笑乃是圣灵的招牌,只要你对世界太过认真,你就被它逮住了。

★ 欢笑乃是圣灵的招牌,只要你对世界太过认真,你就被它逮住了。

葛瑞:嗯!我要记住多笑一点。我的宽恕还是常常慢了几拍,你一定知道我今天想要谈什么,我希望在接受圣灵指引方面做得更好。对了,我非常感激你们这样纵容我,让我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白莎:一切都在计划之内。我们就讨论一下那超乎世界的指引之源吧!我们今天不会逗留太久,所以让我们马上切入正题。你念过<颂祷>那一篇文章了吧!

葛瑞:当然,我喜爱得不得了。

白莎:那么让我们先说说“什么才是真祈祷”,你该如何在不求“附带利益”之下而获得附带的利益。

葛瑞:能否打个岔?

阿顿:请说,我们正是为你而来的。

葛瑞:我最近想到,从圣方济一直到德蕾莎姆姆那些道地的圣人,都是虔诚可敬的灵修人士;这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哪里配当上主的使者,你知道我不是那种虔诚派的。

阿顿:随时记住这一点,唯有你的宽恕能证明你的虔诚,而你如今已经愈来愈习惯宽恕了。你大概已经忘了,几年前,宽恕对你绝对不是轻易的反应。现在,你每次宽恕之时,只要记得把它当作你给自己以及给上主的礼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葛瑞:多谢,我会继续努力的。但我真的缺乏那一股劲,不觉得有必要写这本书,也不想东奔西跑,去充当《奇迹课程》的发言人,你知道,我的声音一点都不悦耳动听。

阿顿:如果你真不想做的话,就无需勉强;如果你决定一试,不妨记住一件事:摩西也没有悦耳的声音,希特勒的声音倒是挺动听的。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的内涵。何况,你如果放胆伸出头来试一试,其结果,可能让你自己都吃惊呢!总之,别忘了一点,你是说给自己听的,外面没有任何人;你随时都该这样提醒自己。

至于你说的“那一股劲”,人们之所以会有强烈的性欲,或是对工作的狂热,其实是在害怕死亡,或者说是他们感受到生命“大限”的威胁。至于你这类提不起劲的懒虫,只是把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其他方面去了。这时,你只需记住,害怕死亡或害怕上主,都是何其荒谬的事。葛瑞:说实话,我还真怕我的夏威夷之梦会破碎,没有想到我对这个岛的执着还挺深的。

阿顿:你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内疚,想搬到夏威夷去住,有什么可非难的呢?每个人都得找个地方栖身,只是各有所好而已,所以不必再为此自责了。连鲸鱼都聪明得知道该去夏威夷过冬,你也不笨,为何不能去那里?葛瑞:“长安居,大不易”,我只担心自己的经济条件在那儿撑不了多久。

阿顿:那是因为你把马车架在马的前面了。算你好运,我们今天所要谈的,正是如何帮你把马放回马车的前面。

白莎:你必须先了解一点,不论你的境遇如何,你都是纯洁无罪的。世上有些人会为自己的贫穷感到内疚,有些人则为自己的富裕感到内疚;你可曾想过,在你数不清的轮回梦境里,你曾经富过多少世,又穷过多少世?但要记得,没有一世是真的,都是一场徒然的梦。我曾经提醒过你,如果你已经真正把握了这部课程的基本理念,你所学到的那些原则,必然能够套用在具体的生活之中。比如说吧,当你十分渴望某个东西时,表示你一定已经把自己视为一具身体,或是认定自己跟上主分裂了;否则,你怎么可能还会渴望任何东西?你若是一个灵,或与上主一体的,你便一无所需了。只要你能记起自己其实不是这一具身体,便不难后退一步,看清自己渴望之物何其虚幻,何其无价值。再澄清一次,我们不是要你放弃世上任何物质,我们只是教你如何去看它而已。你若有所需求,表示你是匮乏的,才会有此欲望;这时你应记得,其实是自己有意用它来取代上主。因此,你与祂的分裂才是问题的症结,你只是在做一个匮乏的梦,这全不是真的。从此,你不会把世间任何一物的价值置于另一物之上了,你会记得它们全是同样的虚无。基督一无所需。如果你有所需求,表示你着眼于小我的脆弱;你若一无所需,表示你已着眼于基督的大能。

★ 如果你有所需求,表示你着眼于小我的脆弱;你若一无所需,表示你已着眼于基督的大能。

葛瑞:如果我喜欢夏威夷,只是看准了它的美丽才做此选择呢?

白莎:想要如愿以偿,有一个方法,就是把你见到或想象中的美景,当成富裕的基督的一个象征。例如:在你生日那一天,即使是狂风暴雨,使你无法出门欣赏美景,但美景仍会在它真正所在之处,也就是在你的心中。阿顿:在你的个案中,匮乏显现为一种经济问题,那仍是你潜意识的内疚引发出来的。不要为此难过,世上还有更糟的呈现方式的,你的问题远比罹患绝症或其他棘手危机要好多了。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宽恕它了,你的血压正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数一数你的福气并感谢吧,你的人生课题还算是容易应付的。更何况,你的宽恕已经慢慢唤醒你对生命真相的觉知了。葛瑞:我已经慢慢明白该如何祈祷,如何与上主同在了,但我还不太明白你说的“附带利益”这个观念。

阿顿:好吧,我们就简单地解释一下,然后就该告辞了,让你自己好好地练习。“熟能生巧”!记得吗?

你不妨这样去看:如果虚幻的娑婆世界永远变化无常,而上主却是永恒不易的,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你所需资源的来源?匮乏的问题只是分裂之念的象征,只因你把信心全放到不可信赖之物上,问题才严重起来。你若认为自己的资源都是来自世间的某物,比如事业、工作或是特殊才能,那么世界一有变化(世界保证是变化无常的),你就落难了。你那虚幻的资源随时都有失落的可能。除非你的终极资源是不可能变化,也不可能失落的,那么,你才算是把信心放对了地方。如今,你可以把过渡性的工作及努力,当作一种工具,象征着你那源源不绝的资源的一种形式。如今,你的终极源头成了取之不尽的泉源,它会以“灵感”的形式随时给你具体的指引。万一你谋生的工具“坏了”,又有什么关系,你无须紧抓着不放,因为那不是你真正的“资源”所在。你的终极资源若是源源不绝的,那么一个工具坏了,很快会有另一个工具前来递补,它会很自然地透过“灵光一现”的方式出现的。这是最好的安心法门,因为你知道你绝不可能失落那个终极资源的。葛瑞:我慢慢体会到你所说的话了,但你能否更具体地形容一下那个“附带利益”?

白莎:好的。J兄在<颂祷>中的解说算是相当具体了,但你与上主的合一必然是抽象的。日后,你寻找的答案通常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浮现,你可以称之为“与上主结合的余波或余响”。你既然已经读过这篇文章,让我再为你复诵其中一段精华:祈祷的秘诀就是忘却你自以为是的需求。祈求具体之物,就等于先看到了罪,再去宽恕它。同样的,当你祈祷时,也应撇开自己的具体需要,将它们全交托到上主手中。如此,它们便成了你献给祂的礼物,这等于告诉上主:你无意在祂面前设置偶像,你唯祂的圣爱是求。★祈祷的秘诀就是忘却你自以为是的需求。

我来举个实例吧!当你冥想时,不妨观想自己牵着J兄或圣灵的手,迈向上主。然后想象你把所有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以及执着的偶像都当成一种礼物,放在祂的祭台上。你不妨告诉上主你对祂的爱,并且感激祂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你的生命永远安全无虞,永远一无所缺。然后,安静一会,沉浸在“上主不只把你创造得像祂一样,还永远与你同在”这一真相里。此刻,决心放下一切,结合于上主的爱内,让自己全然消失于合一的喜悦中。数日之后,也许在你吃三明治时,或是在电脑前工作,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灵感,答复了你的问题。你可知道,灵感的原文inspiration的字根就是in spirit;你一与灵性结合,答案自然出现。人们终日忙着要求上主答复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知道如何祈求的话,也该知道答案会如何出现才对。祂的答复绝不会是有形可见的,而是由你心中冒出的一种无声无息的指引,也就是一个灵感,<颂祷>称之为“上主之爱的回响”:任何一种答复,只要是来自上主,都会符合你当时心目中的需要。然而,这不过是圣灵答复的一个回响而已。真正的声音始终是感恩与爱之颂。

因此,关键在于:与上主结合于爱与感恩之中,忘却其他的一切,消失于祂的爱内。这才是所谓的“充满灵光”,它本身即是一首颂祷。那个回响,则是“附带利益”,它原非祈祷的目的,只是当你结合于上主之爱时自然产生的结果。因此,你要求的并不是那个回响。真正的礼物是那赞颂。与之相伴的泛音、和音及回音,都是次要的。

葛瑞:这答复可不可能按照我心目中渴望的形式而具体呈现在世界上?

白莎:上主的答复一向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如果它具体显示于世间,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象征而已。不要期待上主为你在世间做任何事情,祂绝不会的;但当你听从指引所得到的“结果”,却可能以具体的形式显现在世间,然而,那也不过是你生命本有的富裕与安全之象征而已。阿顿:此后,你的起心动念会从“大能”而非“脆弱”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自己工作时愈来愈有耐心,心情逐渐放松,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了。当你迈向上主时,只要放空原有的欲望,便不难感受到祂的爱。即使回到你心目中的那个世界,你也愈来愈容易忆起自己真正之所在,即是与祂同在之处。遇到问题时,你会很自然也很清晰地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面临重要抉择时,你也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决定。这方法及其灵验,为它的有效性提供了最好的证据。当你由天父那儿领受恩赐时,不要忘了,你永永远远都是跟祂在一起的。

上主的答复必是永恒的。其他零星的答复都包含在这个答复中了。

白莎:我们得告辞了。但这只是形体的分离而已,当我们消失时,我们要与你结合于上主内,因我们也在那儿。当你迈向上主时,并不是有所求而来的,纯粹出于爱。只有在你爱祂时,才会发觉自己正被祂深深地爱着,现在如此,永远如此。在真实的祈祷中,你只会听到那首颂歌。其余的一切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只因你已先寻求了天国,其余的一切确实都已赐给你了。

《告别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