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感情。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是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一句千古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近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善于用激情来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仅通过观察与推理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该词产生于1520年)这个术语,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他们还是识别并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连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呢,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呢,还是通过观察所得来的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不得不感叹,希腊哲学家的探索目标与当代心理学家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对人类发展来说,希腊哲学家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当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

这些探索让我们明白: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正是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行为的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求的最大释放。

《心理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