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纵深探索者: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一节 关于弗洛伊德

在心理学编年史上,没有哪位人物能像西格蒙得·弗洛伊德一样,其理论既备受吹捧,又惨遭诋毁。他既被视作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令人尊敬的学派领袖,同时又被斥为骗子。然而,不管是他的崇拜者还是他的批评者,得出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心理治疗及西方社会看待自己的方式等所产生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其他任何人都大得多。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弗洛伊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故事吧。

和大多数有名望的心理学家相比,他从背景上来说最没有希望成为学术界的泰斗。弗洛伊德于1856年出生于弗赖堡,父亲是一个沿街叫卖的犹太小贩。在孩提时代,他从未听说过科学这类事情,更谈不上现代心理学了。他的祖先当中也没有哪一位曾上过大学,甚至连预科学校都没有读过。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他都应该像其父亲一样,做一个小商小贩。

弗洛伊德的父亲抚养了7个孩子,这个家庭的大部分岁月是在艰辛中度过的。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终生都对金钱存在一种焦虑感的原因。不仅生活贫苦,他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他是犹太人,社会禁止他们从事大部分职业,更不准他们进入高级公职阶层。由于他的父亲早已抛弃犹太人的东正教信仰,弗洛伊德更成为双重的局外人。他不被社会接受,也不参加犹太社区的任何活动。

弗洛伊德出生之后,一位农妇曾对其母亲预言,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童年时代,他的父母时常给他讲起此事。不管是否出于这个原因,早在幼年时,他就成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学习刻苦用功,在预科学校的7年中,一直是班上第一名。法律和医学在当时都对犹太人开放。在预科学校的最后几年中,他读到一篇歌德论自然的文章,于是决定终生投身科学。1873年,他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那里他受尽同班反闪族同学的排斥,或许正因为此,他脱颖而出。

但他迅速发现,医学对他并没有吸引力。在学医中途,他开始受到恩内斯特·布吕克(Ernst Brucke)的强烈影响。布吕克是生理学教授,是当时统领整整一代心理学者的机械生理学派的核心人物。布吕克比弗洛伊德年长近40岁,这位老人当然也对这位绝顶聪明的学生有强烈兴趣,不久他即成为弗洛伊德在科学上的师长和生活中的慈父。弗洛伊德后来说,布吕克“在我一生中的重要程度胜过任何人”。对于一位花费近50年时间才形成一门与布吕克完全不同的主观内省心理学的伟人来说,这一句话确属不易。

弗洛伊德对内省法的关注还是后来的事。当时,他确实被生理心理学深深吸引,并把6年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解剖鱼类和龙虾,追寻它们的神经通路,并透过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

他醉心于学术上的生理心理学,希望成为一名生理学家,终生进行纯粹的研究,但布吕克建议他不要这样。弗洛伊德没有钱——他依旧住在家里,靠父亲供养——当时,从事纯科学研究对一个没有额外进项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有望在学术上取得很高的地位。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于是,弗洛伊德放弃这个梦想,极不情愿地完成医学课程,并于1881年拿到硕士学位。

他继续待在这个研究院里,但在第二年,他邂逅并爱上妹妹的一个朋友,一位名叫玛莎·柏恩雷(Martha Bernays)的迷人姑娘,不久即向她求婚。她也为这位肤色黝黑的漂亮医生所吸引,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的求爱。但结婚还是很遥远的事,因为此时的弗洛伊德还无力娶妻生子。对他来说,能够自食其力的最可行办法是开一家私人诊所,因此,他离开布吕克的研究院,来到维也纳通用医院,师从当时世界上最负声望的脑解剖学家西奥多·梅内特(Theodor Meynert)。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他迅速成为诊断不同类型的脑损伤和脑疾病的专家。

在通用医院刻苦工作的几年他既孤独又沮丧。玛莎·柏恩雷跟母亲生活在汉堡,在很长的时间里,弗洛伊德只能偶尔看到未婚妻,他们主要靠鸿雁传书,几乎每天一封。他总是在爱意绵绵的长篇情书里展望自己的美好前景,幻想自己已成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博士,私家诊所的神经学家,财源滚滚而来,并幸福地与心爱的玛莎喜结连理,生儿育女。虽然偶尔他也在信中透露自己内心的狂乱,但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看出将来的他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神经学家。

第二节 催眠医师

弗洛伊德步入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源于与约塞夫·布罗伊尔(Josef Breuer)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后者是位成功的医生和生理学家,比他年长14岁,弗洛伊德通过布吕克与他相识。虽然年龄地位相差悬殊,但他们仍然成为莫逆之交。

1882年11月,布罗伊尔告诉弗洛伊德,他的一个病人,一位年轻妇女,患有歇斯底里症,他已经为她治疗一年半了。病人叫贝尔塔·帕本海姆,是一个富裕犹太人的女儿。弗洛伊德让布罗伊尔详细介绍了她的病情,并在数年以后与布罗伊尔一起撰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心理分析学的第一份个案报告。

贝尔塔·帕本海姆是一个漂亮且聪敏的21岁姑娘,她深深地迷恋自己的父亲,并在他生病期间,竭尽全力地照料他,直到自己因严重的歇斯底里症而病倒在床。她失去胃口,肌肉无力,右臂麻痹,一旦紧张就剧烈咳嗽。两个月后,随着父亲去世,她的病情更趋恶化。她在幻觉中总是遭遇黑蛇和骷髅,语言产生障碍(有时,她不能讲德国母语,但能用英、法或意大利语交流),即使渴得要死,也不能喝水,同时还伴有阵发性的“失神”,或恍若梦中的时空错觉,她称其为“时间消失”。

布罗伊尔告诉弗洛伊德说,病人在产生“失神”时,常会呢喃出一长串词语,而他偶然发现,若给她稍加催眠,他就可以让她以这些词语为起点,讲出她的意识深处所发生的场景和幻想的故事。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内,她的精神不再错乱了。第二天,她也许会进入另一种“失神”,布罗伊尔又可以通过催眠来驱走这种“失神”。她把它叫作“谈话疗法”,有时叫“扫烟囱”。

如果布罗伊尔能在催眠病人时让病人想起某种特殊的症状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怎么出现的,这种症状就会消失。例如,有一次,她追究起自己为什么不能喝水时,突然想起从前某个时候曾看见一条小狗在水杯里喝水,并因此产生恶心的感觉。醒来后,她竟然可以喝水了。此后,这个症状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通过谈话疗法,布罗伊尔一个接一个地攻下了她的病症,控制了她所有的病情。但事实上,这些症状只是暂时消失。这个情况促使弗洛伊德在几年以后进一步探寻,得出的结论是,病人不仅需要回忆引发各个症状的事件,且得找出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

1886年,31岁的弗洛伊德终于开了自己的诊所(并在该年娶了玛莎),以神经和脑病专家的身份开始其职业生涯。由于病人较少,当布罗伊尔推荐过来歇斯底里病人时,他也乐于收治。他为这个课题进行过专修,并从布罗伊尔的神经学研究所里得到一小笔资助,前往巴黎小住几个月,在那里接受名噪一时的神经病理学家让·马丁·夏尔科的指导。

在夏尔科的影响下,弗洛伊德在处理自己的歇斯底里病人时多半使用电击疗法,这在当时非常流行。他把电极接到身体的敏感部位,释放出轻微电流,使身体产生微颤或肌肉抽动。他用这种方法取得一些初期疗效,但连他自己也怀疑治疗效果的产生不是因为电流的刺激,而是因为电击前暗示病人一定会有效果。

弗洛伊德采用这种疗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发现,病人只是部分且暂时地摆脱了症状,于是,他决定用布罗伊尔治疗贝尔塔的办法进行催眠,就是催眠病人后要其回忆并讲述第一次引发病症的创伤性事件。这种治疗对有些病人来说,结果相当满意,但就总体上说令人失望,因为病情总是反复。且对于许多无法催眠的病人来说,这种疗法根本没用。

尽管局限很多,他还是和布罗伊尔在五六年的时间里研讨了一系列的病案,渐次形成了他们的歇斯底里理论。这套理论是完全心理学上的。他们的结论是,“歇斯底里症受回忆影响”,病人对痛苦情感体验的回忆引起了他们的病症,当记忆通过催眠而得以疏导和排解时,症状就会消失。

第三节 心理分析的发明

弗洛伊德迈向发明心理分析学的第一小步并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他对一个病人的需要所做出的反应。这位病人就是男爵夫人凡妮·莫塞尔(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文中将其化名为弗劳·艾米冯恩,一个40岁的寡妇)。她于1889年求医于弗洛伊德,当时的症状是面部抽搐,幻遇扭动的蛇和死鼠,噩梦中总有猫头鹰和可怕的野兽,嘴巴里不断地发出嘘声或扑扑声,并因此而经常中断交谈,害怕社交,讨厌陌生人。

弗洛伊德利用宣泄式的布罗伊尔方法,一段时间后治好了她的许多症状。接着,他从病人身上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有一天,弗洛伊德问她为什么会胃疼,她的回答是,她也不知道。他请她第二天再想,她却带着明显的抱怨口气说,医生不应该问这问那,应该由她把想说的东西说出来。

这一点使他茅塞顿开。弗洛伊德意识到,应该让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述下去。她开始谈到丈夫的死亡,并从这里东拉西扯,最终讲到夫家亲戚和一个“意图不明的记者”对她的诽谤,大意是说,是她毒死了自己的丈夫。虽然这些唠叨与她的胃疼毫无瓜葛,却使弗洛伊德想到了她与人隔绝、不爱交际及讨厌陌生人的原因,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前他无论如何询问都无法找到的真相。他于是想到,让病人想哪儿说哪儿,倒是比直接催问更为有效的路径。这种做法最终使他悟出了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进一步意识到,对于那些催而不眠的患者,这个方法可以大派用场。他请这些病人,在诊所的躺椅上躺下来,闭上眼睛,集中精力回想,想起什么说什么。然而,他们常常什么也想不起来,或者想起很多毫不相干的东西。个中原因是,弗洛伊德注意到,大凡很难回想起来的记忆,涉及的多是羞耻、自责、精神痛苦,也就是说,是实际上的伤痛。不愿回忆创伤性情节的病人,大都是在无意识地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的折磨。

弗洛伊德把这种不能回顾痛苦记忆的现象称作“抗力”,并发明出一种办法以打破这种抗力,于1892年首次使用。当时的患者是一个少妇,她不接受催眠,也回忆不出任何有用的细节。他用手按着她的前额,向她保证说,这一按一定能产生这样的回忆。她开始回想起事情,第一件事是一个晚上,当时她刚从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回来,站在父亲的病床边。从这里开始,她继续想下去,慢慢地,东一句西一句,但大都是相关的思想片断,过一会儿,她想起来,她当时感到非常内疚,因为父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却在外面开心。终于,经过相当艰苦的努力之后,弗洛伊德使她认识到其中一个症状——腿疼——的原因,这是潜意识要她别再作乐,以免产生内疚感。后来,她不但完全恢复,且还结了婚。这个过程的关键,并不是弗洛伊德用手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是病人同意去做。对此,他后来解释道:

我(向病人)保证,只要他额头上有压力,他就可以感到眼前产生一个画面,或在他的思想里,将闪现一个突然的念头。我请他把这个画面或念头告诉我,不管它是什么。不要对它做出批评,也不要因为情感上的原因不愿说,或觉得它不重要,不值一提。只有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找到需要的东西,而且万无一失地找到它。

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极少来自尘封的痛苦记忆,多半来自联想链中的某个环节。然而,如果加以追索,它就会慢慢地导向某个病源念头及其隐藏意义。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文中,弗洛伊德把这一过程称为“分析”,次年,也即1896年,他开始称其为“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迅速得出结论,认为掌压技巧——另一种形式的暗示——并不值得推荐。到1900年,他开始抛弃这个方法,自此以后,他便完全依靠词语的暗示了。到1900年为止,他的整个治疗方法主要是让病人在躺椅上放松,医师重复一些暗示,病人同意说出任何联想。经证明,此种方法不仅对治疗歇斯底里症有效,且对其他精神疾病也能产生作用。

此外,另外两种由弗洛伊德发展而来的心理分析因素,也对他治疗病人、将心理分析视作一种调查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移情现象。移情现象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太多投射到被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1900年,他开始治疗一位年仅18岁的姑娘多娜。他与她一道将她的歇斯底里症结追溯至她的邻居K先生与她之间的性亲近,接着追溯至她对这位先生的矛盾心理,即一方面感到恶心,另一方面又为他的性感所吸引。然而,多娜在3个月后突然中断治疗,这使弗洛伊德感到很奇怪,于是仔细探讨她逃避治疗的理由。他对她所做的一个梦进行重新审查,果然发现:这种逃避其实类同于她在K先生家受到性亲近时的逃避行为。由于自己烟瘾很大,说话中总带有浓浓的烟味,她便情不自禁地联想到K先生,因为K先生也是瘾君子。他还发现,也许她已开始将她对K先生的矛盾感觉转移至他的身上,而他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给她提出适当的建议以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技巧的第二个要素是释梦,这也是后来成为弗洛伊德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尽管他当时未能看出多娜的梦是向他移情的重要迹象,但后来他一直在利用病人的梦来获取无意识的素材,而且收效甚大。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他假设,梦的基本作用是让我们继续睡眠,否则我们就会醒来。梦可以满足一些愿望,有些梦满足的是简单的肉体需要。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任何时候,只要他吃的东西过咸,晚上口渴,梦中就会大口喝水。他还引证了一位年轻的医生同人的梦。他喜欢睡懒觉,一天早晨,女房东在门外喊他:“起床啦,佩皮斯先生!该去医院啦!”但那天早晨佩皮斯特别不想起床,于是梦见自己是位病人,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然而,许多梦所满足的愿望是很复杂的。这些愿望通常隐藏在无意识里,如果它们跑到意识里来,人就会因刺激而醒来。为了保证继续睡眠,这些愿望通常会在梦里转换成某些相对不那么刺激的因素。因此,许多梦好像要讲述什么,而实际上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他对自己所做的一个梦的分析。1895年7月,他梦到自己正在治疗一个名叫艾玛的少妇。梦很复杂,简单来说,他在一个大厅里遇见她;客人们正纷纷赶来;她告诉他,她的喉咙、胃和腹部都在疼痛;他担心是由于自己的诊治不当,但他通过许多其他细节发现,责任在于他的朋友奥托,一位年轻医生,曾用一支不清洁的注射器给艾玛打针。

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追寻这个梦背后的真实意义。他想起来,之前,他的确为一名叫作艾玛的女士治疗过。他的一位足医朋友奥斯卡·莱认识艾玛,并对弗洛伊德说:“她好多了,但没有彻底康复。”弗洛伊德恍然大悟:

事实上,奥托的话使我非常生气,他说,艾玛的病并没有完全治好,于是,我就在梦中报复他,把责任全推到他头上。梦把我应对艾玛负的责任推掉,称她有待康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梦代表事物的一种特别状态,即按照我所希望的样子表现出的状态。因此,它的内容是某种愿望的满足,动机则是某个愿望。

通过对自己不高尚动机的残酷自查,弗洛伊德发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技巧。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接连分析了1000余患者的梦境,并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报告说,这种方法是心理分析治疗和无意识思维研究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然而,用心理分析法实现研究目的一直受到众人的责难,大家认为它在方法论上并不可靠,因为没有办法证明分析师对梦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新发现

就弗洛伊德而言,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使他免于犯下一个非常严重的科学错误。

在从事心理治疗的早期,他推测,性欲障碍可能是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根基。他的这种认识可能是从《时代精神》杂志上得来的。尽管当时的维也纳社会在性欲问题上仍持虚伪的道学态度,但在医学及科学圈子里,性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

但所有这些著作,几乎无一例外是关于成人性欲的。在他们看来,儿童是天真、纯洁的,不可能受到性欲或性经验的污染。然而,弗洛伊德却不断地从病人那里听到其费尽心力地回忆童年性觉悟。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大都受过成人的性骚扰,其经验范围从被猥亵到被强奸不等。歇斯底里是解脱的一个出口,重度精神病、恐惧和偏执等是另外一些出口。这些有罪的成人多是保姆、管家妇、家仆、教师、兄长等。令人震惊的是,在一些女性患者中,还有父亲。

弗洛伊德大为震惊,同时认为自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1896年,在进行过五六年的催眠治疗和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引诱理论,并将其发表在一篇文章里,同时在大人物克拉夫特·伊宾主持的当地精神病暨神经学协会的会议上进行宣讲。大家对演讲的反应平淡如水,甚至说“听起来就像是一篇科幻故事” 。在讲座之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弗洛伊德感到自己在医学界受到排挤,甚至陷入孤立,推荐来的病人数量也急剧减少。尽管他一度坚信自己的发现,但最终连自己也怀疑起这一理论来。

但到此时为止,弗洛伊德可以说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全家搬到伯格斯19号一个更为宽敞的公寓里,享受着十分安宁的生活,每年还要举家出游一次意大利。然而,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使他感到压抑和焦躁。1896年,父亲辞世,他感到自己“被连根拔起”;他与给过他很多帮助的布罗伊尔宣告友谊终结,因为后者无法接受他越来越激进的精神病理论与治疗方法;他在大学里10多年来一直未能获得受人敬仰的教授职位,而这将对他的事业大有助益。所有这些使弗洛伊德的精神症状不断加剧,这些症状特别表现在对钱感到揪心,挥之不去的还有对心脏病的恐惧和对死亡的困惑。

1897年夏天,41岁的弗洛伊德开始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企图理解并解决自己的精神病因。笛卡儿、康德和詹姆斯——甚或苏格拉底——都曾检查过他们各自的思想,然而,只有弗洛伊德想到去揭开自己潜意识的奥秘。

自我分析在字面上似乎是个矛盾。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既做引导者又做被引导者,既做分析者又做被分析者呢? 然而,谁也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培训,或有资格来做弗洛伊德的分析师,于是,他只好自导自演了。但是,他还是邀请威廉·弗里士充当他的代理分析师,因为他对后者有着很强的依赖感。弗里士虽然是位耳鼻喉科专家,但对心理学很有兴趣,弗洛伊德经常或定期给弗里士写信,将他在研究和自我分析中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他,并时不时地与他会面,两人一聚就是两或三天,激烈地就他或弗里士的工作和理论展开讨论。

一连数年,弗洛伊德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用自由联想法对晚上所做的梦进行审查,以寻找隐藏的回忆、早期的经历,以及隐藏在每天的愿望、情感、说话走题和短暂失忆等现象背后的动机。他要了解自己,并通过对自己的理解来理解整个人类共通的心理现象。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自己走入死胡同,结果却是柳暗花明——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不难看出,这个工作非常难做,因为他正揭示的是自己的“粪堆”——那些令人难堪或使人产生内疚感并因此而尘封起来的记忆。比如,他在童年曾对一个弟弟十分嫉妒(他在摇篮期的夭折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永恒的内疚感),他对父亲拥有又恨又爱的矛盾感情,并在两岁半时,他看到了赤裸的母亲,产生了性冲动。

这次自我分析得出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儿童即使在其早年,也存在非常强烈的性感觉。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父或母的性的吸引,这些父母通常都有别于自己的性别。然而,儿童感觉到,他们的欲望和幻想在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眼中非常邪恶,于是,他们不得不将其深埋进无意识之下,竭力忘掉自己曾经有过冲动或欲望。

弗洛伊德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病人都说自己在儿童时期受过引诱。他们揭示出的“记忆”,大多是一些儿童期的幻想,而不是事实上的引诱。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同时代人发现,他新近发现的儿童性欲和乱伦欲理论,将远比他早先的引诱理论吓人。然而,弗洛伊德尽管对钱有所顾忌,尽管有孤立感,尽管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还是觉得要把真实的情况公布出来。他也的确这么做了,一部分发表于1900年,其他的发表于1905年。

到1900年为止,他的成就远不止新的精神疗法的发明和儿童性欲的发现。他还研究出一系列高度连贯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不管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心理现象,都在他的理论范围之内。在吸取其他心理学家的最新发现和观点的同时,弗洛伊德更多地在著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且绝大部分是自己的——这些创意大多来自他通过某种形式对自己及其病人思想的探索。就这一点而言,心理学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

第五节 动力心理学:早期论述

在1895年至1900年短短5年的时间内,弗洛伊德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法,首创了若干有关人类心理学的革命性理论。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对这些理论不断地修正和增补。即使在1900年以后他什么也没有做过,但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也是全方位的。他就意识问题所阐明的理论,散见于这个时期所写的各种文章里,主要内容如下:

动力无意识

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几乎所有研究和理论上的归纳,都旨在解决意识的精神过程,如感知、记忆、判断和学习等。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关于无意识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关键作用的理论。

确切地说,弗洛伊德并没有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发现了无意识。其实,两个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从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到19世纪的催眠大师们,从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家到亥姆霍兹,再到沃兹堡学派的所有成员及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把这个相对蛰伏但又容易进入的精神区域叫作“前意识”,认为它与无意识有根本不同。

他认为,意识在功能上有三种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最后一种是意识王国中最大也最有影响的部分,它远非某种处于非活跃状态的材料库,而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区域。无意识领域不断对有意识的思维造成压力,促成和决定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无意识领域造成压力的是:强而有力的原始驱动力、各种伪装过改变形态的受到禁锢的欲望。

弗洛伊德慢慢相信,对精神病人适用的东西,对正常人也同样适用。然而,后者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即他们不为人接受的欲望,也就是藏在清醒头脑之外的东西,被转变为某种可以让人接受的行为方式。因此,健康的行为,如同病态的行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无意识力量的促进和诱导。

原初过程及次级过程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领域纯粹是一所监狱,羁押着我们思维当中原初和不成熟部分无法忍受的思想和欲望。他把发生在里面的精神过程称作“原初过程”,它们通过行动来打破禁忌,满足欲望,但在行动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时,则通过幻想或梦幻,就像儿童期间的引诱概念一样。无意识的内容虽然没有来自现实世界,却是促使我们行动的精神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知道,我们并不能按照那些不受控制的原初过程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我们开始学会哪些欲望在现实世界里可被接受,可以实现,哪些不能;我们的思维操作方式,开始寻求方法去满足社会所能接受的欲求,并实现它们。这个过程叫作“次级过程”。

快乐原则

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趋乐避苦。弗洛伊德将这种认知归入无意识理论,但重心有所改变。他认为,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是整个心理机制的基本促进动力。平息了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就消解紧张得到快乐。起初,弗洛伊德将之叫作“非快乐原则”,但后来重新命名为“快乐原则”。该标签后来即成为心理学词汇的一个部分。

比如说,饥饿是典型的愿望。当原初思想(想象、梦见食物)的画饼充饥达不到平息非快乐的效果时,次级思维过程开始启动,情感投注或心理能量被转移到现实世界的活动之中,如购买食物、烹调等。这些活动不久即可排除饥饿的感觉,带来快乐。

因此,原初过程按快乐原则行事,次级过程则按现实原则行事。弗洛伊德后来进一步补充道:

用现实原则来替代快乐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去除快乐原则,只意味着对它的保护。由于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希望的结果),暂时的快乐最终遭到抛弃,从而使思维顺着这一新的路径在不久之后获得确定的快乐。

性欲:俄狄浦斯情结

直到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思想才初见雏形,并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占据独特地位。然而,众所周知,早在1900年之前,他已坚信性欲的驱动力是最勇猛的力量之一,它甚至存在于人类的儿童时代,并在正常人格或精神病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认为,该驱动力的最重要方面是,在儿童时期,它通常因为原初过程而导向异性父母。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这一驱动力叫作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在希腊神话中,这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杀亲父,娶下生母。在男孩心中,这种恋母的性意识导致其仇视父亲,视其为情敌,甚至还伴随有甩掉他的恶劣愿望。然而,通过现实的次级思维,男孩认识到,他的父亲远比他强,在这场争斗中必赢无疑,而且,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愿望还包含着某种严重的危险。

这种愿望与恐惧的冲突最终导致男孩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感。到1910年,弗洛伊德将这种感觉最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但在19世纪90年代末期,在他写给弗里士的信件当中,已将之类比为俄狄浦斯神话,并在1900年的《梦的解析》中,正式以简单的形式公开地论及这一理论。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经验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

后来,他又以此类推出一套关于女孩子的理论。

抑制

为排遣俄狄浦斯情结造成的焦虑,孩子们只好抑制自己的俄狄浦斯愿望,把它们藏进无意识里。抑制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机制,是心灵自我防范的基本方式,可以避免因担心原初愿望可能会在现实世界里受到伤害而产生的高度焦虑感所引起的冲突。琼斯说:“肯定地说,它可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和最富于创造性的贡献之一。”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及通过抑制解决问题的理论进一步扩展,并使其成为儿童成长理论的核心。

衡定原则

亥姆霍兹提出的能量守衡原则,是指任何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和为常数。弗洛伊德相信这一原则也可应用到精神现象中去。

当某些事件引发过多兴奋时,比如发生某件令我们生气的事情之后,我们倾向于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来消解这种愤怒,以保持正常的兴奋平衡。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举例说:“当俾斯麦必须在国王面前压抑其愤怒时,他往往在事后将一个昂贵的花瓶摔到地上进行发泄。”

衡定原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也是他解释精神病和其他现象的基本部分。由于精神激发保持为衡量,如果它在一个思想中受到削减,就会在另一个相关的思想中增补回来,得到“转移”。

第六节 成功

1900年,已完成自我分析的弗洛伊德,尽管已年届44岁,却大有理由气馁与沮丧。他原本对《梦的解析》抱着极高的期望,然而,1899年12月这本书出版以后,虽也听到几句恭维,在维也纳名噪一时,但其他地方却反应平平。从商业角度看,该书更是亏大了,6年时间只卖出去351本。

弗洛伊德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感到受人冷落,他继续遭受惧怕贫穷的折磨,他与好友布罗伊尔的友谊之线早已扯断。弗里士曾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和偶像,弗洛伊德在自我分析期间,曾仔细地分析过他对弗里士近乎崇拜的感情,发现里面隐藏着某种近乎精神病的倾向,甚至有一种同性恋的因素。当自我分析使弗洛伊德从对弗里士的情感依赖中解脱出来时,弗里士又恼又怒。在1900年8月的一次会议上,他们彼此攻击。几年以后,他们的友谊完全终结,因为弗里士谴责弗洛伊德把他尚未出版的万有遗传双性论透露给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却不点明这是弗里士的观点。

在私生活中,弗洛伊德一定也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孤立。尽管他与玛莎的关系一直保持良好,但却失去了婚前的那种热切与亲密,他已不再与她谈论自己的观点。在他37岁时,就已中止了与玛莎的夫妻生活。此后,虽然他们之间的性生活有所恢复,但他却在1900年告诉弗里士,他感到自己性冷淡。

然而,从这一年起,弗洛伊德的生活却开始有所好转。1902年,他终于被提升为维也纳大学教授。在之后的生涯中,他以弗洛伊德教授闻名天下。这项荣誉来得委实迟了些,但无论是名分上还是实际上,却都是雪中送炭,使他受益匪浅。

同年,维也纳一位名叫威尔汉姆·斯特克尔的医生因患阳痿,求弗洛伊德诊治并痊愈。他建议弗洛伊德每周开一次例行晚会,凡志同道合者都可参加。弗洛伊德喜欢这个主意,于是向其他3位医生发出邀请。

1902年秋天,一共5位自称“星期三心理学会”的医生开始在弗洛伊德的办公室内定期碰面。会上,一位成员提交论文,几个人就着咖啡、茶点,对该论文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疗法展开讨论。

这个团体慢慢成长起来,早期的成员在后来都成为心理学运动中的大腕级人物。到1906年,该团体已有17名成员,两年后,这个不断成长的团体改名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不过已经生出分支,成员争吵不断。这一时期,欧洲和美洲也冒出许多类似的学会。

弗洛伊德的教授地位和组建星期三心理分析学会的工作,使他在门诊业务和收入上都有斩获。他已有能力单独开出一个办公套间,与他家中的宽敞住宅完全分开。他开始收藏罗马和希腊的小型雕像及其他古董,还有闲钱使他到更遥远的地方享受豪华的度假生活。他习惯于努力工作9个月,而后休3个月的暑假。在假期的前半部分里,他与玛莎、他们的6个孩子、玛莎未嫁的妹妹明娜等一起来到山区的度假胜地。尽管他在照片里显得神情严肃,可在私人生活中,他却是个热情、豁达、不拘小节的人,度假时常背着一个背包,穿着远足衣和长靴,带着稍大一些的孩子行走在森林里,爬山,找蘑菇,钓鱼,等等。

弗洛伊德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完成了大小不一的许多著述,其中有两部特别重要,一部使他声名大噪,另一部却令他恶名昭彰。

第一部是出版于1901年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谈论的是诸如遗忘、说话走嘴和做事笨手笨脚等话题。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这些不只是小毛病,而是有其重要的无意识原因。《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成为弗洛伊德一生中最为畅销的书,在其活着时,已经再版11次,被译成12种语言。

第二部是《性学三论》,出版于1905年,将性描述为人类行为中最根本的力量。

《性学三论》第一篇主要论述性错乱行为,第二篇主要论述婴儿性欲,第三篇文章则讲述青春期性欲和因解剖学差别而形成的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的差异。《性学三论》里的许多暴露性细节以及书中有关儿童性欲的理论,触犯了欧、美中产阶级中一些思维受到约束的小镇居民们。弗洛伊德被称为思想肮脏的泛性论者、维也纳的浪荡子,他写的书被定性为色情作品,是对儿童纯洁本性的玷污。然而,该书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人们广泛地讨论此书,使它再版多次,并被译成9种语言。

3年之后,弗洛伊德受邀在一次心理学大会上任主讲人,这次邀请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对他个人及其工作的第一次肯定。他的演讲在各家日报和《国家报》的讨论中也受到好评,并被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大会以后,弗洛伊德名声大振。

然而,这一切并未为他带来宁静。弗洛伊德骄傲、敏感、倔强、自我,在这个由他一手开创的运动中,总是试图控制因理论和治疗方法而产生的各种纷争,但又总是事与愿违,同好多朋友之间裂痕频现。

弗洛伊德与密友布罗伊尔、弗里士等,也开始闹僵,甚至于彼此间恶语相向,不相往来。

在弗洛伊德的家庭餐桌上,有一次在谈到他无法团结门徒这一话题时,弗洛伊德的姑姑一语道破天机:“西格蒙得,你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了解别人。”

所有这些令人压抑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掠夺与混乱等,使他的业务量急剧下降,战后的通胀更把他前半生的积蓄一卷而空。令人惊奇的是,在生活的打击下,弗洛伊德还与从前一样高产。

他继续通过与病人进行的临床诊疗来发展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并通过信函和国际会议与同行们交流思想以丰富自己的理论。作为一种疗法和心理学,心理分析学获得成功,弗洛伊德本人的名声也自1909年起扶摇直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常常将他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许多著名的学者纷纷给他写信,或寻机攀龙附凤。媒体业巨头试图以他的名字和声誉大捞一把。1924年,萨缪尔·高德温曾提出给弗洛伊德10万美元,以帮他制作一些描述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弗洛伊德的答复使自己的名字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弗洛伊德婉拒高德温,维也纳心理分析大师面对电影合作的飞来巨款不动声色。”显然,弗洛伊德对这些显赫声名兴趣不大,可在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时,他却宣称是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人生高峰”。

1923年,在弗洛伊德67岁时,他的上颚因抽雪茄而生癌变,他不得不到医院让外科医生动手术。这是他一生的第一次手术,在此后的16年中,这样的手术他共经历了30次,医生们不厌其烦地为他切除那些癌变的组织。他不得不在口腔里装上一个很大的支架以分隔口腔和鼻腔,这使他无论是谈话还是进食都很困难。他还得定期忍受巨大的疼痛将之取下来,以清洗受到感染的创伤。

他的晚年因纳粹德国的兴起而蒙上阴影。自1933年起,他的书开始遭到纳粹的焚烧。眼看纳粹运动就要席卷奥地利,朋友和家人极力劝告他离开那里,他坚决不从。接着,德国占领奥地利,纳粹收缴了他的营业执照。直到此时,年届82岁身老体弱的弗洛伊德才意识到危险的逼近,幸而由于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总统和驻法国大使威廉·西·布立特等的干预,纳粹不得不将他放行。1933年的晚些时候,忠实的玛莎与他一道侨居伦敦。此时,他的癌症已经无法再做手术,但弗洛伊德仍然在意识清楚时坚持写作,甚至坚持为一些病人诊治。

最后,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剧烈疼痛,他请医生给自己注射过量吗啡,从而永远结束了痛苦。1939年9月23日,他与世长辞,而此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仅有3个星期。

第七节 动力心理学:发展及修正

自1900年到1923年,弗洛伊德发展和修正了他的一系列心理学理论。然而,自此以后,他对心理学再也没有决定性的贡献了。

心理分析疗法以极细微的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弗洛伊德一生中最伟大、也最大胆的理论都是从极细微的小事上得出的——病人梦中的一个图形或一个名字、说话走嘴一个玩笑,一个奇怪的病症,儿童时代某个场景的回忆,某种面部表情,等等。在一次有关“闪失”(小毛病、小过失)的讲座中,弗洛伊德以无法模仿的迷人风度对听众说:

进行(心理分析)观察的材料,通常都是由不足挂齿的小事提供的。其他科学往往对它们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不过是现象世界的残渣废铁……(然而,)世界上不总是存在一些只在某些条件下或在某段时间内以极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重要事情吗?……比方说,如果你是位年轻人,难道不是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判断你是否已经赢得某位少女的芳心吗?难道你一直傻等着爱的直接表达或热烈的拥抱吗?一个不为外人察觉的流盼难道不是足够了吗?轻微的动作、温柔的抚摸就多那么一秒,不已足够了吗?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追捕凶犯的侦探,你会寄希望于在作案现场找到凶手的照片且照片后面贴有他的住址吗?如果你能在那里发现一点点儿关于案犯的蛛丝马迹,难道不也很满足吗?

正是因为他对病人和无数细微琐事的高度重视,弗洛伊德才得以将自己所创立的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串连起来。他对自己的早期发现所做的主要扩展和修正如下:

儿童期性欲

1905年,他在《性学三论》里强调说,性的驱动力甚至存在于婴儿期。他的结论是:“儿童自小就具有性本能和性活动,性与生俱来。”

然而,弗洛伊德在此所指的婴儿期和儿童期性欲,在概念上要远比成人性欲宽泛,应为广义的冲动。尽管弗洛伊德将之称作性欲或利比多,但他在实际上指的却是追求任何意义上的肉体快感的普遍欲望。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是多重倒错的。刚开始,嘴唇是其主要的快感带,最初通过吮吸,然后通过衔咬和进食以获取快感。在1岁半至3岁之间时,肛门区成为主要的快感来源,因为他或她已开始控制并意识到粪便的排泄或保留。而在3岁至6岁期间,他们往往通过生殖器的自我刺激来获取快感。

然而,对于这些原始的快感满足,父母往往施加影响以对之进行压抑,影响手段通常是排泄训练,或对手淫行为进行严禁与惩罚。就这样,这种原始的多重性欲本能变得越来越窄,逐渐被导向成年期与性伙伴的生殖器性欲之上。

不适当的育儿方式,将阻碍儿童在生殖器性欲方向的发展。表现为成年生活中的性偏离(例如,喜欢口交或肛交),或者形成对应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口唇期过度沉溺的孩子,可能会在成年期喜欢吃、喝和抽烟。在口唇期满足度不够的孩子,则可能成长得非常消极,往往在依靠别人中产生自我价值感。同样,在肛门期内没有能够调节过来的儿童,可能会在成年生活中形成“肛门特征”——强迫性洁癖、吝啬(守物)和倔强。

性欲发展的后期阶段

儿童期最关键的心理学事件,发生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阴茎期(弗洛伊德用该词指代两个性别),也即3到6岁期间。儿童性欲主要靠自淫满足,对两种性别的幼儿都能产生相当的影响。但在阴茎期内,儿童已通过许多线索得知哪种人可能提供更为合适的性满足。他们的最理想模型——最近、最容易得手的——当是异性父母。

这一点,弗洛伊德早年曾经说过,将直接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的出现。他将之描述为一个关键的阶段。现在,再往前一步,他推想,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对于性格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与父亲的对抗使男孩开始担心起来,他担心强大的父亲为了战胜他而将他阉割(而不是杀害)。出于对这一恐惧的反应,他不仅压抑住自己对母亲的性感觉,代之以亲情,而且慢慢地将针对父亲的敌意和反叛转变成对他的认同,并承认他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就女孩子而言,情况稍有不同。按照弗洛伊德在女性成长这一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在意识到自己没有阴茎时,她便想象自己的阴茎已被阉割掉了。她遭受到“阴茎嫉妒”的痛苦,并由此而对母亲产生敌意(在她的想象中,母亲允许自己在出生时没有阴茎或阴茎被阉割掉)。同时,她梦想通过与父亲生一个孩子来弥补这个缺失。可经证明这个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她只好放弃,转而认同母亲,并解除引起自己焦虑感的敌意。

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约5岁时,大都经历过性欲的压抑过程,而后进入人生的“潜伏期”。在此期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性本能引起的担心和焦虑,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入上学和成长之中。然而,被压抑下去的性冲动只是被封锁起来,并没有得到根除。它们一直尝试着冲出封锁,并以梦的形式找到间接的出口。在某些没有完全解决好俄狄浦斯情结的儿童身上,它们则以病态的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最后,在孩子12岁时,青春期的荷尔蒙变化再一次唤醒了沉睡的性冲动,被压抑的感情开始以社会可以容忍的形式向外宣泄,宣泄对象通常是家庭之外的异性。在儿童成长期的最后阶段,也即生殖器阶段,性渴望转变成目标之爱——性欲和感情欲望以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对另一个人的爱中得到满足,这个人通常是与受禁的性爱对象相类似的人,也即父母中与自己的性别相异的那个。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通常被狭隘地局限在性欲望和性行为方面。但在实际上,它要解决的却是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孩子气与成熟之间、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愿望与现实之间基本和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性格发展和社会生活都至关重要。

精神的结构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精神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的一幅图画。然而,随着他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的出现,他开始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精神状态来对之进行重新描述。

在新生婴儿中,所有的精神过程都是本我过程,全部处于无意识和原初状态。本我是一口大锅,装满了满足原初欲望的一切本能要求。这些原初欲望大都与自我保存(饥饿、渴望之类)、性欲和进取有关。本我的要求按快乐原则进行,对社会规则或寻找释放行为的现实后果则置之不理。

养育孩子和社会生活旨在控制本我的力量,并将其导向可接受的行为。这就是自我,或是自身,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与本我区别开来。本我往往形成诸如俄狄浦斯情结之类焦虑中的思想和感情,但总是被自我的压抑推回去,并给牢牢地封锁起来,使其再也无法回到意识之中。然而,自我当中有相当部分却不属于有意识,它的很多过程是潜意识的。例如,训练有素的音乐家的手指,在他读乐谱时便能自动弹奏出正确的音键,他不需要就此思考。

超我是无意识的,它负责监督和督促自我,约束我们不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因为超我的存在,孩子会对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产生认同,接受父母的教育。通过认同,将“你不能”与“你应该”等命令很快转变为“我不能”与“我应该”。一个在救生艇上漂浮的人,他的自我可能认为,将食物和水递给一个行将死去的同伴是浪费,超我则可能胜过自我,坚持与同伴分享剩下的东西。

个人行为就是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我寻找最直接的欲望满足,自我寻找可接受的方式以满足这些欲望,超我用父辈的教诲来对自我施加控制。当本我的力量强大到自我和超我均无法控制时,此人的行为要么呈现病态,要么就去犯罪。当超我太强,超出自我时,此人就会充满负罪感、挫折感,表现得道貌岸然或乐于迫害他人。而在健康人身上,自我会控制整个系统,寻找让本我得到充分满足的各种方法,且并不招惹从愤怒的超我那里汹汹而来的负罪感。

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心目中的“本能”,与生物学家的概念并不一样,前者有“冲动” “变动的力量”或“驱动力”之意。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曾假定,与嘴唇、肛门和性器官相关的性本能构成精神力量的总和。后来,他逐渐相信,在人的意识里还有一种毁灭本能。当这种本能向外导出时,它就以侵略的形式出现,如果受阻,它则被锁定在内心,向纵深发展,如在重复的强迫性冲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

他由此逐渐形成自己的二重本能理论:一是生存本能,或依洛斯,由所有的生存保护冲动构成,其中包含性驱力;二是死亡本能,或坦那托斯,由所有导向敌意、虐待狂和侵略的冲动构成——他甚至小心翼翼地提出,还有一种导向自我死亡的神秘冲动。一般来说,最后一种本能的冲动在表现中要比生存冲动弱得多,也难得多。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受虐狂现象和其他一些与快乐原则相左的行为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能提供的解释方法。

第八节  衰微与复兴

然而,就在好评日多、业界给予肯定之际,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声望与影响,尤其是心理分析理论的普及,均呈下滑趋势。

行为科学的大力发展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削弱了弗氏理论的地位,冲淡了分析疗法的热望。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弗洛伊德针对女性的理论饱受冲击,而同性恋革命的代言人更是大肆攻伐弗洛伊德针对同性恋的某些观念。学术心理学也证明,儿童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很多影响与弗洛伊德的论断并不完全一致。在临床心理学中,镇静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开始让众多患者走出了精神病院,药物的治疗速度远比他的谈话疗法来得更快。

尽管弗氏理论遭到这么多攻击,但其许多思想已经永远渗入并改变了我们的文化。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敌人还是他的崇拜者都承认的是:他的概念已渗入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的心理分析疗法,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作家、立法者、教师、父母、广告商和大多数的有文化者,使他们重新考虑人性和他们自身。

复兴局面出现了,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代和大幅改造后的心理疗法使学者重拾兴趣。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在过去6年中有所扩大,目前在册成员已经增至34001名,而一个名为全国心理分析推进协会的复兴团体也有近1500名成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了弗氏心理学的正确性。

最后,我们不得不对弗洛伊德的自谦之辞——他不是一个伟人,只是得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只有伟人才能得出伟大的发现!

《心理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