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形式 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张三举起两只手反复看了又看,记起父亲活着的时候告诉过自己,一个冲床工到老了还有十根手指头是非常难得的。

想到这个张三就高兴起来了。

——陈村《一天》

拿出历史课本,翻开第一页,那是一幅“人类进化图”:人类从远古时代双手垂地的黑猩猩,慢慢变成人猿,然后越长越高、越站越直,最后终于长成和你我一个模样的现代人类。

这张人类进化图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视时间的存在。它把不同时期的人类,依序摆在同一个平面上,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哇,原来人类是这么来的!”这种感觉很像有人拿熨斗,把不同厚度的人类时间烫平,然后一个一个揪出来,整齐地摆在一块儿。

小说有没有可能运用这种“人类进化图”的技巧,把时间一一烫平,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地发出“哇,原来张三就是这样过了一生啊”?

当然可能!小说家陈村的短篇小说《一天》便运用了这样的技巧。

一大早,主人公张三就被母亲叫醒,因为从今天开始,他就要到工厂当学徒赚钱养家了。然而都还没走到工厂,张三就突然告诉我们,他已经娶老婆了。开工不久,在工厂机器“哐当哐当”的运作声响下,张三又突然告诉我们,今天他收了一个学徒了。之后,张三的体力渐渐不行了。同样是今天,张三就要离开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他的徒弟们还帮他搞了个“光荣退休”的饯别会。

等一等,张三不是今天才第一天上工吗?怎么一天之间,张三就从少年,变成中年,最后变成了老年呢?他得了急急如律令的早衰怪病吗?

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张三的“一天”等于 17 岁的早上加 40 岁的中午加 70 岁的老年。

作者怎么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来写张三的一生呢?

察觉到了吗?因为张三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一天,所以张三的一生等于无数个并置的一天。每一天的早上、中午、晚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于是作者采用一天的形式,写张三的一生。

小说家用高超的“形式”技巧,把一个枯燥乏味的故事,变成了一篇绝妙的小说。就像大厨把一些平凡的食材,做成一桌令人惊艳的国宴一样。

除了“一天”这个绝妙的形式之外,作者同时采用了一种与这个故事非常相称的语言来说故事。举其中一个小段落为例:

“张三小时候爬到路灯杆子上去过,张三的父亲知道了就打张三的屁股。

张三现在长大了,不会再爬上去了。张三爬上去也没人打他屁股了。

张三一想到自己被父亲打屁股,心里还是很想父亲的。”

这样的说故事方式,乍看之下,朴拙到有点可笑,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作者却偏偏用一种前进五步后退三步,平板、无趣,且不断重复的醉酒方式来叙述,像极了某人的喃喃自语。然而正是这样的叙事语言,把“一天”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密密地缝合了起来。

这时敏锐的读者可能会问,难道为了符合故事的内容(无聊的人生),小说就非得这么一路无趣、枯燥地发展下去,直至结束吗?

当然不是!故事最后,小说家让退休的张三举起自己的双手看了又看,这时他记起了父亲活着的时候告诉过他的话,一个冲床工到老了还有十根手指头是非常难得的。想到这个张三就高兴起来了。

张三高兴了起来,读者却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如果没有这个绝妙的结尾,《一天》仍是平凡的“一天”;但有了这个结尾,读者在阅读当下瞬间汹涌而上的情感,会全部倒流回去,把前面那些平凡无奇,像工厂机器一样冰冷、坚硬的人生叙述,全都温热、柔软起来。

人类进化图式的形式手法,将张三无趣的一生,打造成小说里非凡的一天。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