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叙事 谁来说故事最好

他的鞋子、衣服全都湿透而且冰冰冷冷的。

他们简直猜不透,在这么可怕的夜晚,他到底上哪儿去啦?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阅读小说的时候,读者接收到的信息全是通过小说中的叙事者而来的。所谓叙事者,就是说故事的人。叙事者知道多少,读者就跟着知道多少。所以同一个故事,往往因为叙事者的不同,而有了迥异的面貌。试着回想各说各话的《罗生门》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在小说中,叙事者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上小说创作课时,我常常口述一个简单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一一上台转述我刚才说的故事。由于每个人说故事的语气,以及着重点不一样,以至于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人的口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我最常说的简单故事是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简述如下:

故事主角有三个人,分别是年轻女孩乔安娜和苏,两个一心想当画家的女孩。另一个是楼下的邻居,默默无闻的画家,老人伯曼,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还是一心想画出一幅伟大的杰作。

故事一开始,乔安娜染上死亡概率高达九成的肺炎,如果想活下来,非得有坚强的求生意志不可,然而乔安娜偏偏觉得自己就像窗外的老常春藤,等上面的叶子全部掉光时,就是她生命的终点。

这一天,苏想画一幅关于矿工的画,于是请老伯曼充当她的模特儿。在画图的过程中,苏把乔安娜的状况说给老伯曼听。老伯曼边听,边看着窗外只剩下几片叶子的常春藤,然后边流眼泪,边责骂乔安娜的愚蠢。这时,苏完全不知道老伯曼已在心里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了。

经过一夜的风雨,隔天乔安娜醒来,窗外的常春藤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了,她相信最后一片叶子很快就会掉落,而她会在同一时刻死去。然而又过了一天,最后一片叶子仍然顽强地高挂枝头。乔安娜被最后一片叶子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她说:“一定有什么东西让最后一片叶子留在那儿,好让我知道我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也是罪过啊……”

决定坚强活下来的乔安娜果真慢慢康复了,但这时却传来一个噩耗,住在楼下的老伯曼患了急性肺炎去世了。原来,窗外那片叶子是假的,它是老伯曼在真的叶子掉落的那一天晚上,冒着风雨画好挂上去的——老伯曼终于完成了他生命中最伟大的杰作。

《最后一片叶子》是典型的欧·亨利小说,主题完整而明确,结局带着强烈的意外性,既有教育的意味又有阅读的趣味,因此时常被拿来当作高中生的阅读教材。

但我举这篇小说为例,表面上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强、人物简单(三位),容易说明,然而真正的关键是因为它的“资讯不对等”。

关于真假叶子的秘密,三位主角知道的程度刚好完全不一样——老伯曼百分之百知道,苏大约知道个五成,而乔安娜则完全不知情。

如果以老伯曼为叙事者,从他口中说出来的故事肯定和乔安娜完全不一样,一个充满了全知的同情与仗义,另一个则是充满了未知的愤世与惊奇。但如果以苏为叙事者呢?介于知道与不知道之间,从苏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就会十分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家欧·亨利的版本——先是意外,然后理解,最后感动。

谁来当叙事者最好?知道最多秘密的人,还是完全不知道的人?

又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表面上,看似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最好,但这里的“好”,其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优秀的小说家都有化劣势为优势的能力,他知道如何从最不利的叙事者中,找到最有利的观点。

继续往下探究,一篇小说不只有多个叙事者可以选择。事实上,选定叙事者之后,每一个叙事者还有多种“叙事观点”可以选择。

就像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样,主干之外是分枝,分枝之外又有侧枝……层层且密密。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