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有问题的叙事者 真诚可信的谎言

抬头仰望,星座的排列也十分古怪,他确信这种排列必定暗示什么秘密的危险。

——布尔斯《鹰溪桥上》

如果你发现,负责带你进入故事的家伙从头到尾都在说谎,那你会有什么反应?愤怒吗?那可未必,说不定你还会对他充满敬意呢。不信的话,小说《鹰溪桥上》可以证明给你看。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角华古被北军绑在铁道桥上,即将执行绞刑(因为他意图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当死亡的吊索拉起,意外发生了。绳索断裂,华古掉到河里,于是他展开一连串的逃亡,躲过枪林弹雨,避开漩涡激流,艰苦地爬上岸,马不停蹄地跑了一天一夜。他又累、又饿、脚底又痛,但一想到妻子,马上又加紧了脚步。

最后,华古终于回到家了。

晨光明朗,映入华古眼帘的是透着光,迎风飘荡的白衣衫——高贵优雅的妻子正站在家门口迎接他。“天哪,她多美!”华古张开双臂,正想上前拥抱妻子的时候……

这时情节急转直下,华古突然觉得脖子一紧,炫目的白光一闪而过,然后黑暗、静寂吞蚀了一切!华古死了,他那断了脖子的尸体,在奥克里克桥下的河水里,不停地浮晃漂荡。

初看,这是一篇关于“回家”的小说,但最后谜底揭晓,叙事者华古说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谎言,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篇关于“灵魂回家”的故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不少好莱坞电影便是利用此技巧(叙事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说故事,例如布鲁斯·威利的《灵异第六感》、妮可·基德曼的《神鬼第六感》,它们都是利用有问题的叙事者,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诡异森林。

有不少初写者,一看到“有问题的叙事者”,便直接联想到精神疾病患者。事实上,过于合理的安排反而容易使得人物卡通化——谜底揭晓时,读者只看到一条肠子通到底的装神弄鬼,没有一丁点深度。

试着想一想,如果《鹰溪桥上》最后的答案揭晓,主角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那么读者大概只会有受骗的感觉。正因为主角是一名强烈希望见到妻子最后一面的正常人,所以他的灵魂回家不只合理,还让读者为之动容。

此外,“有问题的叙事者”最终都必须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急转直下的剧情。

急转直下的剧情是危险的,欠缺说服力,所以作者必须事先埋下伏笔,以《鹰溪桥上》为例,小说里的叙事者华古逃亡的时候,他强烈感觉到“脖子非常疼痛,他伸手一摸,肿得好可怕,他知道那里有一圈绳子勒过的黑色瘀血。他的眼睛又干又涩,无法合一下眼皮。他的舌头焦干浮肿,他把舌头伸出,让凉风吹散它的灼热。

这条人迹罕至的林荫大道,地上的草皮多么柔软!他觉得脚下并没踩到东西”。

发现了吗?作者虽然耍了一点诈(障眼法),但它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因为所有读者应该知道的细节(华古之死),作者不只没有隐瞒,而且还巨细靡遗地一一交代,一点也不怕露出马脚(因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诚可信的叙事者)。

小说里,真正发生的事是外在的“身体的死亡”与内在的“灵魂的逃亡”,但我们却因为真诚可信的谎言,而看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身体的逃亡”。

有时候,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它施展了什么魔法,让读者亲眼看见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