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三的妙用 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

企业界有一种管理方法叫“三明治批评法”,也就是当你要指正对方的错误时,不要理直气壮地说出来,最好通过“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三个步骤,一种类似三明治的迂回批评法,否则一旦引起对方反弹,再怎么一针见血的批评也没用。

换句话说,真正要讲的事只有一件,但为了达成某种效果,而使用不同的手段,反反复复讲好几遍,我称之为“三番两次”创作法。

“三番两次”这个词指的是多次、屡次的意思,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平凡不起眼,但到了优秀的小说家手里,它却变成了妙用无穷的创作技巧。

就我印象所及,最常使用三番两次技法的是《西游记》,以“孙悟空三戏金银角大王”为例。话说,唐僧师徒又遇到妖怪了,这次的妖怪叫金角、银角,法术中等,不过拥有一样非常厉害的宝贝:

红葫芦。只要打开瓶口朝地,大叫对方的名字,对方一应声,就会被吸进去。然后,只要贴上一张“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封条,不用一时三刻,对方就会化成一摊血水。

孙行者(孙悟空)从山神口中得知葫芦的厉害,于是故意把自己的姓名颠倒过来,假扮成孙行者的弟弟“者行孙”向妖怪叫阵,他心想世上根本没有者行孙这号人物,所以就算他应了声也不会怎样,没想到他一应声,立刻“咻——”的一声,被吸进葫芦里。原来,不管是真名还是假名,只要应了声,就会被吸进葫芦。

但孙行者,不只逃了出来,而且还把葫芦调包了。随后,他假扮成孙行者和者行孙的弟弟“行者孙”,手里还拿着正牌的葫芦向妖怪叫阵。他还瞎扯,自己手上的葫芦是对方葫芦的老公,妖怪当然不信。

于是两人对赌,不论谁叫,对方都得应。妖怪先叫,行者孙应了没事。妖怪吓坏了,还因此相信了孙猴子的鬼话,葫芦老婆怕葫芦老公。随后,换行者孙叫了,妖怪一应,就被吸进葫芦里了。

先是孙行者,然后是者行孙,最后是行者孙,三人为同一人,三番两次地戏弄妖怪,虽然情节近似,但每次的核心都不一样(一、听说葫芦的厉害;二、目睹葫芦的厉害;三、转个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效地把葫芦的神奇铺陈出来,同时也把孙猴子爱恶作剧的机灵本性,描绘得栩栩如生。

以上,我称之为“复沓”式的三番两次。另外还有一种“三明治”

式的三番两次,以大陆小说家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为例。

老邮差在山里送了半辈子的信,如今要退休了。退休的主因是经年累月的跋山涉水,把膝盖搞坏了(患了关节炎)。接替职务的是老邮差的儿子,邮路长达两百多里,山路崎岖,双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来回至少得走上三天,所以老邮差的最后一次任务就是带着大黄狗,领着儿子实地走一遍。

一开始,两人讲不上一句话,因为山高路远,所以老邮差长年不在家,连儿子出生了,他都不知道。因此,老邮差和儿子极度不亲,所以简单来讲,这趟旅程就是父子俩相互理解的过程。

故事最后的场景发生在桥上,老邮差在桥的这一头,儿子在桥的那一头,大黄狗就在两人的中间。

陪儿子送完最后一次信,老邮差就退休了,但他的狗还硬朗着,还可以继续送信。于是老邮差叫大黄狗跟儿子去送信,帮他带路,跟他做伴……就像这些年来,它一路陪着自己那样。

然而不管老邮差怎么温柔地抱着狗的颈根,像对小孩子一样对它说:“跟他去吧,他需要你……”大黄狗就是不愿意跟儿子走,因为它认定的主人是老邮差。最后,老邮差一个转头,就径自往回走,狗也嗷嗷叫地跟在他身边往回走。

这是第一次。

走着走着,老邮差突然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根棍子,朝狗屁股抽去。大黄狗痛得汪汪叫,这才朝桥的那边奔去(注意!不是朝儿子的方向奔去,虽然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这是第二次。

打了忠心耿耿的大黄狗,老邮差心底难受啊,他不舍地闭上眼睛,喉头哽咽。不久,他觉得膝盖骨的地方,有一股热气直扑,睁开眼睛一看,大黄狗又回来了,它正舔着老邮差的膝盖骨,主人受伤的地方。

老邮差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喃喃地说:

“去吧!”

这是第三次。

三番两次之后,人与狗之间的情感已经来到满水位了(仅靠表面张力撑着),是该收的时候了,否则一不小心,水就会溢出来,变成滥情。

于是小说家不再啰唆,一句简短有力的结尾——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就将小说结束。

黄色的箭是忠心的大黄狗,而绿色的梦是老邮差心心念念了大半辈子,而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山林。

察觉到了吗?人狗之间的情感水位之所以能够迅速攀升,重点在“第二次”。一个不友善、不应该、不可能的打狗举动(情感的折返点),反而有效地凸显了老人与狗之间的情感,它才是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情感最丰厚的部位。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