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的戾气反噬自己

昨天,年级另外两个班的男生发生打架事件,这在高中倒也不算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但是据说打架的原因只是其中一个学生看另外一个学生不顺眼,开始是言语讥刺,后来竟然大打出手。这种事情到最后,大多是请来双方家长,在政教处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处理。

正说着,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从政教处回来了,刚进办公室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从来就没见过这么极品的家长!”他班上的那个学生就是因为“看不顺眼”同学而率先挑衅的那个。同事们问怎么回事。张老师说,那个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根本不问事情经过,坚持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乖,绝对不会打架。在各方对质之后,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孩子挑衅,一味护短,坚称如果不是对方孩子过分,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班主任和政教处的老师都气得够呛。

这样的家长,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到了。我自己就见过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武功”赞不绝口,洋洋自得。一位母亲提到自己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时说:“我的孩子,他不打别人就算好的了,别人哪里敢打他!”话语之中流露出来的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这些父母的初衷,无外乎是怕孩子受别人的欺负,于是用丛林规则教导孩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当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他们表现得特别激愤,恨不得能亲自帮孩子出马“搞定”,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人,这样的家长往往装聋作哑,甚至混淆是非。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殴打了同学的学生家长在解决问题时,置自己孩子的错误于不顾,用成年人的狡诈想方设法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甚至指鹿为马,以达到减轻自己孩子责任的目的。这样的家长也许自认为很聪明,可是,殊不知他们已经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了自私、暴戾的种子,而这种子发芽之后,如果遇到暴力催化、社会不公、青春期逆反、父母离异、学习失利、个人生活失意等影响,很可能长成一个家长和孩子都无法控制的恶魔,而曾经以自己的孩子的“武功”为骄傲的家长,也会遭到这戾气的恶魔的反噬!

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2000年1月,浙江金华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母亲砍死在家中;

2001年,北京一17岁少年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2011年4月1日,从日本返沪的顾某在机场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竟持刀对着母亲连刺九刀;

2011年11月,武汉一高中生举刀砍向父母,母亲被砍死,父亲身受重伤;

……

这些惨剧的发生,固然与学生沉迷网络、渲染暴力的媒体作品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失意有关,但是我想,如果这些孩子心里还有哪怕一点点对家人的爱,怎么会挥刀指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做出这样禽兽不如的事情?

保护孩子不受恶的伤害,并不等于就要将暴戾与恶交给孩子。须知恶和善一样,也是会推己及人的,我们原本希望孩子用来对抗外界之恶的恶,很可能会被孩子用来对付我们,那时候,一切力量都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恶的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小就给孩子一颗爱的种子,让它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对天天就是这样做的,我相信,播下善才能收获善。而很多善的种子,就埋藏在古典诗词那些玉石一般明净的诗句中。比如这首人人都熟悉的《春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天天喜欢听故事,所以我照例把这首诗当作故事讲给他听:

“这首诗名字叫‘春晓’,晓就是早晨,所以就是春天早晨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他写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诗,以后爸爸还会讲更多他的诗给天天听。不过这首可以说是他最有名的一首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睡醒了,春天睡觉真是舒服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时候,到处听见小鸟的叫声,叽叽喳喳,热闹极了。可是孟浩然却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昨天晚上听见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于是他想啊,刮这么大的风,下这么大的雨,那些花儿不知道被风雨吹落了多少啊!”

在给天天讲这首诗的时候,我故意问他:“为什么孟浩然醒来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花儿被打落了呢?”

天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花儿被打落了也会疼。”

这句充满稚气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

事实上,儿童的心灵是最明净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也充满了爱,很多小孩子吵着闹着要父母给自己养宠物,也就是这种对生命的爱的一个表现方式。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是,很多父母却由于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一心想让孩子心肠“硬”起来,这种可怕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可怕的后果,父母往往是最早的承受者。

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有些父母担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拼了老命压制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良,加上社会的不安定,于是生怕孩子有“妇人之仁”,一个劲地灌输他人即地狱的丛林法则。殊不知,父母的这种灌输,无疑是扼杀了孩子善的天性,而种下恶的种子。被人欺负不是由于善良,而是由于无能,一个内心充满了善良关爱的人,即使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但是他的善良也终将使他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走出低谷。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小心观察孩子内心的善,并且用鼓励、支持来帮助这棵小小的幼苗慢慢地成长。我相信,没有天生恶的孩子,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

天天喜欢花草树木,喜欢一切美的东西,这一点我从来不禁止他。我相信,一个心底充满了爱的孩子,他会首先将自己的爱呈现给父母。

有时候在家里,我偶尔咳嗽,天天只要在,总是跑过来一本正经地给我捶背,一边捶一边关切地问:“爸爸你好点了没有?”每次我的回答总是:“好多了,谢谢天天关心爸爸。”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给天天讲故事,可是有一天我感冒了,很难受,于是向天天“请假”:“天天,爸爸感冒了,今天就不讲了好吗?”天天爽快地答应,而且还很关切地问我:“爸爸你吃药了吗?一定要记住吃药哦。”然后再严肃地加上一句:“少抽点烟!”我只好忙不迭点头,表示同意。

在古典诗词中,对美的消逝的惋叹与遗憾是十分常见的主题,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到辛弃疾《摸鱼儿》的“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可以说比比皆是。有一次,我就给天天讲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按照天天的要求,我每次都把诗词编成故事讲给他听:

“一天晚上,下雨了,而且风刮得很大。前一天晚上,李清照喝了酒,所以早上起来的时候似乎头还有些晕呢。她的丫鬟走进来,替她卷起了窗帘,李清照就问:咱们的花园怎么样了啊?丫鬟回答:小姐,海棠花还和平时一样呢。李清照不高兴了,对丫鬟说:你真粗心!你知道吗,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风,花园的叶子肯定更漂亮了,可是花一定被打落了不少呢!‘绿肥’就是指绿叶有了雨水的滋润更加绿了,就像胖了一样;红瘦就是说花被风雨打落了,就像消瘦了一样。你还记得吗,有一首诗说‘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天天马上接过来,“哦,就是,我明白了。”

我相信,天天是真的明白了,因为从诗歌中,天天看到了爱的影子,在生活中,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与肯定,于是爱的种子已经悄悄在天天小小的心里播下了,而且在慢慢发芽长大。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坚定了我的判断,这件事被我记了下来,发在博客里:

孩童和蝴蝶

牙科诊室里除了我们的台子之外,还有两个台子,上面都有病人,医生在给他们诊治牙病,旁边是陪同的家属。我们这个台子上躺着的是天天,旁边陪同的是我。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到这里来了,原因是龋齿。刚才进门的时候那个上次给他看过病的医生阿姨一看见他就笑着说:“我们最懂事的孩子来了。是叫夏子仪吧?”天天很老练地说:“我是夏子仪。”我有些佩服这位医生,居然能够记住孩子的名字。

天天在台子上接受治疗的时候,我百无聊赖地在诊室里面转来转去,天天很乖,不哭不闹,跟医生阿姨配合得很好,不需要我再插手,因此,在他治牙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见那只蝴蝶了。

准确地说,那其实是一只蛾子,趴在诊室的玻璃窗下面,翅膀微微扇动,也许是想飞出窗外,但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失败之后,它已经无力再尝试了。我的眼光只在它身上停留了一下,就转到窗外的车水马龙上去了。

天天治疗完,翻身从台子上起来,我正在跟医生谈他的牙的问题,突然听见天天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叫:“爸爸快看!这有只蝴蝶!”

我知道他是看见那只蛾子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了一声,正在跟我谈话的医生突然转过头对天天说:“夏子仪,那上面是有毒的哦!”我转过头,看见孩子已经小心地把蛾子放在了手里,我没有制止他,因为我知道他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天天?”“我想让它飞出去。”我说:“那怎么办呢?”

孩子四顾,看见了旁边一扇打开的窗子,走过去,把手伸出窗外,蛾子也许是累了,没有动,我过去用手指轻轻地把蛾子推了一下,蛾子飞了。孩子站在窗边,对着飞走的蛾子挥手。

整个诊室的医生、病人和家属都在看着这个孩子,看着他跟蛾子告别。等他挥手完了之后,我对他说:“天天,医生阿姨找你,跟你说怎么保护牙齿。”

天天听话地过去了,我听见一个病人轻轻地说:“这孩子真好玩。”我微笑了一下,我知道,在天天的心里,这不是玩。

在我所有写天天的文章里面,天天最喜欢的就是这篇,有事没事总要我把博客打开让他再看一下,有时候还轻轻地朗读一遍。读完之后才满足地离开,让我干别的事情。我想,他很清楚爸爸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更清楚爸爸爱这样的天天,赞赏这样的天天。因此,我相信,他会带着骄傲和自豪仔细地呵护这颗爱的种子,让自己的心中有爱,并且将这爱与别人一起分享。

《中国最美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