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

很长一段时间,我给天天讲诗词故事采用的都是背景加释义的方法。这种方式固然好,但是内容还是相对单薄,多讲几次,天天有些厌倦了。怎么能像真正讲故事一样给孩子讲诗词,让孩子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诗词呢?我想到了诗话和词话。

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不过相当一部分诗话主要侧重于诗歌评论,对父母给孩子讲诗词作用有限。因此我选择的主要是有作者介绍以及故事情节的诗话,比如元代辛文房著的《唐才子传》,以及元代孟棨(qǐ)著的《本事诗》。词话与诗话一样,大部分侧重于对词的艺术特点的评介,而我主要使用的是当年读高中时邮购的一本《词林纪事》,再加上多年喜爱古诗词的累积,把这些材料结合起来给孩子讲。

这几部书也许很多父母会觉得很陌生,其实我们知道的很多诗人的故事都是从这几本书里摘录出来的,比如陈子昂摔琴扬名、骆宾王点拨宋之问、钱起遇“鬼”得诗、徐德言破镜重圆、顾况赏识白居易、贺知章金龟换酒等等。现在的很多成人诗歌读本也收入了这些故事,如韩欣的《唐诗地图》、孙涛的《同一首诗》以及拙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这些书将诗话中文言文的故事翻译成了现代文,很容易阅读,实在是父母陪着孩子读古典诗歌很好的参考资料。

还有一些诗话,记录了古代诗人们的交往,这些故事将原来在孩子们头脑里互相孤立的诗人们串起来,不仅让孩子了解了诗歌,更了解了诗人们的交往,无形中还增加了历史文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顾况赏识白居易的故事就是如此,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比如我给天天讲的贾岛推敲的故事。

天天六岁时,一天晚上,又到了讲诗词故事的时间了。天天躺在床上,我靠在他枕边:“爸爸今天给天天讲贾岛推敲的故事好吗?”

“哦,贾岛,我知道,他写了《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天天背诵得很轻松,这首诗是以前给他讲过的。

“背得真好!”我表扬了天天,开始给他讲故事:

“贾岛是个诗人,以前曾经当过和尚,他十分喜欢写诗,而且写诗很认真,有时候,他思考一句诗,甚至一个字都要思考很久。有一天,他骑着小毛驴走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想他新写的一首诗,名字叫《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可是啊,他想这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就是说晚上了,小鸟在池塘边的树上都睡觉了,月光下,和尚也推开了门要回去了。可是过了一会,他又觉得好像用‘敲’字更好。于是贾岛就骑在驴上一直想啊想啊,还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

“天天觉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

我故意把球踢给了天天。

天天思考了一会说:

“我觉得用敲好!因为门太大太重了,和尚推起来太费劲,所以应该敲门,让别人来开门。”

我刚开始还为天天与古人暗合而欣喜,听了他的解释之后又哭笑不得:看来小孩子的思维与大人的确不一样啊!我继续讲下去:

“这时候啊,突然冲上来两个士兵,一下子把贾岛从驴背上拉下来,押到一个人面前。原来啊,贾岛想诗想得太入神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结果冲进了一个大官的仪仗队里,这个大官叫韩愈。而韩愈也是一个诗人,他看见兵丁把贾岛押过来,就问:你为什么闯进我的仪仗队啊?贾岛说:贫僧想两句诗,想得入神了,没有想到冲进您的仪仗队了。韩愈就问:是哪两句诗啊?贾岛把两句诗告诉了他。韩愈想了半天说:我觉得还是用‘敲’好。因为夜很静,发出几声敲门的声音,夜晚就显得更安静了啊。”

“为什么呢?”

六岁的天天还不明白“鸟鸣山更幽”的道理。我给天天解释:

“你想啊,敲门声轻轻的,咚咚咚,夜很安静,声音又很好听,于是这夜晚不是更美了吗?”

天天基本上算明白了,不过他还是关心故事的结尾:后来怎么了?

“后来啊,韩愈不但没有怪罪贾岛,还和他成了朋友,和他一起作诗,贾岛终于成了著名的诗人。”

故事讲完了,天天本来该睡觉了,可是他还不满足:

“你刚才说的那个韩愈,他也是诗人吗?他写了什么诗呢?”

我笑了:“有一首诗,天天以前就知道的,第一句是:天街小雨——”

我一提醒,天天一下子想起来了,马上背诵出了这首韩愈的《早春》:

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天晚上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可是天天得寸进尺,还不想睡觉,最后我终于使出了威胁手段:

“明天是圣诞节,你如果还不睡觉,圣诞老人肯定没法给你送礼物的哦!”

一听到这个,天天赶忙闭上了眼睛,可是没有五秒钟又睁开了:

“爸爸,你告诉圣诞老人,今年我的礼物要红速龙!”

《中国最美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