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应对聊天冷场的救命6招

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

苏格拉底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契诃夫

严厉的话像烧红的铁,深深地打下烙印。

罗曼?罗兰

第1招:寻找话题和谐谈话氛围

要想打破冷场,那就必须要有寻找话题的本领。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出新话题,使谈话氛围重新和谐起来。好话题是初步交流的媒介,是深入聊天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交流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在与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话不投机或不善表达而出现“冷场”的情况,冷场无论对于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在人际关系中,它无疑是一种“冰块”。而要想打破冷场,那就必须要有寻找话题的本领。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流的媒介,是深入交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交流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这位老师很倔,说不到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走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说她是浙江人,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从家乡聊起,越聊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采访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实打破冷场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看我们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发现和找到对方关心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由,提出一个好话题。

一般来说,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可以聊;大家都感兴趣,喜欢聊;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容易聊。

那么,在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好话题呢?

1.选择对方关心的话题

面对陌生人,要把对方关心的事件作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对方的兴奋中心。通常这类话题是他想说、爱说、能说的,自然就能说个不停了。

2.借用身边材料为题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等,即兴引出话题,通常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同样,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先提出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当稍微有所了解后再有目的地进行交谈,便能聊得更为自如。比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以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乡还是老同学呢?”不管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以谈下去了。

4.寻找共同的喜好

问清楚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就能顺利地进入话题。比如对方喜欢下象棋,你便可以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如果你对下棋也略微懂点,那肯定谈得投机。如果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好是一个学习机会,可以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即景出题”法、“借事生题”法、“由情入题”法等。你可以巧妙地从某景、某事、某种情感出发,引出一番讨论。这种引发话题,就像“抽线头”“插路标”一样。重点在引,目的则是要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寻找共同点,缩短距离

与陌生人交谈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而在感情上变得融洽。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要想与陌生人能谈得投机,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3种方法:

(1)适时插入聊天过程中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地插入聊天过程中,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聊天是一种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果能从你切入的谈话中获取教益,那么双方就会变得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呈给对方,等于符合了“互补”原则,进而为“情投意合”奠定了基础。

(2)借用媒介

通过寻找自己和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从而找出共同语言来缩短双方的距离。比如,当看到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以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肯定是个行家。正好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这种对别人的一切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的方式,也会让聊天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聊天过程是和谐的,那样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和陌生人聊天时,千万不要把话说完,也不要把观点说死,应当拿出虚怀若谷、欢迎探讨的态度来对待。

第2招:模糊语言,精巧避开尴尬问题

模糊语言是一种十分高超的语言艺术,它指的是运用一种不确定的或者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适当地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模糊语言是一种十分高超的语言艺术,它指的是运用一种不确定的或者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适当地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当我们在看望某个病人的时候,我们会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地养病,这样,你的身体就会慢慢地康复。”我们——包括病人在内——都不知道“慢慢”指的是多长时间。它指的是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这是无法由我们来决定,也不必由我们说清楚,但是我们要表达关心的意思,并且应说服病人安心地养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用这种模糊性的词语,才能达到效果。

如果你请一个人在会场中找你的朋友,你告诉他你的朋友具有以下特征:身高185厘米、腰围70厘米、肩宽37厘米,戴一副450度的近视眼镜,等等。你认为他能够找到吗?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法描述,你用了比较模糊的字眼,如高大、大眼睛、浓眉、卷发等,这样效果会不会好些呢?

“不可思议”是我们一般人的看法,而语言专家却希望能够找到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之一证明正是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引起了语言的广泛和灵活。这就好像奔腾的河水比静止的湖水更加有活力一样。

模糊语言的运用,通常体现在回答问题上。问题的提出者往往提出一些随机性非常强,并且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的问题,使你不能准确回答。尤其是那些你不能直接回答,但是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就需要用模糊语言进行回答了。

某公司的经理说:“我们公司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工作努力、积极上进的,但是还有个别的人并非如此。”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模糊的词语,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什么是“绝大多数”。这是一种可以伸缩的判断语,既保存了大部分人的面子,同时也对那些“个别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模糊语言的特点是模糊、似是而非。一方面,它令人捉摸不透说话内容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具体的指向,因而就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通性。当遇到一些在一定条件下不能解决的事情的时候,它可以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必须要注意的是,模糊语言只是为了增强语言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生动性才出现的,它只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补充,而不是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运用模糊语言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模糊的语言并不是含糊其辞,而是故意这么做的。它的使用具有目的性。

第二,在使用模糊词语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第三,不要使你的话有歧义或引起误解,不要伤害到别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模糊词语的不同场合。

第四,运用模糊的言语要做到简洁明快。模糊语言并不是重复啰唆和刻意地绕弯子。

第3招:自嘲——为自己救场,给他人台阶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实际上却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让尴尬变成笑声,在笑声中展现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从而使场面再次活跃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此时,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不但会让自己难堪,还会造成冷场的局面;如果我们斤斤计较,可能会令局面更加难以收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能从容对待,恰当地运用自嘲,就能帮你走出尴尬。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实际上却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让尴尬变成笑声,在笑声中展现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从而使场面再次活跃起来。

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小心把啤酒倒到一位宾客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都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听后纷纷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的自嘲,既展示了自己宽大的胸怀,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可见,自嘲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人在自嘲时,自暴其丑,显示了一个人的大度和坦诚。勇于暴露自己的问题,揭露自己的短处,这样的人往往被人视为可信的人。自嘲,使人能轻松、愉快地正视自己的弱点,摆脱困境,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在论辩中,又可使气氛活跃。

聊天时,谁都有口误的时候,当你无意中引发了对立情绪时,如果能适时地自嘲一番,获得原谅应该不难。比如在和别人聊天时,你说了不合适的话,对方脸色不太好,你可以自嘲道:“唉,瞧我这张粗陋的嘴,不会说话,请多原谅啊。”一句插话,可以让对方不再介意。又比如,在和别人聊天时起了争执,你有点激动,措辞生硬,声音太大,对方显得不高兴了。你要赶快刹住话匣子,自嘲道:“对不起,我这个人容易激动,刚才真成了一只斗鸡了。”对方肯定会付之一笑。

总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只要尴尬场面的产生和自己有关,我们都可以运用自嘲的办法来化解。一个人能够拿自己的缺点和缺陷来开涮,说明这个人有着良好的修养。这能够使别人从中看到自己的优秀,从而让更多的人愿意和自己交往。

第4招:机智回应“名字”引发的尴尬问题

当自己的名字被叫错或者双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尴尬时,要想做出恰当的反应,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说话应变技巧。

相信大家都有过因为自己的名字被叫错或者双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尴尬的经历,那当时应该怎么回应呢?要想能做出恰当的反应,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说话应变技巧。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的回应技巧。

1.当自己的名字被叫错时

在一个集体里,因为有的人的名字相似,所以经常就会闹出一些张冠李戴的笑话。像王军先生就是这样。因为在这个公司里凑巧有一位老同事的名字叫“李军”,所以他就经常被人叫错名字。今天一位新分配的女职员由于一时疏忽,又叫他“李军先生”,他当时感到非常生气,所以就一声不吭,也不理睬对方。采取这样的态度来回应是不可取的。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怎么办呢?

首先,应当忍住一时的气愤。被人当面叫错名字,无论是谁都会觉得不舒服。可是当事者在那一瞬间如何回应,将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中国字有很多音同字异的情形,比如一个名字叫作“建”的人,难免会有被错写成“健”“键”“剑”……这个时候可以这样说:“对不起,我的名字是建设的‘建’啊,此‘建’非彼‘健’哦!”当自己的名字被弄错时,采取这种近乎诙谐的指正方法,反而能让大家皆大欢喜,相处得更加融洽。

的确,一个经常跟自己碰面的人,竟然弄不清楚自己姓啥名谁,这是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不过,这也不算什么特别不能忍受的事吧!既然对方没记清楚,那自己干脆再报一次姓名就好了,比如:“我是李军呀!这个名字的确是太平淡了,不好记。”

然后,把自己的外表特征和名字连在一起。由于一时疏忽而把别人姓名弄错的事,其实很常见。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没有把对方的姓名和外貌记清楚,所以才会出现把别人的姓名张冠李戴的错误。不管怎样,当自己的姓名被弄错时,如果不想办法让对方记住自己,那以后还会发生不愉快的情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外表特征和名字连在一起告诉对方,从而让对方记清楚自己。

2.当别人叫不出自己的名字时

在外面碰到以前认识的朋友或者同事,等上前去打招呼时,对方却记不起自己的名字了,使彼此尴尬而散。这种情况应该有很多人都经历过吧!

比如,当你去参加一个讨论会时,碰到了以前曾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于是自己便很高兴地过去打招呼:“李老师,好久不见了,您还好吧!”对方也好像是看到了熟面孔一样地回答,可是当寒暄问候一番过后,对方就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想找理由离开。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形,你会如何应变呢?

特别是像演说家等这类人经常需要跟很多人接触,虽然别人对他们了如指掌,但是他们却经常无法一下子就叫出别人的名字。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通常都会很自然地、直截了当地向对方请教,比如:“请问您尊姓大名?”或说“您是哪位呢?”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话,好像叫人无法开口。因此,当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时,既不敢开口请教,又害怕被对方看穿真相,所以心虚不安,就想要尽早离开。

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那位李老师,有可能就是心虚而想离开。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怎么回应呢?这时,你就应当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夹在谈话中。比如:“最近偶尔也会碰到当时跟我们在一起的同事,他们还是老样子,仍然取笑我叫小鸟。回想从前,那时真是多亏了您的照顾……”这样说对方可能就会比较安心,至少不会急着想要打退堂鼓。

人难免会有忘记别人名字的时候,所以,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当将心比心,要体谅别人的处境,尽量避免让别人出洋相。相反地,如果自己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那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时你可以这样去说:“对不起,您是否可以给我一张名片呢?”“哦!名片吗?”“是的,拜托!”也许一开口就跟别人要名片,会让人感到唐突,所以你要表现出很不介意的表情,等接过名片后再继续说:“以后有机会,我就可以很快地凭着这张名片和您联系了……”这样你就可以按照名片上的姓名来称呼对方了。

第5招:随机应变打圆场

在打圆场时,作为圆场之人应当理解争论双方的心情,辩证地看待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得体地“扬长避短”,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别人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进行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生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尴尬的场合,在这些场合中,如何去很好地打圆场,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还能让大家气氛融洽。

张超、李伟和赵凡三人约好了周六上午9点去书城买书,并把碰头地点定在书城。9点整时,张超和李伟准时到达,可是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见赵凡的影儿。他们便进了书城,没想到在书城里面见到了赵凡。急性子的张超责备道:“我们在外面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见到你的鬼影子,天寒地冻的,原来你一直在里面溜达呢!”赵凡也急了:“我8︰50就到了,一直在里面等你们!这么冷的天我总不能在外面傻等着吧!”两个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让谁。

这时,李伟打圆场道:“其实都是误会,大家谁也不想耽误对方的时间。”接着他对赵凡说:“张超今天穿得少,在外面等你时冻得直跺脚,发发牢骚也是情有可原。”然后转头对张超说:“人家赵凡也没有违约,比咱俩还先到十分钟呢。都怪咱们三个人没把碰面的地点是在书城门口还是里面说清楚,才造成了这个误会,下次可都得长记性啊!走吧,买书去。”

李伟这么一说,两个人的怨气果然消了,一起开始了快乐的购书行动。

幸亏李伟及时打了圆场,才避免了双方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可见,在生活中,会打圆场多么重要。

和别人聊天时,当他人发生矛盾起争执时,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作为争论的局外人,就应当学会随机应变地打打圆场,从而让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

不过,在打圆场的时候,一定注意,就是不要偏,不要倚,要让双方都觉得你没有偏向。否则,你的圆场恐怕就是火上浇油,还不如不说。像上面例子中的张超与赵凡争执不休,李伟在打圆场时,就没有轻率地厚此薄彼,而是提醒他们求同存异,互谅互让,从而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便试着给顾客理发。

徒弟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着镜子摇摇头说:“头发留得有点短。”徒弟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师傅笑着解释说:“头发短,可以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完,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还是摇摇头说:“头发留得有点长。”徒弟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跟您的身份很相符。”顾客听完,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怎么这么短,不到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师傅马上笑着解释说:“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呢?”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款边嘟囔:“剪个头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都快1个小时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为‘首脑’多花点时间是很有必要的。”顾客听后,大笑而去。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可谓是一位“打圆场”的高手,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顾客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事实上,在聊天讨论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应变地打圆场的事情往往很多。因此,生活中,应当学会灵活地打圆场。

“打圆场”与“和稀泥”不同,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打圆场”应“扬长避短”。工作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所以在打圆场时,作为圆场之人应当理解争论双方的心情,辩证地看待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得体地“扬长避短”,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别人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6招:未雨绸缪早安排,各种话题充分准备

我们应该知道,冷场的出现,往往与话题有关。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会引起冷场。如果你不希望出现冷场,就应当事先作些准备,使自己有一些库存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聚会、议事等,常会出现冷场的情况,令人感到窘迫。一般来说,谈话者之间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最容易因话不投机而出现冷场:

(1)彼此之间不是很熟悉。

(2)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差异大。

(3)心境差异大。

(4)兴趣、爱好差异大。

(5)性格、素质差异大。

(6)平时意见不同,感情不和。

(7)互相之间有利害冲突。

(8)异性相处,尤其单独相处时。

(9)因长期不交往,关系比较疏远。

(10)性格都比较内向。

出现冷场时,双方都会感到尴尬。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破冰之术,及时根据情境设置话题,冷场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学会拓展话题的领域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发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是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但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要胡乱地问他。因为社会上免不了有人会失业,问他的职业无异于强迫他自认失业,这对自尊心很重的人来说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开拓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那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比如,你可以问:“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就可以再加上一句话,问他平时什么时候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如果他说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时以后去,那无疑是有固定工作。

当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时,才能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工作,或确知对方为失业者,那最好还是谈别的话题吧。

2.风趣接话转话题

在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妙地接答,可以使我们的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活跃起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夸奖对方取得的成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一般一般”。倘若我们不接着话茬儿说下去,就有点赞同对方的“一般一般”说法的意思,达不到接话说的目的。这时,你可以这样回答:“‘一般’情况尚且如此,那‘二般’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说:“你一般的情况才如此的话,我二般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类接话,一般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接住对方的话茬儿,作风趣的转答。

要想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可以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

小王是某公司负责某一地区的销售业务员。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联谊会”。公司安排小王在会议期间陪同他的客户杨某。他们路过一家商场,谈起了商场的销售情况。最后,杨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小王随即接过他的话茬儿说:“就是。在您的公司工作的业务员也不少吧?”

就这样小王既把话题延伸了下去,同时又把话题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适时地提出引导性话题

适时地提出引导性话题,可以给他人留下谈话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当众讲话的人。这些话题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方面来设置。比如:“近来工作顺利吧”,“听说你最近有件高兴的事,什么事啊”,“前一段时间我见到了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先用这些听起来使对方温暖的话寒暄一下,便于开展谈话。

面对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问对其公司的日常规则的看法,如:“你们公司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之后还要做早操,召开例会,你怎么看待?”引导性话题应该注重可谈性和可公开性。对学文的不宜谈深奥的理科的问题,反之亦然。不宜在公开场合触及个人隐私,也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如果引导性的话题过于敏感,或者越出了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过于深奥,超出了对方的知识结构,也许是对方不愿意说,也许是真的无话可说。提出这类话题,目的是想让对方开口讲话,如果不能让对方开口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或只是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觉得你们现在的厂长很能干?”人家要说赞同的话,他自己的确也有保留意见,要说不赞同,而你已经认可了,他总不至于在你的面前进行反对吧,何况是说别人的坏话呢?所以说,这样的话题,处理得不好,会让自己失去谈话的亲和力,适得其反。再者也不要问些大而空的问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最好具体点。

此外,在打破冷场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如果是由于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对方的沉默,在交谈中就应当主动、客气、随和一些。

第二,如果是由于自己太自负,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谦虚,多想想自己的不足,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

第三,如果是由于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适可而止,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做单方面的传教。

第四,一般人的心理总是喜欢教人,而不喜欢受教于人。有时装作不懂事的样子,往往可以听取他人更多的意见,这根源于人们的自炫心理。反之,你表现得太聪明,人家即便要说,也会有所顾虑,怕比不上你。因此,你可以采用求教的语气说话,这样就能引起对方的优越感,从而引出滔滔话语。

我们应该知道,冷场的出现,往往与话题有关。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会引起冷场。如果你不希望出现冷场,就应当事先作些准备,使自己有一些库存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进阶:魅力绽放在倾听谈吐间

——提问与接话的控场艺术

你是不是也会因经常说错话而得罪别人,最终只能尴尬地结束谈话?你是不是发现场面很尴尬,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怎么说呢?为什么有的人在闲谈时就能交到朋友,而你的交谈总是以冷漠、不友好而告终呢?

以后你就不用再为这样的尴尬而伤脑筋了。只要你掌握好下面的沟通控场艺术,就能让你的交谈氛围更互动、更热烈,你一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超级聊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