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 4 气场不对往往话不投机

人和人说话,气场很重要。气场对了,两个陌生人能在几分钟内产生互相欣赏的感觉,聊得十分投机,逐渐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气场不对,两个人即使面对面说上半天,可能最后也会以至少一方的不愉快收场。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气场不对的现象呢?我想这和两个人所处的背景、习惯和出发点都有关系。比如说年轻的帅哥和貌美的女孩就容易产生好的气场,因为从第一印象上双方就能产生好感(帅和美),并且两个人年龄相仿,都是年轻人,兴趣爱好也有很多交集,所以就比较容易产生互相吸引的气场。可能聊上几句激素就开始分泌旺盛,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

“来电”。同样的道理,背景、习惯和出发点有差距的两个人,往往就会出现气场不对。“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口“之乎者也”的秀才碰到只会舞刀弄枪的士兵,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上有很大不同,恐怕交流起来,彼此都会感到十分不悦。

我们经常见到的“气场不对”的沟通场景,还往往出现在沟通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上,例如下面这对老邻居。

老赵和老朱平时本来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不过是住在一个小区多年。有一天老赵正好在小区院内碰见了老朱,他像发现了大明星似的赶紧迎上去握住了老朱的手,连声邀请:“到我家坐坐,到我家坐坐。”一开始,老朱不想去,本来也不熟,可是经不住老赵的热情,就跟了过去。

老赵的家装修很漂亮,一进门老赵就开始向老朱介绍自己的房子装修花了多少钱,请了什么人,在哪里买的材料等。一会儿又开始夸起自己在新西兰留学的女儿,还夸了自己开公司的儿子,又拿出全家福硬是要老朱看,最后又说自己在工作之余写了点文章发表在某某刊物,要朗诵给老朱听......

在老赵家做客的半小时里,老朱真是一句嘴也没插上,乖乖地做了听众。刚开始他只是觉得郁闷,可是听来听去,总是老赵在炫耀自己过得有多么好、多么舒心。他很为老赵高兴,可是也没见过这么爱显摆的呀!老朱真是越想越气愤,最后借口要给放学回家的外孙开门为由赶紧回了家。

老赵和老朱在这次交谈中明显气场不对,不对的原因在于两个人的出发点存在差异。老赵在沟通时,出发点停留在彰显自己优越的生活上,而老朱则可能更是出自一种邻里的交流。结果是老赵说了很多,自己很痛快,而老朱则再也不想去当个听众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上学时候无话不谈的同窗,毕业后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联系,时隔几年偶遇时,应该好好叙旧。结果聊了几句却发现,气场那是“大大的”不对。实在是找不回当年亲密无间的感觉。比如下面这对老同学。

王博和董杰本为大学时期的好哥们儿,后来各奔前程,八年后他们不期而遇。

此时的王博已经是国家公务员,还做了科长,而董杰在中学做着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日子过得清苦。王博对董杰的处境很是同情,表示乐意帮助董杰调动工作,可是董杰却拒绝了。

王博很不理解,还振振有词:“人往高处走,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董杰动情地说:“我本来是一个农村孩子,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我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识来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因此我总是把那些农村出来的学生当作当年的自己。我刚当高三班主任时,有一个农村孩子复读了一年还没有考上大学,家里没有钱,他自己也没有信心,是我鼓励他,帮助他补习,结果他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毕业进了工商局,前两天还开车来看我呢。”

王博这时候很不知趣地说了一句:“你看,还是当公务员好吧!”董杰顿时心里堵得慌,无言以对,不再说话。你看,两个人毕业后由于经历不同,身处的背景不同,而且说话的出

发点不同,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气场不对。王博自我感觉混得不错,一直努力劝说对方走仕途;而董杰则是有自己理想的人,一直想告诉对方搞教育的意义。

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沟通的方向是不同的,结果沟通遇到了瓶颈。如果继续沟通下去,恐怕这两位老同学都会感到无比心累。

俗语讲:“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气场不对,就会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那么,你一定会问,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诸位要努力弄懂对方的心思,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切不可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拿自己的那一套来指导别人;也不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动不动就教训别人,显示自己的高明。最起码把彼此都放在一个水平上,地位等同了,气场也就更容易对上了。

情景训练:在沟通时要学会察言观色,看看自己说的话,对方是否爱听,是否有兴趣参与进来。
《好口才是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