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音乐

我觉得《琵琶行》对于诗歌用字用句的讲究可能超过了《长恨歌》,《琵琶行》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完全在讲一个音乐性的传达,技巧上非常难。我们都有经验,比如我去听一个音乐会,回来要向一个人讲的时候,大概没有几句话可以讲,可是白居易在叙述过程中是一步一步推的,结构很严谨。离开了事件以后,去做结构的铺排更困难。这首诗的确可以作为写诗的范本,因为它可以帮助所有的阅读者去思考和反省,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怎么没有听到这么多细的东西,怎么无法这么精密地铺展开来。

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不止在诗歌上有才华,在艺术其他部分也很有才华,比如音乐上的才华,他可以用这么细密的方法去描述一个人弹奏音乐的过程。

这首诗的序写得非常好:“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是贬官的意思,传统文学当中右是升,左是降,所以“左迁”就是下放的意思。他到了江西,在九江郡做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他在那个地方有朋友要走了,所以他去送客。这首诗一开始就讲“浔阳江头夜送客”,他是在送客人走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件事情,所以与《长恨歌》不同,《长恨歌》是一个历史里面有叙事的故事。在送客时,“闻舟中夜弹琵琶声”,晚上听到了弹琵琶的过程,“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他听到这个声音,觉得不像是地方戏曲,好像是京城流行的歌。白居易就听到“有京城声”,因为他自己也是从京城来,当然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也就有一点好奇,“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原来是长安的歌妓。“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穆、曹是两个人的姓,“善才”是一种官名。我们知道武则天做过才人,皇帝的女官和妃嫔的最低一个等级就叫善才。她们会一种才能都可以进宫,你会剪纸、绣花、弹琵琶、舞剑,就可以成为善才,皇宫里面有很多很多。因为皇帝异想天开,可能忽然要听歌或者要看跳舞,所以要各种善才。她曾经跟宫廷里面的穆、曹这两个善才学过琵琶,说明她的琵琶是从很正统的地方学出来的。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年纪大了,已经没有那么红了,就嫁给商人做太太。“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他就让她喝一点酒然后弹琵琶。“曲罢悯默”。字用得很精简,“悯”与“默”,很复杂,好像有同情,“悯”是悲悯、同情,“默”是沉默,有一点讲不出话来,因为白居易在这里听到的不止是琵琶,更听到一个生命从繁华到没落的感伤。从繁华到没落是这个女子的感伤,也是他的,他自己也在被贬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说小的时候曾经很快乐,也在繁华里红过的,现在到处漂流,生活过得不是很好,“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就是被贬官了,两年来他被贬官,都没有难过过,没有心情不好过,“恬然自安”,每天都过很开心,觉得贬就贬,也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在京城做官,所以都蛮开心的。可是“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一天很奇怪,白居易听了琵琶,听到这样一个女子的讲话,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在落魄中。这其实很有趣,我们看到白居易因为一个女子的心情,而影响到他自己的心情,这部分大概也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好诗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同情。因为他感同身受了,所以感觉到这个女子与他的命运的相同性。“因为长句”,所以就写了这么长的一首诗,“歌以赠之”,这首诗是送给这个歌妓的。九江司马大概还是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之类的身份,我们今天大概也没有人敢去写一首诗,还要注明“赠歌妓”。唐代的知识分子与官吏,他有另外一种生活,使他们常常会与民间的人有一个接触的机会。最后是“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我想大家对这个诗很熟,大概在中学课本里面都读过。一开始叙述他送客的这个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两个朋友的告别已经很哀伤,而且在秋天,一片萧条、落寞的景象,也没有音乐,也没有旁边演奏的队伍,他感觉到孤独、感到寂寞,然后又在喝酒,喝醉了酒,想要打发愁绪,可是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好朋友要告别。

白居易在讲情绪,在讲“惨将别”,可是他的镜头转到了江面上的月光。我曾经与学生一起把这首诗变成电影的脚本,把每一个画面画出来,觉得完全可以拍成现代电影。“醉不成欢惨将别”,是在讲两个人心情很难过,可是白居易没对这两个人有特写,反而把镜头移开去拍江水上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月光变成了情绪的延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法。到这里的时候,他觉得与朋友应该告别了,酒也喝了,难过也难过了,船应该要走了。可是忽然一转,“忽闻水上琵琶声”,这个琵琶使他们又暂时不要告别,“主人忘归客不发”,送客的人也忘了回家,应该走的人也忘了要出发,就在那边听起琵琶来了。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情节转折。在《长恨歌》当中情节是事件的情节,可是在《琵琶行》当中,心情本身变成了一个情节。“寻声暗问弹者谁”,他们就去找那个声音,想问是谁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欲语迟”,结果琵琶声音就停了。他们再去找那个船,然后“移船相近邀相见”,把船慢慢靠近,邀请说要不要过来见一下面,“添酒回灯重开宴”。本来不是要走了吗?大概灯也灭了,准备要告别了,现在又添酒,又把灯点起来。本来像就要结局的诗,忽然又变成开始。这绝对是精彩的手法。白居易在诗歌上的结构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大家希望学写诗,学白居易这两首诗是最好的方法,你可以学结构,学他怎么转,因为“转”是诗里面最不容易的东西。

大家在那边一直邀请说,你弹一个琵琶给我们听,她“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个不急不是这个弹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直觉得你很想知道到底是谁在弹琵琶,这个人什么样子。但这首诗的结构有一个空间感,一层一层的层次感,可以铺叙开来,不会一下子慌张地就跳到不应该跳到的地方。“犹抱琵琶半遮面”,拿着琵琶出来的时候,还看不清楚她整个的脸。大概她有一点害羞,有一点觉得惊慌,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群人要叫她出来弹琵琶给他们听。我们现在常常用这个成语,是因为这个形容非常漂亮。

下面这一段非常精彩,开始讲音乐了,“转轴拨弦三两声”,她坐下来以后,可能还不知道要干什么,可是音乐家习惯地就会转轴——琵琶上面调音的部分叫做轴。“转轴拨弦三两声”,当当当几声,有一点像我们听交响乐的时候,会看到乐手在试音,那时指挥还没有出来,那个时候是最美的。这也是张爱玲讲过的,张爱玲说音乐里面最好听的就是那一段,因为乐手在找感觉。“未成曲调先有情”,真正好的音乐家,这个时候情感已经出来了,会在不成曲调的音节里面传达出最好的音乐感,这个绝对是精彩的句子。“弦弦掩抑声声思”,每一个弦好像都被压抑着,我们知道左手要压着弦,所以其实是在讲这个动作。可是因为“掩抑”本身有另外一个意思,是心情上压抑,所以“弦弦掩抑”就变成“声声思”,每一个声音好像都有特别的意思、特别的感觉。白居易把很多形象化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我极佩服这首诗。我们常常看一个人在弹奏,也感动,可是不知道怎么去形容。白居易写了这么多细节,包括转轴,包括拨弦,包括掩抑的这个弦,他都谈到,一步一步慢慢地来谈。“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好像她不仅在演奏艺术,同时也在艺术里传达心情上的哀伤与这一生的回忆。好的艺术一定如此,好的艺术一定是一生的巨大回忆,所以变成“低眉信手续续弹”,低着头随随便便弹一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好像已经把很多的心事都说出来了。

下面用到的完全是弹琴的技巧,“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是四个弹琴的手的姿势,我们今天有一种谱叫工尺谱,是古谱,不是现在的五线谱,里面有手的姿势。大家可以看一下《红楼梦》,里面就写到,在弹琴的时候,要讲究指法,这与西方的弹奏乐乐器不太一样,非常讲究手指本身的变化。比如说弹古琴的时候右边在弹,左手在按,所以你会听到“嗡”的声音。一般讲起来大概有七八种不同的技法,这里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其实就在讲技法。白居易是真的懂弹琴的,对于这种指法他是了解的,我们也就看到一个女子在弹琵琶的时候,手指在上面转的那种感觉,以及右手手指的转与左手的按,中间配合的关系。“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家刚才已经知道《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盛世最重要的一部音乐,“六幺”是胡人的音乐,它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有人翻译成绿腰,有人翻成六幺,是当时的一种舞。

《韩熙载夜宴图》里面有一个王屋山在跳舞,他那个舞现在被考证出来就是六幺舞,六幺是一个曲子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舞蹈。有人弹奏琵琶的同时就有人在跳舞,好像现在还有这个曲子,还有这个谱,我曾经听过学生弹。

下面就开始形容这些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诗人开始提到大弦、小弦之间,这种高音低音部位的变化,用文字形容声音是非常难的事情,这里把“急雨”与“私语”放在一起是用联想,好像下得很急的雨声,或者是两个人的私语。同时又有声音的比喻,就是“嘈嘈切切”的声音。白居易同时用诗歌的声音、形象和联想切入,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段在《琵琶行》里面最常被大家拿来举例的原因,是因为里面交错了好几种技法,又联想,又直接形容,同时又把声音演奏出来给你看。

“嘈嘈切切错杂弹”,当大弦与小弦一起“错杂弹”的时候,各种声音的变化是最复杂的。我想大家都听过琵琶曲,像《霸王卸甲》,或者是《四面楚歌》一类,你会发现都是从慢到快,就是我们讲的这一段的感觉。那种急切与高音低音部位都一起来的时候,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去形容,当然是文学史上的绝唱,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音乐形容到如此精准的地步。

下面还是在追踪音乐的发展,“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不是很容易懂,你会感觉到春天来了,莺的叫声,一种鸟的非常细密的叫声,好像是花底下一些青苔的滋蔓,你会感觉到这里面有好多复杂的东西。白居易在用大自然去形容声音在交错的杂弹之后,忽然又变成很安静的一种力量。那个慢慢在流动的声音,好像若有若无的感觉。“幽咽泉流水下滩”,好像是泉水在暗流底下慢慢地流动,连声音都没有,我们这里可以看到他从极动的声音开始描写到极静的声音,从非常高亢的声音转到对于最细密的声音的描写。当音乐静下来,你会特别静,你会很仔细专注去听,声音慢慢走,你的整个心情会被它带动。音乐里最难演奏的是这个时候,不好的音乐家这个时候压不住场,如果是好的音乐家的演奏,这种时候底下就开始静下来,开始能够真正感觉到从极动转入极静,从极高音转入到极低音状态里的最美的声音。

接下来“水泉冷涩弦凝绝”,好像是在下大雪的天气,最冷的天气,连水都冻起来了,水冻成冰以后,原来流动的泉水不再流动,连声音都没有,那个弦也没有声音了。水会被冻住,声音好像也会被冻住。“凝绝不通声渐歇”,在最凝绝的时候,最冷的时候,最没有声音的状况里面,“别有幽愁暗恨生”,又变成另外一种美。我们在交响曲里面听到非常大的乐队的合奏,最后有一个大提琴很慢地拉,甚至到好像没有声音的状况,那个时候大概是最美的,所以白居易才会总结出这一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懂音乐的人,大概要听的是这个空白的声音。音乐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忆,是若有若无,好像是听到了,好像又抓不住,是生命里面最难得的感觉。你可以看到白居易用了很长一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去准备他的下一个总结,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提醒音乐当中没有声音的空白的重要性,几乎变成我们今天美学上很重要的一个规则,也几乎是后来绘画里出现空白的原因。懂得留白才是最了不起的。艺术家的生命也是如此,要保留余地与空间,而不是塞满。

到了声音最低最低的时候,一定要“银瓶乍破水浆迸”,忽然出现瓶子整个炸裂开来的声音。我们不知道白居易是不是真的看过银瓶乍破的景象,我们今天也可以去形容,什么战争里面炮弹爆炸之类,可是在他那个时代里面,竟然“用银瓶乍破水浆迸”去形容音乐从静忽然又爆开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有一段就是这样,先是安静,到最后“啪”一下出来,第一次听那段音乐的人,坐在那边会忽然跳一下。音乐一直在做对比,做空间、做延长、做速度的加快,拉慢、到静,然后忽然又动起来,音乐一直在玩这种结构。“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是用战争里面的速度、暴力的感觉去形容音乐的另外一个急转状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啪”一声就停了。我们看到“银瓶乍破”与“铁骑突出”,是为了准备最后要收尾了。“曲终收拨”,“拨”就是拨板,曲终弹完了以后,把拨板一收,然后“四弦一声如裂帛”,好像撕开布一样,“啪”,这样一个裂声,然后就停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坏的诗人一定写到这里就没有了,好的诗人下面还有。一收拨之后,如裂帛般的声音出来,画面忽然转了,你忽然发现大家听到那里愣住了,然后才发现旁边这么安静,旁边的船都没有人在讲话了,因为大家都在听琵琶。白居易把镜头放大、转移,刚才是特写,现在镜头忽然拉开,忽然拉远,变成一个大的画面,“唯见江心秋月白”。镜头冷冷地看到一个月亮,秋天的月亮,在江面上悬着。诗人忽然把一个音乐的描写又拉到自然,他怎么会这么有才气,写诗可以写到这种状态!这么长一段,整个讲音乐的变化,可是里面的节奏感这么丰富,到最后收的这个部分,也不是一下子停,而把它再扩大,变成对自然的描写,不然的话就与“浔阳江头夜送客”对立不起来、呼应不起来——因为刚开始是“别时茫茫江浸月”,现在又回到了“秋月白”。

《蒋勋说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