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胸怀成古丘王安石

宋神宗时期,经济发达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税收也好于前朝。但政府依然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这个怪圈其实自英宗起就开始显现:一方面,宋朝为了维持表面上“和平与稳定”的局面,不得已向辽国进贡“岁银”,这种花钱买和平的方法可以理解为“破财免灾”。而另一方面,虽然不打仗但依然要养兵,因为怕打仗所以要养更多的兵,以防不测。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战争的宋朝却要为大笔的战争经费买单。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积贫积弱的经济态势已日趋显露。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宋代历史迎来了一位有勇气也有志气的皇帝,他希望可以通过变法重振朝纲,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位皇帝就是宋神宗。就像晚清的光绪帝需要康有为的支持一样,宋神宗在人群中搜寻,希望可以找到愿意站出来和他同心同德眺望未来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庆历二年(1042),年仅二十二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少年得志的他并未得意忘形,入仕后,没有马上巴结权贵,而是暗暗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向仁宗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认为应加强边防,革除科举弊端,消除颓废奢靡的风气,以求“合于当世之变”。但王安石的万言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据此,他判定变法时机并未成熟。此后,他不断谢绝朝廷一次次的任命,甘居地方小官,宁可小范围推行变法,造福一方百姓。

英宗在位期间,屡次招王安石入京任职,都被王安石以种种理由婉拒。在他看来,官位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就自己的理想,如果进得朝堂却身不由己,还不如埋没乡野为百姓做些实事。当然,这个阶段的韬光养晦拒不为官,一方面是因为王安石正在苦等明君,静待时机;另一方面,他这样“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姿势实在为自己的名声做了一次成功的营销、口碑的炒作。

1067年,王安石终于等来了命运的拐点——神宗的传召。宋神宗为摆脱内在的政治经济危机、外部辽与西夏的侵扰,决定起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位同宰相。在宋朝艰难呼吸的关口,神宗和王安石也在彼此的扶持中互相汲取前行的力量。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令》

王安石早年立志,一直在等待机会。如今遇到神宗,觉得犹如遇到成汤、周武一般舒畅,也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这首《浪淘沙令》正是王安石任宰相时所作。

上片写伊尹与吕尚这两位老人,顺境和困境都曾经历过。吕尚曾是一个钓鱼的老叟,伊尹也曾做过替人躬耕的奴仆。如果不是遇到了明君贤主,可能他们最终都只能老死于山野。下片写他们与成汤与周武相遇,如云从龙,风从虎般,谈笑间便建立了兴王之业。这里,“云风比喻贤臣,龙虎比喻贤君”。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上千年,但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谁能与之争锋?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大展宏图之际,胸中涌动的是志得意满的豪迈,所以这首词气势恢宏,给人以很大的精神力量,似乎也暗示了王安石当年变法的决心。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变法。变法内容涉及甚广,“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各项法规,从农业、商业、兵役、教育、财政税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革除社会的弊端。某种程度上说,变法无疑是有利于“国富民强”的,但由于改革必然触及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保守派的疯狂反扑,甚至连皇亲国戚、两宫太后都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终于,宋神宗抵不住各方面的压力了……

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遭罢相。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复相。但复相之后,王安石发现已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宋史·奸臣传》记载吕惠卿这个小人曾抖出了很多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说王安石有“欺君之嫌”,从而导致了革新力量内部的分化。王安石知道变法已万难推进。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从政治的聚光灯下走出来后,王安石回到了金陵的平常生活中。无限的慷慨悲凉,曾经的漫嗟荣辱,他等了一辈子的梦想,都化为纷飞的词句,飘入他的作品里。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千秋岁引·秋景》

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孤城城头的画角声,回荡在辽阔的天地间。东归的燕子从海上飞过,南来的大雁落在沙滩上休息。这里曾有楚王、宋玉游兰台时的惬意凉风,庾亮、殷浩等人在南楼时共赏的月色,如今,清风明月,似乎都与当年一模一样。下片起笔,王安石感慨,在这样浩渺的天地间,永恒的风月里,自己却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牵绊,又难以放下帝王的信任,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耽误了自己邀约佳人的机会。睡梦醒来,酒醉醒来,如今才细细思量起这一切。“梦阑酒醒”不仅是平常的梦与酒,也是王安石了解了“人生如梦,众生皆醉”,并历尽沧桑后的感悟。

当年王安石变法时,曾自信地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那种满满的自信,真可谓气壮山河!然而时过境迁,变法失败后,他心底最多的便是壮志难酬。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

传统文人喜欢借景抒情。登高怀古,放眼远眺,满目山河,很容易生发出感慨。此番登高吊古,王安石开门见山便以“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起笔,一个“正”字,既无拖沓之感,且有正合心意之情,可谓意境全出。“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看似随手拈来,却笔力遒劲,精神抖擞,将锦绣江山的气派描绘得壮丽如画。从中,似乎也能看出王安石宏大的视野,远大的胸襟。下片起笔,忽念往日繁华,六朝古都的风流如此迅速便随历史风云舒卷而去。千古江山,万般情愫,只剩寒烟惨淡,绿草衰黄,徒留相继的荣辱。词的最后,王安石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嗟叹之感,真弥新而永固。

在这首词中,既有沧海桑田变迁之感怀,也有国家兴亡之挂念与忧虑。王安石将宦海沉浮和国运起落巧妙地融化在自然景色中,涌上心头,诉诸笔下,遂成名篇。所以周汝昌先生称赞说:“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虽如此说,但王介甫此类佳作似乎不止一词!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乡子》

晚年的王安石以金陵为主题写了很多咏史抒怀的作品,多把六朝兴衰历史看做人生“一梦”。

王安石起笔便说,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帝王建都之地,树木郁郁葱葱,山环水绕,云蒸霞蔚,颇有帝王之佳气。可惜,四百年来,多少繁华如梦般逝去,着实令人感慨。当年的帝王将相,风流事迹,也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被历史所遗弃。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览,登上一层楼后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匆匆而过,不值一提,希望别人也不要再问。人生苦短,不如早点回头。而过去的岁月,就像这奔流的江水一样,空自东流。

这首《南乡子》气势雄健,语调深沉,读来颇有悲凉之感。退隐的孤独,辞官的无奈,忧心国事的落寞,都在该词中若隐若现,默默流淌。即便在看起来清闲雅致的田园生活中,王安石也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的凄清和落寞。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浣溪沙》

虽然王安石以小院闲人“山桃溪杏”自喻,但“顺时不骄,败时不馁”的气度却让他从未放弃对文坛和政坛的关怀。

当年王安石身为宰相,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曾打击异己,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或退或贬,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王安石从不网罗莫须有的罪名害人,更不会置对手于死地。“乌台诗案”后,已经辞官的他,在痛失爱子、家破人亡,并在皇帝面前毫无话语权时,还挺身而出,上书为苏轼辩护:“岂有圣世而杀才子乎?”而此时,没有人敢替苏轼说话,亲友们全都噤若寒蝉,连苏轼自己也被屈打成招。半山先生落落风骨,称其侠肝义胆亦不足为过,或许,这就是王安石的过人之处吧。

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继位。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全面被废除。不久,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府半山园。

对于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当世人没有谢他,后世人的看法也分歧很大,有人说他的变法利国利民,也有人说他的变法等于“改革帮了腐败的忙”……看来,历史并不能由人随意操控,即便落落胸怀成古丘,也未必堵得住后人的悠悠之口。

《花千树:宋词是一朵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