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难飞,壮志难酬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孙同甫赋壮语以寄》

这首《破阵子·为孙同甫赋壮语以寄》是辛弃疾晚年回忆当年战火中的青春时写下的经典之作:醉意犹酣时,灯前查看佩身宝剑;半梦半醒之间,听得营地里号角声声。坐骑好似名马的卢般飞快,利箭发射时有如霹雳雷鸣。为君主完成统一大业,活着或死去都要赢得报国立功的英名!

这是辛弃疾一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此生难全的愿望……

宋朝皇帝都不喜欢打仗,北宋如此,南宋亦然。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之所以“不好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怕父亲和哥哥一旦从金国获释回来,自己就得从皇位上滚落下来。然而,皇帝“不好战”,不等于臣民也跟着软弱怯懦,比如被赵构冤杀的岳飞,就是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又比如以许多雄壮词篇而传颂千古的辛弃疾,也是一位当时的英雄——他的词作,就被后人称为“英雄之词”。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他出生的时候,离1127年北宋王朝灭亡,已有十四年。辛弃疾自小就对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有着切身的体验,抗敌报国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在他的心中日渐萌发、滋长。

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二十二岁,就在这一年,金主完颜亮悍然大举南侵,企图彻底消灭偏安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南宋政权。中原百姓为了不再忍受金主的横征暴敛,纷纷组织义军,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两千多人,亮出了起义的旗帜。紧接着,辛弃疾获悉另一支由农民领袖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实力强大,已经攻占了军事重镇东平府郓州,便果断地率领队伍投奔了耿京,并在耿京的义军中担任了“掌书记”一职(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

值此青春年少时,辛弃疾从戎马倥偬的战斗经历开始,走上了壮怀激烈的人生道路。

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国统治者内部矛盾爆发,金主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陷于混乱,只好北撤。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希望归附朝廷。然而,就在他完成使命回归山东途中,却获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其部队也开始溃散。智勇双全的辛弃疾义愤填膺当机立断,竟然只身率领五十多人的一队精兵,千里奔袭,闯入数万人的重重敌营,生擒了叛徒张安国,然后又押解着叛徒,马不停蹄地赶回建康(今南京),交给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胆小懦弱的皇帝赵构很是欣赏辛弃疾的英雄气概,不久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此时,辛弃疾年方二十三岁。

许多年之后,当与友人聊起那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奇迹般的千里奔袭战,他仍然抑制不住“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在友人的一片赞叹声中,他慨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从起义军将领变成皇家官吏的辛弃疾离开山东来到了南方。初来乍到的他,并未看清皇帝和朝廷畏缩怯懦的本质,因为宋高宗赵构曾为他“一见三叹息”,随后继位的宋孝宗也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开始抗金。辛弃疾以为,他南下投奔朝廷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重返故乡收复失地了。所以在到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他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论政治论军事的奏疏,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美芹”就是美味的芹菜,古人以“献芹”比喻所献之物很廉价很菲薄、所提的建议很浅陋很幼稚。所谓《美芹十论》,指的是辛弃疾写了十篇建议书献给皇帝,陈述他关于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和后来都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因为孝宗指挥的抗金战争很快被打败,转而谋求与金国议和,所以已经不愿再战的朝廷,对辛弃疾的一腔热情自然是反应冷淡,果然将他所献的“美芹”视为菲薄之物、浅陋谬论。

一晃八九年过去,辛弃疾被委任为建康通判。“通判”一职,属于知府或者知州的副手,相当于副市长,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差遣,不是常设官职。这是明显的被投闲置散。一个南京市的副市长,而且还是临时性的,当然没有什么权力去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因此,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九议》,纵然洛阳纸贵,也无非一纸空文。

壮志难酬的英雄只好愤懑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以,在乾道四至六年间,辛弃疾以建康通判的身份,登临南京城西水西门内的赏心亭,举目长江以北遥望故乡,低头观赏秦淮河畔美景名胜,一时对家国恨、故乡恋生出无限感慨,遂留下了千古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怀自己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此后多年,辛弃疾词作的大半部分,都是在围绕着一个大主题创作: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沉郁悲愤心情,比如这首: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又如这首: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宋淳熙八年(1181)冬天,辛弃疾四十二岁,南渡之后命途多舛的他又遭弹劾,再次被迫赋闲家居,重拾“宅男”旧职。这一次,他被贬之地是江西上饶,此后二十余年,他就定居在了上饶。

上饶为四省通衢,离南宋首都杭州很近。便利的交通更兼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士大夫到此定居。辛弃疾来到上饶后,一下子看中了这里。他在城北建筑了一百来间房舍,又将房舍左边的荒地开辟为田园,栽满了水稻。屋内推窗即见满目庄稼,所以他将这处亲手规划设计修建的寓所,命名为“稼轩”,后来写诗作文,落款时常常自称“稼轩居士”,出处就由于此。

辛弃疾还在田边修了一个亭子,取名“植杖”,好像真的想亲手拿起农具耕作。新居将要落成时,他写下了这首词: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随后,辛弃疾又描绘了新居及周边田园规划图,交给自己的好友兼粉丝、翰林大学士洪迈,嘱咐洪迈说:“吾甚爱吾轩,为吾记。”大学问家洪迈没有辜负辛弃疾的愿望,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流传后世的美文《稼轩记》。后人传为美谈的辛弃疾孤军闯敌营,生擒叛徒张国安的故事,就记载于这篇《稼轩记》里:“……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本来是才华出众的忠义之士,他的名声一直传颂在南宋。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众之敌营中生擒回来,就好像撬开岩石逮兔子一般轻松。之后马蹄裹布,马嘴含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不吃饭,声势雄壮慷慨,使那些怯懦的人深受鼓舞,皇上召见他时也再三赞叹……

然而,文武兼具、智勇双全的辛弃疾,可谓生不逢时。在南渡以后的四十五年中,曾经遭受过多次的谗毁和摈斥,放废于林泉间者,前后有将近二十年之久。反反复复的起起落落,不由人不心生冷意。所以,既非常了解辛弃疾境遇又十分理解他心境的好友洪迈,在《稼轩记》里又说:“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因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类似那周瑜、谢安的功业,辛弃疾本来是可以建立的。但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就自己表示要纵情山水,跟从老农学习耕种,也没有什么不可的。这段话,真切鲜活地记录下了辛弃疾壮志未酬、心有不甘的状态。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迁居离此不远的瓢泉。同年秋天,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功名头衔全部被朝廷削得一干二净,他也因此真正过起了游山玩水、野鹤闲云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大量讴歌田园风物、四时风光、世俗民情的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表面看来,辛弃疾淡泊清静放浪林泉与世无争,其实他心中的爱国热忱丝毫没有消减,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收复失地、一统河山的家国大计。在吟唱田园风物的同时,每每遣怀抒情,他又总是不自禁地写下忧国忧民、斗志昂扬的辞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时间到了1207年秋天,辛弃疾病重在床时,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山担任枢密都承旨一职。此职与宰相平级,直接协助皇帝决策军机,协调全国军务。遗憾的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沉疴难起,只得上奏请辞。10月3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词人,在南渡四十五年之后,怀抱着满腔未得一用的忠义和谋略离开了人世。传说,临终之时,他大呼数声“杀贼”而瞑目。

这一年,辛弃疾六十八岁。

《花千树:宋词是一朵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