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存体验:把孩子推出门,从现实生活里磨炼坚强意志

1.真棒!寒暑假去做义工

在美国,孩子除了热衷于打工,还喜欢在假期做义工。义工和打工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打工是通过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而义工纯粹是义务劳动,是无偿的。

每当寒暑假来临,父母便毫不留情地赶孩子出去做义工,这是他们给孩子布置的暑假作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

另一方面,美国大学录取新生,并不像中国仅凭分数定夺,还要看学生的素质考核,包括学生在中学时的选修课成绩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实践表现。

美国教育部门对学生做义工的时间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必须有至少60小时的义工服务记录。为了能顺利进入大学,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义工活动中。

孩子们经常在放学时间或假期里做义工,在敬老院、福利院、幼儿园、残疾人康复中心、图书馆、超市都有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一些学生还会到红十字会的救助中心,向那些家庭贫困的人和流浪者分发食物,还有学生在大街上托着箱子为残疾人募捐。

美国人的无偿服务精神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有数字证明了美国人热衷志愿服务,义工现象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十分普遍。

根据统计,有一半美国人平均每年有100个小时的时间在做义工,这相当于有1.5亿个美国人,每隔3到4天就会去做1个小时的义工。而相比较而言,每3个德国人、每5个英国人中,才有1个人做义工。

在中国,很多人都不知道“义工”的含义,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做过义工。但这在美国,没什么可稀奇的。

全美国上下,退休的老人会去做义工,妇女会去做义工,成功人士会去做义工,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都会去做义工。美国父母经常鼓励孩子们从事义工活动,帮助孩子参加公共活动。

孩子做义工服务的对象可谓是五花八门,可以选择去街道、学校、公园、商场、医院,到处都可以成为他们做义工的实践场所。下面是一篇摘自中国姑娘的日志,记录了她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2009年,我随先生去美国加州生活,加州是华人聚集的地方,这让我感到了一丝欣慰。在这里,我认识了美国朋友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有个儿子叫亨利,11岁,在公立小学上五年级。别看他年纪小,他可是一个有着四年实践经验的“老义工”。与同龄孩子相比,亨利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国内的孩子与之相比,实在逊色很多。

听说我对美国孩子做义工一事很感兴趣,维多利亚向我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亨利做义工的趣事。

7岁时,亨利第一次到福利院。维多利亚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些故事书、玩具和衣服,又给了亨利20美元,告诉他去福利院看看那些孤儿小朋友,再用这20美元买些小礼物送给他们。

在福利院,亨利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非常积极。他一会儿跑过去给那个小朋友讲故事,一会跑过来教这个小朋友玩玩具,忙得不亦乐乎。时间过得很快,亨利不得不离开了。

回家的路上,亨利一声不吭,维多利亚问他怎么了,他低声对妈妈说:“妈妈,这些小朋友太可怜了,没有爸爸妈妈,有的还生了病。以后我还要来陪他们玩。”

听着儿子说出这番话,维多利亚真为儿子感到骄傲,知道这趟没有白来,看来亨利已经感受到助人为乐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维多利亚说,在这之前,亨利简直是被惯坏了,有时还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可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她和爱人商量,该让亨利进入社会去看看了,让他多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收敛一下自己的坏脾气。

不过福利院之行仅仅只是个开头。暑假来了,维多利亚尽量给亨利寻找服务机会,只要哪里需要义工,她就鼓励亨利去报名。亨利经常去的两个地方就是福利院和敬老院,他非常乐意帮助这些人。

最初的一个月,亨利表现得非常积极,每次去做义工活动,都抢着做这做那,给小朋友发零食,推着老人到院子里晒太阳,看上去像一个成熟的大孩子。

但没过多久,亨利就坚持不住了,他觉得做义工太枯燥了,没有出去玩有意思。

一个星期天,维多利亚和亨利商量好一起去奥克兰镇的敬老院服务。都早上8点多了,亨利还赖在床上不肯起,要是以前,他7点就会收拾好了。维多利亚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看来亨利这次是不大情愿出去了。

果然,当维多利亚去叫亨利起床时,亨利揉揉眼睛抱怨道:“哦,妈妈,这个暑假我没好好玩呢。每个星期都去做义工,太没意思了。昨天看到隔壁的伊凡在打电子游戏,我也想玩。”

听了亨利的话,维多利亚没有批评他,只是平静地说:“你只看到伊凡在打电子游戏,可你知道吗,他每天上午要去大街上做食品推销员,下午要去汤姆大叔的农场劳动,直到5点。你看他在玩游戏,一定是5点以后吧。”

亨利不说话了。维多利亚接着说:“亨利,妈妈知道你最近厌烦了,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你把快乐带给小朋友和老爷爷、老奶奶,你不觉得这更有意义吗?暑假还有一个多月,妈妈会给你时间玩的。”

亨利听后,想了想说:“妈妈,我还是想去帮助更多的人。”说着,便起来穿衣服。

维多利亚说,她已经合理安排好亨利的时间了,保证他既能参加义工活动,又有时间玩,她可不想夺走孩子的童年。

后来,亨利的两个小伙伴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亨利高兴极了。这两个孩子都比亨利要大两三岁,曾经也做义工,但来敬老院还是头一次。亨利就像一个小师傅,教他们两个怎么帮老人打扫卫生,梳头发、剪指甲,这下亨利的积极性更高了。他还和两个小伙伴约定,每个星期都去做义工,而且提前商量好要去的地方。

一次,维多利亚带着他们到卡梅尔镇的一个敬老院服务。这里有个80多岁的孤独老人患了老年痴呆,他无儿无女,年轻时是个棒球运动员。前些日子他不小心滑了一跤,最近几天在做康复训练,不过最近只能坐在轮椅上。

亨利很同情这位老人,每次打扫完老人房间的卫生,就推着老人去花园里散步。回来后,维多利亚问亨利和老人说了什么,老人笑得那么开心,亨利趴在他耳边说:“您就像我的亲爷爷,我爱您。”

坚强的美国母亲维多利亚为此不禁流下了泪水,她觉得亨利一下子长大了。

听完这些,我被感动了,做义工不仅仅磨炼了一个孩子的意志,也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每一个人。

看完了这篇日志,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美国孩子的暑假在打工、做义工中度过,而中国孩子的暑假除了写作业就是上辅导班。做义工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孩子的爱心,磨炼他们的意志。他们在参加义工活动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这对他们独自认识社会非常有意义,从而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更加自立。

智慧心语

美国的义工精神已经深深渗透到每个美国人的价值观中。美国人以做义工为荣,这种无偿的服务和奉献已经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标志。美国人做义工不分民族、年龄、性别、职位和贫富,每个人的自觉性很高,不需要有人组织,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美国,义工活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每个人服务社会的信仰,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2.喜欢参加夏令营?那太好了

美国有一座小城突然在晚上发生了大规模停电,依靠电力生活的人们乱成一锅粥。不过第二天城市小报还是准时出版了,而且头条新闻令人惊讶。

该新闻介绍了这样一件事,有户人家的大人出去了,10岁的小女孩带着几个同学来家里做客。停电的时候,大人还没有回家。几个孩子怕黑不敢出门,不一会儿,他们肚子饿了,其中有个男孩子提议用蜡烛把女孩家的小狗活烤了充饥。结果,小狗痛得吓跑了,撞坏了门上的玻璃。

在美国,孩子与宠物是全社会的最爱,那户人家的大人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指责。最后文章结尾还说:孩子们的行为非常愚蠢和无知,很明显是因为缺少夏令营经验导致的。

看来,家长必须得为孩子选择夏令营。乍一听,让人有些不理解,难道在美国人眼中,夏令营真的这么重要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活动。在这些夏令营中,有的孩子学习做饭,有的孩子学习野外技能。

有个小男孩想用看电视和打游戏的方式来消磨整个暑假,就被父母敦促着去参加夏令营,与大自然接触。还有个小女孩在母亲的建议下参加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夏令营——马戏夏令营,她在那里学习扮演小丑,练习杂耍。她的妈妈说,孩子特别喜欢小丑,虽然训练营有些远,但他们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

美国父母认为,暑假就是要孩子走出家门,回归自然,充分享受户外乐趣。在他们看来,暑假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重要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和同龄孩子一起学会“玩”,那么,他就会与这个社会脱节。

美国夏令营的内容相当丰富,多以传统活动为主,比如烹饪夏令营,让孩子们学习动手做饭;体育夏令营,包括橄榄球、棒球、篮球、足球、骑马;还有野外生存夏令营,孩子可以一起学习如何安扎帐篷、钓鱼、烧烤、野外狩猎等。

除此之外,夏令营还教会孩子学习有关储蓄、外汇、预算的知识,还可以学会驾驶、划船的技巧。还有一种较普遍的夏令营就是住宿式夏令营,那些10岁以上的孩子们在一个地方待上几周。这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比如爬山、嬉水。

美国学生的暑假都很长,纽约与新泽西州一带的假期几乎有三个月那么长,一般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初。

暑期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闲不住,有的孩子去做义工,有的去外面打工,还有一些孩子选择了夏令营。在新泽西里奥尼亚镇有一对姐弟俩,他们将暑假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丰富多彩,而且很有意义。

14岁的艾尔西是个漂亮而且有些羞涩的女孩,马上就要升入里奥尼亚高中。弟弟鲁伯特今年12岁,即将进入本镇学校成为一名七年级学生,很调皮,他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打棒球。

暑假期间,艾尔西和弟弟一起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姐姐选择了烹饪夏令营,弟弟选择了体育夏令营。

因为艾尔西在家很喜欢给妈妈打下手,但她的厨艺和妈妈比起来简直差远了。所以在妈妈的建议下,她报名学习烹饪。在老师的指导下,艾尔西厨艺大长,学会了制作薄煎饼、南瓜汤、圣代冰淇淋和意大利馅饼。艾尔西觉得烹饪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她想,回去要让妈妈尝尝自己的手艺。

艾尔西参加的夏令营还组织他们集体野炊,去一个叫汤姆大叔的农场采摘西红柿、卷心菜、洋葱,准备做一道沙拉。这次夏令营还为他们准备了烧烤餐具,孩子将在野外举行一次烤肉Party。

体育夏令营看起来就像是孩子的玩耍时间。训练营地有一个免费开放的游泳池,鲁伯特每天至少有2个小时的时间是在游泳池度过的,他非常喜欢游泳,有时还和其他孩子骑上几英里的山地车。

鲁伯特还和伙伴们一起去徒步爬山,并亲自观察到了各种昆虫以及幼虫破蛹的过程,制作了一些植物标本,这让他过目难忘。

孩子的母亲琳达曾经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对育儿有独到的见解。对孩子假期参加夏令营的行为,她一直都非常支持,还因此感到自豪。她说,利用假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料理日常生活,学会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些都是孩子在学校课本里学不到的。

她还说,在美国,暑假补课是让人觉得有些丢人的事,因为只有那些成绩特别糟糕、可能影响到升学的孩子才在暑假补课,所以这个情况非常少,如果哪个孩子碰上了,他很难对别人说出口,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参加活动,而他在补课。

美国人更注重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哈佛大学,也并不能保证什么。所以,孩子需要从小走出家门,接受锻炼,培养独立的性格。

姐弟俩非常赞同妈妈的看法。鲁伯特希望长大后当一名汽车设计师,让汽车跑得更快,艾尔西则想做一名记者,可以见识很多新鲜的事物。

在美国,每当暑期来临,许多学生父母便把他们送到夏令营,就如艾尔西姐弟俩一样。

根据调查显示,96%的美国孩子认为参加夏令营是有益处的。通过接触大自然,学习各种生存本领,能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挖掘潜能,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人生体验。

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督促两个女儿参加夏令营,尽管因为要和两个孩子分开一段时间有些难过,但他仍然认为夏令营对孩子们有很大帮助,可以增加他们新的人生经验。

夏令营作为一种锻炼手段,最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力。

智慧心语

夏令营活动让孩子在面对挫折、逆境和不公平时,积极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发内在潜能,克服自身的心理和思想障碍,培养坚强的个性和动手能力。同时,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学习建立人际关系技巧。

通过一次夏令营,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立、自我调控能力,建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让孩子在活动中开放自我、超越自我、肯定自我!

3.亲身体验,调查报告出炉了

美国孩子从小就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吃苦精神的锻炼。

在寒冷的天气里,当中国的孩子还躲在被窝里睡懒觉时,一些西方国家的同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这在中国父母的眼里看,是有些残忍的。然而,正是这看似有些残忍的教育,让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超强的生存能力,他们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美国母亲艾普利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让孩子体验生活。她曾经谈到对教育的亲身感受,有过这样的感慨。

“如果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非常舒适安逸、不用自己动手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意志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这样会阻碍他们与外界接触,这种环境教育出的孩子大都没有梦想,缺乏责任感和胆量。”

艾普利有四个孩子,她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挑战自我,每年暑假她都会带孩子们去山上小住一段时间,让他们体验一下山村生活,比如喂养牲畜、收割稻草、给田地翻土、挖水渠、砍柴、放牧等等。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把家就搬到了山里,艾普利带着四个从1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除了帮他们做饭洗衣服外,每天还会给他们安排劳动,按照年龄的不同,艾普利给他们分配的工作也不同,并要求要各尽其职。

比如,大一点的孩子犁地、建牛栅栏、挖水渠,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采摘瓜果蔬菜,或者照顾更小一点的弟弟妹妹等。艾普利让他们在自己应做的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就可以在劳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暑假的时候,艾普利推荐孩子去农场体验一下劳动,然后让他们写一份调查报告,她想知道孩子们能从中具体学到什么。

又到了孩子们放暑假的时间,艾普利载着四个孩子开往北方一处农场,见到了农场的男主人巴德先生,他穿着格子衬衣、工装裤和雨靴,一副典型的美国农民的打扮。紧接着从一个木头房子里走出一个提着水桶的妇女,她就是巴德太太,她的身后还跟着三个孩子、三条狗和四只小猫。

巴德先生的三个孩子见了“老朋友”来了,都非常高兴,小猫小狗们也围在孩子脚边转来转去。

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金灿灿一片,除此之外,还有拖拉机、割草机等各种机械,房子后面有供大孩子开的推土机、挖土机等。

“不需要再说什么了,这就是真正的农场了。”艾普利说。

孩子此时都兴奋地叫起来、跳起来。

“孩子们,我们可不是来这里玩的,听见了吗?”母亲提醒他们别忘了这次来农场的目的,她打算让孩子们在这住上一个月,自己则带着最小的孩子开车回家。

巴德的三个孩子,有两个自己养了猪,最小的孩子养了19只鸡,艾普利的四个孩子在之前从来没养过这些家畜,而他们这次的任务不仅要喂养家畜,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别想让巴德大叔对他们客气!

巴德大叔让他们打扫农舍、叉草、给家畜喂粮食、采摘番茄,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同时,巴德还教其中的几个男孩子开挖土机,孩子们幸福极了,他们这次又学会了新东西。

一个月的劳动体验马上就结束了,孩子们被母亲艾普利接回了家,他们准备写一份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关于“体验劳动,和农场大叔一起劳动”的调查报告。

调查原因:麦收时节到了,为了让自己更坚强、勇敢一些,我们在农场体验生活,同时了解更多关于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以此来开阔眼界。

调查目的:四个人分成两组,亲身体验巴德大叔的辛苦劳动,帮助他在农场劳动,我们学会了感恩,也从中历练了意志。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4日——8月13日。

调查地点:俄克拉荷马州的农场。

调查人:维尼·琼斯、约翰·琼斯、道格拉斯·琼斯、科可·琼斯。

调查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分成两个小组。

调查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利用暑假时间,到巴德大叔农场劳动。

2.做好去农场之前的准备,不许带电子游戏机、零食。

3.换好农忙衣服,在妈妈带领下,来到等待收割的农场。

二、体验阶段

1.记录麦田里麦子的收割情况和收割效率。

2.帮助巴德大叔指引收割的位置,收割完以后,需要把麦秸秆收集到一起。

3.帮助巴德大叔将收割好的麦子装进袋子里,并帮他搬上拖拉机。

4.帮助巴德大叔在后院晾晒麦子。

5.把晾好的麦子装进袋子里,用小推车推进仓库。

三、采访阶段

1.向巴德大叔询问小麦的生长周期和收割时间。

2.询问今年小麦的产量、质量和市场价格。

3.像巴德大叔询问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调查结果:春季期间俄克拉荷马州农户一直盼望在小麦收割前下雨,但今年气候干旱,雨一直没下。但是,在小麦的收割工作即将开始的前两天,却下起了大雨,给收割造成了麻烦,麦地里非常泥泞,这个情况很糟糕。

今年俄克拉荷马州经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干旱的季节,3月~6月的降水量只有12.4厘米,远远低于往年的降水量。干旱导致大片小麦枯萎,所以今年俄克拉荷马州小麦的产量和去年相比减少了11%。

调查思想: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农场劳动,感觉到了巴德大叔的辛苦,不过农场生活确实也挺好玩的。我们锻炼了自己,还增加了许多生活经验,认识了好多农作物,还知道了种植小麦的全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感觉自己不怕吃苦了!虽然我们当中,有人曾经从马背上摔下来过、有人被小麦划破了大腿,但这些都不值得一提……

这样的体验,看起来很“残忍”,其实是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残忍的背后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尊重、能力的引导、自信心的培养等。相比之下,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温情多了,别说是去外面体验劳动,即使是在家里,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做家务,中国父母早已习惯了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

中国父母应学会对孩子实行多鼓励少保护政策,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勇敢尝试新事物。在亲身体验中,既能够启发孩子的兴趣,还能让孩子开阔眼界,懂得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最终成为一个拥有自立品质的人。

智慧心语

美国父母不仅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布置的劳动中去,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劳动中去。在美国,学校要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服务的社区,并把自己的劳动经历记录下来,学校会了解孩子的劳动成果。这和国内“做好事不留名”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美国学校的这种做法,就是要提高孩子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让孩子拥有独立精神。

4.独自出国旅行,你能行

美国有句话说“独立,从独立旅行开始”。哈佛大学曾经有位校长也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是否优秀。从小开始旅行就是为了扩展生活的广度。

在美国,暑假期间,不少父母会把外出旅行作为暑假的一项内容,他们认为,出去旅行,不仅拓宽视野,对孩子的独立性和意志更是一种有意义的磨炼。

但大部分父母不同于孩子,他们需要工作,没有暑假。那父母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一个人外出旅行呢?

估计大部分父母不会赞成这个做法,让孩子一个人外出,别说出国了,就是一个人出去逛街,一个人去上学,也会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谁来保证?就算跟团外出也未必安全,会不会碰到骗子?会不会被人忽视,没人照顾?父母们有一大堆的疑问和一百个不放心,终究是不会同意孩子独自外出旅行的。

一个北京女孩跟团去美国华盛顿旅行。晚上,旅行团为他们准备好了房间。

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她疲倦地回到旅馆,恨不能倒头大睡。刚一进屋,就看到一个小姑娘正舒服地趴在另一张床上,一边咬着苹果,一边看一本书。

小姑娘一看见她进来,立刻坐起来热情地打招呼,问她玩得怎样,从哪个国家来的。北京女孩告诉她来自中国,现旅居美国。

小姑娘一听,兴奋得大叫:“我是美国人,家在费城。”她说她叫艾丽莎,已经14岁了。这次暑假她先打了一个月的零工,剩下的时间就是享受生活,这之前她已经先后去了法国、瑞典、德国、意大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水城还有佛罗伦萨,接下来还要去希腊。

北京女孩惊讶地问:“怎么,就你一个人?”

“当然了!”艾丽莎骄傲地说。

一个只有14岁的女孩子独自旅行,不是在国内,而是出国,还去了这么多国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北京女孩问艾丽莎:“你一个人出来不害怕吗?你家人不担心你的安全吗?”

艾丽莎说,在家时,爸爸妈妈和她已经规划了旅行路线和日程安排,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询当地的警察局电话,以便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请求帮助,然后再给家里打个电话。

她还说,为了这次旅行她已经准备了三年,阅读了大量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为了赚取旅行费用,她利用每个暑假到餐馆打工,或者到广场扮小丑,还帮别人哄过小孩。

艾丽莎问北京女孩:“中国的孩子和我一样出来旅游吗?”

这个问题问住了北京女孩,她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个年纪的孩子几乎不会独自外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非常爱他们,把他们当宝贝一样,会带他们出去玩,但不会让他们一个人走这么远。”

艾丽莎对这番话有些不满,马上说:“我也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他们也很爱我。不过,他们有时并不管我,因为大家的兴趣不同。我们有时一起出去玩,也有时候我和朋友玩或自己玩。为什么爱孩子就不能单独出门呢?我搞不懂,你说的似乎没道理。”

北京女孩只好笑笑,承认自己的理由确实不太符合逻辑。艾丽莎又问:“中国的孩子一定没什么乐趣吧?”

北京女孩说:“嗯……他们可以看电视,看书,还可以去游乐园,也很快乐。”

但艾丽莎还是不赞同这样的回答:“从电视和书本中看到的世界太小了。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欧洲这些国家,但当我真的站到这里,我才感叹,它们是如此的美丽!”

第二天一大早,艾丽莎向北京女孩道别,她说准备坐飞机去雅典。她走时还特别认真地告诉北京女孩,要继续挣钱攒钱,以后到中国看看。

艾丽莎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她的勇气令人佩服,她父母的做法也值得中国父母思考。

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的环境时,他的优点和缺点就会暴露无遗。而这无疑也给了孩子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旅行中遇到的问题能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思考模式,他知道需要向哪些地方求助,也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

很多中国父母会说,孩子太小了,就算出国旅行,他能记住?其实这是个误解。

金鑫初中毕业,考了全班第一,全家都为她高兴。远在新加坡的姑姑打来电话邀请她去玩,可父母没时间带她去。姑姑说:“爸妈只要把你送到机场就行,你到了我去接你。”

金鑫太高兴了,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可父母却不同意,担心孩子没出过远门,平时胆子又小,万一遇到问题怎么办。

金鑫很失望。她说自己都13岁了,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很想去看一看,更何况坐飞机爸妈送,下飞机有姑姑接,能遇到什么问题呢。

虽然金鑫父母对女儿的担心和爱可以理解。但其实,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应该性格独立、意志坚强。

通常情况下,看一个人获得或失去了什么,会通过他的改变去判断。但对于一个生理和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他的改变很难让人判断他是否有所收获。所以大人总是肯定地认为,孩子年龄小,对他来说没用。

也许对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旅行中他可能真的不能记住什么,但这对他的成长而言并非一文不值。

让孩子独自去旅行,是对他的一种信任。只要能让孩子在不一样的环境中,勇敢地去看、去做、去感受,就是一种成长。

孩子在独处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某些能力,他会提前做好准备和计划,无形中就培养了其独立性和勇气,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从小就独立的孩子,养成了吃苦耐劳、勇敢自强的品质,长大以后往往比别人更有勇气、胆量。那些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等待和依赖,即使学习也不错,却失去了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

试着让孩子独自去旅行吧,不一定要出国,但要告诉他旅行中的精彩。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得,孩子才有收获。

智慧心语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每个人都在用全部的爱来关心、呵护他。父母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保护着身下的小树苗。可是,小树苗也有终成大树的一天,要独自面对狂风暴雨。所以,父母在爱护孩子的同时,也要丰富孩子的见识,让他适应社会的发展。

5.去打工,大家都这样做

让孩子出去打工,这在中国父母看来,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一方面,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太温情,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心头肉”出去受罪?另一方面,弄不好会被人看成“最狠父母”,会遭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且国家规定各单位不能用“童工”。

与中国不同,美国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吃苦教育,为了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及自理能力,经常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去打工。

美国家庭的孩子会帮父母粉刷墙壁、修剪花草、修理家具等。此外,最好的锻炼方式是出去当杂工,付出劳动,比如夏天替人割草坪,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清除门口的积雪等。

美国父母为什么希望孩子出去打工呢?众所周知,大部分美国家庭生活水平比较高,绝对不会承担不起孩子的开销。

美国父母认为,只有亲身体验劳动,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只有出去打工,才能真正接触社会。家庭和学校活动空间有限,而打工的地方能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交流、相处。

有一位到美国学习的中国学者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天,学者正在家中的摇椅上小憩,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8、9岁模样的女孩和一个5、6岁的女孩,大一点的女孩对他说:“先生,您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应聘的。”

学者头一次遇到这种事,觉得很有意思,好奇地问:“你才这么小,都会什么呢?”

女孩挺了挺胸大声告诉他:“我不小了,已经9岁了,而且我还拥有14个月的工作经验。不信您看,这是我的打工记录。我可以帮您照看小孩,给他辅导功课,和他一起玩……”

女孩看到学者没做出回应有点着急了,又继续说:“您给我一个月的试用期,不要工钱。只要您给我开个工作证明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

学者又指指那个5、6岁的女孩问:“她是谁?你工作也要带着她吗?”

女孩的回答更令人惊讶,她说:“这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求职的,她可以用小车推着孩子去散步,而且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不娇气、不懒惰,自己打工!也许是为了好看的连环画,也许是想要买正在流行的玩具,不管怎么说,他们正用双手创造着财富!

在美国家庭教育中,美国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让孩子明白劳动的价值。但他们和中国父母不同,中国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让他们做,等他们大了以后,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这样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美国父母让孩子从小在劳动中体会快乐,教会他们学会修理电器、安装零件、参加社会劳动等。即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免不了要自谋生路。总统的孩子找不到工作,也不会接受父母的安排,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美国学生有个这样的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圣保罗中学是新罕布什尔州一所非常著名的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和寄宿费用都很昂贵,所以能够来这所学校的孩子都是家庭比较富裕或者其他国家的孩子。埃文就在这所学校就读。

埃文很贪玩,经常因忘记做作业而被老师惩罚,把他关进类似中国学校的“小黑屋”里,督促他完成作业。

埃文的家境非常好,因为他有一个做CFO的妈妈。但是埃文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作业本、童话书、画夹,还有脏兮兮的袜子,没盖好盖子的颜料。

埃文是个聪明的小孩,从他的画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绘画水平很不错。但埃文却经常完不成作业,因为他每天放学后先运动一会儿,接着还要出去打工。比如最近,他正在给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每小时有10美元的报酬,因为他想得到一台笔记本电脑。

有人禁不住要问了,为什么埃文的妈妈不给他买呢?不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吗?顶多也就1000美金吧,那么高的学费都交了,还在乎一台电脑吗?

埃文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妈妈说想要电脑,必须自己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劳动,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才能自食其力。妈妈只管负责我的学费,连书费都要我自己掏。暑假我打工挣了2000美金呢,不过都交书费了,所以现在没钱买电脑了。”

埃文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美国妇女,是位不折不扣的成功女性,家庭条件这么好,能给孩子交得起学费,却不舍得给孩子买台电脑,而是让他自己去挣钱,这让很多中国父母理解不了。

母亲有个性,孩子也同样有个性。埃文希望长大以后做个rancher,这与中国孩子长大想当“科学家、音乐家”理想完全不同,rancher即农场工人。为什么埃文喜欢这样一个不体面、又辛苦的工作呢,他说:“每天待在农场里,种好多的庄稼,养好多的牛,这样的生活多惬意啊!”

埃文所说的和所做的不禁让人陷入了沉思。和中国的孩子相比,埃文很特殊,但他又是众多美国孩子中普通一员。他们不喜欢学习,但运动很在行;他们不怎么勤奋,但是生活又很独立;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似乎没什么宏大的理想,向往的不是成就一番事业,而是随心所欲地走向理想之路。父母的教育告诉他们:任何事得靠自己努力,做个独立的孩子,出去打工吧!

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长大后可以培养的,但美国父母认为,知识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但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培养,才能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性格。

智慧心语

好逸恶劳是人最大的敌人,闲散安逸的生活会埋下堕落的祸根。要铲除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隐患,就要为他埋下“勤劳”的种子。

“劳动最光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些至理名言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不同的是,美国父母将它落实到生活中,让孩子付诸实际行动中,而中国的父母只是拿这些话说给孩子听,仅此而已。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就要真刀实枪地去干,就要忍得下心把孩子推出门,让他们从现实中得到磨炼,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长成为独立抵抗风雨的参天大树。

6.“惊险”的户外运动,孩子敢参加吗?

美国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户外运动能力,他们认为孩子参与锻炼越早,意志力就越强,长大以后不但能成为喜欢锻炼的体育爱好者,还能对他们今后性格的塑造以及社会经验的塑造有更多帮助。

大部分美国的孩子都非常喜欢户外运动,运动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的“必做功课”。这和中国孩子有明显区别,中国孩子喜欢待在家里做“宅男宅女”。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想要做成功一件事,前提是必须意志坚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顶得住挫折。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有一年夏天,学校组织了一次长达一周时间的徒步活动,有些学生家长担心孩子会累坏,或是受伤,于是反对参加,但是比尔的父亲却对他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看得出谁是真正的男子汉!”参加活动前,母亲特地为他买了双新鞋,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比尔参加了这次徒步活动。

活动开始后,因为新靴子还没有磨合,有些磨脚,第一天大约走了8英里以后,比尔的脚趾头被磨得有些红肿,脚后跟也磨破了皮。第二天,他又继续上路了,刚走到一半,他的脚就磨出了血泡,鲜血从伤口中流出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劝他不要再继续行走了,但比尔坚决不掉队伍。

老师很心疼他,给他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劝劝自己的儿子,并在比尔和父亲通话时,老师开始为比尔收拾背包,以为他的爸爸会马上让他回去。让老师没想到的是,没过一会儿,打完电话的比尔一瘸一拐地回来了,微笑着告诉老师不用收拾了,他不会回去的,并且他的爸爸也支持他坚持下去,除非自己认为不能在行走为止。

就这样,比尔又坚持走了两天,直到第五天他实在走不动了,才由父母接回家。

比尔的意志力如此顽强,与父母的鼓励和徒步活动不无关系。虽然并不是为了大有作为才需要意志力,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意志力和独立性。比尔的自我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再来看看美国的男孩尼可的故事,中国父母也许会从中得到启发。

尼可并不是个勇敢、独立的人,他是个懒鬼,还是个胆小鬼,在小学读寄宿学校时,他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也不喜欢思考问题,遇事只会依赖爸爸妈妈。有一次,儿童体育俱乐部要举行一场攀岩比赛,听说很刺激。尼可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来一次冒险,于是鼓励他参加这项运动,但尼可却不太情愿,直到听说参加比赛就有小礼物赠送后,他才决心去试一试。

尼可的态度很不认真,他很草率地像壁虎一样“趴”在了岩壁上,但因为没有看好下一步如何走,导致他“趴”在那很久,最终还是掉了下来。尼可经过三次失败后,最后离开了比赛场地……

周末来了,尼可无所事事,就在自己的屋里打游戏,但爸爸妈妈觉得他不应该整天待在家里。

“孩子,想不想参加刺激一点的户外运动?”爸爸问。

“什么惊险的户外运动?”尼可回答。

“比如滑板、漂流、冲浪、登山、滑索、滑雪,好多好多。很新鲜,很刺激,当然也是很恐怖的,只要你敢去。”爸爸说。

尼可知道爸爸又在“刺激”他,他当然不会承认自己不敢!便欣然答应了。

爸爸先为尼可选择了野外自行车,因为尼可小时候经常带着妹妹海伦和邻家的孩子在社区里骑自行车,这对他来说应该还不算太难,并且自行车是美国最常见的运动工具。在尼可戴上头盔和护膝以后,俨然就是一个职业的自行车赛手。爸爸开了一句玩笑说:“请问尼可先生,你是下届环法自行车大赛的冠军吗?”尼可摆了个很酷的造型,说:“你说对了!”

野外自行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运动,因为野外道路并不平坦,经常会有运动员摔倒在路途中,甚至受伤。

社区和少年俱乐部常常举行自行车比赛,这次,爸爸就是鼓励16岁的尼可报名参加此次青少年自行车比赛,才有了上文的那一幕。

这一天,尼可戴上头盔,并细心把新自行车装饰得非常帅气,此次参赛的学生年龄是14~18岁,选手们一同等待出发命令。当哨声吹响,站在一旁的爸爸看着尼可的身影渐渐远去……

结果,尼可的成绩并不理想,一共有50名选手参赛,尼可的排名为32名。但可贵的是,尼可第一次骑行那么远的路程,并且坚持骑到了终点,虽然只拿到了32名,但爸爸依旧非常高兴,他表扬了尼可的出色表现,还特地带他吃了一顿法国大餐,作为对尼可的奖励。从那以后,尼可知道了,参与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意思之处。

之后,爸爸又鼓励尼可参加一些其他的户外运动。又一次,爸爸给尼可准备了一副带有鲨鱼图案的冲浪板还有一套泳衣,一起去了海滩。海滩人很多,很多孩子在冲浪,最小的只有5、6岁。但尼可并不会冲浪,爸爸请了一个教练指导他怎么踏上冲浪板,身体保持什么姿势,怎么让踏板加速等。尼可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他站在冲浪板上身体却不敢动,以致被巨大的浪头打倒好几次,还为此喝了一肚子海水。

爸爸给尼可提出建议:“尼可,你可以先练习游泳。”尼可说:“我会游泳啊,爸爸,为什么还要练习?”爸爸帮助尼可指出冲浪不成功的原因:“你的耐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还不够。”

在爸爸的建议下,尼可每天在游泳馆练习两个小时的游泳。经过一个月的练习,他不仅各种游泳技术大有长进,还学会了潜水。

之后他又一次参与到冲浪活动中,在教练的指导下,他掌握了很多冲浪技巧,最终成为少年俱乐部冲浪队年纪最小的队员,还先后参加了两次少年组的比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尼可敢于拼搏的精神,着实让爸爸妈妈为之自豪。

说起那些刺激的户外运动,中国的父母们自己想想就有些害怕,更何况是让一个孩子去参加呢?但美国父母却不这样想,他们愿意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希望他们可以建立起个性独立而勇敢的一面。

与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不愿意孩子去参加这些“危险”运动。就连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的过程中,父母也会在一旁用手接着、扶着孩子,这无疑限制了孩子参与活动的量,而且对孩子起不到什么锻炼作用。

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普遍较强,并且缺乏一定的探索力,意志力也不够强大。

人的肢体动作要受大脑支配,肢体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而智力又包括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经过一次次的摸索前进、挫折、失败、尝试,最后取得成功,孩子的主观思想才会变得逐渐成熟,抗挫能力也会大有提高。

如果生活中没有意志力的支撑,再平凡简单的生活都很难维持下去,没经过痛苦的磨炼,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在户外运动中,孩子还可以多结交一些爱运动的小伙伴,不仅提高他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对孩子们互帮互助的团队意志力有所提高。

智慧心语

大部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超然的,他们懂得包容和关爱,接受孩子的全部,包括缺点。他们希望孩子更坚强些、勇敢些,而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在他人眼里必须是个优秀的人!

美国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将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平坦一些,所以,他们很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好方法之一。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