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担当原则:不为孩子包揽过失,教育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忘了带东西,自己想办法

现在,许多父母都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他们承担本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些责任。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埋怨自己没给孩子指导;孩子书本忘带了,父母会说是自己忘了嘱咐孩子检查书包;孩子不知道穿什么,父母会提前将衣服准备好放在他床边。

有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三天两头去学校给孩子送吃的和用的,还有的干脆帮孩子把水杯、故事书、画笔等必需品长期放到教室里,生怕孩子忘记。

其实,这样做是一种纵容孩子不负责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自己看成是这些事情的局外人,拿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反正他们认为一切责任都有人替他承担,自己又何苦操心呢?

美国父母会这么做吗?当然不会,即使孩子着急得发狂,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忘了带东西,自己想办法。

苏珊娜是纽约一所大学的教师,她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女儿上初中二年级了,在学校街舞跳得不错,担任跳舞队的队长,但女儿有个坏习惯——马马虎虎,对什么事都不在意。

女儿有一次参加学校演出,表演那天她忘记带伴舞的配乐磁带了,在家时苏珊娜就发现了,有意提醒她再检查一下是否有东西忘带了,结果女儿看也没看就说没有,苏珊娜也就没说什么,让她走了。

到了表演厅女儿发现磁带没带,赶忙打电话给妈妈:“妈妈,简直是太糟糕了,我竟然忘记带磁带了。”

“那又怎样?”苏珊娜不以为然。

“妈妈,给我送过来吧,我回去拿来不及了,我保证下次再也不忘记了。”女儿央求道。

“我早上已经提醒过你,是你自己没有检查。”

“妈妈……就这一次。”女儿快哭了。

苏珊娜依然没有心软,坚持不给送,她知道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表演,而且女儿是组织者,对她非常重要,一旦出了差错,当然对女儿的影响会很大。但苏珊娜狠了狠心,决定就是不给女儿送。

最后,女儿打了一辆出租车回来,快速取走了磁带,走时冲妈妈撇撇嘴,表达心中的不满。

可女儿还是不长记性,丢三落四的毛病依旧没有改正。

一天女儿要和同学们去郊游,临走时,苏珊娜发现女儿又忘记带东西了,这次是食物和手电筒,可她依旧没有说什么。郊游回来,女儿一进屋就打开冰箱找吃的。

“怎么,中午没有吃饭吗?”苏珊娜这才问她怎么回事。

“嗯,我忘记带吃的了。”

“是谁上次向我保证再也不会忘记带东西了?”苏珊娜故意提起忘带磁带的事。

女儿有些不好意思。

第二天早上上学,女儿没有拿水杯,放学回来得意地和苏珊娜说:“妈妈,我今天是这么度过的,早晨没有喝水,我忍到了中午,午饭时有一盒牛奶和一个橙子,我早晨没喝水有些渴,就把牛奶喝了,橙子留到下午吃的,补充水分。”

“你认为忘记带东西是件小事吗?妈妈承认你很聪明,但你每次忘带东西,妈妈都不提醒你,也不管你,你知道为什么吗?”苏珊娜认真地问女儿。

“妈妈太狠心了,是为了惩罚我吧。”

“妈妈是希望你明白,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错误为什么要妈妈来帮你承担呢?这些事情,不就是应该你自己处理的吗?妈妈还想跟你说,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被人喜欢的。”

女儿被妈妈说得脸红红的,尤其是妈妈说到“你的错误为什么要别人来承担”时……从这以后,女儿再也没忘过东西,而且独立性越来越强,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培养出来了。

如果是中国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

一位奶奶送孙子去幼儿园,孙子在交作业的时候忘了带作业本。当发现孩子没带作业,奶奶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责备大人:“你妈妈怎么这么粗心,怎么忘记给你带作业了?”然后她马上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孩子怎么没带作业,这怎么回事,做了没有?”

挂了电话以后和其他老人一起走出学校门口,边走边和人家说:“她妈妈忘记给孩子带作业了,太不负责了。”难道帮孩子做好一切,才是真的负责吗?

不仅如此,很多父母确实也总把过失往自己身上揽。

这样的场景是经常发生的,孩子忘记带东西了,家长气喘吁吁地帮孩子送到学校,还会不好意思地向老师表达歉意,其中总会这么说:“昨晚太忙了,把孩子这事给忘了,没给他整理书包,给您添麻烦了。”

每一次,父母是这样的深感自责,这也让孩子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忘带东西了,就是因为父母没做好。有的孩子还会直接责怪父母,和他们发脾气,而父母总是不自觉地为孩子的过失买单。

作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更不可能替孩子弥补一辈子的过失。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现在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且,父母可以认真去想一想,孩子没带作业本,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学是孩子在念,难道父母也在念?

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的教育指导,自己用不着操心,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等到孩子尝到了苦头,父母自然将这份错误揽到自己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不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将来孩子又如何能有担当大任的品质?且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就是独立生存都是问题,孩子也是做不到的。而在另一个国家——美国,那里的孩子3岁就开始自己整理床铺,5岁就能收拾房间了,而我们的孩子哪怕上了多年的学,还整理不好一个书包,这就是差别。

因此,中国父母应改变一下教育方式,配合学校,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或者不愿意做就帮孩子全权代理,这样下去,孩子永远学不会他要学的东西。父母要耐心地指导孩子,鼓励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儿童时期,重点着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孩子做得比较好时,父母要及时进行鼓励;当孩子出现懈怠、自私心理时,要耐心引导。必要时还要为孩子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孩子为自己的事承担错误,这样时间久了,孩子才能慢慢养成好习惯!

智慧心语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关怀备至,但不要因此就对孩子放任和骄纵,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摒弃依赖性,拥有必备的责任感。

想要孩子真的好,父母就必须每件事都让孩子自己做,出错了,也要自己承担,让他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不要任何事都去找爸爸妈妈。

2.做错事了,谁为过失买单?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少年主动向邻居和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错误负责,赔偿邻居的损失。

他为难地说:“我现在没有钱。”

父亲说:“我先借给你12.5美元,不过一年之后你要还我。”

从此,这个少年每逢周末和假日都出去打工,半年以后,他就挣到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少年长大以后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里根。再次回忆起儿时的这件事时,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承担过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很多父母常常喜欢替孩子承担错误,这无疑是在纵容孩子犯错,父母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对自己对孩子都不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让孩子对错误视而不见,不知反省,长此以往,还会继续犯错误而不知悔改。

聪明的父母不会为孩子承担他自己犯下的错误,更不会包庇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让孩子主动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父母教育子女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是对是错,只要是自己的行为,就应敢作敢当。家长替孩子承担一切的行为,会减轻孩子的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自从利萨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她不知弄丢过多少东西,小到铅笔、橡皮、卷笔刀,大到作业本、小玩偶。甚至有一次,她连数学课本都找不到了,便哭着让爸爸去书店给她买一本新的,爸爸很无奈,就买了新课本给她,并嘱咐她:“下次当心点!”

其实,每一次丢东西,爸爸把新买的东西交给她的时候都不忘了提醒她“下次注意”,但即使利萨每次都保证得好好的,可还是照丢不误。

爸爸终于明白,照这样下去,大人一直为孩子的过失买单,那她会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人。

于是,当利萨再次丢了彩笔要爸爸再给她买一盒时,爸爸严肃地告诉她:“买彩笔没问题,但必须用你自己的零用钱。”利萨当时就不高兴了,嘟着嘴说:“我不,我的钱还要买芭比娃娃呢。”

利萨每周都会从父母手里得到固定的零用钱,但那些钱,她几乎没有用到“正地方”的,而是将它们送进了玩具店。

“不行就不买,反正彩笔是你自己弄丢的。”爸爸冷冷地回答。

“那我怎么上美术课啊?”利萨不高兴了,还带着一丝哭腔。

“那就看着别人画画吧。”爸爸丝毫没有心软。

“同学们都有,我没有,多丢人啊。”利萨害怕了,摇着爸爸的手,继续说:“爸爸,我下次一定不会弄丢了,你给我买吧。”爸爸不理她,自顾自地回客厅看电视去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爸爸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利萨很失望。她跑回自己的房间打开存钱罐,把零用钱全部倒了出来,数来数去,只有4美元20美分,而一盒彩笔大概要6美元。

利萨捧着钱,来到爸爸跟前小声说:“爸爸,我只有这么多了。”

爸爸便拉起她的小手,走出了家门,在附近的商店买了一盒廉价彩笔回家。

这次以后,利萨对自己的东西多了一份爱惜。她不敢轻易丢东西了,因为她知道丢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孩子做错了事,给别人造成了损失,该不该向别人赔礼道歉呢?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做错事也可能不是故意的,让孩子去道歉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是非道歉不可的话,大人替孩子道个歉就行了。

很多父母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那么,美国的父母面对此类事情,是如何处理的呢?

1959年,日本著名的教育学专家高桥敷先生,被秘鲁一所大学聘为教授时,与一对美国夫妇做相邻而居。

一天,高桥敷正在休息,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一个足球飞到了自家的窗户上,砸碎了一块大玻璃,“罪魁祸首”正是这对美国夫妇12岁的儿子。

虽然事情令人不太愉快,但高桥敷和他的夫人并没有呵斥这个孩子,甚至对他说“没关系”。

高桥敷夫妇猜想,礼貌有加的美国夫妇用不了多久就会上门道歉。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来他家的不是这对夫妇,而是那个闯了祸的孩子。他在一个司机的帮助下,托着一块大玻璃,前来赔偿。

小男孩看到高桥敷先生,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很抱歉,昨天我踢球时不小心打破了你家的玻璃,因为天太晚了,商店关门了,没有来得及赔偿您。今天一大早,我就去商店买了这块玻璃。请您一定要接受我的道歉,收下这块玻璃。以后我会注意,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请您相信我。”

高桥敷和夫人怎能不原谅这个懂事的孩子呢?他们不但原谅了他并且喜欢上了他,招呼他一起吃了早饭,临走时还送给他一袋糖果。

事情原本就这样可以结束了,然而让他们更加意想不到的是,那对美国夫妇带着孩子很快再次出现在了他家门口。他们将那袋还没有打开的糖果还给了高桥敷夫妇,并客气地对他们解释说:“如果犯错误还能得到奖励,不是在鼓励犯错吗?既然孩子犯了错,就不该得到奖励。”

在美国夫妇看来,能对自己的行为担得起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高桥敷夫妇后来得知,孩子为了赔偿这块玻璃,几乎花掉了所有的零用钱。但是,他不会从父母手里得到一分钱的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可以向父母借,最后还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借的钱还给父母。之所以如此,就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他才会记住这个教训。

孩子做错了事情,谁要对他的行为负责?谁该为他的行为买单?在美国人眼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自己!

美国夫妇的做法让一般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我们常说“好汉做事好汉当”、“一人做事一人当”,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孩子做了有损别人利益的事,自己去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是让他树立起责任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从小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起责任。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家长出于溺爱孩子,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向受损失的对方赔不是;二是对孩子非打即骂,然后再自掏腰包,赔偿对方。

这样起不到任何作用,也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还容易导致孩子变得自私、蛮横、爱说谎。

孩子犯错,父母大包大揽,替他买单,就是在培养一个不敢承担、不敢负责的孩子。那些蛮横无理、不懂规矩的孩子就是因为不能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而变成了一个个“自私鬼”、“小霸王”。

父母更不要在孩子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以后,花钱免灾,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孩子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自己无钱赔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大人可以暂时为他买单。但也应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教育,让他接受一些处罚,为的是让孩子吸取教训,保证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对它,改正它。既然已经做错了,就要让他知道如何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对错误视而不见,错误会越积越多,以至于让孩子认为,犯了错也无伤大雅,反正他没有任何损失,反正有人来替他承担。

孩子犯错,是他人生道路上必经的体验,教育孩子,并非倾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起犯错的后果,将责任扛到自己肩膀上,让他从内心约束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责任心,有担当,有所作为。

智慧心语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说:“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开启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可爱得多。”

孩子做错事,父母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相反的,如果是父母做错事,也应拿出责任感,为孩子做好表率,做错了,也要懂得向孩子道歉。同时,也不要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而是给他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机会。

有位哲人说:“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人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了错却不懂得、不敢承担,父母一定要将孩子的每次犯错当作一次机会,培养他的责任心,唤醒他的责任感。

3.把玩具收拾好,做事得有规矩

每个孩子都是一位魔术师,他就像变戏法似的,能在短短一分钟就把一箱子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等他不想玩了,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一地的玩具等着大人来给他收拾。这样的场景,想必每个中国家庭里都遇见过。

事实上,教孩子拥有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很重要,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步。美国父母深谙其中的道理,即使收拾玩具这件小事,他们也绝不默默替孩子收拾好。在孩子儿童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玩具又是孩子最敏感的物品之一,所以,美国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

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这个好习惯,长大后不仅做事有条理,还会充满责任感。

习惯的力量可以传染。假如孩子从小就能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也会按规则来,另外,孩子自觉收拾玩具,还能提高他的独立性。

爱丽丝是个家庭主妇,每到星期六,她都会进行一次大扫除,而扫除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书架,帮孩子把玩具归类收拾到箱子里。

爱丽丝的儿子只有4岁,他有许多玩具,爱丽丝觉得这样一直帮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办法,就想让儿子学会自理,让他自己收拾玩具,做一个守规矩、负责任的人。

计划开始了!小家伙一开始很不配合。有一次,儿子走到玩具箱旁边,纯粹是因为无聊,“哗啦”一下子就把箱子里的玩具倒了出来,玩具撒了一地。爱丽丝一声不吭,她现在无话可说,毕竟现在正是孩子玩耍的时间,怎么玩随便他,但玩耍时间结束以后,她就会要求儿子把玩具收拾好。

过了一会儿,小家伙的目光又被爸爸手里的剃须刀吸引过去了,好像完全忘了还有散落一地的玩具在等着他,爱丽丝提醒他说:“宝贝,把玩具放到箱子里面去。”

没有人愿意受别人指使,孩子也是一样,只不过爱丽丝的儿子选择了沉默抵抗的方式,他装作没听见,无视地上的玩具。爱丽丝又重复了一遍:“宝贝,把玩具捡起来。”小家伙还是装作没听见,而且,还故意把玩具踢到一边儿去。

爱丽丝依旧没有发火。

直到吃完午饭以后,爱丽丝第三次让儿子把积木捡起来,可儿子很不耐烦,并不动身。爱丽丝本来打算下午带儿子到动物园的,但看儿子现在这个表现,她决定也和儿子一样,即使到了时间,也对去动物园这件事情闭口不提。

眼看着天渐渐黑了,儿子是还没有把玩具收拾好。爱丽丝说:“如果你不把这些玩具收拾起来,就别指望我给你买新玩具了。”

儿子却说:“妈妈,我困了,我想睡觉。”这时爱丽丝家的保姆来打圆场,说:“孩子,不如我们一起捡吧。”但她刚说完,就被爱丽丝拒绝了,爱丽丝不让阿曼达插手。

终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儿子把玩具都放在了箱子里。就这样,这场战争持续了6个小时,小家伙终于收拾好了玩具。但直觉告诉爱丽丝,事情还没有结束。果然,过了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天爱丽丝购物回来,看到儿子在窗台下看书,“在看什么,亲爱的,能告诉我吗?”

“和你的名字一样,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哦,是吗?乖乖看吧,到时给妈妈讲讲。”儿子很开心地答应了。

儿子看完了,兴冲冲地来到厨房,要给妈妈讲故事。“好的,不过在听故事之前,妈妈要看你把书架收拾得怎么样。”

爱丽丝看到书架一团糟,窗台下面散落了七八本书,看来儿子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她转过头,看到儿子低着头不敢看她,但她仍严肃地对儿子说:“如果你从小就是这么一个没规矩的人,长大以后估计就成不了你所期待的那种人了。”儿子听完,对妈妈说:“我不想这样,我还是先收拾一下吧。”说完,就开始收拾杂乱的书架。

上面这位美国妈妈在开始也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但她没有妥协,因为她知道一旦妥协,整个努力就白费了,孩子的固执和没规矩就很难有改观。

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没有收拾玩具的意识,也不知道怎么收拾,所以,父母不可操之过急,先要示范给孩子看,和他一起收拾。当孩子把玩具收拾好以后,父母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说一些如“真棒,收拾得这么干净、这么整齐”的话,再通过不断强化,让最初的行为变成习惯。

怎样让孩子养成用完东西要收拾的习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孩子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玩具,需要把这些玩具分类,可以这样和他说:“咱们给这些‘动物’盖个房子吧,用这个箱子做房子,我们还要建一个停车场,然后把飞机和汽车放进箱子里。”就这样,边哄边玩,就让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齐了。

当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时,父母可以说:“这次我可以收拾,但等你想玩的时候,我不在家,你找不着我可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自己去收拾。

父母必须要采取一些小技巧,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习惯,但有一点要提醒父母,在孩子表现得并不好时,父母不要用负面词汇去评价孩子,形成孩子心中的“标签”。哪天孩子要是忘了或者没来得及收拾玩具,父母不妨这样问他:“你每天都做得非常好,今天可别忘了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形成深刻的印象。

还有,父母不要过于担忧,不要把孩子的坏习惯看成是成长中的大事,仿佛一件事没做好,其他事情也一定做不好一样。如果父母总是这样评判孩子,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智慧心语

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也无疑是直接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和独立探索、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滋生懒惰性和依赖性的坏毛病。因此,父母有理由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而培养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则是培养他们自立能力的方法之一。

天性是影响孩子习惯的一个因素,但更多的则源于后天的培养,父母如果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然后引导孩子也这样做,孩子同样会做得很出色。

4.做孩子的榜样,得有公益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而美国人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责任心的方式很多,其中,做公益活动就是一种。在美国,孩子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免费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个志愿者。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接触过公益活动,那么他绝对缺乏社会责任感。

美国人如此注重对孩子公益心的培养,所以会积极地引导孩子参与其中,这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美国父母的做法是非常值得中国父母学习的。

美国女孩安妮·库克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原因是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还因此获得了“公益总统奖”。而她能获此殊荣,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良好影响。

安妮的父母就是一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夫妇,他们从事公益活动已经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在2006年,一个关于帮助中国云南贫困学生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就是库克夫妇。那段时间,库克先生从中国友人那里得到消息,知道中国贫困地区还有一些学生此时营养不良,生活条件艰苦,所以他们很想帮助这些孩子。

然后,库克夫妇动员美国全社会,发起一次“云南援助”活动,动员美国人少喝一杯咖啡,少抽一包香烟,来帮助云南贫困孩子实现“喝上牛奶”的愿望。

库克夫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很多人,包括他们的亲人和朋友,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他们的团队。

志愿者们纷纷走上街道,走进咖啡厅,开展募捐活动,他们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每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喝上牛奶。

最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支持下,库克夫妇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募集到18000美元!

接下来,库克夫妇准备去云南看望这些孩子了,他们带上了女儿安妮,安妮的年纪和他们要看望的云南孩子相仿,她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她是个非常幸福的,并且没有忧愁的孩子。

库克一家到了云南,看到了那些等待资助的孩子,他们衣衫破旧,让安妮心里很不是滋味,直到回到美国后,安妮一想到那些同龄孩子,眼睛里就充满忧伤。她说,在云南她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她同情这些可怜的孩子,也为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最让她难忘的就是这些孩子脸上的笑脸,虽然他们生活得并不好,可谁也没有抱怨,依然热爱生活。

安妮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她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她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安妮生活在条件优越的美国家庭中,也许在去云南之前,她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帮助。而通过公益活动,让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震撼了她的心灵。库克夫妇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导者,是他们让安妮在公益活动中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感。

美国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公益心教育”,并要求孩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形式上看,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学雷锋”活动,但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公益活动更加普遍,还带有些许强制性。

公益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社区服务、社会募捐、做义工等。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到福利院、老人院、收容所帮忙照顾孤儿、孤寡老人和照料残疾人等;向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发放免费食物;为公益活动出谋划策等也均属于公益活动的一种。

在美国的小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向他们灌输遵守法规的观念,使孩子懂得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应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父母还经常通过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有的父母会通过阅读书籍、资料等方式,向孩子更好地传达他人是如何助人为乐的,其中《圣经》故事、童话故事等是父母们的最爱,他们对孩子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据统计,全美国每年都会有超过1亿的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其中85%是青少年,主要是学生。

安吉拉今年8岁,在洛杉矶圣马克小学读二年级。

一个星期五,安吉拉放学一回到家,爸爸就让她赶紧过来,在沙发上坐下以后,爸爸拿出一个宣传册,说:“孩子你看,非洲的这些孩子在忍饥挨饿,非常可怜,你觉得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看着这些图画,安吉拉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又带着一丝忧伤。

停顿了一会儿,她才说:“爸爸,我非常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我需要您的帮助,因为我现在不知道该怎样做。”爸爸说:“嗯,说的也是,那爸爸就想想这个计划……”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神秘地对安吉拉说:“我已经和你妈妈讨论了一个计划,打算向别人推销一种好吃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在超市每盒卖2.9美元,我们就卖3.9美元,多出的一块钱就捐给非洲儿童,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卖出100盒,收入才算可观,你也可以让你的同学参与进来。你觉得这个计划怎么样?”安吉拉睁大眼睛说:“爸爸,这个计划太好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了!我的好朋友安娜和露西一定会帮助我的!”

爸爸看到安吉拉这么期待,感到很高心,他说:“好吧,那就这么定了,我去购买货物。”

安吉拉一家准备在这个周末就去试试,第二天,安吉拉早早地就起来了,带上那100盒巧克力和几本非洲宣传册以及一些零钱就出门了,临走时她告诉父母,午饭不用等她了,她已经准备好了食物。

安吉拉叫来好朋友安娜与露西,三人都是一脸兴奋,她们勇敢地在街头宣传自己的公益行为,并倡导过往的人们都能支持他们,支持非洲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路人也都纷纷被安吉拉她们的行为感动,所以踊跃参与到购买的行列中。

那天下午,安吉拉3点钟左右就回到了家中,她向爸爸妈妈喊道:“我太高兴了,居然这么顺利就完成任务了!我都卖出去了!”爸爸赶忙问安吉拉是如何做到的,安吉拉说她真诚地向每户人家打招呼,然后细心为他们介绍非洲难民的情况,之后,顾客都很乐意地买下她的巧克力,还夸赞她是个好姑娘。

安吉拉说到动情之处,就像一个胜利者一样,她说:“这些人太好了,很有同情心,非常支持我,给了我不少信心。我还把每个买巧克力的人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了,我心里会记住这些人,他们帮助了我,也帮助了非洲那些小朋友。”

安吉拉这么快就完成了募捐任务,这是爸爸没有想到的,但是让爸爸更加想不到的是,后来,安吉拉还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这个推销活动。这样,帮助非洲小朋友的力量又大了许多。最后,他们把募集到的捐款通过国际红十字会送到了非洲。

几个月以后,安吉拉煞有介事地要和父亲商量一件事。她说:“这个事对我来说很重要。班上同学决定成立一个慈善俱乐部,我也想加入,但每个月需要交纳5美元的会费,您看怎么样?”

“亲爱的宝贝,你真是个美丽又善良的孩子,这是件好事,爸爸当然赞同你加入,你已经8岁了,爸爸支持你的任何选择。”

后来,安吉拉交了5美元会费加入了俱乐部。

没过多久,爸爸在翻看报纸时,看到了一篇关于女儿就读学校所在班级“慈善俱乐部”成立半年的报道,报道列举出了这个由二年级学生组织的俱乐部的成绩:

1.帮助农村家庭贫困的同学,让每个小朋友都能有快乐的童年。

2.到福利院、老人院帮老人打水、熨衣服。

3.周末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间、修剪草坪。

4.收集旧衣服,洗干净,赠送给那些流浪者。

5.发现街道上破损的井盖、路牌,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6.给无家可归的流浪猫、流浪狗安置家园。

……

看完这篇长达一页的报道,安吉拉的父亲真是惊呆了,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想到女儿小小年纪竟把公益事业做得这么出色!

实际上,安吉拉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没有哪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缺乏公益心和责任感,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智慧心语

接受帮助的人是快乐的,帮助别人的人也是快乐的。孩子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真切体会到人间处处有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地生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助人如助己”。

你给对方物质的帮助,对方送给你心灵上的感受;你给对方一份希望,对方还你一个祝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公益之心吧!

5.抵制群体不正当压力,你能行

一个美国教育专家说,有的时候,许多孩子在受到不正当的压力时,不会主动告诉大人,但孩子的“表演很拙劣”,他们总会露出蛛丝马迹,比如不想和家人坐在一起,不愿独自出门,不想上学,突然大发脾气,偷偷哭泣等。

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的这些不正常表现时,千万不能视而不见。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的依靠,要帮他及时解决问题,也只有问题解决了,孩子才能重拾信心,再对待此类问题时便不再惧怕。

美国父母告诉孩子,世界是现实的,也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你所遇到的问题,别的孩子也会遇到,在面对问题时,不要奢求别人的帮助,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问题,做到独当一面。然而,要做到这点,孩子需要学会与各方面压力作斗争。

看看美国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正当压力的吧。

桥布森·法伯以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销售人员,因为某种原因,他提前退休了。即使这样,他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突然平淡而感到发狂,而是“转行”做了一名画家,并且无聊的时候就去练习打高尔夫。他的生活充满乐趣和自由,也没有什么压力。

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他感觉儿子布莱恩神情不大对劲。孩子嘴里自言自语地说着:“我不想这么做,我不喜欢,这对我来说是个优点,好像也是缺点。”说完,他无奈地笑了笑。

这几句话让爸爸感到无比吃惊,吃惊不是因为儿子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也不是因为他认识到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做,而是那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桥布森还倒觉得正常,因为他正是因为如此才离开那家公司的。可是布莱恩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而他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啊!

桥布森陷入了沉思:也许布莱恩此时正在承受这种不正当的压力,而让他感到苦闷和无奈。也许有人会说,能把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就是一种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成功。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为了对自己、对别人、对集体、对公司、对社会负责,就必须去做那些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但如此,还要努力做到让大家满意。

桥布森想,他不反对这种说法,但认为只有对孩子要求特别高时才会这么做,如果为了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出色,而强迫他去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那孩子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与其这样,他宁愿不要儿子成熟、也不要他成功,只要开心就好。况且,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他不认为做好自己,并不是一种成功。

那天晚饭后,桥布森找到儿子,和他进行了一段深刻的谈话。

桥布森:“孩子,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遇到了什么情况?”

布莱恩:“因为我没有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全班同学想赶走新来的老师,他们往老师的抽屉里放青蛙,偷偷藏起老师的教具,甚至在黑板上写下‘这里没人欢迎你’几个大字,就连女生都这么干了,但我不想。于是我没这么做,有两个同学也没这么做。但是……但是下课之后,那些可恶的家伙围住我们三个,质问我们为什么,还骂我们是叛徒,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

桥布森:“你始终都没有做,对吧?”

布莱恩:“对!他们那样做才是不对,我不愿意这么做。而且,我认为新老师讲起课来挺好的。”

桥布森:“哦,好孩子。爸爸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也许你还不清楚我为什么要离开那家公司。说实话,正是因为我不想做别人都愿意做、而我却不愿意做的事。我觉得这时候给你讲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当时策划部门的经理刚刚辞职不久,公司来了一位刚毕业没多久的女博士,她看起来很年轻,由于她表现出色,老板经常夸奖她并给她提薪,但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

后来,公司决定选出新的策划部门经理,这个女孩就是其中的人选。私底下大家纷纷商量都不选她,我却犹豫了。按理说,这个女孩确实表现不错,但年纪轻轻真得能胜任这个职位吗?经过再三考虑,我觉得这个女孩和其他人比更胜一筹,所以我决定选她。

或许有人知道了我的意思,竟然赶快找到我,告诉我不要选那个女孩,否则就是和大家过不去。但我并没有听他的,我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很遗憾的是,这个女孩最终落选了,而我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根本就是大家串通好了欺负她。

接下来,我受到了来自群体的不正当压力,办公室里再没有人和我打招呼,大家都对我冷眼相看,除了那个女孩。开始我也很烦恼,但后来我不再理会那些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事实证明,新经理的实力并不怎么样,公司的效益也在下降,导致很多人丢了工作。万般无奈之下,我主动放弃了这份工作,好在我也不喜欢这个工作环境,你看,我现在过得不是很开心吗?因为我始终没有被压力打垮。”

爸爸的故事讲完了,让布莱恩感到很惊讶。布莱恩说:“爸爸,你真厉害,最后还是你胜利了。”桥布森说:“我很庆幸我顶住了压力。那么你呢?”

布莱恩点了点头:“爸爸,你和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不喜欢的事就不做。我不想学钢琴,你们就没让我学,我想学棒球,你们就支持我。所以,一直以来我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我不愿意的,别人不能强迫我。”

桥布森:“你做得对。有一些人是幸运的,恰恰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但有一些人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其实是很悲哀的。相信你自己,你能行!”“嗯!”布莱恩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候,如果布莱恩的爸爸没有及时帮孩子克服不正当压力,恐怕孩子还会继续忍受来自压力方面的折磨。他们会变得紧张不安、灰心丧气,甚至伤害自己。所以,常说孩子不能承受压力,其实是他们缺乏独立抵制压力的责任感。

孩子受到来自群体的不正当压力时,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的应对方法并不同。在美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从小就有社区减压管理员,父母带孩子去减压是常见的事。在减压中心,孩子可以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的压力说出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这种方式在中国却很少见,很多中国父母没有想过要尝试,甚至认为孩子没有压力。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不少孩子经常受到外界不正当的压力,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而这正是大人给予他们帮助的时候。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压力,一句安慰和一个拥抱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孩子放松心情、袒露心声、建立自信,倾听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感,感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父母的关爱能使孩子顺利度过危机,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不正常的反应时,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谈一谈,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智慧心语

所有的建议总结成一点就是,遇到来自群体的不正当压力时,不管自己是做错了还是别人做错了,都不要去推卸责任,而是要敢于面对压力、学会抵制它,独自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任何压力。

6.家里的事、别人的事,你来帮着做

在中国,很多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一面,并且服务意识淡薄。事实上,美国父母对培养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的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

美国父母认为,一个不懂帮助、不会关心和服务他人的孩子,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服务家人和别人的过程中,孩子的责任心、爱心都将得到培养。在孩子小时候,美国的父母就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分派给他相应的家庭任务,要求他们为家庭服务,比如招待客人、清洗餐具、打扫房间、管理书籍,记录事件等。

让孩子干些家务,并不是单纯为了减轻大人们的家务负担,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些在美国父母眼里,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条件。

艾丽的儿子乔尔今年18岁,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但他并没有独生子女的那种娇气。艾丽常常骄傲地向朋友们说:“乔尔有男子汉的担当,这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当别人向她请教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时,从乔尔的成长过程中,艾丽列举了以下事例。

事件一:

在乔尔只有8岁时,一次,艾丽和先生参加了社区活动,大人们都在布置会场,没时间照顾孩子。艾丽希望儿子乔尔能帮忙照看社区的小孩子。但当时的乔尔很不情愿,认为自己一个男孩子,怎么能照顾那些小孩?真是件很难为情的事。

艾丽看出了乔尔的犹豫,对他说:“社区的邻居们都是一家人,不管你有多么不愿意,都要和他们相互相帮,并且,你小时候,社区里不知道多少叔叔阿姨都照顾过你,现在轮到你照顾别的小孩了,却那么不情愿!”

乔尔听完妈妈的话,不情愿立即消失大半,并向妈妈保证会带好那些孩子。

事件二:

在美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每个生日,他们都会为孩子举行Party。乔尔13岁生日时,家里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聚会。

又长大一岁了,并且13岁意味着是大人了,乔尔真正要成为一个男子汉了。作为一个男子汉,乔尔很兴奋,很自豪。

在吹蜡烛之前,他的父亲神情严肃地在现场宣布,作为男子汉应有足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男子汉,也应承担家庭重担,配合父母料理各种家庭事务;作为男子汉,应该自己动手修理电器,分担草坪修剪、房屋粉刷、木工修理等复杂的琐事;作为男子汉,还要外出去打工……

“现在,你已经是一名男子汉了,我要求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份兼职,作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听到这些话后,乔尔有些惊讶,没想到13岁的自己,要面临这么多事情,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了,肩膀上一下子就有了重担。不过既然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就要有男子汉的样子。经过反复思考,不久之后,他到了一个叔叔开的一家餐馆担任清洁工一职。

当乔尔骄傲又兴奋地告诉家人自己已经找到工作时,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将乔尔塑造成这样有担当的男子汉,乔尔的父亲要记一功!

美国父母大多认为,对孩子完成任务的最好奖励是微笑、拥抱和赞美,而不是用金钱作为奖励对孩子进行引导,他们认为,金钱只会降低孩子参加劳动的价值。

在宾夕法尼亚州,有一家很小的餐馆。老板老帕克在儿子6岁时就教他如何帮家里修剪花木、给家人擦皮鞋、给小餐馆帮忙、给客人端盘子等。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小帕克按照父亲的要求拼命干活,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有一天,小帕克突然提出要父亲每个星期付给他6美元的报酬。父亲听后说:“那好啊,按你这么说,你一日三餐是不是也该给我报酬呢?你带同学来家里白喝汽水又该付给我多少报酬呢?你要明白,你现在的劳动还不能养活自己,你现在做的事,证明你是家里的一份子,你有责任做这些,不是吗?”

之后,老帕克具体计算了一下,说小帕克每周都应该付他40美元,小帕克听到这个数字后,便不再提报酬的事了,只是专心给爸爸打工。

后来,小帕克长大了,他勇敢地选择了参军,小时候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受益匪浅,他做事积极,不求回报,在参军后的几年就被提升为上尉。然而,当他自豪地回到家中向父亲报喜时,父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帮忙打扫一下房间的卫生怎么样?”小帕克刚想说:“我现在可是美国军队的军官了!”但当他看到父亲认真的眼神,马上意识到:在父亲的面前,他仍然是个孩子,在这个家庭里,他仍然是一份子,有责任为家人服务!于是他马上拿起拖把开始打扫卫生。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有责任为家人提供帮助,而不是为了钱才干活,这和打工挣钱是两回事。如果因为钱才愿意伸出双手提供帮助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狭隘、没有担当、不懂关心别人……这种没有担当的人,想必谁也不愿与其为友。

作为父母,必然会担心孩子遇到挫折和坎坷,美国父母和中国父母是一样的,都很爱孩子,只是爱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并不是替孩子挡住苦难,而是应鼓励他们亲力亲为。

美国父母认为,尽管生活中要面临许多曲折,如果父母竭力为孩子包揽一切,就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美国,一般来说,父母不会主动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反,他们还常常让孩子帮助别人,如替家人分担家务、帮生病的同学记笔记等。他们相信,哪怕是让孩子累着、苦着,也要让他们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中国家庭里的孩子,责任心严重缺乏,用一句话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就是“油瓶倒了都不扶”。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和父母有直接关系。

对中国父母来说,与其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增加负担,多半父母会拒绝孩子的帮忙。当孩子4、5岁时,已经具备了完成简单家务的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大好时机,但这时,父母却担心孩子累着、伤着,从而剥夺了孩子参与家事的权利。

等孩子十几岁时,中国的父母又认为,孩子这个时候能够把书念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这是再一次剥夺孩子培养担当精神的做法。

父母应该充分信任孩子,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不耐烦地取而代之,而是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独立去完成任何一项工作。同时,也要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心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父母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出行动,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做一些他能胜任的事。

智慧心语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把选择权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父母要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孩子做得并不理想,也要本着“一回生二回熟”的锻炼孩子的心理,为孩子尽可能提供可以锻炼的机会。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因为,对孩子来说,信任和鼓励远比惩罚更能激起他们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