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的精神性和科学性

八月上旬,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途中不幸遇难。这一消息披露后,国人众说纷纭,各执是非,誉为英雄壮举者有之,讥为孺子送命者亦有之。我认为,面对这样惨痛的牺牲,喝彩和喝倒彩都是可鄙的,实际上是把自己摆在了看客的位置上。女士们和先生们,这里不是西班牙斗牛场,用不着你们对斗牛士之死叫好或者开骂。如果我们真正痛惜这些年轻的生命,并珍惜现在和未来每一个志愿探险者的生命,就应该以理性的态度总结教训,通过这个事件对我国的探险活动进行一番认真的反省,使它今后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开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民间探险活动有逐渐活跃的迹象,这是值得欢迎的。然而,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无论在参加的人数上还是在开展的种类上都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不希望因为这次事故而把它的水平降得更低。在任何名副其实的探险活动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绝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安全,否则还叫什么探险呢。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鼓励探险的,皮肤毛发因为受之父母,不允许损伤,更不用说冒生命的危险了。这个传统至今仍很有力量。我曾感到奇怪,各国派往南极的考察队多有人员牺牲,为何中国没有。后来,我参加国家考察队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发现我们队里最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冒险绝对是大忌,也就解开了这个谜。

我不反对讲究安全,但认为过分讲究安全不是一个好传统。当我这么说时,前提当然是肯定了探险的意义。我把探险的意义概括为:它是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我的意思是说,探险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包括对未知的探索、与大自然的交流、生命力的激发、意志的磨炼、对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精神视野的拓宽,等等。在这方面,我推测有些探险者在意识上未必清晰。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我个人认为,至少在非专业性的探险活动中,目标的选择必须适当,戒除夺冠之类的虚荣心。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保存生命当然是其前提,因此对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还有一个糊涂观念是所谓征服自然,这个观念会发生一种强迫作用,驱使人在面临危险时硬拼,誓与自然决一胜负。须知大自然永远比人伟大,我们应当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懂得人类探险事业的界限之所在。总之,让我们把探险进行下去,但要知道为了什么而探险。

据行家分析,北大学生的这次事故原是可以避免的。在登山前,富有经验的西藏登山协会曾向北大登山队提出三点建议:避开安全隐患较大的七、八月份;聘请高山向导和技术顾问;租用一台海事卫星电话以备急用。然而,由于北大学生是利用暑期来登山的,时间无法更改,后两个建议也因资金有限等原因而未能采纳。看到这一报道,我不禁为那五个年轻生命黯然。假如这些学生得到足够的资金赞助,或者假如东道主在明知危急的情形下肯无偿提供援助,他们很可能就不会枉死了。据我所知,现在西方的探险活动十分讲究科学性,科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设备先进和保护措施充分,而这当然需要钱。可是,叫穷学生到哪里去找这么些钱呢?所以,有关部门除了制定科学的规范外,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这真是一个血的教训。

2002.8

《善良丰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