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别人的回忆

艾莉希亚清楚地记得曾参观雅典的帕提侬神庙,也记得当时贴近观看这座华丽地耸立在雅典卫城之上的废墟,并不如在远处观看那样震撼。不过,艾莉希亚从未去过雅典,因此她记得的是参观帕提侬神庙,而不是记得“自己”曾经参观帕提侬神庙。
并不是艾莉希亚被欺骗了,她记得的是整个参观过程,只是她拥有的是植入的记忆。她的朋友梅蒂曾经去希腊度假,回来后去了柯达的记忆冲印店将她的假期回忆刻录到了光盘中。之后艾丽希亚拿着这张光盘到同一家店,将光盘中的记忆上传到她的大脑里,因而拥有梅蒂所有的假期记忆;对她来说,这些记忆就跟其他记忆一样,都是以第一人称观点的回忆。
然而,令人有些不安的是,梅蒂与艾莉希亚已经交换记忆许多次,因此她们似乎拥有完全相同的过去。虽然艾莉希亚知道,实际上她应该说自己记得的是梅蒂去希腊度假,但是在谈话时很自然就会说成是自己的度假回忆。可是,你怎么会记得自己从未做过的事呢?
资料来源: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第80节,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有时候思想实验会把我们既有的概念延伸得太远,反而破坏了概念,本案例似乎就是如此。说艾莉希亚记得曾去过希腊似乎不对,但与此同时,艾莉希亚记得的内容又不仅仅是梅蒂去过希腊。我们似乎想象出了一个不是记忆却极其接近记忆的回忆形式。

哲学家们称这类回忆为“准记忆”。这种记忆似乎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有趣桥段,但事实上,准记忆的可能性在哲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原因如下。

在人格同一性的哲学理论中,有一种被称为心理简化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人格的持续存在,是以精神生命的持续存在为条件,而不一定以特定的大脑或身体的存在为条件(虽然事实上我们目前仍需大脑或身体)。只要我的“意识流”持续,我便持续存在。

心理持续性要求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信仰、记忆、人格与意图的持续性。所有这些事物都会变化,但它们都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自我就只是这些要素的结合:它不是一个分隔的实体。

但个人的自我难道不是由信仰、记忆、人格与意图这些事物“构成”的吗?事实上,自我“拥有”这些事物。所以必须先有自我,才会有这一切。例如,你记得曾登上埃菲尔铁塔,要记得这件事的前提是你曾经参观过铁塔,但如果记忆这个概念是以你存在的概念为先决条件,那么你的持续存在就不可能仰赖记忆。若我们有记忆,就表示自我肯定已经存在于“某个地方”,记忆不可能是自我的基石。

然而,准记忆的观念却挑战这种说法。准记忆显示,第一人称回忆就算没有人格同一性也能存在。艾莉希亚拥有的准记忆中的体验不是她的,这就表示第一人称的回忆可以是构成自我的基石。自我之中有一部分是第一人称回忆构成的:是记忆,而非准记忆。

不过,当然,如果我们的自我是由我们的记忆构成,当我们的记忆与其他人的记忆混杂在一起时(比如艾莉希亚的例子),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的记忆衰退或欺骗我们时,又会怎样?随着记忆的可靠性越来越低,自我的边界会不会开始瓦解?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恐惧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会发生的,同时这或许也加强了心理简化论的主张。

请看其他问题
2. 瞬间移动装置
38. 我是大脑
65. 灵魂寄居
88. 完全失忆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