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起问题的问题

有一部德国电影叫《英俊少年》,不知你看过没有。我看过很久了,总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很想重温那颗少年的心——纯净少年的心,它能温暖长满青苔的石头,能融化最大的冰山!

电影里有一首歌,你即使不会唱,也听过吧?我非常喜欢,我那正值少年的女儿也很爱唱:

小小少年

没有烦恼,

眼望世界

乐陶陶!

……

小小少年

在长高,

随着他的时间飞跑,

他的烦恼

增加了!

……

奇怪,小时候看着世界,“乐陶陶”;长大了看着的还是这个世界,怎么就“添了烦恼”呢?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小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懂得越多,烦恼越多。

所以大人总有很多烦恼,所以有人说“我不愿意长大”,所以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恐怕会皱起眉头反对这首著名的词:“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难怪你们大人不理解我们!”对!我也反对这首词的第一句话。而且,我还怀疑最后一句话:辛弃疾说“天凉好个秋”,是想回避“愁”,也就是“烦恼”的问题,可是,烦恼能回避得了吗?烦恼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正如快乐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一样。我们的生活少不了欢乐,也少不了忧愁。谁能逃脱烦恼呢?谁能免除忧伤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嗨,你看那个小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绝对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假如她心里有烦恼,别人是否都知道?假如她枕边有泪痕,别人是否都看到?别人能否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不停地观察她?就算观察到很多现象,那些现象是否都表现了她的内心?毕竟,正如美国诗人朗费罗(H.Longfellow)所说:“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烦恼或忧愁有各式各样的:考试得低分啦,挨老师批评啦,朋友间闹别扭啦,父母又吵架啦……原因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另外还有一些,可以说是“无名的忧愁”、“无端的恐惧”:好像没出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忧的理由、惧的对象,但就是不痛快,会让人坐在桌旁不安心写作业,躺在床上不立即入梦乡……这是什么道理呢?

懂得越多,烦恼越多

这就是引起宗教哲学问题的问题。因为有好多思想家认真地思索了这个问题,思索了如何摆脱烦恼(或接受烦恼)的问题,这些问题同人的信仰有关系,信仰又同宗教有关系。所以,又有好多哲学家为了解释信仰的意思或说明宗教的本质,就去研究宗教,研究的结果叫做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不是宗教,就像科学哲学不是科学,艺术哲学不是艺术一样。它是一种哲学,是研究宗教的哲学。因为哲学的出发点是理性,宗教的出发点是信仰,所以宗教哲学看宗教,有点像站在庐山外看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需要走出来看一看。不过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所以也需要走进去看一看。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正是天造地设的胜境吗?

《信仰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