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逐鹿中原

张作霖统一了东北,接下来他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入关,逐鹿中原。入关需要理由,如果弄出太大的动静成为全国目标那就不好了;最好能够做到水到渠成,不显山不露水。这个机会马上就来了,那就是张作霖统一东北后一年左右发生的直皖战争,这场战争让红极一时的皖系退出历史舞台,而让奉系从偏安一隅的东北进入了中原腹地。当然,要说直皖战争就要说一说它的前因后果,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直皖战争前的形势。

府院之争和直皖之争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反对声中死去。彼时南方由蔡锷发起并得到革命党人广泛支持的护国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袁世凯一死,这护国战争的目标顿时就没有了,下一步该怎么走?南方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北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谁继任袁世凯之后留下的大总统空缺?

南方的意见不统一,革命党人希望孙中山继任,因为民国开国总统就是孙中山,由孙中山来继任那是名正言顺的;但南方的军事实力其实是掌握在唐继尧和陆荣廷等地方实力派手中,他们暗地里并不希望孙中山上台,况且孙中山上台北方也不会同意。南方的意见不统一,北方的意见也不统一,原因是袁世凯留下的北洋军阀分成了两大派系,即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谁上台另外一方必然不服。这样一来,总统继任问题就难产了。

关键时候,福将黎元洪的好运气来了。南方北方一合计,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时任副总统的黎元洪,对南方来说,他是武昌起义的都督,可以代表南方的利益;对北方来说,他是袁世凯指定的接班人,且黎是前清重臣,与革命党人离心离德,又无兵权,利于掌控。就这样,黎元洪糊里糊涂地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护国战争南方所组织的领导机构军务院,7月25日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也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宣告结束。

书至此处,不得不提一下黎元洪,这个人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想想有些人为了当个督军那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到最后仍不可得,比如前文说过的冯德麟、许兰洲等人。而这个黎元洪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当督军,但却在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中被革命党人强行扶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大位。他不想当这个都督,还躲到了床底下,结果愣是被人从床底下拖出来,拿枪逼着才只好苦恼不堪地当了。革命党人当时的意思是借他的名头,毕竟那时他是前清驻扎在武汉的新军协统,把他抬出来有利于策反更多的湖北新军倒向革命,也对坚决镇压革命的反动势力造成很重的打击。果然,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本来准备组织兵力反扑的,一看新军协统黎元洪都起义了,以为大势已去,遂仓皇逃走,从而为武昌起义巩固胜利成果赢得了时间。因此,可以说黎元洪被推为武昌首义的都督既有戏剧性的一面又有必然性的一面。

黎元洪糊里糊涂地参加了举世震惊的武昌起义并成为革命党的都督,之后又在南北和谈袁世凯当总统时糊里糊涂地当上了副总统,用迷信的说法那是祖上烧了高香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这还不算完,接下来袁世凯死了,让无数人觊觎的总统宝座居然也要他来当了,而且当时的民国还只有他能来当,别人当都不行,看来运气来了那是挡也挡不住。

不过黎元洪的这个总统当得并不舒服,原因是实权被国务总理段祺瑞控制着。段祺瑞自认是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阀的继承人,只是因为自己资历不够,才推了个黎元洪来过渡过渡的,岂会给他真正实权。黎元洪很郁闷,决定不能只是当个盖盖章的总统,一定要起到实际作用,这就引起了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持续了差不多一年左右,张勋率领辫子军5000余人以调停的身份进京,驱逐了黎元洪,宣布清帝复位,但是复辟只维持了12天即被段祺瑞率兵镇压。

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恢复国务总理之职。段借用张勋的力量把黎元洪赶走后就不愿意让他再回来了,此时为了收拾局面,段拉拢直系的冯国璋,选举冯为大总统。府院之争由此转为直皖之争。

1918年10月冯国璋总统任期期满,由于冯有直系军事实力,在总统任期内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盖章总统,直接与段就解决南北分裂方式等问题上作对,段不想让冯继续出任总统,于是以解决直奉争端为由,约定两人共同下野。冯国璋下野后老老实实地返回了河间故里,并于1919年12月28日病逝;而段祺瑞下野后通过安福系继续操纵国会,选举徐世昌继任大总统。在段看来,徐是北洋大佬,资格在冯和段之上,易于为大家接受。最主要的是,徐世昌无兵权,掌控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徐世昌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是个老官僚,虽无兵权,却很懂得在直皖之间找平衡,同时也着意扶持第三方势力,即张作霖的奉系。诸君知道,徐世昌在东北主政期间,对张作霖有知遇之恩。在徐世昌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东北的奉系迅速成长为直、皖之外北洋军阀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时间到了1920年,直皖之争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当时徐世昌提名的国务总理为靳云鹏,但是靳在直皖两系斗争中,处境艰难,左右不是,被迫提出辞职。1920年5月,直系吴佩孚率兵北上,威逼京师;6月,皖系徐树铮从西北边防返京,调动皖军积极备战。直皖双方摩拳擦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手无尺寸之兵的徐大总统只好电召张作霖入京调停。

1920年6月19日,张作霖春风满面地出现在北京东车站。张的到来,引起了直皖两系的争相邀好,谁都知道张作霖倒向谁谁就有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张作霖表面装作调停人身份,其实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盘,他的选择是支持直系反对皖系。前文已经说过,段祺瑞在张作霖统一东北、驱逐吉林督军孟恩远的过程中支持了张作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那为什么张还要舍段而支持直系?

一个原因是1920年的大总统是徐世昌,徐世昌很不满意皖系操纵政府的做法,有意让直系把皖系赶走,以便恢复大总统的实权。而徐世昌此人对张作霖是有知遇之恩的,如果排除其他因素,仅从个人感情上进行选择,张作霖当然是选择徐世昌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皖系实力太强了,直接掌控着中央政权。当时的总体实力是皖系老大、直系老二、奉系老三。老三如果支持老大,那老二灭了后下一个就是自己,唇亡齿寒的道理张作霖还是懂的;但如果老二老三联手把老大推翻了?由于老二和老三实力相近,那么双方共管局面就会出现。历史也确实是按照后一种模式进行的。

徐树铮

可惜皖系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刚开始他们还真的以为张作霖会保持中立。皖系重臣徐树铮亲到廊坊车站欢迎,并建奉天会馆作为张作霖的行馆,张作霖不买面子,住自己的北京奉军司令部。张在北京见人的顺序先后是徐世昌、靳云鹏、段祺瑞,而对于段祺瑞的灵魂人物徐树铮,即使是徐树铮亲自前去拜访,他竟然也避而不见。

徐树铮,字又铮,号铁栅,人称“小扇子”。安徽省萧县官桥镇醴泉村人,自幼聪颖过人,才气横溢。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1901年,徐树铮弃文从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被荐为段祺瑞记室。1905年,被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学。1910年,学成回国,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1911年任第一军总参谋。

1914年5月,徐树铮任陆军部次长,年仅34岁,成为次长中最年轻的。袁世凯称帝时,徐看清形势而力劝段祺瑞抵制,从而为段在袁死后出任国务总理打下了基础。1917年,徐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随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两次策划,均显现出了其高超的掌控能力。第二次府院之争中,徐树铮出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他假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借得巨款,编练“参战军”,为皖系扩兵争雄。

从以上可以看出,徐树铮这个人的确很有才气,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恃才傲物,胸襟也不太宽广,加上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正在积极编练军队,让直系非常恐慌。此时直系的首领是曹锟,其灵魂人物为吴佩孚。吴佩孚主张要反段祺瑞,必先反徐树铮,而要反徐树铮,需先夺其兵权。因此于1920年7月1日发布了《直军将士告边防军、西北边防军将士书》,将矛头直指安福系和徐树铮,而没有把段祺瑞及西北广大将士列为目标,缩小了打击面。这一计策收到了奇效,全国舆论居然一边倒地反对徐树铮。

全国反对,舆论成熟,徐世昌也就顺坡下驴,利用这个机会发布命令,调徐树铮为威远将军,免去西北筹边使一职,所部归陆军部接收。

表面上看动的只是徐树铮,与段祺瑞无关,但是段祺瑞不傻,没了军队,仅靠地方上的皖系势力支持,在这么多反对力量面前那是很难玩得转的。1920年7月5日,段祺瑞以边防督办的名义,命令边防军紧急动员,做好开战准备。

在开战之前,有一个人还需要解决,这个人就是张作霖。前文说过,皖系一直以为张作霖立场中立,进京只是为了调停。张作霖也确实为调停做了努力,但这个努力的结果就是要裁撤徐树铮,撤消边防军。这样的结果有等于无,而且由张作霖说出来那就是形同逼宫。再加上张作霖对徐树铮态度也不太好,徐树铮已经起了疑心,认为张作霖已经与曹锟等走到了一起。事实上徐树铮的判断是对的,此时的张作霖已经决定跟直系站在同一战线了。

徐树铮对张作霖起了杀心,表面上还装作若无其事,邀请张作霖去段祺瑞的驻地团河开会,张作霖不知是计,欣然前往。会议进行中,徐树铮以接电话的名义,把段祺瑞叫出来,要他下令把张作霖扣起来,但是段祺瑞不忍下手,十分犹豫,回去开会时被张作霖看了出来。张作霖直感到大难临头,于是借出恭的机会偷偷溜走。到达车站时,已是半夜一点,此时又得到靳云鹏密报,知道乘火车走会被人半途截下,于是改乘货车赶往天津,这才幸免于难。

张作霖逃脱后,徐树铮顿足长叹说:“大事去矣!”大约此时他已感觉到直皖交战凶多吉少了。

《关东枭雄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