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之痛

郭松龄反奉余波解决后,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场内斗的起因以及对奉系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张作霖三招搞定郭松龄,取得了完胜,应该是可喜可贺的。然而这场战争,毕竟属于奉系的内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划算的。经此一役,奉系实力大受影响,尤其是新派人员的任用遭到质疑,在老一派人的内心里,普遍认为学生出身的靠不住,因而从此以后,在分配地盘和任用师长级军官上,都被老一派占据了。一般人认为,郭松龄倒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东北军老派复辟,而老派人选中,很少有思想观念及战术观念超前的人才,从而导致了奉军军事素质的整体下降。除此以外,奉系还自毁长城,亲手毁掉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郭松龄和姜登选,同时也为素有小诸葛之称的杨宇霆埋下了杀身之祸。后世有人评论,郭松龄、杨宇霆和姜登选,正是当时奉系排名前三位的军事人才,只要其中任一人活着,都可能不会有后来“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不抵抗以及东北军的一溃千里,这里面的原因将在后面论及,此处暂且略过。

分析这场变故的起因,发现跟历史上的“二桃杀三士”典故非常相近。据说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勇士,为争夺齐景公赏赐给他们的两个桃子而死,郭松龄倒戈之前的奉系也有“二桃”,即前文所说过的江苏督办和安徽督办,可能当时的张作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关于这两个督办的任命,权衡来权衡去,最终还是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直接导致了浙奉战争的失败,浙奉战争的失败又创造了郭松龄倒戈的条件,同时赏罚不公又成为郭松龄倒戈的重要原因。当然,郭松龄倒戈还有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此处暂且不提。

从结果来看,这江苏督办和安徽督办对张作霖来说无异于两颗毒桃,杨、姜两人在这个位置上所待的时间前后不到两个月就被孙传芳赶下台了,损兵折将不说,还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奉军内乱,种下了因果循环的“二桃杀三士”的恶果。这里就简单地介绍一下“二桃杀三士”的三个环节。

第一环,郭松龄杀姜登选。姜登选,1882年生,直隶冀州(今属河北冀县)人,字超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参加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贵州第一师参谋长,随朱庆澜入黑龙江。1922年被张作霖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4月接替张宗昌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8月任安徽督办。其人重义轻利,性情刚毅果敢,为官清廉,待人诚实,平易近人,能与士卒共甘苦,是当时奉军中口碑最好的一位。姜登选虽然与杨宇霆一样同为士官学校毕业,被人们划为士官派,但他对杨宇霆的所作所为并不赞成,认为杨自视太高,缺少圆通,容易得罪人,所以经常在杨与其他人之间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这样一个好人兼能人,本不该杀的,但是郭松龄反奉正好缺少一个祭旗的人,以示其反奉绝不回头,刚好姜登选由前线返回,路经滦州,糊里糊涂地就成了牺牲品。姜路经滦州时是11月24日,此时郭松龄已反,姜也知道这个消息,但姜是实诚人,根本想不到郭松龄会杀他,反而想以同僚的身份劝郭松龄及时收手。结果郭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给他,直接让卫士把他带到城外枪杀了。很多史料记载,姜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装进棺材里活活闷死的。后来郭松龄兵败,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亲自为姜登选迁坟至原籍厚葬。当打开棺材时,只见姜的遗骸双手绑绳已松,棺内木板遍布抓痕,可见其闷死棺材时的难受,见者无不垂泪!

姜登选如此惨死,是因为他跟郭松龄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其实压根儿没有,要说有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前文已经讲过,郭松龄本来以为自己要去安徽当督办,所以事先安排了彭振国为督署参谋长,结果张作霖让姜登选去当了安徽督办,郭松龄对此很生气,更生气的是姜去了后就把郭松龄安排的参谋长给撤了,换上了自己的亲信戢翼翘。其实这也好理解,换谁都会这样,但郭松龄本来就对杨宇霆有气,带着有色眼镜看事情,自然就把姜登选也恨上了。

郭松龄后来兵败被杀时也谈到了姜登选,他解释自己杀姜登选的理由是姜丢了安徽督办,丢了后还要回东北找张作霖要兵,准备再杀回去,而这是郭松龄最痛恨的。他杀姜就是不要让他再回去当安徽督办。由此可见,与其说是郭松龄杀了姜登选,倒不如说是张作霖摆下的两只恶桃害了姜登选。接下来,这两只恶桃害的第二个人就是郭松龄。

第二环,杨宇霆杀郭松龄。姜登选惨死,士官系同仁个个感同身受,都把郭松龄恨了个死。其实不仅士官系,奉军内部包括老派也对此十分愤恨。要说以前奉军内部包括张作相等人还怜其才的话,那么姜登选事件之后,除了张学良以外,大概是人人得而诛之。

郭松龄,1883年生,字茂宸,辽宁省沈阳市深井子镇渔樵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9岁时,父亲回村设馆授读,才得以读书识字。12岁时,父亲的私塾倒闭,只好到一户地主家做工,赚半个劳力的钱,一直干到16岁。这段苦难的人生经历,使他产生了憎恨富人,同情穷人的爱憎分明的情感。19岁时,父亲昔年的同窗董汉儒在沈阳开设书院,董提倡致用之学,培养真正之才,郭松龄因父亲的关系得以免费入读,从而思想和学业上大有长进。1905年22岁时以最优成绩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推荐到奉天速成学堂学习。1907年毕业后,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深得陆军统领朱庆澜赏识,长期追随在朱的左右,1911年,升任第68标第2营营长。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成绩名列榜首。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结识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两人成了莫逆之交。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为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奉,兵败后起初想逃跑,带着200多人的卫队向营口方向退去。此时营口一带有隶属于吴俊升的王永清骑兵第七旅活动。12月24日,向南追击的第七旅第二十五团郭宝山部走错了路,也是事有凑巧,这一走错就错到了苏家屯方向,偏偏在那里遇到了郭松龄200多人的卫队,于是交火。在郭宝山部优势兵力及迫击炮的轰击下,卫队缴械投降。郭松龄夫妇脱离卫队藏到了一家菜农的地窖里,被随后赶到的第七旅旅长王永清搜出。王永清依旧称郭为军长,带郭松龄夫妇到老达房休息。

王永清不知道如何处置,与师长穆春商量后,打电话向张作霖汇报。张作霖决定第二天派人来接。12月25日晨,张作霖派卫队团长高金山去押解郭松龄,准备押到奉天进行审问。但高金山经过辽中县的时候,又得到张作霖电报,命令就地枪决。

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离老达房5里许的地方枪杀。临刑前,郭松龄留下遗言:“吾倡大义,出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其夫人韩淑秀同时殉难。郭松龄夫妇之死比姜登选更惨,死后暴尸三日才允许收葬。

从以上情况看,似乎郭松龄之死跟杨宇霆搭不上半点关系。其实不然,前面讲到高金山刚开始接到的命令是押解郭松龄到奉天的,但后来命令改变为就地枪决。这一命令为什么会改变?是杨宇霆在其中起了作用。因为杨宇霆对郭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他也知道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关系,如果押解到奉天,张学良必然会想办法开释郭松龄。事实上,张学良也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他准备等郭松龄夫妇到奉天后,拼着受处分也要找个机会私自放郭松龄夫妇出国。可惜杨宇霆在浙奉大战中没有发挥小诸葛的聪明,在这儿倒把小诸葛的聪明充分发挥了出来,他先下手为强,通过张作霖把郭松龄就地枪毙了,这也为杨宇霆今后死在张学良手上埋下了祸根。

郭松龄这个人,有书生的爱国情怀,有救黎民于水火的社会理想,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清正廉洁,能与士卒共甘苦,但其性格也有很大缺陷,就是过于刚正而容易走极端,过于理想而容易脱离现实,心气很高而才止将相,能治军却不善于平衡,即所谓的志比才高。郭的这种性格也是其功败垂成的原因之一。当时热河都统兼东北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阚朝玺派他的参谋长邱天培与郭联系,表示愿意合作,但索要黑龙江或吉林地盘。郭的性格太刚,生性不喜欢利益交换,所以拒绝了。郭部任命的第一军军长魏益三及第五军军长刘振东劝郭暂且同意,但是郭不肯妥协。如果当时郭现实一点而采取与阚合作的务实方针,那么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阚指挥着热河省约三个师的部队,且控制着张作相第五方面军回撤奉天必经之地义县一带,只要把这个后路给堵死,那么张作相第五军团就会在前后夹击下全面崩溃,奉天就处于无兵可守的境地。那时就算张作霖有通天之能也无力回天了,这是郭松龄丧失的第一个机会。郭松龄丧失的第二个机会是日本人给予的。1925年12月7日,郭军占领锦州后,日本人眼看郭松龄有可能成功,就对郭松龄采取了拉扰政策,提出只要郭承认以前张作霖和日本签订的各种密约,那么日本将支持郭松龄,逼张作霖下野。郭松龄断然拒绝了,这就使日本除了拼命支持张作霖以外别无选择。其实如果郭松龄当时能够阴谋一点,就像张作霖那样采取一点忽悠战术的话,那么在张作霖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日本人再踩上一脚,张作霖下野就成了定局,就算吴俊升在黑龙江调来雄兵百万也没用。反过来张作霖就要现实很多,为了让日本人帮他摆脱困境,他基本上日本人要求什么就答应什么,这才换来了日本人对郭军前进路线的干涉,迟滞了郭军的进攻时间,从而为张作霖积蓄力量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当然,张作霖是忽悠大师,危难之际被日本人逼签的各项密约,缓过气来后或是不予承认,或是承认了但不负责落实,日本人需要落实就得找张作霖的部下予以配合,但这些部下打太极拳的功夫天下第一,除了让日本人天天到张作霖那儿告状以外基本上没啥事可做。这是张作霖长期在夹缝中学到的生存本领,郭松龄不具有帅才,因此不明白这个道理。

第三环,张学良杀杨宇霆。前面已经讲过,杨宇霆明知道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关系,仍然在张学良不知情的情况下痛下杀手,打乱了张学良的营救方案。张学良痛失郭松龄,犹如失了自己的灵魂一样,以后每临大事他都会习惯性地来一句,要是郭茂宸在就好了。确实,如果郭松龄在,张学良后来在很多大事上的决策就要少犯很多错误,比如东三省未加抵抗就弃守了,再比如后来的西安事变等等。所以大家应该理解杨宇霆杀郭松龄给自己埋下了多大的祸根。况且张学良也一直为郭松龄抱不平,认为他辜负厚恩举兵反奉确实不对,但郭之所以走上这条路,根源却在于杨宇霆。郭死前也曾具体说过反奉的原因,矛头指向的就是杨宇霆,说自己反奉主要就是因为杨宇霆,对张氏父子并无嫌隙。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还对张作霖上了多次建议,劝张不要进关争夺地盘,因为奉军进关,日本一旦发难,东北三省就有可能沦丧!守住边疆最为重要。当时张作霖跟郭说杨总参议不同意郭的意见,并认为杨的见解比郭高。结果浙奉战争还是开打了,不到一个月杨宇霆就丢了两三个师跑回来了,跑回来了又要拉兵去打,对此郭极为反感。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张学良有理由认为郭之起兵确实主要是杨宇霆造成的,如今郭惨死还被暴尸三日,而杨宇霆就像没事人似的依旧做奉军总参谋长,情何以堪!

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杨宇霆的情况。杨宇霆,字邻葛,1885年8月生,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人。幼年读私塾,20岁考中秀才。后赴日学习军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赵尔巽二次督奉时,调杨宇霆到奉天军械厂,历任奉天省军械局副官、军械厂厂长、军械局局长等职。张作霖任27师师长时,素闻杨宇霆谋智深远,遂任命他为师参谋长,开始得到张作霖的信任和重用。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杨宇霆被任命为奉天督军署参谋长,成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1925年8月任江苏督办,过两个月即被孙传芳驱走,1926年2月,张作霖顺利就任安国军总司令,任命杨宇霆为安国军总参议。1927年末,韩麟春因病去职,张作霖任命杨宇霆接替韩麟春之职,出任第四方面军军团长。

1928年7月张学良接手东三省后,刚刚掌权的张学良急需树立威信,而杨宇霆以其父亲的把兄弟身份经常公开训诫张学良,飞扬跋扈不知收敛,脾气特别好的张学良终于难以容忍,于是新仇旧恨一起算。1929年1月10日,在执掌东北半年左右,张学良下令将杨宇霆处死在沈阳市大南门里大帅府的老虎厅里,时年44岁。

两桃杀三士的故事从1925年11月份算起的话,到1929年1月份,差不多三年多一点时间,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奉军排名前三位的军事人才一一被诛,其间还发生了拥新派推翻拥旧派的反奉战争,对于奉军来说,实在是十分惨痛的事情。奉军元气大伤,虽有1926至1927年的昙花一现,但奉军的总体衰落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关东枭雄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