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难缠的“欧债”

欧债风暴

国际形势的变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当世界局势出现难以主观调控的动态,大大小小的国家就得提高警惕,以免惹祸上身。无疑,欧债危机的来临让不少国家头痛不已。

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就陷入了不断的波折之中。从美国开始,危机不断蔓延,到了2009年,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随即债务危机席卷整个欧盟。

在外界眼中,希腊作为一个小国家,其经济在欧盟成员国中一直处于拖后腿的状态,而此时具有国际信誉的信用评级机构将其信用等级降低,必然会让许多国家、国际大型企业动摇,为了安全起见,它们都会选择从希腊撤资。而希腊本就没有偿还债务的实力,相关负面影响被放大了许多倍。

不久,希腊政府不得不采取临时的财政紧缩政策,让其经济持续下滑,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但对庞大的债务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随着希腊危机的爆发,美国的各大金融机构也掺杂其中,趁机夺取利益。通过将欧元沽空并从中赚取巨大差额的方式,高盛、美林等大型投资银行聚敛了庞大的财富。他们以较高价格迅速卖出一定数量的欧元,伴随着危机的深入,欧元落入危险的境况,汇率大幅下跌。

正值此时,高盛等又开始大量回购欧元,中间的大幅差价则成为他们的利润。欧元深受其害,仅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这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对美元的汇率就已经降低9.38%,信用也随之直线下降。

希腊作为欧盟成员国深陷泥潭,欧元区的国家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希腊的债务中同样包含对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大量债务,它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爱尔兰等的频繁经济往来,让所有的欧盟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德国。

早在希腊危机爆发之前,高盛集团就事先买入德国高达10亿欧元的信用违约互换保险,期限为20年。这个保险规定,如果目标国的信用在20年之内出现违约,那么德国就需要支付给高盛集团巨额赔款。很明显,这是早有预谋的行为,也因如此德国和希腊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如何挽救希腊就成为欧盟的主要议题。

2010年5月,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贷款1100亿欧元给希腊,但要求其必须严格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加紧促进经济好转。与此同时,欧盟各成员国财政部长促成了对希腊的总价值7500亿欧元的救助措施,以控制希腊危机进一步蔓延的速度。只是,由于紧缩政策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希腊仍需要渡过非常艰难的一段时期。

有了大量的救助资金,国际评级机构也没有因此改变对希腊未来经济状况的评判。相反,它们开始了进一步扩散债务危机的行动,目标则是处在经济发展中享有“凯尔特之虎”美誉的爱尔兰。

2010年8月,它们迅速下调爱尔兰的信用等级,由此使其经济受到巨大影响。11月,债务危机在爱尔兰全面铺开。到了2011年,葡萄牙、西班牙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由此使得经济不断动荡,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不断下降。

次年1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展开了进一步攻击,除了德国、荷兰、芬兰、卢森堡之外的所有欧元区国家的信用等级全部被下调。阴霾笼罩了几乎整个欧洲。

这样的舆论攻击之所以能发挥效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目标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整体信誉。相对来说,法国和德国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多。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临时抽调出足够的资金去偿还国家外债,都是非常困难的事。这就好比突然让一家公司兑现所有的股票,或一个大型银行的股东突然要求银行兑换其高达30%的股金。

2011年,欧盟并没有放任自己的成员国陷入灾难之中,经过细致的分析之后,他们迅速采取措施。4月,欧洲银行开始抛售MBS(抵押支持债券)。到2011年年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MBS市场原本只有10%的下跌速度迅速飙升到50%。

作为美国金融衍生品的根源,一旦MBS市场受到大幅震动,美国金融市场背后的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那么,为什么欧元区会选择攻击美国呢?

实际上,欧债危机并不完全是由欧盟国家本身经济制度及其政策的缺陷带来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它是美国妄图转移自身经济困难而将危机转嫁给欧盟的一个措施。

陷入次贷危机的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无法走出困境,国内经济情况异常艰难,美元地位一落千丈,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普遍降低。

反观欧盟及日本,尽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可经济增长仍然较为稳定,尤其是欧元的表现非常夺目。危机下的美国人民对自己的债务毫无偿还能力,只能通过外部途径来寻求经济的好转。于是,美国将目光投向了欧盟。

此外,美国还考虑到中东的石油问题。

美国对中东的石油一直虎视眈眈,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又将目光投向了伊朗。而中东地区的代表性国家与欧盟的经济来往,比起美国更为频繁,加之地域邻近,合作也更为便利。

为了打破中东与欧盟这种良好的关系,美国从迪拜入手,将危机引向欧洲。迪拜是阿联酋的第二大酋长国,国内经济主要依靠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石油并不在其中占主要地位。通过房地产行业的渗透,美国成功地让迪拜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而购入大量迪拜债权的欧洲银行因此受到影响。可这只是美国布局的前奏而已。

希腊在危机爆发之前,为了掩饰自己残破不堪的经济状况,曾向美国高盛集团寻求帮助,这颗定时炸弹彼时就已经深深埋下。

高盛集团特地为希腊量身打造了一套经济策略:希腊政府发行一笔价值100亿美元的国债,分批分期上市,高盛集团将其买入,并规定一个“合适的”汇率将这笔钱兑换成欧元。通过对这个汇率的把控,高盛集团多给了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是未来的还款,并不会出现在当年的账面上。得益于此,希腊的账面经济状况出现大幅度好转,实质上却是进一步恶化。

实质恶化的情况并不容易显现出来,而在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的影响之下,希腊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

在整个欧债危机爆发的过程中,三大评级机构“功不可没”。其中,标普和穆迪都是美国公司,且占据了40%的全球市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惠誉是它们之中唯一一家有欧洲注资的公司,但从其本身只有14%的市场占有来看,根本不能发挥任何有效作用,更何况它本就是这场危机的积极发动者之一。

就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时,美国的行动仍在继续。

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是斯特劳斯·卡恩,一位62岁的法国老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多次采取有效措施对欧洲进行经济救助,却被美国逮捕。理由是,他涉嫌性侵一个32岁的美国黑人女服务员,值得说明的是,卡恩的身高只有168厘米,但那名女服务员的身高是180厘米。

此次事件开庭审理时,卡恩申请保释但遭到拒绝。尽管其提出自己的女儿在纽约、妻子在华盛顿,自己不可能潜逃,控方律师仍对此视而不见,坚持称不允许其保释。此次事件不久之后,卡恩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事实上,他不过是美国在转嫁危机过程中的牺牲品。

随着欧元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美国自身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人们由于次贷危机将目光转向欧元时,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又让他们将目光转回了美元,美元的信誉一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得益于欧债危机,流往美国的投资、债券、股票等大幅上升,这让美国经济呈爆炸式增长。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人们都看出这是美国作祟的结果,国际上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信誉评价不断下滑。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同样陷入了非常严酷的境地,就在欧洲发生债务危机时,它的境况也没好多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却对此视而不见,从未降低其信用评级。

面对舆论的压力,标普不得不在2011年8月宣布调低美国的信用评级。实际上,此时的这一措施根本不可能对美国经济有丝毫动摇,美国也根本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

危机来临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各国领导人也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希腊的救助措施也在慢慢发挥作用。从对美国评级降低却没有引起经济上的“过敏”反应开始,以德国为首的不少实体经济国家就在考虑,评级降低是否真的会带来国家经济的实质衰退。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认为,国际评级机构不过是美国的工具,并不一定能代表各国真实的经济状况。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