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地,要出重击

默克尔不喜欢被称为“铁娘子”,也许是因为她本人对撒切尔夫人有“想法”,也许是不愿成为“他人第二”,可外界觉得她就是“德国铁娘子”:有性格,不做作,果断,不妥协,坚持己见……在外交上,欧洲和亚洲国家都已领略了这位铁娘子的独特魅力,虽颇有微词,也不得不承认其出色的外交才华。除了亚欧国家,北非和中东也一样感受到了默克尔的“铁腕”作风。

有两个问题,自默克尔执政以来就始终被她紧握在手:一个是决不放弃北非和中东两个能源重地,另一个就是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环保外交。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与埃及等几个北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德国对北非的外交政策受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北非隶属于非洲,因此德国对非洲的政策也会影响到对北非的政策;第二,在宗教和民族等方面,北非和中东联系密切,因此德国对中东的政策也会影响对北非的政策。

“二战”后,德国被长期排除在国际石油市场之外,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偏弱。德国人口稠密、自然资源稀缺,对石油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可小觑。德国人环保观念根深蒂固,历来比欧洲其他国家更青睐绿色能源。

德国虽是欧洲第一大国,却未能在欧盟中获得领导地位。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是联合国,其从未进入领导核心;在国际事务中也屡次经受挫折,即使在中东、北非事务中,也未曾有过强大的话语权。这些都与德国没有占据能源重地有着莫大的关系。

1990年,东德和西德统一,德国政府也希望借机建立一个完善的对非外交政策,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之一在于北非始终不在非洲援助计划之内。

欧盟成立以来,环地中海地区一直是其外交重点之一。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非洲发展对于全球的影响。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不是国际航运要冲,就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无疑令其成为欧洲防范非法移民的重点区域。

2000年,在联合国举办的跨世纪国家首领会议上,德国总理承诺将制定与此相关的政策。4月,以非洲为主要对象的全球援助项目计划在德国发布,这项计划将会在2015年实施,项目涉及非洲的粮食、贫穷、教育和环境等多个内容,不过这项计划仍未将北非发展纳入其中。

默克尔上台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2011年,德国政府第一次将北非发展纳入对非的外交政策中。这表示,德国已经开始重视北非的局势变化和发展:这项政策涉及埃及、阿尔及利亚等6个北非国家与德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比如,欧盟和地中海联盟国家之间的关系;德国与北非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能源以及政治变革也列入此次的外交政策中。

另外,德国还加强了对北非的援助,其中包括对埃及在环境、就业和教育领域,对阿尔及利亚在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领域,对利比亚在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对摩洛哥在气候和可再生资源领域,对突尼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对北非的外交政策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合作方案特别醒目,与北非的这种合作对德国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德国长期以来虽一直以科技密集和环境友好型国家示人,但由于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依旧是全球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同时因受制于资源贫乏,德国还是全球第四大油气进口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是固定从北非进口的,虽然数量不多,可这种贸易往来保证了德国与北非在进出口方面的平衡。能源和石油问题一直都是德国难以绕过的核心问题,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出于能源和安全方面考虑,北非是连通德国与中东国家的重要关口。若要从中东获得石油等能源,德国必须经过此地。

最后,默克尔上台后,核能会慢慢退出德国的能源舞台,德国将面临能源结构的改革,这就需要一些具有充足新能源的合作伙伴,北非国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德国对北非政策中有这样一条——从北非引进电力,这些电力是由北非国家的可再生资源产生的,特别是北非的西部富含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德国对此做出了详尽的计划,旨在解决欧盟国家与北非共同使用太阳能发电的问题。到2020年,两国将会建成一个太阳能发电新项目,预计发电量在20千兆瓦。

同越来越详尽的对北非的外交政策相比,截至2012年,德国仍没有出台完善的对中东的外交政策。不过,却有与中东外交往来的几条原则:第一,德国有义务担负起犹太民族的过去和发展,要全力保护以色列的安危;第二,保护以色列的安全就能保证中东地区局势的安稳,进而保证欧洲的安全。

2008年3月,默克尔带领德国7位部长一同到以色列出访,共同商讨关于德国与以色列建立合作方案的事宜,以色列也成为欧洲国家之外和德国建立这种方案的首个国家,一种新的友好合作方式将在两国之间展开。

随后3年,两国政府分别在两个国家召开首脑内部会议,对德以外交政策进行洽谈。随着时间的推进,两国的磋商也慢慢变得有序和常态化。

这种外交政策,也促进了两国在经济上的友好往来。在以色列所有的外贸合作国家中,德国是第三大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对以色列的重要性稳坐榜首。德国的大众和西门子等名牌企业都选择在以色列境内安营扎寨。

两国除了在科研、教育等方面合作甚广,在军事上的合作也不容忽视。两国在海军的战备物资方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即使在地区局势不稳的情况下也没有中断。

在以色列的海上防御系统配置中,舰艇是由德国提供的,这是以色列主动向德国提出的要求,德国也积极地给予了支持。到2012年,以色列已收到德国送去的军事设施“大礼”——3艘潜艇,另外两艘以电池作为前进动力的潜艇也很快就会完工。这份“大礼”花费了10亿欧元,其中1/3是由德国政府提供的。

2011年6月时,包括北非在内的一份对非政策发布,默克尔除了在军事上保持强硬的态度,其他方面均与国际上的盟友保持一致,即在帮助非洲国家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权以及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但是,在军事方面,默克尔拒绝参加北约武力干预利比亚的行动,不顾阻止售卖坦克给沙特阿拉伯。同时,反对联合国接受巴勒斯坦成为其会员国家。

默克尔在军事安全方面的这种态度,遭到国内和国际一些人士的谴责,可这才是她,从不让外界质疑左右自己的想法。诸多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大棒”之风很吃得开,也总能吃得开。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