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带来的两难境地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一则披露“棱镜计划”的报道,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

随着报道的不断披露,人们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实施代号“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监视人们的电话通讯和网络信息。

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让全世界感到愤怒,人们纷纷谴责奥巴马政府的无良行径,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监听,归还自己的隐私和尊严。德国民众也积极参与抗议活动,抗议监听行动。而奥巴马在6月19日访问德国时声称,德国是美国的伙伴,绝对不会被监听,且监听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生命,打击恐怖活动。

此时,默克尔也与奥巴马立场一致,认为“棱镜计划”有着重要的反恐作用,希望德国民众保持冷静。

就在默克尔安抚国内小部分激烈抗议的民众之时,德国《明镜报》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手中拿到了一份绝密情报:德国是美国在欧洲主要的窃听国家之一,每月德国被窃听的数据高达5亿次。

消息一出,原本已经渐渐平稳的德国舆论瞬间爆炸,有了切肤之痛的民众愤怒地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同时要求默克尔替民众做主,做出反击动作。

形势将默克尔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政府代表的她此时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德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众多彼此依赖的地方,她希望与美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联邦议会大选在即,如果视民众愤怒情绪于不顾,反对党会抓住机会大肆攻击,给大选带来不确定因素。

默克尔的左右为难,主要表现在她模棱两可的态度上:她不停地向民众表示,她理解民众的愤怒,并且与德国人民站在一起,反复声称德国绝对不是一个被监听的国家,她会维护德国人民的利益与安全;同时,继续认为美国的监听计划有一定的反恐作用,而且在德国的监听范围是严格遵守德国法律的。

这样的处理方式,非但没有使德国民众的愤怒之气逐渐消陨,反倒愈演愈烈。默克尔这种不够坚决的做法,也让德国媒体难以接受,认为她表现得太过软弱,不敢得罪美国。反对党也大肆攻击,认为默克尔像一只懦弱的绵羊,根本没有勇气和奥巴马对抗。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监听是为了反恐安全。其不甚在意的态度,让德国民众憋了一肚子火。

尽管默克尔对于监听丑闻的表态不痛不痒,模棱两可,可她依靠出色的经济政策,依然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在此期间,她也曾多次表示反对,不过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人们满腔愤怒无处发泄时,10月23日,《明镜报》透露总理默克尔的私人手机可能也被美国监听。这一刻,愤怒的人们就像在高压锅里找到了透气孔一样,强大的民意气流喷向美国。

这次,默克尔没有了之前的暧昧不清,无论怎样的反恐监听,她都没有理由成为被监听的对象。同时,她作为一国之总理,代表着德国的国格,怎能容忍被人监听?这简直是唾面般的耻辱。

默克尔与德国民众一道,顺便拉上欧盟其他国家,向美国政府发难。10月25日,默克尔与奥巴马直接通话,表示了内心的愤怒:德国把美国当作朋友,在国际事务上甚至以美国为“大哥”,难道换来的就是如此不信任的监听吗?

这是默克尔上任以来,首次向美国表示如此强烈且直接的不满。在愤怒质问的电话那一头,奥巴马也感到脸上挂不住,没想到默克尔会如此直截了当,只好讪讪地说:我们现在不会监听德国,以后也不会监听。言下之意,就是默克尔以前的确被监听了。后来也有消息证明,默克尔至少被美国监听超过10年,尤其是2005年成为总理候选人以后,更成为重点监听的对象。

10年!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别说是一国领导人被监听,这涉及到国际问题,就算是普通人被监听10年,也是侵犯了人身权益。

默克尔带头出声反对“大哥”之后,欧盟其他国家也紧跟其后,元首们纷纷直接给奥巴马打电话抱怨,一致要求美国给出解释,法国也与德国站在一边对抗美国。

一时间,美国与整个欧盟的关系跌到谷底,奥巴马政府与默克尔政府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美国陷入监听丑闻的泥淖之中。

奥巴马政府在如此四面楚歌之境地,也开始左右抵挡。为了瓦解以默克尔为首的欧盟谴责大军,美国开始攻击默克尔的经济政策,说她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政策给其他欧盟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只是,奥巴马企图分散欧盟反击的措施显然没有成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盟各国依然跟在“一姐”默克尔身后,持续向美国施压。

倒是奥巴马的策略激怒了默克尔,默克尔心里肯定觉得美国也太看轻自己了。其实,从“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后,默克尔一直站在奥巴马一边,尽力安抚国内情绪,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那时默克尔认为监听是各国政府都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在东德成长起来的她更觉得见怪不怪。

直到被爆出自己的手机也被监听之后,她才真正愤怒了,但奥巴马竟然没有道歉,还采取分化欧盟的措施,这实在不可忍受。

理智的默克尔很少发火,一旦发起火来却很恐怖。11月18日,默克尔开始反击,首次将监听门这一政治丑闻与经济挂钩,她声称,美国的监听行为让欧盟感到失望,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消亡殆尽,将会影响到即将签署的《美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默克尔在欧盟国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此言一出,即将签署的自贸协定只能搁置。

11月21日,默克尔在2013年的“经济领导人”高峰论坛上,再次对奥巴马政府攻击德国搞出口政策进行驳斥,她认为,欧盟不应只着眼于欧洲,应该看到世界,同时表示德国在欧盟的出口比重并不是很高,而且给其他欧盟国家带去了经济利益和服务。言下之意就是,大家不要受美国政府言论蛊惑,还是要相互支持,一同向奥巴马政府讨个说法。

事实上,德美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敏感,德美的亲近之路也走得并不顺畅。直到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德国,两国的关系才开始回暖。同年,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才开始重新建立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默克尔从政以来,始终坚持的是“大西洋主义”,这是德国政界人尽皆知的事。默克尔经常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欣赏,当施罗德不顾与美国的关系公然反对美伊战争时,她甚至还用激烈的言辞对其表示谴责。

2006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默克尔到美国出访了两次,希望能缓和与美国紧张的关系。

默克尔任德国总理后,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变化是——合作伙伴关系变得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就是说,假如两国对于某一个问题或政策的看法是相同的,那便可以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但如果就某个政策存有异议和争执的话,就可以在各自保持独立看法的前提下寻找一致。

2009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希望能弥补被前总统小布什落下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当选总统半年的时间里,奥巴马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访问了两次,受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热烈欢迎。2009年起,默克尔在第二个任职期内,带领联盟党与自民党将德美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奥巴马的对外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结束阿富汗战争,因此他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德国等伙伴的声援。为了维护与美国的良好伙伴关系,德国向美国伸出援手,派兵支援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

2011年,默克尔还宣布,德国会派兵参与在阿富汗的预警行动。虽说这并不是德国民众希望看到的,但德国的执政党——联盟党和自民党都对这次行动表示拥护。之后,默克尔访美,奥巴马对德国派兵参与阿富汗行动和安全工作表达了非常诚挚的感谢。

与此同时,利比亚问题也是广受关注的国际事件。2011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对制裁利比亚问题进行表决。联合国规定,15个安理会成员国中有9个投赞成票,同时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的全票同意,一项决策就能够得以通过。然而,在利比亚问题的表决中,德国等3个非常任理事国放弃了投票权利。

最为支持武力打压利比亚的是英国和法国,美国认为,只有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才能对卡扎菲产生威慑力,加上自己身上还背着“霸主”的包袱,便同英法一起支持制裁利比亚。

德国的这种态度让美国非常意外,因为德国这是公然地站在西方大国的对立面。虽说之前德国也曾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但至少还有法国等站在同一阵营,而如今德国没有和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站在同一立场,这让美国非常生气,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回到德国国内,反对默克尔这种做法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批评说,她的这个决定可能会葬送掉德国在联合国的前途,因为这是德国统一以来最差的一个外交政策。

不过,默克尔认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第一,利比亚国内的局势并不明朗,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发动战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第二,联合国对于国际安全的规定不够明确,对利比亚发动战争是否正确还有待商榷;第三,利比亚局势的发展并不会直接影响德国国内的形势。

当然,虽然默克尔坚持她的判断,但还是受到国内国际的各种压力,她只好寻找各种机会改善与盟友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此外,她还曾经承诺援助美国参加利比亚动乱后的重建工作,奥巴马接受了默克尔这一示好,并称德国与美国会成为彼此最信任的盟友之一。

遗憾的是,“棱镜门”一出,不知是否会将德美多年来的努力付之一炬,是否会令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这一切,还是未知数。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