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绝地大暴走 1.英法联军来了

咸丰帝既然将大权委任,重用曾国藩,就只能推心置腹,以换取曾国藩的卖力与忠诚。在实授曾国藩两江总督后,曾国藩上谢恩折,咸丰帝批曰:“卿数载军营,历练已深,惟不可师心自用,务期虚己用人,和衷共济,但不可无定见耳。”

咸丰帝的意思是:“老曾,以后全看你的了,论一根筋朕真的玩你不过,以后你说啥是啥,但有一点,事先跟朕打声招呼,行不?”

行,这有什么不行的。于是曾国藩根据战场上的形势,首先抄袭胡林翼,把长围坐困的绝活拿到安庆来运用。他雇用了饥民,于安庆城外开挖两道长壕,深、宽各一两丈,内壕困安庆守军,外壕拒太平军援师,而湘军于两壕之中扎营筑垒,踏踏实实过起日子来。

这一招极狠,顿时令安庆太平军傻了眼。但胡林翼的这个办法,也是在长期实战中逼出来的。

胡林翼打武昌的时候,最痛苦不过的就是太平军出城突袭。你湘军来打城,太平军高踞城池,置之不理,等你累得半死,卷旗回营要吃饭时,太平军却突然间城门大开,生力军凶猛杀出。首创湘军的罗泽南就是栽在这招之下,盖世英雄,一代大儒,至此翻为画饼。

以后湘军就长了心眼,未攻城,先筑垒,未克敌,先护己。每次扎营时都要先挖壕筑垒,保护好自己。随着战事的持续,湘军的壕沟越挖越深,堡垒越筑越坚固。久而久之,胡林翼就醒过神来了,咦,我何不把壕沟挖得深深的,堡垒筑到最坚固,然后我就跟你比拼趴窝功呢?

胡林翼这一手终于掐到了太平军的死穴上。盖因城中的太平军,粮食是有限的,耗上一段时间就会陷入饥饿之中,而湘军以两壕坚垒的结构,把战争变成了漫长难熬的消耗战,最终生生耗死太平军。

这个招数与曾国藩的一根筋合钉合卯,让曾国藩爱不释手,欢喜不尽,从此成为湘军的终极战法。

曾国藩这边开心了,太平军那边却是感受到了无限的惶恐。于是天京城中,太平军再次召集军事将领开会,仆佣出身的唯一高级知识分子洪仁玕主持会议。要说洪仁玕这些年的仆佣真的没有白干,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应对曾国藩的长围坐困。

洪仁玕指示,太平军兵分两路,英王陈玉成由长江北岸进兵,忠王李秀成率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由长江南岸进兵。两军会师于武昌、汉阳城外,合取武昌、汉阳。后世的史家高度赞扬这一方略,认为洪仁玕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但实际上,这一招固然高妙,可用来对付曾国藩的一根筋,未免显得单薄。

攻城的战术有了,下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扎营地点,能够机动灵活地俯瞰江西、浙江和江苏三省的战事。曾国藩千挑万选,选中了皖南丘陵山区的一块小盆地,这里就是祁门。

对于曾国藩挑选的这个怪地方,李鸿章表示了最大程度的不满。他声称祁门是兵家绝地,坚决反对曾国藩的观点——实际上,李鸿章这厮是因为宿松群英会后的极端心理不平衡。会后诸人齐齐上奏保左宗棠,让咸丰帝吃惊又欣慰,遂从谏如流,赏给了左宗棠四品卿衔,让这个上访的刁民眨眼间变成了高级领导人。

咸丰帝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左宗棠这种大才的,就聪明地把这活推给曾国藩。于是曾国藩乐不可支,赶紧把左宗棠写进自己幕僚的名单里。意思是说,你左宗棠目中无人是吧?也不过是我老曾的食客而已。意思虽然是这个意思,但曾国藩绝不会浪费左宗棠此等大才,遂派了左宗棠去湖南募兵,让老左自己带人去景德镇打天下。

李鸿章最渴望的,就是也跟左宗棠一样,能够获得保举独统一军。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只要获得这样一个平台,一飞冲天等闲事耳。可曾老师不给他这个机会,非要让李鸿章趴在案板上抄写文案,试想李鸿章如何不火?

李鸿章之吵闹,实际上只是为了提醒老师,他在这儿熬着呢,快写奏折推荐吧,快点……可吵了半晌,也不知曾国藩是真不明白,还是假装糊涂,竟然不见半点效果。李鸿章一生气,甩袖子走人了。

李鸿章爱走不走,曾国藩一点感觉也没有,照旧从宿松动身,船行至东流,然后进驻祁门。据曾国藩的日记记载,祁门当地的人文风情,特点就是粪桶奇高巨大,人要蹬着梯子上去,这让曾国藩惊奇不已。

曾国藩进驻祁门之后,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每日里的工作就是翻翻书,下两盘围棋,他的棋瘾极大,每天多半的时间都花费在和幕僚下棋上。曾国藩也知道这样下去影响不好,于是就试图克制自己的棋瘾。克制的结果是以前他要自己下两盘棋,现在是每天看别人下四盘棋,从早晨看到天黑,竟然一点正事也没干。

这就是最高明的管理者,一切都安排得稳稳妥妥,属下员工各司其职,大老板只需要下棋读书,修身养性就可以了。

所以,尽管曾国藩每天沉溺于棋盘之中,但战场之上,太平军的实力却在日见削减,一天不如一天。

正值无所事事之际,自己跑掉的李鸿章,在各处转了几圈,发现根本找不到个落脚之地,就又溜溜达达,假装没事儿人一样回来了。

幸亏他回来了,替老师曾国藩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就在曾国藩沉溺于棋盘的日子里,咸丰皇帝的霉催日子来临了。

北京出大事了,英法联军合力撞破北京城门,占领了国都。霉运当头的咸丰帝,带着东宫娘娘慈禧和西宫娘娘慈安,仓促逃往热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