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草履虫时代的终止 4.玩得非常嘿皮

话说曾国藩正在安庆城中度日如年、如坐针毡、惊恐不已地等待着湘军崩盘或是曾老九战死的噩耗,却突闻太平军竟然抢在湘军前面崩盘了。顿时,曾国藩立即走笔如飞,写信给曾国荃,叮嘱弟弟立即佯追太平军,乘机后退到安全地带。

曾国藩可不认为这场胜利有什么决定性作用,战场这地方是人类社会变数最多的所在,倏忽突变、变幻无常才是战场上的规律。倘太平军发了狠,再行集结组织反攻,那可就说不定谁输谁赢了。

可是曾国荃收到书信,并无回应。曾国藩知道弟弟仍然是功名心太盛,死也舍不得离开天京城下,就一封接一封地不停写信,并临时创造出呆兵、活兵之理论。大概的意思就是,听大哥的话速速撤兵保命,就是活兵。非要跟大哥抬杠,趴在天京城下等死,这就是呆兵。曾国荃被骚扰得烦不胜烦,干脆明确表态,管他什么呆兵活兵,他绝不退兵,没二话。

曾国藩急了,生恐什么地方再冒出一支太平军援兵,就让水师统领杨载福去劝说曾国荃,让曾老九赶快撤回。不曾想,杨载福却反过来劝说曾国藩,为什么要撤兵呢?嗯,此时太平军已经是惊心丧胆,不堪一击,正好直击而落天京,一战而收全功,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要退兵?

嘿,杨载福居然也不肯撤兵。他这样想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是水师,而太平军是没有水师力量的,无论战局如何凶险,也伤不到杨载福的一根手指头。隔岸观火,杨载福更愿意冒险——倘有不测,付出代价的又不是他,他当然乐见其成。

曾国藩无奈,只好又去找左宗棠,让老左说句公道话。不曾想,左宗棠旗帜鲜明地支持曾国荃和杨载福,为什么要撤兵,嗯?为什么?

左宗棠和杨载福都支持曾国荃——但要命的是,当时曾国荃就这两个支持者。余者,曾国藩的幕僚和智囊,众口一词,都在指责曾国荃孤兵冒进,轻陷死地。甚至有更尖刻的,直截了当地认为,曾国荃非克金陵之人。

也就是说,当时湘军内部的主流观点都是与王闿运同出一辙,认为曾国荃所谓血战云云,不过是瞎掰胡说,根本就没什么真刀实枪的战事,没有嘛,怎么可能有?众口一词,纷纷要求把曾国荃从天京城下调回,另行制定攻克天京的方略。

这时候的曾国藩全然没了主意。他想,要不,咱们听听领导的?领导高瞻远瞩,听领导的准没错。

这个领导,当然就是朝廷了。于是曾国藩上奏,再一次要求朝廷派出德器大员,前来主持工作。他还开了一个详细的名单,列出需要朝中德器大员领导的地方官员的职务和姓名。只不过,与上一次的要求相比,他没有再说自己要退居二线,但朝廷怎么也得给他派个政委来,没政委的部队,不好带啊。

可是很奇怪,这份奏折递上去,朝廷却悄无声息,毫无响动。曾国藩把这个无声的回复认为是对奏折的驳回。

没有德器大员来领导,还得由曾国藩自己来。这一来可不要紧,从此大江南北,江浙四省,统统落入了曾国藩的手掌心。

那么,朝廷这时候为什么不吭声呢?

其实,这个结果曾国藩早就预料到了。他明知道此时北京城中说话算数的慈禧及恭亲王都是些稚气未消的年轻人,正因为年轻,什么事都敢干,如政变这种事,成功率低到了微乎其微,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乱来一气,居然成功了。但年龄局限了他们的见识与经验,对于东南战局,两眼只有迷瞪。反正看着这个曾老头玩得挺嗨,感觉还是蛮有味道的。

而曾国藩正是掐准了他们这一点,明知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德器大员这种生物,却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朝廷委派。年轻的慈禧和恭亲王哪里晓得去什么地方找德器大员,只好聪明地闭紧嘴巴不吭声,以免出糗。

于是曾国藩一跃而成为清帝国实力最强的地方官员,再以他惯有的一根筋及低调,就足以保全身家而不会遭遇危险。

不管怎么说,朝廷不吭声,不派德器大员来主持工作,还得由曾国藩自己来。于是曾国藩率浩浩荡荡的幕僚班子离开了安庆,前往各地视察工作。

曾国藩视察了一个月,先是抵达天京城下的雨花台,检查过曾老九的大营,又到滁县、和州、巢县和无为等地,把途经的湘军营垒及壕沟都仔仔细细地检查过。最后的结论是,围城的湘军营盘坚固,没有危患,目前湘军各部之间,关系和谐,哪怕是李秀成再来一波八十万大军狂攻,应该也没问题。

曾国藩欣然撤销了让曾国荃退兵的命令。

此时天京城中,李秀成正向洪秀全苦苦哀求,他的老巢苏州正被李鸿章的淮军欢天喜地地狂攻一气,老巢若失,李秀成死无葬身之地。他恳求洪秀全放他回苏州,解决了李鸿章就回来。

这节骨眼上,洪秀全却露出一副山大王的怪嘴脸,竟然勒索李秀成,必须拿钱十万,否则不让李秀成走。李秀成无奈,变卖家产,满足了洪秀全的敲诈,临行时洪秀全又限他归来时日,限期不归,嘿嘿,后果你自己考虑吧。

被这么折腾一番,李秀成心神大乱。到了苏州,察觉城中诸将都已经有了向淮军投降之心,不忍手足兄弟自相残杀,叹息而去。

苏州被李鸿章占领,城中诸王被李鸿章诱杀。而杭州也由左宗棠夺回,此后,太平军所占据的城池名单迅速缩短。很快,名单上就剩下天京城了。

孤城天京,就此成为曾国荃盘子中的美食。现在曾国荃坐下来,戴上餐巾,拿起餐刀,开始不疾不徐地切割、分食。

但这个过程,何其艰难!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