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星诞生

“是不是喜欢阿米尔·汗?”这是个暴露年龄的话题。如果你20岁左右,那你一定非常爱他,如果你不是年轻人,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为他疯狂”。自从《冷暖人间》上映,阿米尔·汗,一颗23岁的新星,在影坛掀起了一阵青春的风潮,成为年轻姑娘的梦中情人。与之相比,阿米塔布·巴强5 已经是“爸爸级”的演员了。

——《今日印度》,1988年

《冷暖人间》改变了电影业的发展走向,它为电影带来了理智,将音乐和故事带回到影片中,它为“巴强时代”画上了句号。电影业发生了转变,不再一枝独秀,而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印度每周总结》,1991年

信号灯变红了,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停下车,望向窗外,发现对面出租车上的乘客们惊奇地盯着他看。他们认识自己吗?好像不是,看着并不眼熟。难道是在看他旁边的人吗?也不像——直到此时,阿米尔·汗才意识到:自己已然是电影明星了。

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了。

20世纪80年代末,阿米尔在电影界大红大紫,完全得益于三部电影作品——《冷暖人间》《灰飞烟灭》和《讲心不讲金》。可以这样说,《冷暖人间》让阿米尔成了万千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灰飞烟灭》展现了他作为演员的可塑性,《讲心不讲金》则巩固了他在年轻人心目中的不败之地。这三部影片为80年代整个印地语电影业带来了青春的气息。

当纳西尔把《冷暖人间》剧本拿给儿子曼苏尔让他执导时,曼苏尔问:“爸爸,这部电影讲的是塔库尔种姓的家族矛盾,这个种姓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电影不应局限于讲一个故事,而是应该与观众达成共鸣,与真实社会达成共鸣,这对于电影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1988年并不是印地语电影的活跃年份,当时所有的电影都非常程式化。《印度电影观众》杂志就曾这样记载过:“如果不是讲仇杀的,那就是男女主人公绕着松树跳舞,敷衍了事;如果不是哭哭啼啼、隔靴搔痒的剧情,那就是轻言得失兴亡的故事……总之,99%的电影都不值得一看。”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纳西尔决定拍摄《冷暖人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爱情悲剧。在曼苏尔的执导下,这部电影保留了原有的塔库尔种姓背景,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古老悲剧叙事,放在了印度这个大环境下,也打破了一些陈词滥调。

阿米尔作为伯父纳西尔的助理导演,被选定作为男主角的候选人。事实上,这是纳西尔在自己上一部电影杀青时就已经公布的决定,这震惊了所有人,包括阿米尔自己。曼苏尔作为阿米尔的堂兄,一直坚信阿米尔就是《冷暖人间》男主角的最佳人选,因为他帅气、智慧,而且很会表演,他演男主角,实至名归。和他搭档的女主角是玖熹·查瓦拉,当时,她也是不为人知的新人,此前曾经出演过一部影片,不过票房一塌糊涂。《冷暖人间》拍摄前,纳西尔的公司出品了三部口碑不错但票房欠佳的电影。因此,这部电影对于纳西尔公司至关重要。为此,他们打算出奇制胜。除了起用新人,剧本的选择在当时看来也是很特殊的。本片讲述了一段纯洁美丽却过早夭折的爱情。当时的印地语电影多是大团圆结局,相对来说,《冷暖人间》非常冒险。最终,曼苏尔不顾一切的坚持收获了成功,也为阿米尔带来了“开门红”。

新导演曼苏尔从拍摄《冷暖人间》时起,就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在1988年3月版的《印度电影观众》杂志中,他表示:“只要是我做的电影,就想要与众不同。这并不是我想哗众取宠,而是我绝不容忍老生常谈的故事,也绝不会为此停滞不前。我希望能将清晰完整的故事搬上银幕,呈献给观众,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人,实在是厌倦了那种老掉牙的情节。因此我相信,我的电影是很有市场的。”曼苏尔的这一理念,体现在他精准的剧本解读,和精益求精的人物拿捏上。

对于阿米尔来说,曼苏尔的导演方式,为他的主演首秀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两个人是共同品味、捕捉这一人物形象的。确切地说,整个《冷暖人间》剧组,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他们的自信和热情并没有感染到发行商6 ,导致影片被搁置数月才上映。若干年后,阿米尔回忆起宣传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最终,纳西尔亲自出面,在孟买宣传了这部电影。

不出所料,媒体对电影本身并无热情。在上映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最受关注的是作为制片人的纳西尔,以及曼苏尔是否子承父业的问题。至于主角阿米尔和玖熹,则因故缺席,显得相当神秘。当时有一段这样的视频:阿米尔在大街小巷派发《冷暖人间》传单。这在今天看来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宣传活动中,主持人甚至在和观众的互动环节中不乏轻蔑地问:“你们认识阿米尔这号人物吗?”

电影终于迎来了公映,观众反响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银屏上,阿米尔抱着吉他唱道:“爸爸说我一定会有出息”,这一桥段几乎激起了所有年轻人的共鸣。散场后,观众们为了见阿米尔一面,纷纷在影院门口排队。

《印度每周总结》杂志这样描述“《冷暖人间》效应”:“这部影片无论得到怎样高的票房,都必不是弄虚作假,因为它当之无愧。《冷暖人间》中,男主人公没有歇斯底里地释放,他像邻家男孩一样平易近人,以真实之风席卷了全国,击败了那些银幕上看似不可战胜的英雄。影坛迸发了一位新星,而他也必将在电影界永久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很多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的中年人来说,《冷暖人间》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当主人公在爱情和家庭之间做出抉择时,观众们都为之动容。

就在英雄主义电影盛行的时代,阿米尔和玖熹用他们的青春,为影坛送来了一阵清风。古板的复仇、正义、审判题材的电影,被他们这种爱情至上主题的电影所取代。以他们为代表的城市新兴派,开始了与崇拜英雄的守旧派的斗争,也可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斗争。

阿米尔看起来只是个普通的小伙子,他虽然帅气逼人,却与80年代的一般巨星不同,因为他不是那种战无不胜的英雄。在《冷暖人间》中,男主角是会被坏人打,也需要朋友解救的。

但是,正如曼苏尔预想的那样,青年观众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阿米尔的海报迅速取代其他明星,占领了全国青少年的卧室。就在《冷暖人间》上映百天的庆祝会上,疯狂的粉丝差点把阿米尔的衣服撕烂!

《印度电影观众》这样记载当时的“阿米尔效应”:“阿米尔也许是整个80年代影坛最伟大的发现:一个身量不高的小伙子,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整部电影中,没有费心摆出任何造型。但是,他凭借什么抓住了观众的心呢?其实,就是他的那种阳光、天真,以及面对暴力所流露出的脆弱和无助之感……总之,这种真实感让你重新相信爱情,也对那些为爱才会做的傻事深信不疑。”

五年后,阿米尔还是将《冷暖人间》作为他最喜欢的六部影片之一,他在接受《印度电影观众》杂志采访时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从这部电影开拍到上映,整个过程中紧张的心情。幸运的是,我和曼苏尔,还有纳西尔伯父一起研究了很久的剧本,所以我对于这个人物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这是我首次在表演上释放自我,每一幕都非常困难,不仅仅是对剧情,还有对浪漫情感的演绎——你要凝视着一个才认识几个月的姑娘,试图说服自己:你深爱着她——这简直太难了。”

在阿米尔和玖熹成为银屏情侣的同时,《冷暖人间》也成了当年最成功的影片。很快,印地语电影业开始大量拍摄以校园为背景的同类爱情故事。

《冷暖人间》还获得了印度“国家电影奖”最佳影片奖,这一奖项可以说是政府给予电影的最高荣誉。由于印度电影的语种繁多,所以这一全国奖项的获得,足以说明《冷暖人间》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在被称为“印地语电影奥斯卡”的印度电影观众奖的角逐中,《冷暖人间》几乎包揽了当年所有的大奖。阿米尔同时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很可惜,最佳男主角奖最终被《辣女酸男》(1988)中扮演穆纳的亚尼·卡普获得,阿米尔只将最佳新人奖收入囊中。

纵然如此,阿米尔一炮而红,也算为自己的事业开了个好头。在获奖感言中,他说道:“能被提名最佳男主角自然是高兴,与之失之交臂也自然是有些失望。但是我知道,亚尼一定是实至名归的。而对于我来说,获得最佳新人奖同样很激动。在看着《冷暖人间》斩获众多奖项后,我终于有属于我自己的一个奖项了。虽然有人认为它有安慰奖的意味,但这是颁给五年来最优秀新人的奖项,所以意义也是非比寻常的。”

阿米尔引领了印地语电影界的一个新纪元,就像《冷暖人间》里的拉杰将浪漫之美带回银屏一样。不过,阿米尔所期待的还不止这些。

终于,一位能够重新定义印地语电影的新星诞生了。

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它直正体现了电影制作的真谛。从视觉上唤醒了人们对于真情实感的共鸣,《灰飞烟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惊天之作。

——《周日观察》,1989年

原始而真实——《灰飞烟灭》成功地超越了那些老生常谈的印地语电影桥段。

——印度《卫报》,1989年

阿米尔在电影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阴暗的一面。

——《印度电影观众》,1989年

阿米尔在拍摄《冷暖人间》时,同时完成了与老朋友阿蒂特亚·巴塔查亚合作的《灰飞烟灭》。尽管观众是先看到阿米尔在《冷暖人间》中的表演,但事实上《灰飞烟灭》比前者要早定了阿米尔当主演。

正如影片的名称一样,《灰飞烟灭》是一部讲述黑暗、暴力和堕落的影片。相对而言,这部作品更符合当时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却并不“印度”。在当时,受《出租车司机》的影响,这部电影也采用了家庭摄像的方式,以此加强情节上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本片还革命性地运用了一些恐怖片的拍摄手法,这也是比其他印地语电影更有颠覆性的一点。

《灰飞烟灭》中,阿米尔所饰演的角色也叫阿米尔·侯赛因,讲述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试图用自己的办法惩罚奸污了心上人的罪犯。故事主题是犯罪,围绕着仇杀和堕落展开,讲述了城市环境下主人公与现实的对抗。阿蒂特亚说:“一个这样的年轻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他最珍贵的就是其心中所爱,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心上人出事,足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所以,我给他的爱人设置了一个意外。他的爱人要比他年长一些,也务实得多,她应该意识到,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犯罪,罪犯根本无从追踪。而小伙子则会认为,自己对所发生的事负有责任。在此想法的驱使下,一切就失控了,无尽的仇恨磨灭了他的本性,他在毁灭恶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在一场愤怒的复仇之火燃烧过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阿米尔和两位资深演员——潘卡吉·卡珀(影片中帮助阿米尔的警察的扮演者)和赛博利亚·帕塔克(影片中受害女子的扮演者)——一起合作。

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非常年轻,大部分还不到25岁。提到这部影片,大家都会想到制片人阿西·努尔,当时他也只有32岁。尽管缺少经验,这个团队却是印度最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电影团队,只不过潜力尚未被开发出来罢了。他们为这部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片由阿米尔担任主演,阿蒂特亚担任导演,桑托什·斯万7 担任摄像,纳尼8 担任剪辑师。

阿蒂特亚在回忆往事时认为,年轻团队拍摄这类题材能完整地表达出电影的青春气息。20多年后的他还说:“正是这种天真,才让我们聚合起‘全明星阵容’,缺少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无法成就这部电影。每一天的拍摄都非常快乐,这是与成熟团队合作体会不到的感觉。”也就是这样的力量,将这个团队聚合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了长达一年半的制作。这期间,他们还出乎意料地进行了两次计划外拍摄,这在当时印地语电影拍摄中非常罕见。此外,资金问题不可回避,因为影片中的婚礼等场景的拍摄,都是花费不菲的。后来,为了保持基调统一,也为了节约开支,第二次拍摄时,剧本中原有的婚礼场景被取消了。

1989年《灰飞烟灭》公映时,正值阿米尔因《冷暖人间》走红。由于《灰飞烟灭》进行了二次拍摄,所以虽然开机早,却比《冷暖人间》晚杀青。而且,纳西尔也与阿西商定,让《冷暖人间》先行上映,这样就能保证阿米尔作为新人出场。

虽然这两部电影都和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电影不同,但是再也没有哪两部电影能有这么大的差别了——《灰飞烟灭》呈现的是那种鲜明而残酷的现实主义,引人深思;《冷暖人间》则是浪漫主义。从《灰飞烟灭》昏暗无助的情节中,很难看到《冷暖人间》的影子。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灰飞烟灭》里,阿米尔塑造了一个被迫杀戮、走向毁灭的年轻人,有着稚嫩的面庞和颤抖的双手。但在《冷暖人间》中,他的角色却与伟大性或特殊性扯不上一点关系,只是一个邻家大男孩。”不同的故事,决定了两个人物形象的天壤之别,阿米尔几乎要同时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当然,最终呈现的结果,足以说明阿米尔优秀的演技。在《灰飞烟灭》中,他与潘卡吉和赛博利亚配合默契。害羞、敏感、无助、痛苦、失落、愤怒、负罪的感觉,以及最后必死的决心,他将这种种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许是观众看到的阿米尔在同一个角色中最富有张力的表演了。

内向依旧的阿米尔,再次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他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在后来的一次《今日印度》的采访中,阿蒂特亚提到拍摄一幕阿米尔与赛博利亚的戏时,阿米尔的脸特别红,这种情况在他早期的电影作品中并不少见。“阿米尔那个样子非常惹人怜爱。”当然,随着从影日久,后来这种情况就没有了。

两人虽然关系亲密,但阿蒂特亚从来没有给阿米尔特殊待遇,他对阿米尔和其他演员一视同仁。在《灰飞烟灭》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弱,声音纤细的阿米尔,这在他以后的电影里很少见了。

也许阿米尔早年电影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就是《灰飞烟灭》中主人公第一次杀人后,面对着一面墙彻底崩溃。这里面杂糅着爱与痛苦,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种爆发非常纯粹,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后来,阿米尔提到这一幕时说:“为了拍摄这一场,我准备得非常辛苦,将所有的情感投入其中……这让我学到了很多。”

虽然这部电影的票房没有获得巨大成功,但是认同度很高,还获得了“国家电影奖”最佳影片。阿米尔本人在其中的卓越表现,也使他获得了提名。阿蒂特亚获得了孟加拉电影记者协会颁发的最佳导演奖。本片还是当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曼海姆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和开罗电影节的官方选送作品。

《灰飞烟灭》的成功,是早期阿米尔超宽戏路的重要佐证。当时,著名影评人哈立德·默罕默德在《印度时报》上说:“对阿米尔·汗来说,这是一次个人的胜利。他异常聪慧,细腻地抓住了《灰飞烟灭》中主人公的心理,以及这个人物的精髓。他的表演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可以说,随着两部电影的先后上映,阿米尔·汗成了偶像派和实力派的结合体。

在阿米尔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常会被人当成是冲破电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领跑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重大作用。《灰飞烟灭》就是他的第一步!

在娱乐圈,再也找不到和阿米尔·汗一样的演员了——他富有青春活力,拥有帅气的面孔,朝气蓬勃,所有影视圈的明星都在谈论他……但是,转瞬之间,他的事业就一落千丈。直到去年的《讲心不讲金》,才使他重回云端。这一次,他的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巩固,阿米尔·汗就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巨星。

——《印度每周总结》,1991年

《讲心不讲金》是阿米尔继《冷暖人间》之后,集中接拍的多部电影中的最后一部。这几部电影的反响不尽如人意,其中,《爱爱爱》(1989)和《爱》9 (1990)获得了昙花一现的小成功,《为爱痴狂》(1990)和《青春万岁》(1990)反响平平,而《爱的故事》(1991)和《情侣风尘》(1992)则以失败告终,这些失败深深困扰着他。事实上,正因为这几部后悔为之的电影,才使得追求作品品质的他,直到近年来,佳作和烂片的数量依然持平。

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接踵而至,1990年5月,在《印度时报》的采访中,阿米尔说:“有时候为了挽救自己的事业,我会退一步想:也许观众只是希望在《冷暖人间》后,看到我出镜,并不要求是好作品……”

《为了爱你》(1990)倒是引起了一些反响,不过,原因是这是他父亲塔希尔的导演处女作,又是自己家里的公司出品的,票房还算不错。但是,这并不足以挽回当时阿米尔的颓势,他急需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以及一部让自己大放光彩的电影。

《冷暖人间》带来的浪漫风潮,倒是成全了许多其他新人演员,其中非常成功的两位就是分别在《真心爱着》(1989)和《爱曲》(1990)中贡献处女表演的萨尔曼·汗和拉胡尔·罗伊,他们同样凭借浪漫爱情剧崭露头角。拉胡尔·罗伊的事业高峰没有持续很久,萨尔曼·汗却平步青云,很快成了印度电影海报上最活跃的新星之一。一位影评人这样写道:“萨尔曼正好站在了阿米尔的肩膀上。当时的年轻观众们,初尝《冷暖人间》式浪漫爱情剧的甜头,正为同类电影后继乏力而苦恼。就在此时,萨尔曼出现了。”由于阿米尔将近两年没有佳作问世,媒体自然经常把他和萨尔曼放在一起比较,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阿米尔都处于劣势。阿米尔的成功,被说成是昙花一现,人们甚至将他与库马尔·高瑞夫相提并论,后者在80年代初拍摄了代表作《爱情故事》,此后便销声匿迹。

在这种情况下,《讲心不讲金》就成了阿米尔事业上至关重要的救命稻草。本片导演英德拉·库马尔对剧本的解读非常到位,他当时也刚好遭遇了自己另一部作品票房的失利,因此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导演方式。如此可见,早年的阿米尔就不忌讳和那些不出名或者遭遇“滑铁卢”的电影人合作了。 10

《讲心不讲金》也是一部以校园为背景的浪漫爱情剧,保留了印度电影里的经典冲突:一对爱侣,背负着来自家庭的重大压力,勇敢相爱。但是,相比于《冷暖人间》,本片的剧情更为现代一些。阿米尔以浪漫的罗密欧形象再度回归,从《冷暖人间》中的拉杰,成为《讲心不讲金》里的拉贾。不过,两者的相似之处,仅限于影片题材和男主的名字。《讲心不讲金》里的拉贾是一个霸道、淘气、喜欢恶作剧,有时候甚至有点暴力的男孩,但是却心地善良,他不善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直率而鲁莽。

和《冷暖人间》的沉重基调相比,《讲心不讲金》带给人更多的是轻松的心情,可以说是一部轻喜剧,编剧希望能够给观众们带来欢乐。换句话说,如果《冷暖人间》是引人思考的电影,那么《讲心不讲金》就是纯娱乐性质的。阿米尔接受了这个挑战,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适应任何类型的剧本。

电影拍摄中,有些情节是剧情需要,哪怕阿米尔并不喜欢,他也会在提出建议后,最终听从导演的安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里私订终身的“婚礼”桥段——拉贾冲进玛杜丽的房间,破椅为柴,点起圣火,绕地七圈,这就代表他们私订终身了。阿米尔在《印度时报》的采访中曾说:“当时我并不是很赞成拍这一幕,不是为别的,我认为这对演员演技的要求非常高,而我本人并没有这个水平。所以我不太满意拍出来的效果。”

当然,多数情况下,阿米尔还是承认自己的进步,他承认自己在《讲心不讲金》中的演技要优于《冷暖人间》。在1993年的一次《印度电影观众》采访中,他甚至将《讲心不讲金》作为自己最喜欢的六部电影之一,他说:“在《讲心不讲金》之前,我几乎一直重复着《冷暖人间》里的角色。突然间,我要扮演一个忤逆父亲,对女孩也毫不客气的角色。而且,对舞技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如果说《冷暖人间》捧红了阿米尔,是迎合了时代需求,那么《讲心不讲金》则是真正巩固了阿米尔在影坛的地位,证明了他的表演实力。这部电影还是阿米尔和玛杜丽·迪克西特最成功的合作。玛杜丽凭借她的《辣女酸男》与阿米尔同年成名,当时,如果说阿米尔是浪漫天王,那玛杜丽就是舞蹈天后。两人的合作,说明阿米尔以经典浪漫男主形象回归的同时,还在舞蹈上完成了自我的释放。电影的主题曲,很快就成了印度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

1990年,《讲心不讲金》刚刚搬上银幕,就一跃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也成了印度20世纪90年代票房最高的几部电影之一。阿米尔在接受《印度每周总结》的专访中说:“《讲心不讲金》的成功,让我松了一口气,重拾了自信。”

玛杜丽则凭借这部电影首次在“印度电影观众奖”中封后。但是,阿米尔却完全无视这些奖项,他对于印度电影奖项的质疑也由此开始。

《讲心不讲金》巩固了阿米尔浪漫天王的地位,也给他贴上了“奶油小生”的标签。《新闻时间》曾经这样分析《讲心不讲金》给他带来的成功:“制片方意识到阿米尔最擅长浪漫男主这样的角色,他在这方面的表演也最为自然。而且,他以这类形象出现,最容易让观众接受。显然,他不适合那种血腥、充满男子汉气概的角色。”

其实,这个标签太过绝对,有失公允。《每周印度总结》就为阿米尔打抱不平,它指出,阿米尔并不畏惧尝试新的角色:“在短短几年中,阿米尔就饰演了板球运动员(《爱》)、舞蛇者(《为了爱你》)、狂热求爱者(《为爱痴狂》)、嫁妆制度反对者(《青春万岁》)、传统爱人(《讲心不讲金》)和花花公子(《爱的故事》)。”

阿米尔·汗无疑是成功的,虽然早年间,“奶油小生”的标签如影随形,在当时看来,这个标签也许是他以后20年都无法摘掉的。然而,在1990年,在他的同龄演员中,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担得起“浪漫之王”的称号。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