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往事》走向世界

是阿米尔·汗教会了印度,要敢于去追逐奥斯卡之梦。

——《亚洲时代》,2002年

《印度往事》的成功其实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在南非太阳城首映之后,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就被打通了。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尽管大家操着各种不同的语言,却一起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欢呼。很明显,这是《印度往事》给大家带来了共鸣。和印度传统电影的遭遇不同,观众没有被漫长的观影时间、完全听不懂的语言、印地语电影的特色,以及并不熟悉的板球运动等因素影响。

《印度往事》在该电影节上获得了“最受欢迎影片奖”,击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50部影片。阿米尔在后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他的影片首次在欧洲上映的意义,远比获得奥斯卡提名要重大。

除此之外,该片还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上放映,获得了英国利兹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奖、挪威电影研究院设立的伯根国际电影奖,以及美国波特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从世界电影的角度来看,该片存在着一些问题——影片时间偏长,以及浪漫戏份过于单一。但是,本片的主线,即与强大敌人的斗争,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此外,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值得一提,它选择了在广阔的卡奇地区,用轻松的方式展开叙事。

凭借以上优势,《印度往事》成了印度电影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而这部电影起初并没有这么大野心。《纽约时报》写道:“植根于孟买的影视产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基地之一。但是,宝莱坞的作品在印度之外,甚至连国外的印度裔中,都很少被提到。《印度往事》打破了这一传统障碍。”《印度往事》在南非、法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中东地区、英国和美国达到了270万美元的票房。

《印度往事》登上了英国“十佳电影排行榜”,之后又登上BBC的“人生必看的50部电影”榜单,位列第14位,而且是唯一一部上榜的印度电影。

《印度往事》最终迎来了它的巅峰时刻,就是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的官方选送作品。尽管人们不相信印度电影会获得提名,但是,阿米尔和阿素托史还是来到了洛杉矶,看着600位投票评审员观看了这部电影并最终做出决定。当《印度往事》获得提名的消息发布时,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印度往事》进入了前五名,这是印度电影第三次获得这样的提名。

《印度往事》前无古人的成就也鼓舞着印度电影界,它的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一些电影人,激励他们坚持突破印度电影和全球市场之间的隔阂。

在《午时日报》57 的采访中,安尼尔·达卡将《印度往事》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原因归结为:《印度往事》所传达的内容,与美国“9·11事件”所造成的气氛不合。“当你需要从五部优秀作品中选出一部时,就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来干扰这个决定了。你要仰仗幸运之神的垂青,以及其他各种助力。你要在合适的时间拍合适的片子,以满足特定观众的心情。”

无论如何,《印度往事》为印度电影探索出了一条国际之路,在英国国家剧院,有观众问:“印度电影是否在开辟国际市场?”阿米尔回答:“世事都在变化,我个人认为,无论这部电影能否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我都很兴奋。《印度往事》已经很棒了,但是如果有更广泛的认可,我当然会更高兴。我希望试一试,看看到底能否让一部印度电影在世界观众中掀起波澜。”

一个新纪元已然开启,《印度往事》精神长存。

这是一部罕见的电影,是一部可以不用夸张的表情,不用踩香蕉皮摔倒这样的笑料,就能让观众发笑的喜剧。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和反应都是真实不做作的。

——《印度教徒报》,2001年

2000年,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排灯节58 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阿米塔布·巴强迎来了特别嘉宾阿米尔·汗,他的滑稽的小胡子引起了整个印度的注意。他向巴强透露:这是他即将上映的影片中的形象。

又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导演邀请阿米尔出演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分别展示了三人的成长经历。而在当时,最叫座的电影是《君心复何似》《勇夺芳心》《印度拉贾》《边境战争》(1997)这些类型。这个新人导演的想法,看起来似乎有点与众不同,因为这部电影完全不涉及爱国主义,也没有失散的父母,或者虐心的爱情,爱情只是点缀而不是重点。

这位新人导演就是法尔汉·阿赫塔尔,这部电影就是《心归何处》(2001),由法尔汉亲自担任编剧。听了这个剧本,阿米尔当即决定出演。阿米尔对于电影的苛刻要求人尽皆知,这一行为足见他对于这部电影的信任,尤其是他在《印度往事》这一冒险之旅之后。

虽然导演法尔汉的父亲贾弗德·卡塔和母亲哈尼·伊兰尼59 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名气,但法尔汉本人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证明,即使他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剧本,但尚无作品来证明自己。阿米尔却坚信这个剧本能成功。阿米尔最初想用英语拍摄,因为剧本就是用英语写作的。后来法尔汉还是决定使用印地语,毕竟印地语是印度最被认可的语言。

后来这部电影的其他演员说,正是剧本的清新感吸引了他们。和《印度往事》的紧张氛围完全不同,《心归何处》整体轻松愉快,这种影片相对而言更容易引起共鸣。而阿米尔也需要从《印度往事》中那种“核心人物”的状态,转变到与多人合作的工作状态。

对阿米尔来说,从《印度往事》到《心归何处》最大的变化是语言上的变化——从地域方言、乡村土话到城市潮语。阿米尔就这样从拉凡变成了拥有独特的小胡子和帅气发型的阿卡什。阿卡什的造型由导演妻子阿杜娜·阿赫塔尔所带领的专门的造型团队所打造。

如果说阿米尔为塑造拉凡这一形象改变了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说话方式,那么在《心归何处》中,他大大改变了自己的外在形象,而且这一形象陪他度过了很长一段“空窗期”60 。如今,阿米尔经常会为角色创造新的造型,但是他从《大地1947》中的狄·那瓦兹变身为ACP拉索尔,再成为拉凡,继而又成为阿卡什,各种角色造型的转变在当时的影坛是独树一帜的。拉凡是一个真诚勇敢的角色,而阿米尔称阿卡什为“可爱、善良,又有点浅薄的人”;拉凡眼神坚定,阿卡什的目光却“闪烁、淘气、有些恶作剧意味的”;拉凡有完美的品格,而阿卡什是个性格有些缺陷,却极为讨人喜欢的家伙。

对阿米尔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阿卡什与他塑造过的角色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我需要清空我过去十年所积累的演艺经验。”在雷迪夫网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阿米尔这样说道。

法尔汉刚开始想让阿米尔扮演希达德——三兄弟中最成熟深沉的一个。但是,阿米尔认为这个角色没有挑战性,因为他塑造过类似性格的角色。事实上,他认为连拉凡身上都有类似以往角色的特质。后来希达德由阿克夏耶·坎纳扮演,阿米尔则抱有一种挑战的执念塑造了阿卡什这个形象。他塑造的阿卡什,有点浅薄,但是富有热情,不是那种流氓无赖,而像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伙子。

法尔汉受传统印地语电影的影响甚少,阿米尔扮演阿卡什,也幸亏有他帮衬。法尔汉就像很多年前拍《灰飞烟灭》时的阿蒂特亚·巴塔查亚,努力在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电影,并且是印地语电影界中史无前例的。当然,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点也仅限于此。

阿卡什超越了阿米尔之前演过的所有角色的一点在于,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平常的一面以及阴暗的一面。

2001年,《心归何处》一经上映,当即成为标新立异的代名词。阿米尔精心塑造的阿卡什形象,成为当时都市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引来纷纷效仿。即使在七年之后,一些忠实粉丝还在在脸书等社交网站和论坛上讨论着该片,并且建立了《心归何处》的专属粉丝群。Orkut61 的《心归何处》群始建于2004年,现在会员数量已超过10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就在《印度往事》横扫印度电影观众奖所有奖项的这年,《心归何处》获得了印度评论家奖的最佳影片奖,而这一奖项很少颁发给表现青年文化的标新立异的电影。本片是符合都市青年审美的先行之作,而这些都市青年,是在社会变迁中受西方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阿米尔在拍摄《印度往事》这样作品后,又能拍出一部反映年轻观众心声的电影,着实是开辟了电影界的一个新纪元。

《心归何处》在偏远乡镇并无反响,却成为各大城市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最早诠释了印度电影的多元化,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复杂主题的需求。

回顾《印度往事》和《心归何处》的影响,阿米尔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印度往事》和《心归何处》的成功给了我很大动力,也告诉我们,印度电影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印度观众的需求在变化,他们渴望看到不同种类的电影。”

阿米尔在《印度往事》中成功塑造了拉凡,又在《心归何处》中拓宽戏路,再次实现了艺术成就和商业利益的双丰收。但是,这一切都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因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用他每一部结合了专业品位和大众需求的佳作,续写着辉煌!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