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中国青年报》编辑部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讨论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会前每人发一份参考资料:刚从印刷厂取来的王实味的散文《野百合花》。此文1942年被判定为反革命毒草,作者因而丧命。

1月29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郭小川保留了这次会议的不完整的记录,纪录稿开头有几句话:“最初,歌颂占80%。现在,中间大,两头小。”1月28日,王蒙与崔瑞芳结婚。

这是王蒙的第二部小说,写于1956年4月,经副主编秦兆阳修改,发表在9月的《人民文学》上。如果说,王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是他对经年阅读的苏联文学的一种致敬,这一部短篇,则是响应团中央号召,向娜斯佳学习。娜斯佳是苏联小说《拖拉机站后长和总农艺师》里的主人公,一个经验不足、却勇于同落后现象做斗争的青年。50多年后,王蒙说,他曾经试着翻过几本张爱玲的小说,怎么也读不下去。

王蒙刻画了两个仍然保有学生气的人物林震和赵慧文,面对区党委里革命意志衰退的官僚刘世吾,陷入一种困惑:现实中的党委工作和他们小学时听的党课内容不是一个味儿。小说后半部,弥漫着一种孤寂之情。

崔瑞芳曾说:王蒙有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在他还是个孩童时就形成了。7岁,放了学,怕父母吵架,不想马上回家,于是闲逛。闻到肉香,馋,没钱,也没有向父母要钱的经验。再往前走,是一家棺材铺,他问:掌柜的,您这棺材多少钱?他幼年曾跟姐姐谈论过死亡,很小就失眠。

43年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对这篇小说有了新的发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甚至可以说,对心理冲突事件的精彩呈现,才是这篇作品的艺术独特性所在。”

而当年的需求不同。全国展开的热烈争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多次在会议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据黎之回忆,“这是我知道的毛泽东唯一一次对当代短篇小说的分析”。

这一年的二、三月间,王蒙亲耳听到了毛泽东几次讲话的录音,“……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王蒙反官僚主义我就支持……王蒙有文才,有希望……”

他们仍向往他推崇的老庄境界:大道无术,道法自然。拍摄者:姜晓明

“主席说着说着找不着烟了,便说‘粮草没有了’。据说是陆定一连忙给主席送去了烟,”王蒙在自传里写道,“如此这般,化险为夷,遇难呈祥,我的感觉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我同时告诫自己,不可轻浮,注意表现,在自天而降的幸运面前更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