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行路

活佛受到关押和审讯的消息被藏民们知道了。他们为拉藏汗的行为,感到义愤。拉萨开始了罢市罢工的运动。原本热闹喧嚣的拉萨,成了用寂静抗争的场所。没有权势的人们,用无声的愤怒,来宣泄对抗。

拉藏汗心中恼恨了,看来,多留六世达赖一日,对他的统治,就将多一分危险。他必须让仓央嘉措早日离开拉萨。

第一次,仓央嘉措以囚徒的身份,起行。过去的每一次起行,他都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亦知道自己的命运。但这一次,他感到前路茫茫。虽然他知道自己要去五世达赖曾经去过的北京,但那时的五世达赖,是风光无限地去北京朝圣,而他,则是以囚徒的身份上的路。

于政治,仓央嘉措是不懂的。他不清楚,在这个时候,为何皇帝要让他去北京。这是在保护他吗?或者,是对他有别的安排?这个问题他曾思量过,却终究猜不透皇帝的想法。就像他始终猜不透自己的命运一样,他的整体人生轨迹,是被他人安排好的棋局,他无法预测未来,他的未来,都在下棋人的肚腹之中。

既然猜不透,猜有何用。他任由蒙古士兵,将他带至一头大马前。

上一次骑马时,他还是活佛。那时,为了阻止桑结嘉措和拉藏汗的战争,拉萨的高僧们拉着他骑马扬鞭。那时的经历,他还记忆清晰。他记得风在耳边呼啸的声音,他记得在马背上飞驰的快感,他还记得那时的他,即便面对前路的不满,却依然有着如天一般辽阔的心情。

但是现在,即便骑在马上,他也没有了自由的感觉。虽然说,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但仓央嘉措还未修炼到如此自由的心境。虽然他没有见到绳索、刑枷、囚车,但他依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囚徒。虽然有大队的人护拥着他,但他们只是他的看守和押运。现在他之所以还能像一个自由的人一样,骑上大马,不过是不想过分刺激世人的心。他的囚徒身份,没有丝毫改变。

他怅然地骑上马,随着队伍前行。他看着那些熟悉的藏房、街道,那里留下的,都是曾经的欢歌。可今日,他将与它们离别,永久的离别。

突然,寂静的街道涌出了人头,瞬间就将队伍围得水泄不通。这些藏民脸色肃然地站在队伍周围,他们的手里,甚至还拿着铁镐等可以当做武器的家什。仓央嘉措往道路的远处看去,正有更多的人,从小巷中涌出来。

士兵们上前呵斥,让人群散开,可这些人一动不动。他们甚至喊道:把佛爷留下来!仓央嘉措的心有些惊讶,这里的大部分人,他并不认识,他们为何会来此?突然,他想起了9年前的坐床仪式,那些信众曾经虔诚地向自己涌来,只为一睹佛颜,只为感受吹拂了活佛的风。9年来,虽然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他依然能感受到世人对他的爱。这种爱,虽然更多的是崇敬,但却发自肺腑。他还记得,自己公开了恋爱后,世人对他的宽容。他记得他的诗,唱响在大街小巷。他记得他们唱他的诗时,陶醉的深情。

突然间,他明白了,这些人是真爱他。因为他的诗,他们更爱他。他们爱他的高贵,更爱他的亲切,他们把他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以前,他只知道去爱自己想爱的女人,可这些平素不认识的人,却在心里给予了他最大的爱。只是他以前并没有去想过这一点,他只把他们当做盲目的信徒。虽然他也为他们祈祷,但这样的他,只是因着佛教普世的心理去做的功课。在心里,他并没有太多地去想他们,只是很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祷告。但现在,他明白了,他们对他寄予的感情,并非是简单的膜拜。

看士兵哄不散人群,康熙派来的使臣发话了:这是大清皇帝请六世达赖去京师做客,请大家不要耽搁了达赖的行程。这话具有很大的威力,原本那些紧绷的神经,在这句话前崩塌了。既然这不是囚徒之行,而是荣耀之旅,有什么值得阻难的呢?人们没有对此表示任何的怀疑,他们就此放下了戒心,手中的家什也在这瞬间掉落在地。

哭声,从寂静中爆发了出来。分离的苦痛,在压抑中爆发出撕心裂肺的感觉。有人开始将身上的金银扔给仓央嘉措,接着哈达、糌粑、酥油、手镯、干果、织物……但凡人们身上可以拿得出的有价值的物件,都变成了供品,扔向了他们的佛爷。仓央嘉措知道,这是他们在用唯一可以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在这被当做囚徒的行程中,他竟能受到藏民们如此的礼遇,这是仓央嘉措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看着这些如雨般洒落的情谊,仓央嘉措感动得跳下马背,高高举起双手,以示他的接受与谢意。他的双眼迷蒙着,他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他将永远离开这些爱着他的世人。他唯一能做的,便是用这样的动作来表达他的感激。

看到活佛如此,人们惶恐地跪下,跪下的人群,像退去的潮水一样延伸。他们没想到,活佛能有如此亲近他们的举动。他们知道,他们有伟大的活佛,他们相信,如此伟大的活佛,能拯救他们的心灵。他们痛哭,请求活佛留下,请求活佛早日回来,请求活佛为他们赐福。但他们不知,活佛已经自身难保,还如何能为他们赐福!

仓央嘉措长长地叹息,他重新坐上马匹,合十念经。队伍在拥挤的人群中,挤出了一点缝隙,得以继续前进。沿途,依旧是送行的百姓,背后则是恋恋不舍的人群。每经过一座寺院,就能听到皮鼓和法号的声响,能看到松枝在道路两旁,燃起的庄严浓烟。除了没有华丽的装饰,这和仓央嘉措坐床时的盛况,如出一辙。

哲蚌寺下,早就埋伏在那里的上千名武装喇嘛惊雷般冲下山来,如同一阵龙卷风般地把六世达赖“卷”走了。

这哲蚌寺,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是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它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是押送六世达赖去北京途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的规模恢宏,层台累榭的白色建筑群附着在山体上,如同巨大的米堆,所以称为“哲蚌”,即藏语中“米堆积在一起”的意思。“哲蚌寺”在藏文中的全称,便是“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

哲蚌寺与达赖有着深厚的渊源。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五世达赖也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此时,西藏的行政首脑机关——甘丹颇章,也设立在此处。所以,它堪称黄教的三大寺之首。无论从宗教渊源,还是政治角度,这座寺庙都与达赖,都有着深厚的联系。

哲蚌寺的僧人,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们的活佛留在西藏。他们深谙这次上京危机重重,他们要用尽一切力量来保护活佛,不让任何人将其带走。

这个消息使拉藏汗震怒,这是对他权威的藐视和质疑。他派出了重兵,将哲蚌寺重重围困,并发出通牒,三日之内不交出仓央嘉措,他就将发动歼灭性的进攻。然而,拉藏汗低估了信仰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威胁,哲蚌寺的僧人们表现出了誓死的决心。另一起血雨腥风,眼看又要染红拉萨明净的天空。

一个人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后,多少会为自己的劫后余生庆幸。但年少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庆幸自己的脱困,反之,他在为即将而来的斗争担心。他很感激哲蚌寺对他的厚爱,但他更知道拉藏汗的野心。

即使与拉藏汗交流并不多,但他已从拉藏汗狡邪的眼神中,解读了拉藏汗对权力的欲望,那是一只饿狼见到猎物后不可阻挡的冲动。拉藏汗为了权力地位不受到威胁,可以宁可枉杀千人,也不放过一人。如果自己可以选择,他宁愿让千万教徒不白白流血牺牲,即便牺牲自己,他也会义无反顾。这是他唯一可以对爱他的世人做的事。

于是,在两军交战的前夕,仓央嘉措毅然走向了拉藏汗。用一人的生命,去换回千万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恐怕连仓央嘉措都未曾想到,他戴罪之身的路,却走得那样高贵,有着让人动容的精彩。仓央嘉措做出的那个艰难的决定,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绝唱。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以他浪漫的才情,善良朴实的性情,像一道亮光,刺穿了弥漫在拉萨上空的政治阴霾。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