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有情有义真男儿

水稻稻种低产,主要是水稻授粉花期不当的缘故。解决了授粉花期的问题,水稻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真是按倒了葫芦起来瓢,育种的难点一个接一个。

办法总比困难多,袁隆平的学生们又想出了一个“高招”,很巧妙地解决了水稻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随后,制种的产量逐步提高,袁隆平又找到了尹华奇,他作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好男儿志在四方。袁隆平育种十年,海南岛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一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他更是守在田埂上,观察、做记录,生怕漏掉了水稻生长季节里的每一个细节。

邓哲留在家中,不仅要侍奉双方的父母,还得照顾孩子,她一个人的辛苦,岂是只言片语能说清!

袁隆平和邓哲之间联系的纽带就全靠书信了。袁隆平每封信都不长,但字里行间,对家人的关心,对邓哲的爱却是表露无遗……

哲妻如唔:

冷月飞霜,长空雁鸣。南繁之期又到,明天我们就要登车去海南岛了,我已经连续三年没和家人在一起新年团聚……你一个人又要上班工作,又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我空为人夫人父,未能稍尽责任,常常感到非常内疚……

袁隆平和邓哲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两地别离难以相见而疏远,反而因为鸿雁寄书、尺牍传情,使两颗心贴得更近了。

袁隆平制订的差期播种计划切实可行。为了保证杂交水稻种子高产稳产,他还想出了一个更绝的办法,那就是围绕着母本水稻的开花时间,将父本水稻分三期播种,使父本的盛花期分别对准母本的开花期、盛花期和谢花期。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实施后,袁隆平在杂交稻种的培育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难点,那就是父母本花器出现了包颈的问题。

水稻父母本花器一旦出现了包颈,颖花外漏减少,授粉的机会就会减少许多。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一开始的时候,实验田采取的是人工割颈的办法,虽然人工操作行之有效,但费工费事,很难进行大面积的实施。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上面的桥梁。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清晰地显示。

罗孝和面对父母本花器出现的包颈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忽然一道灵光在脑海里闪现——“920”,“920”也就是赤霉素,其化学结构属于二萜类酸,由四环骨架衍生而得,可刺激植物叶和芽的生长。果然“920”被喷到水稻上之后,不仅母本包颈现象减少,颖花外漏也大大增多了,母本稻的授粉机会得到很大提高。

不管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有多么难,在袁隆平等人的聪明才智面前,难关还是被一个个地攻破。几个月后,实验田收获的种子一验产量,竟接近了一亩地80斤。80斤,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字。这个沉甸甸的数字,标志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真的实验成功了。

袁隆平据此成就写了一篇《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论文,1977年登在了《遗传与育种》杂志上。

1973年,袁隆平在海南育种结束,回转长沙。刚下火车,一个噩耗传来,他的父亲袁兴烈已经病逝了。袁兴烈病逝之日,正是袁隆平召集学生,在教学室破解杂交水稻稻种低产之谜的那个关键的夜晚。

袁兴烈是个充满着爱国之心的进步人士,他虽然作过国民党军队的高官,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他的全部子女都已经在他严格的教育下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其中尤以袁隆平的成就为最高,老人家即使驾鹤西逝,也会感到万分欣慰和由衷的高兴。

袁兴烈临终前,曾经卧床两个月,那段时间,正是袁隆平废寝忘食,对杂交水稻制种这个世界性的难关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邓哲本想打电话告诉袁隆平,让他放下杂交水稻研究,回到父亲身边尽孝。可是,袁兴烈深明大义,他以家事为小,国事为大的理由,一口拒绝了邓哲的建议。

袁隆平卧薪尝胆,殚精竭虑,终于将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制种低产的世界性难关也被他攻破。他终于能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能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是袁兴烈经常给袁隆平讲的一句话。袁隆平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他最终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使我国在水稻杂交这个领域最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确实无愧于父亲的教导。可是他在家庭生活的方面,也确实对孩子、对邓哲亏欠了很多。

邓哲对袁隆平说:“我想去一趟重庆,将孩子们的奶奶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华静老人当时一个人住在重庆,如果能将她接到安江,有邓哲照料,还有儿孙绕膝,也不至于感到孤单。

袁隆平感动地说:“我父亲去世,我也有将母亲接过来照顾的念头,可是又怕加重你的负担,看样子我们这次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袁家家庭和睦,互敬互爱。如果没有家庭有力的支持,袁隆平能否育成“杂交水稻”,能否在科研的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真的很难说。

袁隆平虽然每天都在制种、科研这两点一线上生活,但他对邓哲的工作也是甚为关心。邓哲一直在农科站上班,虽然也不累,但离家远,上下班很不方便。袁隆平向农业厅的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就顺便跟领导讲了,他的意思是想将邓哲调到安江农校图书馆来管理图书,这样上下班也方便。陈洪新厅长很痛快地同意了袁隆平的要求。

第二天一早,袁隆平去安江农校“革委会”,办理邓哲关系调动的手续,他刚刚走到楼门口,尹华奇就一脸春风地从里面走了出来。尹华奇一见袁隆平,急忙上前拉住了他的手,说:“袁老师,校‘革委会’要我当学校的生产科科长,您看成吗?”

袁隆平摇了摇头说:“当什么科长,你还是念书去吧!”

李必湖和尹华奇,都是袁隆平最喜欢的学生,他们脚下的路很长,想要有所提高,必须继续深造才成。李必湖目前在湖南农学院读书,袁隆平说:“你到武汉大学生物系去念遗传专业吧!”

尹华奇问:“袁老师,我是想去读书,可是武汉大学要我吗?”

袁隆平说:“你可是育成‘杂交水稻’的大功臣,他们自然要你,而且你读书还有工资拿!”

袁隆平直接到农业厅,给尹华奇报名、填表,接着就送他到武汉大学读书去了。

育成了杂交水稻后,袁隆平为了使这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便焚膏继晷,挥笔疾书,他的第一部专著《杂交水稻》很快就出版了。专著出版的同时,袁隆平还写出了一篇很重要的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论文发表在了《中国农业科学》上。袁隆平在这篇论文中,首先介绍了杂交水稻的缘起、探索和最终培育成功的过程:

杂交水稻应用工程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知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在我国,由本人于60年代之初开始立意,1964年正式投入研究,1966年首次发表初步研究报告,提出设计思路,到1967年国家正式立项,以至全国的协作研究,至今业已16度春秋。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这是党和政府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党的阳光雨露哺育出来的祖国科技花苑中的一朵科技奇葩。

袁隆平接下来在论文中首先委婉地批评了一些权威和专家故步自封、不肯接受新生事物的僵化思想,接下来又简单扼要地论述了水稻选择亲本对杂交优势的影响。

研究杂交水稻应用工程的学术理论基础是经典的遗传学说,即孟德尔—摩尔根的基因、染色体遗传学理论体系。但是,处于同一理论体系中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某一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杂交水稻研究来说,最有羁碍的理论,莫过于所谓“显性学说”论者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错误论断。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袁隆平的论文语言流畅,精准扼要,他不仅总结了自己十几年的育种经验,更是为以后杂交育种指明了方向。最后他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

从选育水稻三系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即细胞质分化差异程度)要适度;二是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即细胞质要比较原始,而细胞核要比较近代化,核置换才易于获得不育系。

一夜春风来,吹得百花开。袁隆平的作物杂交理论好似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继水稻杂交培育成功之后,国内其他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实验也纷纷获得成功——油菜、辣椒、番茄等杂交新种子不断涌现,强劲的杂交旋风在神州大地上刮了起来,增产的记录不断被刷新。

那些反对过袁隆平的专家们,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后生可畏,后生可敬。我们自以为坚持了几十年的真理,没想到却是谬误的,看来循规守旧,真是要不得!”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