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报国志气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一个书生和一个战士之间,就是一念之差。任正非虽然一步就轻松地跨越了过去,可是再回头,却已经隔着11年戎装铁马的岁月。

任正非还能接着往前行,他还能继续自己的军旅之路吗?为了一双儿女,为了家庭的责任,任正非还是选择了转业,可是任正非身上的军装穿得时间够久,深圳这个商业之都,真的能容得下他的理想与现实吗?

任正非坐火车又回到了重庆。那时,重庆市造反派林立,武斗不断,完全是一个“枪林弹雨”的环境。

任正非回到学校后,他静下心来,什么派系斗争、文攻武卫,都成了他耳边的秋风、眼前的落叶和头顶的闲云。任正非重新回到了课堂,端起了书本,他将亏欠的知识都一点一滴地补了回来。他甚至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这些看似没有用的课程,也都自学完毕。后来,他的家人都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

任正非还在校外认识了几个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会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另外,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两遍,并自修了哲学和逻辑学。最后,任正非还自学了英、日等外语,并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外语课本的程度。如今,任正非去欧美市场考察,他和当地的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不带翻译,直接用外语对话。

任正非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故此他的讲话旁征博引,总能一针见血地戳中要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和他读大学时的努力自学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知道自己父亲的处境很艰难,他就收集了许多传单,并夹在信中,寄给自己的母亲。其中有一张传单上印有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讲话:干部要实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乱承认,事情总会搞清的。

任母就把周总理这段话藏在饭碗里,送给关在牛棚中每日挂着牌子遭受批斗的任父。后来任摩逊说,是这张条子救了他的命,他看了这张条子才没有自杀。

其实,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任摩逊也不能自杀。如果他自杀了,就等于自绝于人民,孩子们将背上父辈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辈子都无法生存。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首先就职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法国引进一套世界先进的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并将在东北的辽阳市建厂。为了保证辽阳化纤基地的建设顺利完成,急需从全国各地调集优秀人才参加这项重点工程,而这些建设人员首先要参军,然后再以军队的形式参与建设。

此时,“文革”已经到了后期,任正非的出身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任正非报名参军,应征入伍的事情受到的阻碍不大。任正非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并远赴辽阳,参加施工建设。

任正非1974年入伍,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为辽阳化纤建设工地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基建工程兵部队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兵种,承担着国家大中型工程建设的任务。该兵种组建日期为1966年8月1日,这支部队后来发展到10个军级单位,总人数近50万人,成为国家基建战线上的一支突击队。

任正非正式入伍,最初的时候从事化工相关方面的自动操纵工作。当时有数百个法国专家在现场亲临指导,他们教会了中国工人化工自动化操纵等必要的技术。

任正非在后来曾经这样回忆道:因为其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美丽。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会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打扮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质料,而不是做衣服了。

任正非入伍不久,由于技术突出,就当上了通信兵,他随后便被抽调到贵州安顺地区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参与开发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任正非上进好学,刻苦钻研,有多项科技发明创造,还有两次曾经填补国家空白。由于任正非的出身问题,虽然他的发明不断,但他从未受到过嘉奖,想要入党更是奢谈。

飞机制造厂的工作虽然艰苦,但火热的青春和艰苦环境的碰撞更能激起绚丽的火花。经过多年建设,部队在贵州陆续完成了包括总装厂、飞机洞库、试验场地在内的几十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贵州至安顺公路两侧的山沟里,绵延400多公里。1970年,该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这里面自然有任正非的一份功劳。

即使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也能长出一朵爱情的小花来。任正非当兵的时候,他结了婚,有家的男人才像个男人的样子,有家的男人就好像一艘孤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

任正非结婚的时候,任家经济也是很拮据,但他的弟弟和妹妹们还是为他辛苦地凑了一百块钱。这一百块钱虽然不多,但却是任家兄弟姐妹之间最浓、最真、最深的情谊!

1976年之后,“文革”结束。社会生活、科学研究,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任正非的各种荣誉也随即接踵而来。1978年3月,年仅33岁的任正非来到北京,出席了有6000名代表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这些人中,仅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可见任正非当时很受重视,他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后来,任正非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摩逊也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高兴,他还做了一个相框,将任正非和党中央领导的合影放进去,并将相框高高地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

任正非在多年的军营生活中,除了发明创造,他还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也有深刻研究。《毛泽东选集》的精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任正非的脑海中,以后他在华为的经营和管理中,借鉴了很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借此开创了独特的华为企业管理文化。

随着1982年的到来,任正非的从军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党中央最后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

裁军,退伍?任正非没有想过,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有些茫然。任正非早已经熟悉了研究室和军营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转业去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他一下子怎能适应得了?

由于任正非是部队里的技术骨干,部队的领导也非常希望能将他留下来,并准备将他转到另外一个科研基地。任正非争求了爱人的意见,先领着一双儿女到基地参观一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去留的最终决定。

任正非当时已经有一儿一女,小儿子被他抱在怀中,尚不懂事。他的大女儿看完科研基地周围连绵的群山,说了一句让他心情复杂的话:“爸爸,这地方好荒凉!”

任正非婚后,夫妻双方长期两地分居。他可以留在军队的科研单位,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但他的一双儿女也要陪着自己在这个荒凉的山区生活和学习,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任正非思前想后,最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转业。为了孩子的前途,任正非只能和部队说再见了。

任正非的爱人这时已经先他一步到深圳的南油集团高层工作去了。随后,任正非办完了转业手续,他领着一双儿女南下广东,来到了祖国边陲这座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

深圳出现至今虽然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但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深圳建市后,毗邻香港,水陆运输方便,并连续25年创造了经济年均增长达28%的高速度,堪称国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奇迹。

深圳市南油集团创立于1984年,负责当时深圳西部南头半岛23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建设和综合经营管理工作,是深圳最大的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南油集团一度成为深圳市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集团,并为特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任正非加入了南油集团,可是他却看不惯一些部门领导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官僚作风。他曾豪情满怀地给老总立“军令状”,要求将旗下的一个公司交给他管理。然而热情换来的只是冷漠,他的要求没有获得批准。

企业老总为了安抚任正非,让他去了该集团下属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命他为那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根据任正非之女孟晚舟(随母姓)后来回忆,当时任正非和妻子初到深圳,生活条件很艰苦,他们住在漏雨的房子里。深圳是多雨地区,在这个四通透风的屋子里,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不久之后,孟晚舟要上初中了,为了不影响学习,她便被送到了贵州的爷爷奶奶家。

巴顿将军说:“作为男人,只有对艰苦和严格习以为常,在困难面前才能够尽职尽责。”

任正非军人出身,自然不怕艰苦。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好比一张绷紧的弓,正在寻找新的人生目标,他要向这个目标射出自己的希望之箭。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要让自己的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他冥冥中有一个感觉,这个目标,一定会在这座城市中实现。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