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1279)

南宋前期的重要爱国词人张元干

一、生平事迹

张元干(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人、老隐,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宋史》无传。今人曹济平有《张元干先生事迹考略》,可供参考。

张元干出身官宦之家。北宋宣和元年(1119)开始做官。靖康元年(1126)李纲任亲征行营使抗金时,张元干曾为其属官。后来官至将作监丞(掌营建的官署)。秦桧当权时,他获罪落职,回到南方,晚年寓居福州。秦桧死后,张元干又出山,来到临安官舍,后死于异乡。关于他的卒年,目前尚不能确考,《上平江陈寺郎十绝并序》云:“辛亥(1131)休官,忽忽二十九岁,行年七十矣。”可知其卒年最早亦在绍兴三十年(1160)之后,活了七十多岁。

二、创作成就

张元干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诗文都有较高成就。徐俯称他“诗如云态度,人似柳风流”(曾季狸《艇斋诗话》),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词。

张元干是南宋前期的一位重要爱国词人。他的词,“长于悲愤”,善于以豪放的格调、跌宕腾挪的笔势来抒发爱国激情,发表政治见解,表达对祖国河山遭受金兵践踏的悲痛,对投降派的愤怒。这类作品,以寄李纲和送胡铨的两首《贺新郎》最有代表性。先看“寄李伯纪丞相”的一首: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漫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李伯纪,即李纲,字伯纪,抗金名臣,南渡初为宰相。绍兴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李纲上书反对和议,后罢居福建长乐。张元干当时寓居福州,为李纲的主战精神所感动,写下这首慷慨悲壮的词作,表示对他的支持和敬仰。四年后,枢密院编修胡铨因上书请斩秦桧等人以谢天下,遭到秦桧迫害而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张元干激于义愤,不顾个人安危,写下了又一首著名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为之壮行并抒发不平之慨: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题作“送胡邦衡赴新州”,并无“待制”二字。据《宋史》本传,胡铨任宝谟阁待制是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距此词之作有二十多年。故题中“待制”二字,可能是后人所加。此词打破了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因此写得悲中见壮,境界阔大。词中既寄寓着国土遭受敌人践踏的满腔悲愤,又表示了对胡铨的大力支持和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尤其是在“天意从来高难问”一句里,作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决策议和的高宗皇帝。全词感情强烈,爱憎分明,风格豪放而又苍凉、悲壮,在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中可称是独树一帜。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的历史传统,而词这种特殊的文体性质,则更普遍地反映了这种美。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从很大程度上说,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就是欣赏它的一种“悲美”。张元干的这两首词和其他的爱国词作,成为南宋爱国词的先导,也奠定了张元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元干除了爱国豪放词颇有价值之外,他闲居二十多年写的隐逸词,也有不少名篇。如《水调歌头》(雨断翻惊浪),词人在夏日泊舟江村,触景生情,抒发了“不羡腰间金印,却爱吾庐高枕”的不愿涉世的隐居心态。

至于他写羁愁旅思的《满江红》(春水迷天)等,则属于妩秀婉丽的作品,反映了他词风的多样化。

从词的发展历史上看,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和另一位年辈稍晚的爱国词人张孝祥都是上继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重要作家,在词坛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张元干的作品有《芦川归来集》十卷,包括词、诗和书文等。词集名“芦川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曹济平:《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

2.曹济平:《张元干生平事迹考略》,《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3.王兆鹏:《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年。

(二)作品

1.《芦川归来集》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芦川词》二卷,双照楼影宋本。

3.曹济平:《芦川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三)其他

1.曹济平:《张元干及其〈芦川词〉》,《词学》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2.曹济平:《梦绕神州的词人张元干》,《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

3.曹济平:《张元干词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

《唐宋文学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