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背自己的十字架

每到一个国家,拜访当地摄影家已经成为我们的惯例。摄影家必须在现场创作,透过不同摄影家所拍摄的不同主题,我们就像从一个人的血管支脉进入,全面了解他的内里。

我们的主人波荷斯·波荷西扬长久以来专注于教堂建筑、宗教绘画、亚美尼亚出名的织锦,以及数也数不完的精美绝伦的巨大十字架石雕。他以照相机替亚美尼亚的文化遗产做见证,而他自己的作品,也毫无疑问地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凡翰·柯侠(Vahan Kochar)以拍肖像闻名,他的父亲,已逝的老柯侠更是亚美尼亚摄影界的导师。父子两代有计划地为亚美尼亚各行各业的精英照相。两人的作品加起来,可说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亚美尼亚名人录。

亚美尼亚的肖像摄影风格,一眼就可辨认,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处。打光考究、喜欢利用大量阴影或是空旷的背景。对象很少盯着镜头看,最常见的是低头沉思,仿佛唯有这样,才能揭露人物的灵魂深处。从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里一个专室所展出的老柯侠作品,最能体会这种精髓。每个人物都在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也在寻求化解原罪之道。

基塔·哈恰图良(Mkhitar Khachatrian)是亚美尼亚最大的报纸Aravot Daily的资深摄影记者。此报说是最大,历史却很浅;创办于1994年,报张大小只有台湾地区的一半;四张对折,就面积而论,只能算是台湾地区报纸的两张。基塔以拍摄亚美尼亚大地震著名。他在报社有一个专用的小暗房。从杂乱无章的架子上,他抽出一盒照片给我们看,令人目睹这个大地震对亚美尼亚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以及他要拍到这些画面,得克服多少的困难。

比较年轻的赫柏·巴达萨西扬(Herbert Bagdasarian)以记录宗教庆典活动为主。从他拍的彩色照片中,我们倒是可以感受到属于亚美尼亚人民华丽和欢乐的一面。赫柏现在比较少拍照了,大部分时间在负责计算机作业。我们在他桌上看到路透社为他们装设的网络联机系统,屏幕上随时可以看到世界上各角落每分钟正在发生的事。

嘉吉·哈路因扬(Gagik Harutyunyan)在一间小学打临时工。好心的校方借他一间教室,让他改装成为舒适的工作室及暗房。墙上挂着自己的作品,如同小型画廊。嘉吉以拍摄卡拉巴赫的战争闻名。在战事频繁的那几年,他的作品曾在许多国际知名媒体上发表。他的每张照片都是在炮火隆隆、枪林弹雨的最前线,用生命换来的,令人对卡拉巴赫亚美尼亚人的不幸遭遇,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看过这几位优秀摄影家的作品后,我本来决定在《摄影家》杂志上出版一本专号,可是回台湾地区后,却因两地通讯困难而鲜有进展。看来除非我亲自再去一趟,不然这个专号是不可能完成的。

055 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个小展厅,里面陈列着该国各行各业的精英肖像。所有作品均为著名摄影家柯侠父子之作。

056 教徒领圣体。

057 这次行程,唯一没法造访的亚美尼亚人聚集区,就是在阿塞拜疆境内的卡拉巴赫,因为那儿有战火。但我们从摄影家嘉吉·哈路因扬的作品中看到了战况记录。

《花与泪与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