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一曲乐府断人肠,欲将沉醉换悲凉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

婆媳关系,大概是中国人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的一种关系。

可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国家却不是这样。我曾经教过一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听他说,在他们国家,婆媳关系往往是家庭关系里最好的。当然他们也有难处的,家庭关系里最难相处的是什么呢?你绝对猜不到,竟然是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这真是不听不知道,世界太奇妙。我们中国人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可到了他们那儿,整个就颠了个个儿!

其实我想,如果整个历史可以重来,我倒愿意像他们国家那样。如果家庭关系中必有一种关系恶劣,那就是丈母娘和女婿好了;如果家庭关系中必有一种关系良好,那就婆媳之间好了。因为这样,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夫权社会的背景下,就会少了很多悲剧,就会有更多的家庭幸福美满。而男人,或者说古代的大老爷们儿们,只不过在“优裕”的社会氛围下稍受一些委屈而已。

我想,我这样想,虽然会让很多丈母娘和女婿们会骂我,但至少有两个人会对我的这种想法表示深切的认同。他们是两个男人:一个是唐婉的丈夫,他的名字叫陆游;一个是《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丈夫,他的名字叫焦仲卿。

这两个男人,大概是中国古代社会深受婆媳关系之害最为深重的两个男人。陆游在迫于母命与唐婉离婚之后,一生于爱情一事,郁郁寡欢,唐婉更是因此英年早逝,这更让陆游终生难以释怀。想陆游那“细雨骑驴出剑门”的身影,该是寄寓着多少婚姻生活的萧索与无奈!

焦仲卿就更惨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漂亮、美丽且杰出的妻子嫁给了太守的公子,最后在悲哀与忐忑之中得到了刘兰芝投水自杀的消息,这才安心得上吊去死。他连死都死得这么卑微,这么不流畅!这个男人临死前那一夜的煎熬与艰辛,我以为该是那个时代男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悲哀了。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两位母亲一手造成的。

慈母的手中线啊,有时也会织出一张让子女们无法逃脱的网!

陆游的母亲我们先不去说她,后面自有机会去说,我们先来说说《孔雀东南飞》里的焦母。

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焦母一出场就是在训儿子,但说的却是儿媳。他对儿子说儿媳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这段话里应该有三层意思:第一,这个儿媳很不像话,我已经忍她很久了;第二,东家有个非常好的女孩,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可以取代刘兰芝的位置;第三,既然有替补队员,刘兰芝表现又不好,你当然应该换人了,所以现在就可休了她。

听上去焦母这段话还是有一个分析过程的,这是不是说焦母也还是比较理性的呢?

下面紧接焦仲卿表示了抗议,说要休了刘兰芝,别的人我也不会娶的。说老实话,这种抗议还只是一种弱弱的抗议,但焦母一听,“槌床便大怒”,也就是敲着床邦子大声地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就是说“你个不孝子怎么敢帮着老婆说话。我告诉你,我主意已定,你休也得休,不休也得休。”

后人解读这个故事时,都认为到这儿,焦母露出了霸道的狰狞面目,那完全是一种强权的姿态,就像是当年美帝国主义施行的大棒政策,要活活地棒打鸳鸯了。

事实上,这里焦母确实看上去很凶,很霸道,但也要注意两个客观事实。第一,这是整首《孔雀东南飞》里焦母最凶的地方了,之后她的出场气势一次比一次弱,最后甚至用得都是非常可怜的哀求语气,所以总的来说,她这里的凶不过是偶尔露峥嵘罢了。第二,要知道焦母的这种很凶、很霸道的语气不是跟媳妇说的,而是跟自己的儿子说的,一个母亲对自己亲手拉扯大的孩子说话凶一点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所以据此把焦母说成好象是举着大棒的霸权主义的样子,我觉得还是有些不妥的。

那么,焦母在这一次高调出场后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里写到焦母的地方总共有四处,三处是明显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处是隐性的,一般人没有注意到。

哪四处呢?

第一处,就是我们刚刚讲的高举大棒政策的出场;第二处,是刘兰芝被休后,向她告别,所谓“上堂谢阿母”,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都是好听的反话。焦母的反应呢,竟然是没有回答,只是“母听怒不止”。也就是焦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是她生气归生气,却没有反驳,这里体现出她跟媳妇和跟儿子讲话时不同的面貌;第三处,最可怜。当儿子焦仲卿知道刘兰芝另嫁他人要自杀的时候,他有一段跟母亲的告别,当他说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时候,焦母一听,立即表现出一个母亲的悲哀来,“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她是边哭边说,边说边哭,她对焦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和所有一般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的表现一样,她先是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那前途应该是登台拜相的,你小时候不是经常说长大想当什么什么的吗?怎么能为一个女人,抛弃人生的志向,还要抛弃你妈我呢?上次我跟你说的那个东家的秦罗敷,一定不比刘兰芝差,我马上就帮你去下聘礼求婚。说老实话,这个母亲一点儿都不了解他的孩子,到这时候,她念念不忘的还是东家的秦罗敷。但她以为她了解自己的孩子,这跟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到这里的焦母已经显得非常可怜了,甚至多少有些让人同情了。

一般人以为焦母在全篇的出场只有这三处地方,其实不然,还有一处隐性的出场,对表现焦母这个人物也很关键。

第四处,也就是全篇结束的时候,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而死,最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注意这里体现出的是焦、刘两家的后悔。刘家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因为这时候刘家的人口还比较多,但焦家一定是焦母的主意。因为焦家这时候就剩下焦母和焦仲卿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了。所以焦家求合葬的一定是焦母,既然是“求”合葬,说明第一,焦母后悔了;第二,她对儿子儿媳之间的感情,这时候应该有了深刻的理解。虽然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但这也表现出焦母并不完全就是个简单粗暴、不通人情的母亲。事实上,这个世界哪有一个彻头彻尾的粗暴而不通人情的“母亲”呢?

有人会说,看你这意思,是要为焦母翻案。其实,翻案谈不上,焦母一手造成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我们分析焦母在这个事件中的心路发展历程,只是为了要让今天的人们好好地从这个悲剧里吸取经验教训,看看怎么样能够以史为鉴,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婚姻与家庭。

我们从焦母的四次出场表现可以看出,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母亲,那么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扼杀一段美满婚姻和两条美丽生命的无底深渊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有哪些原因,促使焦母对刘兰芝这个儿媳如此不满。我以为原因共有五条。

第一条,当然首先就是“婆媳不合”这种中国社会固有的家庭矛盾。好像作婆婆的多年媳妇熬成婆后就一定要把那煎熬受的苦作为革命传统传给下一代,而作媳妇的天生就有着一种戒备心理,小心翼翼地,所以又被叫做“小媳妇”。这两种心态都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心态,所以也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间的那种良性关系。这是大环境的原因,我们不去多说。

第二条,“没有生育”。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兰芝被休掉之前,焦家现有人口四人,也就是户口本上只有四个人,户主是焦母,然后是儿子焦仲卿、儿媳刘兰芝,还有一个小女儿,焦仲卿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叫什么名字诗里没写。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共事二三年”之后,还没有孩子,甚至也没有身孕。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仲卿家本来也是世家,可能也是有名望有地位的,焦母说他“汝本大家子”嘛,但到了焦仲卿这一代,已经人丁单薄,两代单传,所以做为焦母大概最着急的就是要刘兰芝把焦家的香火传下去,可等了三年还没动静,刘兰芝一直没怀孕,所以她就开始找碴儿,要休掉刘兰芝,所以他在让儿子休掉刘兰芝的时候才反复强调,东家有女秦罗敷,条件赛过刘兰芝。要知道刘兰芝已经是绝色美人了,要超过她不容易了,而焦母一口咬定东家女比刘兰芝强,明里不过说是品德比刘兰芝好;暗里应该还有一层说不出来的意思,就是传宗接代她也至少不比刘兰芝差。作为儿子,焦仲卿在这个事情上不着急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母亲,焦母在这个事情上着急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条,“恋子情结”。焦仲卿他爹什么时候死的,我们不知道,但焦母一手把他和他的小妹拉扯大却是个事实。因为从焦母对焦钟卿说我再为你娶个媳妇,再为你张罗一次婚姻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他和刘兰芝的婚姻就是焦母亲手张罗的。在这种孤儿寡母的生长环境下,母子间的感情可想而知。而现在儿子的爱全转移到儿媳身上去了,儿子在省城当“小吏”,也就是基层公务员,每次好不容易回家,一头就钻进儿媳的房间里去了,你看故事一开头,就是儿子从省城回来,先是在房间里听刘兰芝的哭诉,“府吏得闻之”之后才是“堂上启阿母”,这先后顺序在儿子媳妇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在焦母看来,就是让人极其恼火的,所以焦仲卿才刚跟她说我不离婚,她上来就用高压和大棒政策把焦仲卿臭骂了一顿。这说明她也是在气头上,不仅是因为对刘兰芝素来的积怨,更为这时候的刘兰芝作为一个妻子抢了儿子本应对母亲的爱。说到这儿,就要说到这个第四条了。

第四条就是,焦仲卿的处理不当。焦仲卿作为一个儿子也是一个丈夫,夹在两个剑拔弩张的女人中间,那毫无疑问是相当为难的。我想大多数成了家的男人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正因为难,所以处理起来才不能简单,才更要讲究艺术。可惜焦仲卿在这一点上恰恰处理得太没有艺术,太过简单。你看他听了刘兰芝的哭诉之后,立马就帮刘兰芝去找母亲申诉,结果被母亲一顿骂之后,他立即又跑回房间对刘兰芝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就是“我是绝不想休你的,但我妈非要逼着我休掉你。”你看这两个女人本来就水火不相容了,他还在中间当传声筒,用我们现代话讲,他这不是挑事儿吗?他紧接着又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就是说“你先回娘家吧”,注意这里的让刘兰芝回娘家就算是正式的休妻了,所以刘兰芝回去后就可以另外再嫁人了。焦仲卿这个糊涂蛋这时候居然说“你先回娘家,我也先回省城去上班,过不久我就回来跟你复婚,我说了这个话,你可一定要等我呀!”他最后来了句“慎勿违我语”,还透着点儿大男子主义的语气,我觉得和他这段话配在一起,实在没脑子,甚至实在说得让人可笑。从他后来简单埋怨刘兰芝再嫁,到他决定死了还要等着刘兰芝先死的消息,我觉得也可以看出来焦仲卿性格上的缺陷,他虽然确实是爱着刘兰芝的,但在爱情面临艰难时,他除唉声叹气,就没什么办法了。最起码他也应该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充当一个斡旋的角色吧,但连这点他也做不到。这里再说开来一点,我就不明白,焦仲卿为什么不带着全家到省城里去住呢?要说省城的房子贵,那至少也应该带着刘兰芝去住,放着婆媳俩在家里整日相对,刘兰芝又是那么个突出而杰出的女性,这两个女人之间没有矛盾才怪。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刘兰芝是个突出而杰出的女性呢?这就要说到第五条了。

第五条,也就是最后一条,但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刘兰芝自身的原因了。在这个悲剧里,我们说固然焦母是始作俑者,但刘兰芝作为爱害者,自身就没有一点儿原因了吗?当然,我首先强调,没有身孕绝不能算是刘兰芝的原因,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生不出孩子,那大多数是男人的原因,况且,刘兰芝她们住在县里,而焦仲卿是府吏,在省城上班,好不容易才回家一趟,那生孩子的机率本来就小。所以这虽然让焦母很着急,但怪在刘兰芝身上那绝对是“莫须有”之罪。那么刘兰芝在这出悲剧里有什么责任呢?总的来说,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很明显,就是她与焦母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沟通与交流是双方面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刘兰芝要负的责任恐怕要更大一些。

首先刘兰芝肯定是个不一般的女性。或者说她是个女强人,至少是个女名人。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和焦仲卿这个小公务员结合的,但她与焦仲卿结合之前就应该很有名了。为什么呢?她被焦家休掉这件事,才不过过了几天,就满世界都知道了。诗里说她“还家”不过“十余日”,“县令”就“遣媒来”了。而且看来还不只是县里传开了,连省里都传开了。在她拒绝了县令儿子的求婚之后,没两天,省里太守就派人来为儿子求婚来了,而且太守的儿子“年始十八九,窈窕世无双”,也就是说还是个未婚的处男,这个未婚的太守的儿子一定要娶这个结过婚又被休掉的女人,而且还像捡了个宝贝似的,这说明刘兰芝当年的芳名一定是名传天下,至少也应该是个公众人物。

其次,刘兰芝不仅貌美、有名,而且能力还很强,诗里一上来就交代了,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对于一个女子来讲,可谓是全才了。尤其是她自己还讲她织布的辛苦是“三日断五匹。”要知道我们上一回讲过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里,七仙女是天上的织女,而且运用了法力,才十日织了一百匹布,而且这还是为了赌赛,为了给董永赎身,织女可谓是尽了全力。也就是说,平均下来,织女尽全力不过一天织十匹布,而刘兰芝平常每天都要织1.66匹布,考虑到凡人与神仙的差异,刘兰芝的水平绝对能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了。

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有才、有貌、有名的女子,她的性格当然很独立,甚至是有些孤傲的。你看她被休回家后,她自己的母亲看到后大为悲愤,诗里说“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也就是说了一大通责备与问询的话,而刘兰芝的回答只有淡淡的一句“儿实无罪过”,其性格真是像林徽因说的“我要在沉默里慢慢地学会坚强!”她在焦家的表现也是这样,你看她与焦母和小姑子的告别就可以看得出来。辞别焦母前她是盛装打扮,一早就起来“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然后才去“上堂谢阿母”。见了焦母不过说了两段话,一段是“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什么,这是反语。另一段是“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是什么?这是冷语。而她与小姑子告别的时候,立马就生活态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说的都是什么?都是情语啊。可见刘兰芝不是不会沟通,她与小姑子就沟通得很好,而她与焦母根本就不愿沟通,所以焦母一开始就说刘兰芝的罪状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就是什么事都不跟焦母讲。在焦母面前也保持她冰点美人的一贯风格,我以为这是造成焦母对这个儿媳坏印象的根本原因。以刘兰芝这个性格,面对被,休掉的侮辱她一定会选择无声的控诉和冰冷的反抗,所以最极端也是最有可能的形式就是自杀,所以她在再嫁给太守公子的新婚夜里,投水而死,真正做到了林黛玉所说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回想一下,如果这个小家庭里,焦母能再宽容一些,刘兰芝能再主动一些,焦仲卿能再聪明一些,是不是有可能能避免这样虽然普通但却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呢?

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双双殉情而死,实践了他们对爱情的诺言。死后他们被两家合葬在一起。坟上长出了连理树,树上还有不停鸣叫着的鸳鸯鸟,据说是为了向世人诉说他们真挚的爱情与悲痛的遭遇。全诗最后一句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就是让后人从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悲剧里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那问题是到底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只是要所有的母亲都理解儿子吗?还是只是要所有的婆婆都应善待儿媳?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的,都是皮毛,都没有深入这个故事的肌理。《孔雀东南飞》,它根本就是一堂沟通与交流的教学案例,当然它是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它告诉我们,不只是在工作上、社会上需要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家庭、在亲人之间更需要有效的温暖、呵护与交流。

说到亲人之间需要温暖、呵护与交流,那是完全正常的需要。但世事往往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无奈何时岂二三?”为了江山,为了女人,家人之间,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事也屡见不鲜。有这样父子三人,为了一个女子,恩怨,纠缠,其间情感,真是斩不断,理还乱。

请看下回:甄妃的故事——“三个男人一台戏”!

《五代前的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