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凭君莫话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

——甄妃的故事

我们曾在第三回里讲过“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是说西施和三个男人:一个是她的真爱范蠡,还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一个女人一生会被多少男人爱过?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男人一生会爱上过多少个女人一样,让人难以回答。

西施面对她生命里的三个男人,应该说还算是很从容的。但如果一个女人面对的三个男人,是兄弟,是父子,就像好莱坞经典影片《燃情岁月》里的剧情一样,那就让人感觉有点乱,有点无所适从了。

三国时,一个叫甄宓的女人就有着这种奇特的经历,她被当世三个最有权势,又最有才华的男人爱着,而且这三个男人还是父子,兄弟。这三个男人就是政治史与文学史都鼎鼎有名的曹操、曹丕和曹植。

其实说起来,甄宓面对的还不只是三个男人,当她还没去面对曹氏父子之前,她已经是北方大军阀袁绍的次子袁熙的老婆了。也就是说,她竟然是以一个别人妻子的身份来面对曹氏父子的,就这样还引发了曹家三个男人之间的爱的纷争,可见这个女人的魅力之大。

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总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按道理甄宓的故事应该有着非常丰富的情节性的,但奇怪的是我们不论是从正史里还是从野史里,看到有关她的故事都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简化。严格来说,她和曹操、曹植之间的情感故事,一直以来都是史无定论的事儿,好像有那么些影子,却又仿佛是子虚乌有,但若说成是捕风捉影,却又让后人心有不甘。而她和曹丕之间又显得太过俗套,太过简单,让我们觉得正史上记的有关她的那点事儿,实在与她的神秘、与她的绝世美丽不相符。于是,面对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女子,以及她的情感经历,我们后人往往会陷入一种困惑。

说到这儿,就要说到那本影响重大的《三国演义》了。读有关甄宓的历史时,我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为什么对一个据说是并不存在的人物——貂蝉花了大量的笔墨,却对当世最美丽的几个女子惜墨如金呢?要知道,学术界基本上认为貂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它最早的原型虽然在元代戏曲里就出现过,但总的来说,元以前的历史,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里都是没有貂蝉这个人的。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反倒成了三国演义里第一号的女主人公,而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几位美女却被罗贯中简单写过,有的甚至只提了一下,这让人真有点儿想不通。

那么三国时期最美的女人有哪些呢?

当时流传一句民谣说当世最美的三个女子是:“河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二乔就是孙策和周瑜的老婆大乔和小乔,杜牧后来有句诗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得就是她们。据说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时候就说,现在曹操兵临赤壁,东吴打是打不过的,但也不至于亡国,只要送两个人过去,曹操自然撤兵。周瑜就问送哪两个人啊?诸葛亮说都督不闻曹操建铜雀台吗?说是就是为了迎娶江东二乔,可见曹操兴兵不过是为了二乔的美色,如今把二乔送过去仗就不用打了嘛。旁边老实巴交的鲁肃听了直冲诸葛亮打眼色,诸葛亮装作看不见,周瑜听了这话怒气冲天,说誓与老贼不两立,由此,孙刘联盟才正式成立。说老实话,你说诸葛亮这番话是不是纯属栽赃陷害,那还真难说。因为我们虽然没见到有关曹操和二乔之间的什么记载,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他和当世三大美人中的另外一位甄宓的相类似记载。

《世说新语》“惑溺”篇记载了一个“曹公屠邺”的故事。是说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后,下令屠杀邺郡,同时令人速去把甄宓弄来。手下人去了一趟回来说:“五官中郎将(也就是曹丕)已经把她给带走了”。这时候,曹操听了这句,忍不住恨恨地说了句话:“今破贼,正为奴。”这话用江淮方言的语气表现得就更清楚些,是说“真活抽,我这次费这么大的劲打这仗,为的就是这个女人,没想到被儿子占了先,老子只能让儿子了。”这话里不难看出曹操的失望,这失望也就证明了他对甄宓的渴望。

当然君王都好色,枭雄如曹操这样的人也难免,我们也不用替曹操遮掩。在这方面,继承他王位的曹丕就完全继承了曹操的光辉传统。《三国演义》里记载这一段是这么说的:

却说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故留于此。”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遂按剑坐于堂上。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操至绍府门下,问曰:“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操唤出责之。刘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三国演义》里这段描写看上去跟《世说新语》并不一样,但其实本质上没多大差别,或者说在精神上还是一致的。曹丕是因为甄氏的漂亮才不杀她进而霸占她的,而曹操听说曹丕已先进城,而且先进了袁绍的府第了,就“唤出责之”,然后在众将面前说甄宓“真吾儿妇也”那也是不得已而说之,哪有当父亲的跟儿子抢女人的道理呢?这些都说明了甄宓确实是当时人所尽知的绝世美人。

那么,在曹丕得到甄妃后,甄宓的命运又变得怎样了呢?

注意,后世称甄宓一直为甄妃,李商隐的诗里就说“宓妃留枕魏王才”,就是讲她和曹植之间的典故的,这个我们一会儿就会讲到。李商隐就称她为宓妃,但是在《三国志?魏志》里,甄宓的传名可是叫“文昭甄皇后传”,也就是说,她不是曹丕的嫔妃,而是皇后,那这样的话,按古代的规矩就不能叫甄妃,而该叫甄后了。到底是谁错了呢?又或者,这种不同的称呼背后又体现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事实上,严格说来,《三国志》中《魏志》的叫法错了。因为甄宓在世从来就没当过皇后。

开始曹丕艳羡她天下第一美人的美色,对她还不错,但随后没多久,就开始冷落甄宓了,因为这时候他又有了新宠,这就是当时南郡太守郭永的两个女儿。其中郭永的次女郭嬛,因为在帮曹丕获得太子位的过程中出了很多主意,而且人又长得年青漂亮,所以很受曹丕的喜欢。在曹丕登帝之后,按道理甄宓是第一个帮曹丕生下儿子的人,甄宓应该是皇后,可是郭嬛一心想排挤掉甄宓,只有排挤掉甄宓她才有可能当皇后,所以她就在曹丕面前经常造甄宓的谣,说她的坏话,而曹丕这个人耳朵根子软,渐渐地就对甄宓越来越疏远。说有一次,郭嬛造谣中伤甄宓,又给甄宓知道了,她就当着曹丕的面把曹丕听信谣言和郭嬛造谣中伤的事实给痛斥了一番,曹丕毕竟是皇帝呀,当时脸就挂不住了,过后,就赐药把甄宓给毒死了。《三国志》的甄宓传里只用了“后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十几个字简单地交代了甄宓的死因,但《汉晋春秋》里记载得就详细得多,说曹丕命人在殓葬她时,用头发将她的面盖住,嘴中塞满麸糠,使她在阴曹地府也不得再开口说话,这说明甄宓是死得很惨的,反过来也说明,曹丕对她是没有一点感情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曹丕是她名义上的合法老公,两个人之间要说有爱情,有感情,我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史书对甄宓的婚姻生活一般记载的都很简单,而且为什么都好象是还比较美满的呢?这就跟《三国志》称甄宓为皇后有关了。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而这个曹叡就是甄宓嫁给曹丕后生下的亲生儿子。曹叡即位之后,杀了後母郭嬛,追封甄宓为文昭皇太后,替他母亲报了仇。因为要表现母亲曾经母仪天下的风范,所以生平里,尤其是婚姻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不能说了,这样也有碍于甄宓作为一个皇后的形象。曹叡的这种作法,我们很容易理解,因此再联系到他亲自为曹植的那篇据说与他母亲有关的《洛神赋》改名字,这就更让人相信,他母亲甄宓与他叔叔曹植之间确实可能有些什么了。

那么,曹植与甄宓之间是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曾经有过一段情缘呢?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有一出名剧叫《洛神》,那出剧的情节就是以梅兰芳饰演的甄宓与曹丕、曹植兄弟的三角恋爱为主线的。戏里甚至采用了一种民间说法,说这三个人从小是一块长大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据正史记载,甄宓在官渡之战之后嫁给曹丕,当时应该是二十二岁左右,而当时曹植才不过十三岁左右。况且,《三国志》里有关甄宓的记载有将近二十处,没有一处提到过曹植的,所以主张曹植与甄宓之间没有关系的人主要的两条根据就是:第一“年龄悬殊”,第二“史无记载”。事实上,我觉得这两条都不能成为确证。

先来看第一条,“年龄悬殊”。事实上,我们知道爱情的产生跟年龄并不是有着必然的关系的。时至今日,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杨帆恋”依然在温情上演,媒体把它当作是件惊天动地的事儿来恶炒,我觉得完全是出于媒体无良与无知的恶炒本性,这种黄昏恋、忘年恋本来就是很纯洁、很普通,也是很正常的事儿,马克思与燕妮,鲁迅与许广平,那不都差着好多岁吗?有什么好希奇的呢?事实上,我发现现实婚姻与爱情里,如果两个人年龄上能有一段差距,往往还更能幸福,更能美满。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当两个人有矛盾时,心理年龄就会创造一个缓冲地带。再者说,时间也是一种距离,距离产生美嘛,所以甄宓比曹植大上十岁,就不能产生感情了吗?有人说曹植太小,十三岁就爱上嫂子,那绝对不正常。不要忘了,古人男子十五岁就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了,十三岁谈恋爱,那不算早恋了,后来很多爱情故事里的主人公,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就是十五六岁谈的恋爱。

也有人说,就算曹植有早恋的可能,她和甄宓之间的可能性也不大,那毕竟是她的嫂子。事实上,甄宓嫁给曹丕后,曹丕要经常随曹操出征,而曹植能有与甄宓相处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知道曹植是三国时期最有文才的人,后来的谢灵运就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对于有才的年轻男性来说,现实中更容易对年长于自己的女性产生情感,因为他要寻找一种成熟美与深刻美,而这在比自己小的女性身上往往是找不到的,所以才子多有姐弟恋之类的事。这在曹植身上,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取向。至于从甄宓的角度说,她对曹植产生情感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她与曹丕之间是没有感情的,甚至夫妻间的矛盾还很大,而相比较曹丕、曹植兄弟,曹丕更喜欢玩弄权术,而曹植更有才,你说一般的女人是更喜欢年青有才气的男人呢?还是更喜欢玩弄权术的男人?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甄宓自己也是个文采蜚然的女诗人,《古诗源》中收录了她的一首《塘上行》,工力很深厚,其中写到夫妻间的感情说“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可见她对不如意的婚姻生活是有着强烈的不满与控诉的。因此对于甄宓来说,寻找自己的真爱也就有了自然的内因与外因。所以这个第一条年龄悬殊应该算不上理由。

第二条,史无记载。应该说这个史无记载指的是正史尤其是《三国志》里没有对二人关系的明确记载。我们前面说过了,陈寿修《三国志》当然要看当权者的脸色的,魏明帝曹叡连他父母之间的矛盾都不愿被后人看到,更何况他母亲与他叔叔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了。所以《三国志》里对此没有记载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况且,也不是所有典籍里对此都没有记载,南朝昭明太子《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李善注中就有一段记载,把曹植与甄宓之间的故事说得就像是小说一样,而且还据此交代了这篇名闻天下的《洛神赋》的由来:

《文选》说“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不食。”这两句是说曹植曾经向曹操要求过,要娶甄宓,可是曹操还是把甄宓嫁给了曹丕,这让曹植很郁闷。《文选》又说“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馋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赍植。”这一段就是李商隐那句著名的“宓妃留枕魏王才”的由来了。是说,甄宓死后,有一次曹植从自己的属地到都城来见曹丕,曹丕突然良心发现,把甄宓以前用过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于是就有了创作洛神赋的冲动。《文选》说“植还,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原来《洛神赋》是曹植在洛水边做的一个梦,从“梦的解析”与“周公解梦”的角度来看,他梦到甄宓纯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就是他对甄宓思念的抒发,所以原来名叫《感甄赋》,就是感念甄宓的赋,题目的意思明白如话,是后来魏明帝曹叡读到,觉得这样实在是太赤裸裸,太有损于自己父母的形象,才通过皇帝的权力把它改名为《洛神赋》的。

后世不断有人质疑《文选》的这段李善注,认为这段话有明显的附会演绎的成份,当然,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这里面确实有些附会的成份,但反过来也说明,那就是至少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甄宓与曹植之间是有着情感故事的。

比《文选》更早、更有说服力的是南北朝之前东晋顾恺之的那幅名画《洛神赋图》,它画的就是曹植与甄宓在洛水边梦中相会的图景,它的宋代摹本现在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那么顾恺之又是凭什么来演绎曹植与甄宓的故事的呢?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曹植自己的那篇《洛神赋》。曹植明明白白有一篇《洛神赋》在那里,它到底写的是不是与甄宓的事呢?

有人说是美人香草之喻,是像屈原那样,借男女之事向君王表忠心,曹植对他那个要置他于死地,逼着他写出七步诗的那个狠毒的哥哥,有可能写出这么千古传颂的表忠心之作吗?对他的侄儿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还有人说,赋的名字原为《感甄赋》,是因为曹植当时的封地、住地是在鄄城,古代“鄄”与“甄”同用。这未免有点钻牛角尖儿,从文中内容来看,这是一点儿都扯不上的。

最后还有人说,这里的“感甄”一定指的就是甄宓吗?曹植《洛神赋》上来第一段话就说“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洛水神最早传说是伏羲的小女儿宓妃,恰好是甄宓的这个宓字。如果说这纯属巧合,后一句又说感楚王神女之事,那就是再强调男女情感之事,这在伏羲的女儿宓妃的身上可是没有任何典故的,再加上题目有个“感甄”,这样一来,曹植的创作意图我以为那是非常明显的了。我就不明白,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正史,因为正史里没提就要抹杀曹植与甄宓之间这么明白如画的情感呢?

说起来,因为那种浓烈的情感被掩藏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对甄宓,那个三国时代最美丽女子的美丽情怀已经渐渐陌生,但你至少应该知道有一种步伐叫“凌波微步”,《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到底是从哪一位神仙姐姐那儿学来的这么神奇美丽的步法呢?原来,它是甄宓来到曹植身边时的姿态,《洛神赋》里说她踏着凌波微步而来时,那“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身姿里又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

说到三国时的美女与爱情,当然不能不说貂蝉,她与西施一样,用一个弱女子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但她和西施不一样的是她没有一个情深义重的范蠡,她只有一个反覆无常、不得善终的吕布,那么她的故事里又有多少情爱的内涵呢?

请看下回:貂蝉的故事——“帅哥美女两相宜”。

《五代前的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