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遗址,我曾重点考察。

我一直认为,这是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华贵生态的集中展现。除了精致的陶器和丝麻织物外,让现代人眼睛一亮的是各种精美的玉器。那些玉琮、玉璧,从造型设计到磨制雕刻技术,都达到了极高的审美等级。

由此可知,良渚社会中的上层贵族已经过着十分奢华的日子,而社会等级的划分也更明显了。这是良渚文化与它的母体崧泽文化的一个重大差别。

更重要的是,良渚文化证明,作为原始文化的核心“生活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的外显方式和确认方式,是审美。

那种灵动和饱满,那种柔雅和力度,那种平衡和端庄,那种精巧和大气,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什么都超越了,唯独审美无法超越。这说明,文化中高层的“精神价值”和相应的审美型态一旦出现,有可能比即时的世俗“生活方式”更稳定、更不朽。

这种感觉,我在河南安阳面对商代的青铜器、玉器的时候也产生过,而且更加强烈。因为那儿是皇家聚集,更出气象。

其实,据我所知,良渚文化的奢华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也不是绝无仅有。例如安徽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中的水晶、玛瑙、玉器制品就都很精致。有的学者认为,为了寻求玉矿资源,这种奢华风尚从巢湖地区转移到太湖地区。良渚,以及早一点的崧泽,都属于“环太湖地区”。

但是,历史不知为何又一次出现了“黑屏期”。如此美轮美奂的良渚文化却突然崩溃了,崩溃得无影无踪。崩溃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四百年前。

在良渚文化以后,长江下游似乎进入到了一个空白时代。原来从田螺山、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到良渚的几千年传代系列,戛然而断。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

在文化史上,这是一种让人惊心动魄、屏息凝神、又哑口无言的“不知道”。

文化啊文化,你为什么来得那么完整、那么有序,又消失得那么突然?

而且,如此“来无踪去无影”的,不仅仅是远古文化。

一九五八年,上海松江农民在广富林村挖河的时候,发现一些古物。一九六一年正式进行考古发掘,被认定为良渚文化的延续。这就是说,良渚文化在崩溃之后,有一脉小小的遗留,落到了松江。

一个重大文化的依稀余音,一种在沉重的“不知道”之后的一点点“知道”,当然引人关注。

新世纪开始以来,又一次考古发掘在松江广富林地区开始。

这次考古发掘规模很大,初步结果发现,除了良渚文化的遗留,更多地看到了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遗迹。有一些陶器,应该来自于河南、山东、安徽的交界地带。因此,广富林遗址也就不仅仅是良渚文化的余脉了,而成了一种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独立文化。

《山河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