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正月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①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②、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③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注释]

①关扑:古代的一种赌戏名,北宋时期很流行。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云:“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东坡集》续集“奏议”三)本节中下文“关赌”,即是关扑。②抹(mò):原本作“捄”,当是“抹”字之误。参见卷之二“东角楼街巷”注②。③寒食冬至三日:北宋官方规定,每一年当中的元宵节、冬至和寒食节这三大节要各放假七日。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所谓前三后四之说。”这里说“寒食冬至三日”,可能是北宋后期又改为三日假期,或者是《东京梦华录》在此记述有误。

[译文]

正月初一是新年春节,开封府下令让民众纵情关扑三天。所有当官的以及百姓人家都从一早就互相庆贺新年。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用食物、小物件、果实、柴炭之类的东西,唱着喝着招人来进行关扑的。如马行街,潘楼街,城东的宋门外,城西的梁门外踊路,城北的封丘门外及城南一带,都搭了彩棚,沿街都是铺设着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货物。其间,也有舞场和歌馆,车来人往好不热闹。到了夜晚,富贵家院的女眷们也出来纵情地观赏关扑的场景,有的还进到舞场、歌馆里面观看,或者进入街市中的饭店里吃喝,这种习惯已成为京城里的一种风气,互相之间既不惊讶,也不互相笑谈。在寒食节和冬至的三天假期里也都是这样。即使是贫穷一些的百姓,在节日的这几天里也必须穿上崭新干净的衣服,置办酒席招待宾客,并相互敬酒,庆贺新年。

元旦朝会

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①,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②,白袍青缘。诸州进奏吏,各执方物入献。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③;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并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三佛齐④皆瘦脊⑤,缠头,绯衣上织成佛面。又有南蛮五姓番,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锦袄之类。更有真腊⑥、大理、大食等国,有时来朝贡。其大辽使人在都亭驿,夏国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纥、于阗在礼宾院,诸番国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大辽使人朝见讫,翌日诣大相国寺烧香,次日诣南御苑射弓,朝廷旋选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赐晏,三节人皆与焉。先列招箭班⑦十余于垛子前。使人多用弩子射,一裹无脚小幞头子、锦袄子辽人,踏开弩子,舞旋搭箭,过与使人,彼窥得端正,止令使人发牙例⑧。本朝伴射用弓箭中的,则赐闹装、银鞍马、衣着、金银器物有差。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翌日,人使朝辞。朝退,内前灯山已上彩,其速如神。

[注释]

①大庆殿:北宋皇宫中的正殿,相当于明清时皇宫中的太和殿。参见卷之一“大内”一节。②二量冠:即“二梁冠”,“量”为“梁”字之通假字。《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云,宋朝官员的进贤冠分七等,第一、二等为七梁,第三等为六梁,第四等为五梁,第五等为四梁,第六等为三梁,第七等为二梁。参见本书卷之十“车驾宿大庆殿”一节。③蹀躞:腰带上的饰物,多用金玉制成。《辽史·西夏记》云:“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可知此物在宋代的辽国、西夏比较流行。④三佛齐:南洋的一个古国。南朝时叫干陀利,唐代叫室利佛逝,宋朝时叫三佛齐。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见《宋史》卷四八九“外国传五”。⑤脊:即“瘠”的通假字。指其身材偏瘦。⑥真腊:古国名,汉代称扶南,唐宋时称真腊,明代改称甘孛智,讹为甘破蔗,明代万历之后称柬埔寨。⑦招箭班:禁军中由善于射箭的兵士组成的军事建制。《宋史·兵志》记云:“东西班弩手龙旗直、招箭班,共十二。旧号东西班承旨,择善弓箭者为招箭班。”⑧止令使人发牙例:意思不明,疑有误字。中华书局出版的邓之诚注本中,此处将标点断在“牙”后,“例”字随下文为“例本朝……”,似有不妥。从文意来看,此句的意思当是指辽国使臣射箭中靶之后,要按照常例给他一份奖赏。

[译文]

正月初一日举行朝会大典,皇上高坐于大庆殿之上。有身穿顶盔披甲、体貌高大雄壮的武士分别站在大殿的四个角上,称之为“镇殿将军”。各国使臣进殿朝贺。殿庭上列着法驾和仪仗,文武百官都头戴官帽,身穿朝服。各路举人中的解首,也身着士人的衣服依次站立,头戴二梁冠,官服是白袍镶着青边。各州驻京使官都带着有地方特色的贡品入朝献贡。大辽国的使臣头戴金冠,金冠的后檐又尖又长,就像一个大莲叶,身穿紫色窄袍,腰带上佩带金蹀躞作为饰物;副使腰缠金带,穿着汉人服饰。辽国大使拜见皇帝行拜礼时左脚直立,右脚跪地,将两手抱拳放在右肩为一拜;副使所行的拜礼同汉人的礼节相似。西夏国的正使和副使,都头戴着短小样制的金冠,身穿红色窄袍,腰带上佩有金蹀躞,披吊敦背,叉手行拜礼。高丽国与南方交州的使臣行的拜礼也与汉族的礼仪相似。回纥使臣都是长胡子高鼻梁,用布帛包在头上,随意地披着上装。于阗国的使臣都头戴小金花毡笠,身穿金丝战袍,腰间束带,并且带着夫人和公子一同前来,乘坐的是骆驼,带着毡兜、铜择等礼品前来进贡。三佛齐国的使臣都是身材瘦削且头上缠布,身穿红衣,衣服上织有佛像。还有南蛮一带的五姓番使臣,都将头发梳成锥状,戴着乌毡,拜见时所行的礼仪就像僧人礼拜一样。拜见皇上之后,即会赏赐给他们汉服和锦袄等。还有真腊、大理、大食等国的使臣,有时也派使者前来朝贡。那些大辽国使臣的住处都安排在都亭驿,西夏国使臣都在都亭西驿,高丽国的使臣则被安排住在梁门外安州巷的同文馆,回纥、于阗国的使臣住在礼宾院,其他各番国的使臣住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只有大辽国、高丽国的使臣,朝廷才会在驿馆内赐宴。大辽国使臣入朝进见结束后,第二天到大相国寺烧香,次日到南御苑射箭,朝廷会选派射箭能手前往伴射,并在南御苑设宴招待,使臣的随从也都一同前去。先派招箭班的兵士十余人站在箭垛子前面进行警戒,使臣们大多使用弩弓射箭。先由一个头裹无脚小幞头子、身穿锦袄子的辽国人,用脚踏开弩子,拨弄一番,把箭搭在弩上,并已将弓箭瞄准之后再交给使臣,使臣只是发动牙机而已。按照惯例若使臣射中,要发给他一份奖赏。伴射的武臣射中靶即赏给新装、镶银马鞍,或者其他的衣服及金银器物等。如果伴射者得胜,在返京的途中,京城里的市井少年争相地拦着路,高呼着赞扬他们的神勇,路上观看者之多已将道路堵塞了。第二天,各国使臣入朝告辞。刚退朝,皇宫前边的灯山就都已点亮,速度之快如神仙施法一般。

立春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①。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②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③。入贺讫,戴归私第。

[注释]

①鞭春:古时候庆祝立春来到的一种活动。府县官员表示劝耕,在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牛置于署衙前,第二天用红绿彩鞭打牛身,叫做鞭春,也叫打春。②百戏:即杂技表演。汉代即有百戏的名称,从张衡《西京赋》等文献记载和当代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来看,汉代的百戏主要是杂技表演,包括吞刀、吐火、扛鼎、寻橦(爬竿)、冲狭(冲过刀门狭道)、燕跃(又称燕濯或燕子点水)、跳丸、走索等。南北朝后又叫散乐。唐代和北宋百戏比较流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七“乐考”记云:“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藏挟、杂旋、弄枪碗瓶、龊剑、踏索、寻橦、筋斗、拗腰、透剑门、飞弹丸、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谓的“杂手艺”即是百戏。参见卷之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③幡胜:即彩胜。唐宋时风俗,每逢立春日,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旗子,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叫做幡胜。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分类东坡诗》卷六)

[译文]

立春的前一天,开封府进献一头春牛到皇宫,以备在第二天鞭春活动中使用。开封、祥符两县,也各自在府衙前面放置一头春牛。当日一大早,衙署里的长官和部属在这里举行打春的仪式,就像州郡的仪式那样。府前两边的大街上,百姓们正在卖小春牛之类的小玩具,也往往给牛用彩花装饰,放在设置有底座的牛栏里,上面还排列着各种进行百戏表演的人物。人们还为迎春而制作一些小旗子、雪柳等物件,互相赠送。立春当天,宰相、亲王及百官,都会得到皇上赏赐的一些金银幡胜。入朝贺春谢恩之后,他们戴着幡胜回到自家府中。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①,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②。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③。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启④,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⑤,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⑥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⑦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⑧,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⑨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⑩。

[注释]

①山棚:欢庆元宵节时,在街边用木料、松枝搭建,并用花朵与彩旗装饰的彩山,称为山棚。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云:“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这里所谓的彩山即是山棚。又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云:“今人谓锡宴所结彩山为山棚。”②嵇琴:即弹琴。晋嵇康善弹琴,临刑时曾弹名曲《广陵散》,后世或称琴为嵇琴。③苏十、孟宣,筑球:苏十即苏述,他和孟宣都是当时京城中善于筑球者。筑球,古代的击球游戏,详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的描写及注。④启:原作“呇”,即“启”字,今径改为“启”,参见本书卷之四“食店”一节注⑦。⑤乐棚:演出百戏伎艺的场所,通常是在节日期间或其他喜庆日子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子。唐代已有乐棚的名称,如元稹《哭女樊》诗云:“腾踏游江舫,攀援看乐棚。”(《全唐诗》卷四〇四)⑥呈拽:此词较罕见,意思不明。疑为方言,即设置、拾掇之意。这里大概是指把皇上的御用安排妥当。⑦露台:即高台,或作灵台。《史记·文帝纪》云:“尝欲作露台,招匠计之,直百金。”这里的露台指露天舞台。⑧骨朵子:或称骨子,皇帝身边的卫士手执的一种仪仗。执骨朵子的卫士称为骨朵子直。高承《事物纪原》卷十引《宋朝会要》云:“大平兴国二年,诏改簇御龙直骨朵子直曰御龙骨朵子直。”⑨内等子:禁军中下级军官的名称。参见本书卷之四“军头司”注①。⑩山呼:群臣在朝贺皇帝时高呼万岁,称为山呼。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后人以呼万岁为山呼者,其事盖起于汉武时。按前汉武帝本纪曰,元封元年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傍,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迄今三呼以为式,而号山呼也。”

[译文]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大檩条正对着宣德楼,从这时起就已有游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侧走廊下,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一个连着一个,乐声和人声嘈杂喧嚷,十余里外都能听到。有表演击丸蹴踘的,有表演踏索上竿的。一些著名的艺人如赵野人表演倒吃冷淘。张九哥表演吞铁剑。李外宁表演药法傀儡。小健儿表演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等表演杂剧。温大头、小曹弹奏稽琴。党千演奏箫管。孙四表演烧炼药方。王十二表演作剧术。邹遇、田地广表演杂扮。苏十、孟宣表演筑球。尹常卖说评书《五代史》。刘百禽表演弄虫蚁。杨文秀演奏鼓笛。另外还有人表演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其余的如卖药卖卦的,其他如沙书、地谜之类的,各种奇异巧妙的表演,每天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到正月初七那天,各国的使臣入朝后辞别出了宫门,就会看到金光灿烂的灯山交相照耀,锦绣流彩辉映其间。朝向宣德楼的一面都是用锦绣彩旗搭建的、重叠堆积如山的山棚,上面画着各种神仙故事,或者画着街巷间卖药卖卦的人物形象。山棚的前面横向排列着三道彩门,各有彩结装饰、金泥书写的大牌匾,中间的彩门为“都门道”,左右两边的是“左右禁卫之门”,上面的一面大牌匾写着“宣和与民同乐”。彩山的左右两旁,用五彩扎成文殊、普贤菩萨,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各自从手指流出五道水流,以使他们的手还在摇动。还有用辘轳绞水升上灯山的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水,并按时放水,犹如瀑布一样。又在左右两边的彩门上,分别用草把子扎缚成二龙戏珠的形状,用青色帷布蒙着,并在草把子上密密地放置灯烛达数万盏,远远望去,龙身婉蜒起伏如同双龙飞走。从灯山到宣德门楼的横大街,大约百余丈远,用棘刺围绕起来,叫做“棘盆”,里面设置有两根几十丈高的长竿,用五彩缯布装饰起来,又用纸糊成百戏人物,悬挂在高竿上,随风摆动宛若飞仙。棘盆里边还设有乐棚,差派衙前的乐人奏乐并演出杂戏,连同左右禁军的百戏也在里面表演。宣德楼上都垂着黄边的布帘子,正中是皇帝的临时座席。用黄罗设置一个彩棚,侍卫御龙直手执黄盖、掌扇,排列在布帘之外。宣德楼的两个朵楼上各挂着一个大灯球,方圆大约一丈有余。里边点燃着巨大的蜡烛,布帘内也有乐队奏乐。妃嫔及宫女的嬉笑声,都能传到下面的城楼以外。城楼下边用枋木搭有一座露台,并用五彩锦绣镶裹着围栏。两边的禁军士兵并排站立,身穿锦袍,头戴幞头,上面插着皇上赐给的绢花,手里执着骨朵子,面对着乐棚进行警戒。教坊司、军乐队和露台的弟子们,更替着演出各种杂剧节目。靠近城楼门的地方也排列有禁军内等子值班卫士。百姓都在露台下面观看演出,乐人们不时地带领观众们山呼万岁。

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

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迎祥池,有对御(谓赐群臣宴也)。至晚还内。围子①、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数重骨朵。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紫上大搭天鹅结带,宽衫。殿前班②顶两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着绯青紫三色捻金线结带望仙花袍,跨弓剑,乘马,一扎鞍辔,缨绋③前导。御龙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着红方胜锦袄子,看带束带,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御椅子皆黄罗珠蹙背座,则亲从官执之。诸班直皆幞头锦袄束带,每常驾出,有红纱帖金烛笼二百对,元宵加以琉璃玉柱掌扇灯。快行家各执红纱珠络灯笼。驾将至,则围子数重,外有一人捧月样兀子④,锦覆于马上。天武官十余人,簇拥扶策,喝曰:“看驾头⑤!”次有吏部小使臣百余,皆公裳,执珠络球杖,乘马听唤。近侍余官皆服紫绯绿公服,三衙太尉、知⑥玉带罗列前导,两边皆内等子。选诸军膂力者,着锦袄顶帽,握拳顾望,有高声者,捶之流血。教坊、钧容直乐部前引,驾后诸班直马队作乐。驾后围子外,左则宰执侍从,右则亲王、宗室、南班官⑦。驾近,则列横门十余人击鞭,驾后有曲柄小红绣伞,亦殿侍执之于马上。驾入灯山,御辇院人员辇前喝“随竿媚来”,御辇团转一遭,倒行观灯山,谓之“鹁鸽旋”,又谓之“踏五花儿”,则辇官有喝赐矣。驾登宣德楼,游人奔赴露台下。

[注释]

①围子:皇帝出行时的近身侍卫。《宋史·兵志》称为“驾出禁卫围子”,又称“禁围”,以天武军内一指挥为宽衣天武,专司其事。②殿前班:皇帝禁军的编制之一,下文“御龙直”也是这一类的军事编制。参见卷之四“军头司”一节注②。③缨绋:即缨绂,绾结官印的丝带,也代指印绶。“绋”通“绂”。《汉书·丙吉传》云:“临当封,吉疾病,上(宣帝)将使人加绋而封之,及其生存也。”后有注云:“绋,系印之祖也。”这里的缨绋是指皇帝的印绶。④兀子:即杌子,这里指放在马背上的小椅子。⑤驾头:即皇帝御座亲临。驾头本指皇帝出行时所坐的特殊座位。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云:“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坠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臣马上抱之,曰驾头。”这里说“看驾头”,是侍卫向路人发出的警示语,意思是:“圣驾到了,小心看着点!”⑥三衙大尉、知:“三衙”,指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这三处政要部门统称为三衙,其长官称太尉。知,指主管“诸分”的内官。参见本书卷之一“内诸司”注②。⑦南班官:皇帝身边的近侍,一般都是皇家宗族子弟担任。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云:“宗子授南班官。”

[译文]

正月十四日,皇上车驾巡游五岳观、迎祥池,皇上设宴赏赐群臣。到晚上皇上才回宫。负责警卫的侍卫、亲随官员都戴着球头大帽,帽上插有簪花,身穿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镀金天王腰带,手持好几重骨朵子排列成仪仗。天武军官员都头戴双卷脚的幞头,身穿紫色大披肩天鹅结带的宽衫。殿前班卫士头戴两脚屈曲向后的花装幞头,身穿红、青、紫三色捻金线结带望仙花袍,身佩弓剑,骑马,同一样式的鞍辔,近侍手执印绶作引导。御龙直卫士头戴两脚屈曲向后的花装幞头,身穿有红色方胜的锦袄子,宽带束腰,手执皇上出行的随身物件,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盘、官扇、印绶之类。皇帝的御椅都用黄罗铺设,上缀珍珠,由亲从官用手抬着。诸班直卫士都是头戴幞头、身穿锦袄、腰间束带,平常皇上车驾出行都有红纱帖金蜡烛灯笼二百对引路,元宵节这天晚上又增加有琉璃玉柱掌扇灯,快行家卫士各自手执红纱珠络灯笼。皇上车驾将至,就有近身侍卫们在周围排列成一道又一道,还有一人捧着一件月牙形状的小椅子,上面用锦缎覆盖,放在马背上。天武官卫士十多人,在两边及前后簇拥扶持着,向路上行人喝斥道:“看驾头!”随后有吏部的小使臣百余名,都身穿官服,手执镶缀有珠络的球杖,骑马跟随,听候使唤。近侍及其余官员也都身穿着紫、红、绿等各色官服,三衙的太尉、诸分的内官,都身佩玉带在前面列队引导,两边都是禁卫军的内等子。挑选禁军那些有膂力的武士,身穿锦袄头戴帽盔,攥着拳头向四处观望,发现有高声喧哗者就拳脚相加直至流血。教坊司和军乐队在前面引导,皇上车驾后面是诸班直的马上乐队奏乐跟随。车驾后面的外侧,左边是宰相及其侍从,右边是亲王、宗室、南班官。皇上圣驾临近的时候,就有横列在门前的十多人击鞭鸣响,圣驾背后有一顶曲柄小红绣伞,也由内传秉持于马上紧随其后。圣驾至灯山,御辇院人员在御辇前喊道“随竿媚来”,御辇就绕行灯山一圈,倒行着观看灯山,这叫做“鹁鸽旋”,又叫做“踏五花儿”,这时随辇官就会宣布皇上给赏了。圣驾登上宣德楼之后,游人们则都跑到露台下面观看演出。

十五日驾诣上清宫

十五日,诣上清宫,亦有对御,至晚回内。

[译文]

正月十五日,圣驾前往上清宫,同时赐宴,并与群臣共饮,到晚上才回宫。

十六日

十六日,车驾不出。自进早膳讫,登门,乐作,卷帘,御座临轩,宣万姓。先到门下者,犹得瞻见天表。小帽红袍独桌子,左右近侍,帘外伞扇执事之人。须臾下帘,则乐作,纵万姓游赏。两朵楼相对:左楼相对郓王①以次彩棚幕次;右楼相对蔡太师②以次执政戚里幕次。时复自楼上有金凤飞下诸幕次,宣赐不辍。诸幕次中,家妓竞奏新声,与山棚、露台上下乐声鼎沸。西朵楼下,开封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复决遣,以警愚民。楼上时传口敕,特令放罪。于是华灯宝炬,月色花光,霏雾融融,动烛远近。至三鼓,楼上以小红纱灯球缘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车驾还内矣。须臾闻楼外击鞭之声,则山楼上下,灯烛数十万盏,一时灭矣。于是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两廊有诗牌灯云:“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诗。其灯以木牌为之,雕镂成字,以纱绢幂之,于内密燃其灯,相次排定,亦可爱赏。资圣阁前安顿佛牙③,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要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其余宫观寺院,皆放万姓烧香。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惟禁宫观寺院,不设灯烛矣。次则葆真宫,有玉柱玉帘窗隔灯。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就中莲华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④,游人无不驻足。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殿前班在禁中右掖门里,则相对右掖门设一乐棚,放本班家口登皇城观看。官中有宣赐茶酒妆粉钱之类。诸营班院,于法不得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近高低,若飞星然。阡陌纵横,城不禁。另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唯焦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至十九日收灯,五夜城不禁,尝有旨展日。宣和年间,自十二月于酸枣门(二名景龙)门上,如宣德门,元夜点照,门下亦置露台,南至宝箓宫,两边关扑买卖,晨晖门外设看位一所,前以荆棘围绕,周回约五七十步,都下卖鹌鹑骨饳儿、圆子、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以至尊有时在看位内,门司、御药、知省、太尉,悉在帘前,用三五人弟子祗应。盆⑤照耀,有同白日。仕女观者,中贵邀住,劝酒一金杯令退。直至上元,谓之“预赏”。惟周待诏瓠羹,贡余者一百二十文足一个,其粗细果别如市店十文者。

[注释]

①郓王:即宋徽宗第三子赵楷,被封为郓王。他在政和年间状元及第,又提举皇城司,甚受徽宗宠信。②蔡大师:即蔡京,徽宗时受宠信,被拜为太师,封魏国公。③佛牙:传说释迦牟尼佛死后,曾留下四颗牙齿,佛教徒们奉为珍宝,特予以供奉,称为佛牙。见《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圣躯廓润品”第四。后世在中国的不少寺院里都珍存有佛牙,未必都是真正的释迦牟尼遗留的牙齿,或者只是一件象征之物。④椎鼓:即佛事活动中僧人敲击的花棒鼓。元李有《古杭杂记》云:“有丧之家,命僧为佛事……花棒鼓者,谓每举法事,则一僧三四棒鼓,轮流抛弄,诸妇女竞观之以为乐。”⑤盆:古时风俗,在除夕夜晚焚松柴于火盆中,以祭祀祖先及神灵,叫做盆,又叫烧火盆。到元宵节夜晚也还继续点燃。宋曾布《曾公遗录》卷九云:“密院据开封状,乞烧盆,奏从之。”宋刘昌诗《芦蒲笔记》卷四“盆”一节云:“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始悟为盆,俗呼为生也。”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王鸣盛《练川杂咏》诗中有句云:“烧罢盆添旺相,家家春帖换新题。”

[译文]

正月十六日,皇上车驾不出宫。从用完早膳以后,皇上登上宣德门的城楼,待奏响音乐,卷起悬挂的帘子,皇上亲临城楼,向百姓宣告要与民同乐。先赶到城楼下边的人们,还可以瞻仰到龙颜。皇上头戴小帽,身穿红袍,面前单独摆放一张桌子。两旁有近身侍卫站立,帘子之外是撑伞、掌扇等服侍的人。片刻放下了帘子,音乐大作,让百姓们游览观赏节日盛景。宣德楼两旁的朵楼东西相对:左朵楼下方相对的是郓王赵楷及其以下皇亲家的彩棚帷幕;右朵楼下方相对的是太师蔡京以下的执政大臣及国戚家的彩棚帷幕。从宣德楼上时而有金色凤鸟飞下,落在各个彩棚帷幕前,宣布皇上不停给予的赏赐。各个彩棚帷幕当中的歌舞家伎们,竞相演奏着新潮的乐曲,同山棚、露台上下各处的音乐演奏相交融,乐声鼎沸。西朵楼下方,开封府尹的军士在那警戒、维持秩序,在帷帐前排列着众多的罪犯,当场审判并宣布判决结果,以这种方式警戒百姓。宣德楼上时而传下来皇上的口谕,对一些罪犯予以特赦。此时,华灯与宝炬齐明,月色与花光相映,在轻霭薄雾中洋溢着祥和的气氛,晃动着的灯火之光照亮远近。到三更时,宣德楼上将小红纱灯球顺着溜索滑至半空中,见此景,人们就知道是皇上已经回宫了。片刻,听见城楼外击鞭声起,即刻山棚和城楼上下,数十万盏灯烛一时全都熄灭了。于是富贵之家的车马,从皇宫前边的御街紧密而有秩序地排起,都往南去游相国寺了。相国寺里的大殿前面也设置有乐棚,禁军各部的军乐队在那里演奏,大殿的两廊有诗牌灯,上面写着“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以及“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诗句。这些灯用木牌做成,木牌上镂空成字,用薄纱绢蒙着,在牌子里密集地点上灯烛,并依次排开,也很值得观赏。资圣阁前面陈放着佛牙,并设置水灯,都是当朝执政大臣、外戚、近臣等占据的观看表演的座位。寺院里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是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等处,竞相陈列着各种式样的灯烛,光彩夺目,直到天亮。城中各处的宫观寺院,都准许百姓们入内烧香,如开宝寺、景德寺、大佛寺等处,也都设置有乐棚,奏乐并点灯。只有皇宫内院里面的宫观寺院,不设置灯烛。其次是葆真宫,设置有玉柱及王帘窗隔开灯光。各处街巷,如马行街的各个香药店铺、茶馆、酒店等,所置备的灯烛的样式各出新奇。其中莲华王家香铺的灯火最为与众不同,而且这里还安排有和尚道士打花钹、弄椎鼓,过往的游人无不驻足观看。京城各门都有官府设置的乐棚,京城里万街千巷,到处都是繁盛热闹的景象。每一条巷口,即使没有乐棚的地方,也大都设置有小影戏棚子,主要是为了防止本街巷的游人的小孩走失,可用这些小棚子对走失的小孩进行安顿。殿前诸班直在皇宫的右掖门里,正对右掖门置有一个乐棚,特安排本班家属子弟登上皇城的城墙观灯。禁军的长官也有赏赐一些茶酒、脂粉、铜钱之类。各营值班卫士,按照规定不得在节日夜晚出去游玩,只好在驻地各自用竹竿挑出灯球悬在半空中,远近高低,随风摆动,犹如天上的流星一样。京城里的道路纵横交错,节日里都不设置禁区。城里那些背街的小巷,百姓们也在门额挂上了珠帘,且都是精心制作、巧手装饰,竞相夸耀着各自的华丽。如此良宵之夜,人们面带春风,欢情洋溢,乘着酒兴,心情怡悦。雅士聚会,情人幽欢,每一刻的时光都是这么值得珍惜。节日的景色繁华热闹,不觉已是夜半更深的时候了。心爱的宝马急速奔驰着,豪华的轿车香轮滚动着。富家子弟们一路上跑着唱着。千家万户,乐声一夜不绝。集市上有小商贩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等。特别是卖焦的,把竹架子置于青伞上,并点缀着梅红缕金的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也置有灯笼,随着敲击鼓点的打拍子节奏,小灯笼团团转动,这叫做“打旋罗”,街头巷口处处可见。从元宵节到正月十九日夜间收灯,这五个夜晚城门不加任何禁令,而且曾有圣旨让节日灯会延期一两天。徽宗宣和年间,从十二月起在酸枣门(又名景龙门)门上,像宣德门元宵节夜晚点燃灯火照明那样,城门下也设置露台,往南一直到宝箓宫,街道两边都有关扑、买卖之类的。晨晖门外设置有御座看台一所,看台前面用荆棘围绕,周长大约五七十步。京城里卖鹌鹑骨饳儿、圆子、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等各种吃食与水果的,团团层层地紧密摆放着,准备着供皇家随时采购索唤。因为皇上有时就在御座看台里边,门司、御药、知省、太尉等内侍与近臣,都在帘子前边,有三五名年轻小伙侍候着听差。盆中的火光照耀夜空,就如同白天一样。京城里上流社会的仕女出来观景,皇上身边的宦官就要邀请她们停留一下,使用金杯劝饮一杯酒,然后命其离开。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元宵节那天,叫做“预赏”。只有周待诏所卖的瓠羹,除献给宫廷里的贡品之外,余下的也要卖到一百二十文钱一个,其制作精细果然有别于其他店铺卖十文钱一个的。

收灯都人出城探①春

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州南则玉津园外,学方池亭榭、玉仙观、转龙湾。西去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②,奉圣寺前孟景初③园,四里桥望牛冈、剑客庙。自转龙湾东去陈州门外,园馆尤多。州东宋门外快活林、勃脐陂、独乐冈④,砚台、蜘蛛楼、麦家园、虹桥、王家园。曹、宋门之间,东御苑、乾明崇夏尼寺。州北,李驸马⑤园。州西,新郑门大路,直过金明池西道者院⑥,院前皆妓馆。以西宴宾楼,有亭榭、曲折池塘、秋千画舫,酒客税小舟,帐设游赏。相对祥祺观⑦,直至板桥,有集贤楼、莲花楼,乃之官河东、陕西五路之别馆,寻常饯送,置酒于此。过板桥,有下松园、王太宰园、杏花冈。金明池角南去,水虎翼巷水磨下蔡太师园。南洗马桥西巷内,华严尼寺、王小姑酒店。北金水河,两浙尼寺、巴娄寺、养种园,四时花木,繁盛可观。南去药梁园、童太师⑧园。南去铁佛寺、鸿福寺、东西柏榆村。州北模天坡、角桥,至仓王庙、十八寿圣尼寺、孟四翁酒店。州西北原有庶人园,有创台、流杯亭榭数处,放人春赏。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⑨地。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莺啼芳树,燕舞晴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疏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注释]

①探:原本作“采”,即“探”字之误。②王太尉园:百岁寓翁《枫窗小牍》卷下记为“王太宰园”。王太宰即是王黼,宋徽宗时进升为少宰,与蔡京同为朝廷重臣。③孟景初:曾为教坊使,事迹不详。清周城《宋东京考》卷十云:“景初园即教坊使孟景初园也,在城西南奉圣寺冈。”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第五盏,御酒”一段、卷之十“除夕”一节,皆有孟景初出场。④独乐冈: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九云:“独乐冈在城东十五里,相传宋时有一富翁居此,都人九日于此登高,男女婚嫁已毕,翁不问家事,日邀故旧饮酒为乐。徽宗微行见之,羡曰:‘斯人其独乐哉!’因名其冈。”⑤李驸马:即是李纬,李用和之子,尚仁宗长女兖国公主,官驸马都尉,终官为建武军节度使。《宋史》有传。⑥道者院:道教寺观。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一云:“道者院在郑门外五里,宋时所建,每岁中元节十月朔,设大会道场,焚钱山,祭军阵亡殁孤魂。金季兵毁。”⑦祥棋观:清周城《宋东京考》卷十三云:“祥棋观在新郑门外金明池之右,始建未详,元末兵毁。”⑧童太师:即童贯,字道辅,徽宗朝以平方腊功进位为大师。⑨闲:“闲”原本作“閴”,即“闲”字。

[译文]

正月十九日夜晚灯会结束之后,城里的人们纷纷争先出城探春。城南除玉津园之外,还有学方池亭榭、玉仙观、转龙湾等处。由转龙湾往西去,有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奉圣寺前面有孟景初园,还有四里桥的望牛冈、剑客庙。从转龙湾往东到陈州门外,园林馆舍更多。城东宋门外有快活林、勃脐陂、独乐冈、砚台、蜘蛛楼、麦家园、虹桥、王家园。曹门和宋门之间,有东御苑、乾明崇夏尼寺。城北有李驸马园。城西的新郑门大路,一直过了金明池,西边是道者院,院前面全是妓院。再往西去是宴宾楼,有亭榭、曲折的池塘、秋千画舫,酒客们可租条小船,挂上帐幔,在其中游赏美景。宴宾楼对面是祥祺观,往前一直到板桥,有集贤楼、莲花楼,再往官河东岸,有陕西五路的别馆,平时饯别送行,都在此处置酒话别。过了板桥,有下松园、王太宰园、杏花冈。从金明池角往南去,水虎翼巷水磨以下是蔡太师园。南洗马桥西巷内,有华严尼寺、王小姑酒店。北金水河有两浙尼寺、巴娄寺、养种园,园内有四时花木,其繁盛的景象很值得观赏。往南去是药梁国、童太师园。再往南去是铁佛寺、鸿福寺、东西柏榆村。城北有模天坡、角桥,到仓王庙、十八寿圣尼寺、孟四翁酒店。城西北原有庶人园,有创台、流杯亭榭等数处,准许游人入内赏春。都城附近总的来说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置之地。元宵节过后,转眼间就是春色遍布郊野,气候温暖,天气晴朗。万花竞相开放着,纤细的柳枝伸出粉墙外;细柳轻拂,柔条斜笼芳路间。郊外香车的车轮缓缓地碾过,芳草如茵铺地;宝马欢快地激扬长嘶。杏花挂满枝头如锦绣一般,黄莺在芳树上鸣啼,燕子在晴空飞舞。梳着红妆的美女,在宝榭层楼弹琴奏乐;白面书生于画桥流水处放声歌唱。举目四望,到处是秋千上仕女的欢声笑语;所到之处,随时有男儿蹴踘时豪放疏狂的身影。寻访春色,游览胜景,花瓣不时坠于金樽之内;折取柳枝,插戴花朵,蜂蝶追随着归途的马儿。于是,过不多久就是清明节了。

《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