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第12章 暗杀者之桥

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萨拉热窝,有一条水量不大的河,叫米利亚茨卡河(Miljacka River)。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桥,被称作拉丁桥(The Latin Bridge,波斯尼亚语:Latinskacuprija)。这座桥看起来毫不起眼,但闻名于世界史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发生于这座古老的石桥旁边。

1914年6月28日,星期日,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由于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举行欢迎庆典,萨拉热窝街上积聚了许多人,十分热闹。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来欢迎斐迪南大公的。当时在奥匈帝国的这一片土地上,人们反奥地利的情绪高涨。时任陆军总监的斐迪南大公被视为“好战派”(尽管实际上他对于进入匈牙利半岛持消极态度),招致了很深的怨恨。甚至有亲信向斐迪南进言说,此次怕有暗杀计划,还是取消对萨拉热窝的访问比较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毅然前往萨拉热窝,乘坐敞篷车参加了游行。

为什么要冒死前往?

这其中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一天正好是斐迪南夫妇结婚14周年纪念日,斐迪南与爱妻索菲亚相伴而坐,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挥手致意,而这在奥地利本国内是不被允许的。

索菲亚出身于波西米亚一个小贵族家庭。后来在某大公家做女官时,与斐迪南一见钟情,很快陷入热恋。未来哈布斯堡王朝的当家人,竟然与区区一个女官相恋——这对恋人身份地位过于悬殊,遭到了斐迪南的伯父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几年下来,斐迪南仍然顶住了压力,选择坚守自己的爱情。出于无奈,皇帝也不得已做出了让步,但并没有忘记提条件——不会承认索菲亚为皇室成员,索菲亚所生子女也将不具有皇室继承权。

斐迪南与索菲亚忍受了这一切,终于结成夫妻。后来他们有了三个孩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在那个时代,“身份悬殊的婚姻”承受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索菲亚不仅在各项正式仪式和典礼中不能出现在丈夫身边,还常常被安排坐在皇室的末等席上,不停地受着来自宫廷中人们的欺侮。看到索菲亚受到如此苛待,斐迪南曾多次向皇帝提出抗议。

将一直以来不得不躲藏于暗处的妻子带到公众面前亮相,是斐迪南多年的心愿。而此次作为奥地利以外的军队首领,就可以与妻子堂堂正正一同公开露面了。斐迪南不愿错过这次机会。他想让索菲亚开心,而能将其付诸现实的就是萨拉热窝市内的游行庆典。

但是,这对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来说,同样也是一次机会。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敞篷汽车沿着米利亚茨卡河前行,在拉丁桥减速右拐时,突然,塞尔维亚学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持枪从路旁人群中冲出,一脚跳上台阶,朝车内胡乱扫射。

索菲亚当场身亡。斐迪南满身鲜血地抱着爱妻喊道:“索菲亚,你不能死,为了孩子们,请不要死!”不久,斐迪南也停止了呼吸。深深相爱的两个人,也许命中注定要一同归去。

斐迪南不愿与爱妻分开,他生前就曾进入哈布斯堡皇室的灵庙,特意准备好了夫妻合葬的墓穴。但是,哈布斯堡家族高高在上的自尊心真是令人生畏!皇室虽然勉强同意为两人举行合葬仪式,但是索菲亚的棺木还是被置于远低于斐迪南棺木的位置,哈布斯堡家族自始至终也不承认两人的遗孤是皇室的成员。讽刺的是,如此讲究高贵血统的王朝,在弗朗茨·约瑟夫这一代最终走向了灭亡(请参阅拙作《哈布斯堡皇家12物语〈日本:光文社〉)》。

那么,暗杀者普林西普究竟是何人?

由于当时他才19岁(不满20岁),被捕后未判死刑。据说他当时的刺杀目标只是斐迪南,并没有暗杀索菲亚的打算,却因为过度兴奋而酿成悲剧。自己射出的几发子弹日后成为引发前所未有的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他应该在狱中也对此有所耳闻。但是,这场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他却无从知晓。因为他很快因肺结核而病死狱中,年仅23岁。

他的名字曾一度被留于桥上。在前南斯拉夫时期,拉丁桥曾被称为普林西普桥。众所周知,南斯拉夫解体(即波黑独立)后,这座桥同时也被恢复为原名“拉丁桥”。

横跨米利亚茨卡河的石拱桥

拉丁桥 萨拉热窝(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1799年竣工 石拱桥

袭击以萨拉热窝为首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的“民族净化”悲剧发生在现代的欧洲,这始终令人难以相信,令人类社会对此记忆犹新。

《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