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水厄

和摇滚乐、露脐装之类时尚一样,喝茶从一开始也不被人接受。不过凡事都在坚持,坚持下来,那非主流就成了主流了。

北魏的《洛阳伽蓝记》里说,有个琅琊人王肃,和大家饮食习惯不同。不吃羊肉,不喝奶,平时就喜欢吃个鲫鱼汤,渴了就喝“茗汁”。当时这做派又小众,又先锋,把给事中刘镐给崇拜的啊,五体投地。于是,刘镐也学起了王肃,开始喝茶了。喝茶在那时候非常不为人理解,彭城王就挤对他:“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这句话一出口,以后宴会上就算有茶,士大夫们也不喝了。可见,在南北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喝茶是个怪癖,相当装。

这里说的“苍头水厄”,就是指喝茶了。水厄这词儿,原来是说闹水灾淹死人,到了晋朝的时候,多了个意思,就是喝茶。为啥呢?因为晋朝有个司徒王,特别好茶,不仅自己喝,还命令别人喝,不喝还不行,“士大夫皆患之”。所以,每当大伙要见王了,都会愁眉苦脸地说:“完了完了,今天要遭水厄。”

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可还真有人不知道。有一次,南方梁朝的西丰侯萧正德叛变,投降了北魏。北魏的权臣元义请他喝茶。萧正德是南方人啊,元义还客气地用了“水厄”的典故,问:“卿于水厄多少?”意思是你喝茶行吗?谁想到萧正德压根儿不懂,张嘴就答:“下官虽然生长在水乡,可从来没有遇到过水灾。”话一出口,哄堂大笑。没学问啊,丢人了。

实际上,那个时候南方人已经比较流行喝茶了。北魏有个顺口溜,就是说他们的:“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读杀,形容吃东西发出的声音像鸟)嗍(读梭,就是现在的吸吮)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急速去,还尔丹阳……”

这顺口溜是北魏大臣杨元慎接见南齐使臣陈庆之的时候说的,可见他们多瞧不起南方人,觉得人家是土老帽儿。可仔细瞧瞧,人家南方人吃的、喝的,全都是好东西,现在看来也不知道谁土。

不过话说回来,这顺口溜也说明那时候南方喝茶相当普及了。

要说茶是怎么成为时尚的,《封氏闻见记》倒是有详尽的记载。这本书讲到,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喜欢逼着大伙喝酒。大臣韦昭不善饮酒,孙皓就暗地让人命韦昭以茶代酒。按现在的观点看,这孙皓还是好心呢。不过,最后韦昭还是死在了孙皓的手里。总之,那时候就有喝茶的记载了。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个大师,在那里传授佛教。学禅当然要刻苦,夜里不能睡觉,按理说过午不食,晚饭还不能吃。那得有多疲惫啊。于是,大师就允许大家喝茶。其实这么喝,精神是有了,可也越喝越饿啊。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宗教活动,让茶在老百姓中有了名气。“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传效仿。”喝茶之风,从山东、河北,逐渐蔓延到京城长安,城市里也逐渐开了很多茶馆,专门卖煎茶。茶叶多来自江淮,数量和品种都相当多。

说到品种,那个时候,茶叶是有区分的,一种叫“茶”,一种叫“茗”。陆羽的《茶经》说,早采的叫作茶,晚采的叫作茗。不过到了现在,人们已经不这么划分了。

唐朝就有茶道了,不过陆羽并不是茶道高手第一名,第一名叫常伯熊。从理论上来说,陆羽是个开拓者,他写了书,讲了茶的功效,煎茶炙茶的方法,还造了二十四式的茶具,放在“都统笼”中,引得风起效仿,几乎人人家中必备。这其中就有常伯熊。常伯熊相当有心,把陆羽的理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无意之中,陆羽和常伯熊还PK了一次。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走到临淮县,当地人说常伯熊善茶。老李立刻把他请来。这常伯熊,身穿黄衫,头戴纱帽,手持茶器,口通茶名,熟练流畅还挺优美。老李看完表演,喝了两杯,啥都没说。

等到了江南,又有人向李季卿推荐陆羽。陆羽来的时候,只穿着“野服”,随身带着茶具,操作起来,程序和常伯熊的差不多。也许是因为先入为主吧,也许是因为陆羽穿得寒碜,李季卿有点瞧不起他,喝完茶,让手下取了三十文钱赏陆羽。陆羽受打击啊,以前都是跟名流混的,这次难过了,“及此羞愧”,回家又写了篇《毁茶论》,数落喝茶的种种不是——其实,这也没必要,是真名士自风流,当官的审美往往有毛病,你管他怎么看你呢。

至于常伯熊,因为饮茶太多,“遂患风气”,生病了,晚年也不劝人多喝了。

总之,茶道兴起在唐朝,到了宋朝更是大行其道。宋朝京城汴梁满街都是分茶馆,所谓分茶,类似现在的花式咖啡,是要在茶杯里用茶做出花样图案的。可惜,现在这一手,会的人少了。

哪儿的茶好呢?陆羽做过阐述,不过按他的排名,现在的人也得大跌眼镜: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合着出碧螺春的苏州被他排在末等,出龙井的杭州也不好。但细想也难怪,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好的茶嘛。

可以注意到,唐宋时说到茶,多说煎茶、煮茶。那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喝团茶、饼茶,类似于现在的普洱茶、沱茶,是要连茶带水煮的。什么时候开始沏茶喝呢?有一种说法,是明太祖发明的。明朝的《万历野获编补遗》中说,明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品,仍然按照宋朝的方法,“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朱元璋认为这太劳民伤财了,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令,罢造龙团,采的茶芽就能进贡。慢慢地,人们就都习惯了“汲泉置鼎,一沦便啜”,煮水与泡茶分开了,这叫作“沦茗”,类似于现在的沏茶了。当时比较好的茶分四品,依次是探春、先春、次春和紫笋。

世事总无绝对,就算言之凿凿也会有人拿出反驳的证据来。有人找出唐代刘禹锡一首诗来:“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你瞧,这茶不仅不做茶饼、茶团,还是现摘、现炒、现煮、现喝的,能说是朱元璋开头的吗?

《风月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