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的记号(2)

各种调查都表明,earmark的现象近年来在美国议会中剧增。根据一个叫"公民抵制政府浪费"组织的数据,1995年国会里只有1439起earmark,到2005年,已经窜到了13997起。

Earmark算不算"*",这实际上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到底代表谁?是仅仅代表那些选举了他的人,还是整个公共利益?如果是公共利益,那么*的要害不仅仅在其"代表性",而在于对于公共利益是什么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但是如果加入这种主观的分析和思考,这种主观性的限度又何在?代议*制中的"代议"二字又如何保证?局部利益既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它的障碍。当年美国的开国之父们一再担忧的"派系问题",就是如何把局部利益控制在整体利益之下。

Earmark虽然是美国政治中近些年才猖獗起来的现象,但是没有earmark的形式却有earmark的实质的"特殊利益"却始终存在。英语中"猪肉桶"这个词(pork-barrel),也是指政治家们争先恐后地瓜分公共资源这个"猪肉桶",以争取选票或者政治捐款。比如,很多人认为"农业补贴",就是一块"猪肉"。波士顿地区花了一百四十多亿的一个交通改善项目(俗称"大坑"),也常常被认为是"猪肉"的典型。

"耳朵上的记号"也好,"猪肉桶"也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具有了专业性,这就是美国普遍的"游说集团"现象。华盛顿周围,逡巡着一大批专业的游说集团,类似充斥北京的各地、各企业的"办事处"。游说集团代表着某行业、某集团或者某地区的利益,努力从参众两院中"挤钱"。本来,这也的确是帮助议员们"倾听民情"、"接近基层"的机会,是*制度里宝贵的传统之一,但是,如前所说,局部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把握不好,就因小失大。专业化了的游说集团,甚至可以凭其与国会的关系建立"猪肉"市场,"拍卖"其政治资源,所以在局部利益、游说集团、议员的三角关系之间,出现前述的两个*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Earmark现象近10年的猛增,也和游说集团的商业化趋势相关。有人干脆说,earmark成了游说集团的"自动提款机"。

两起重大*案,加上"哪也不到的桥"这样的笑话,美国earmark改革的呼声也日趋强烈。由于各方压力,2006年国会中的earmark大幅下降。2007年1月5日,众议院通过改革议案,规定所有所有的earmark都必须公开标明倡议议员姓名、用途、成本,议员也必须证实自己与此earmark没有利益相关性,宗旨就是提高earmark的透明性。

当然了,有些乐于为自己的选民"请命"议员还是不服气。对于他们来说,我为我的选民争取利益,何罪之有?一个伊利诺州的女议员就说,她"还将为自己的选区而斗争"。看来,一个政治家太死心眼了也不行,因为你对你的选民"负责",很可能就是对更广大选民的"不负责任"。

《民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