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仇恨

仇恨是心灵的寒冬。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所有的精神毒药中,仇恨的危害最大。仇恨导致不幸,所有暴力事件、种族屠杀和冒犯人类尊严的行为,都由仇恨引发。受到攻击时,我们会本能地还击,所以人类社会赋予人们回击的权利,并视之为正义的行为,尽管回击的权限因各社会文明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权益受到侵害的人,不必包容、宽恕和理解侵害他的人,也很少把罪犯看作仇恨的受害者。更难以理解的是,复仇的行为和侵害的行为,本质上都源自相同的情绪。只要一个人的仇恨导致了另一个人的仇恨,仇恨、报复和痛苦的循环就会周而复始。释迦牟尼曾教诲:“如果用仇恨回应仇恨,仇恨永远不会结束。”因此,消除心中的仇恨是通往快乐之路的关键一步。

仇恨的丑陋面孔

消极的愤怒是仇恨的前兆。这种愤怒由冲动而来,要把所有阻挡实现欲望的东西推到一边,丝毫不顾虑别人的感受。仇恨可能是自我受到威胁时感到的敌意,或自我遭到伤害、蔑视或忽视时产生的怨恨。恶毒没有仇恨那么暴力,但它同样有害,并且更加阴险。恶毒会演变成仇恨,既催生出想要伤害别人的念头,也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付诸行动。

仇恨夸大对象的缺点,并忽略其优点。正如阿伦·贝克所言:“面对真实或虚构的威胁时,充满偏见的感知和想法会造成心理的扭曲。僵化的偏见是思想的牢笼,导致我们饱受仇恨和暴力的折磨。”1内心充满了憎恶和怨恨,把自己封闭在幻觉中,坚信自己的不满全由外在因素引起。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被人冤枉,或受到威胁,就会只注意某人或某群体的消极方面,而无法认识到,所有的人和事都牵涉环环相扣的原因和条件,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复杂网络。我们给“敌人”塑造了可鄙的形象,并给敌人的整个人或整个群体都贴上“卑鄙”的标签。我们将“敌人”身上“邪恶”或“恶心”的属性固化为永久的内在特征,拒绝重新评估我们面对的情况,因此觉得表达仇恨并采取报复行为是合情合理的。自我正义感让人觉得必须“肃清”我们周围、社会和世界的“邪恶”,因此有了歧视、迫害、种族灭绝、盲目的报复,以及死刑这一“终极合法报复”的刑罚。至此,我们内心的仁慈已被遮蔽,忘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避免痛苦和获得幸福的愿望。

愤怒是仇恨表达的方式之一,一旦环境允许,愤怒就会爆发。仇恨还与其他负面情绪和态度相关:首先是无明,还有侵害、怨恨、痛苦、狭隘和诽谤。当我们自己或所爱之人受到威胁,则会由恐惧生出仇恨。

我们还必须学会识别生活圈子里“日常”的仇恨。要是我们厌恶自己的兄弟、同事或前夫该怎么办呢?他们着实烦人,他们的面容、习惯和怪癖让我们觉得恶心。这种执念愈演愈烈,使人不能自拔。我认识一个男人,每次提到20年前离开自己的妻子,他都会气得面红耳赤。

仇恨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看看自己的内心,就会明白这一点。充满仇恨的心灵,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一切都扭曲了,故此才有无尽的烦恼。无论强度和背景如何,仇恨都具有腐蚀性。一旦被仇恨淹没,我们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无法带着爱与慈悲思考问题。仇恨总自一念而始,此时就要立即运用第10章讨论的技巧,消除我们负面的情绪。

复仇的渴望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坚决反对不公、残酷、压迫和狂热,并尽一切力量对抗它们,但我们也不屈服于仇恨。

心中充满仇恨、愤怒和侵害的欲望,这样的人是病人,而不是敌人,他应该接受治疗,而非遭到惩罚。如果精神失常的病人袭击了医生,医生应当制住病人,并尽全力治愈他。医生不能仇恨病人,如果医生揍了这个病人一顿,恐怕谁也不会赞成。我们痛斥个人或群体的罪行,对他们造成的苦难深感悲哀,但并不主张报复。感怀苦难、痛斥罪行,必须辅以同情他人悲惨境遇的悲悯胸怀。病人和疾病,性质不同,也必须区别对待。我们倡导的同情,不是对凶手廉价的怜悯,而是对众生的慈悲,希望一切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从仇恨和无明中解脱。简言之,反思别人恐怖的罪行,不是为了仇视他们,而是为了增加我们心中对众生无限的爱和慈悲。

因此,我们应该对事不对人,不能把抵制卑鄙行为和指责他人混为一谈。当然,卑劣的行径都是人干出来的。但即便最残忍、最恶劣的坏人,也不会天生行恶。干坏事的人可能现在思想卑劣,行事狠毒,可是谁知道20年后他会不会悔改呢?说不定他会改变呢?我的朋友告诉我,一座美国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经常互相残杀。其中有一名惯犯,决定参加给囚犯开设的禅定课程打发时间。修习了一段时间后,他说:“突然有一天,我感到身体里有一堵墙崩塌了。我意识到,在那之前,除了仇恨我没有想过别的,除了暴力我没有干过别的,我的所想所为就像一个疯子一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野蛮,并开始用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和其他人。”

在一年的禅定课程中,他努力变得更为无私和利他,并鼓励同伴放弃暴力。因为监狱中的囚犯很少能有学习禅定的机会,故此这样的转变非常罕见。像他这样,再也不想伤害别人,也再也没有力气伤害别人,可说已经完全改造,焕然一新。

不仅个人可沦为仇恨的牺牲品,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但仇恨也可以从人们心中消失。干净的溪流可能会污染,但也可以净化,再次成为饮用的水源。如果内心不改变,我们将陷入自我挫败的绝望中,看不见一丝希望。佛法说:“邪恶的唯一好处,就是邪恶可被净化。”人可以改变。如果有人真的悔改了,那么宽恕不是放纵他过去的罪行,而是肯定他做出的改变。是否能获得宽恕,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人能否悔改。

人们普遍认为,受害者遭受了苦难,理应追求“正义”,故此,暴力是人类对邪恶的正当回应。可真正的人性,难道不应避免仇恨激发的恶行吗?1995年发生的美国俄克拉何马城炸弹袭击事件,造成数百名受害者死亡,一名三岁女孩也在爆炸中身亡。事后,有人问女孩的父亲,是否希望亲眼看到主犯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被处决。他的回答很简单:“多死一个人,并不能减轻我的悲伤。”他的态度毫无软弱、懦弱或妥协之意。我们必须反对和纠正一切恶行,但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们仇恨谁。

伊迪·贺乐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前的几个月曾经写道:“如果我们认为有些东西,一旦出现在别人身上,就必须立即消除和摧毁,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样的东西,而且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消除和摧毁它们,别无他法。我确信,我们带来的仇恨即便再少,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比现在更糟糕。”2

如果一个罪犯闯入你家,强奸了你的妻子,杀死了你的小儿子,绑架了你16岁的女儿,你还能保持这样的态度吗?我们描述的情形充满仇恨,难以忍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可回避:现在我该怎么办?在任何情况下,复仇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因为从长远来看,复仇不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快乐,不能安慰我们,反而进一步滋生暴力。

正如甘地所言:“如果我们全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全世界的人都很快就会瞎眼秃齿。”与其冤冤相报,抛却腐蚀心灵的怨恨,从中获得解脱不是更好吗?180°的彻底大转变非常罕见,例如在纽伦堡审判被起诉的纳粹战犯中,只有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一人悔罪,但我们仍对这种真诚的忏悔抱有希望。

受到伤害时立即抗之以愤怒和暴力,往往被看成英勇的表现。但事实上,受到伤害但不报之以仇恨,需要更大的勇气。1998年,一对美国律师夫妇前往南非参加对5名青少年的审判,这5人在街上残忍地杀害了他们的女儿。法庭上,这对夫妇直视着5名犯人,说道:“你们杀了我的女儿,但是我们并不想让你们偿命。”他们这么说并非麻木不仁,只是认为延续仇恨毫无意义。他们的宽恕并不意味着原谅年轻人的罪行,而是完全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米格尔·贝纳沙雅各(Miguel Benasayag)是作家、数学家兼精神病学家,在阿根廷军事监狱里监禁了七年,其中连续几个月单独监禁,常被折磨得痛苦至极。他告诉我:“他们千方百计,要让我们忘记做人的尊严。”军方把他的妻子和兄弟从飞机上扔到海里,把他的继子送给了一名高级军官,这是当时对付反对派子女的惯常做法。20年后,米格尔找到了那个夺走他继子的将军,可对他恨不起来。米格尔明白,事已至此,仇恨于事无补,对谁都毫无意义。

通常,如果别人善待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我们就报之以爱和慈悲;如果他们侵害我们的利益,我们自然也不会施以好意。所以,要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慈悲为怀,是极其困难的。然而,佛法所说的慈悲没有分别心,是全心全意地希望一切众生,从苦难和苦因(尤其是仇恨)中解脱出来。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希望一切众生,包括罪犯,都能找到快乐的源泉。对宽恕的研究表明,怨恨一个做错事的人,永不原谅他,采取手段报复他,都无法让受害者和他们的亲人恢复内心的平静。相反,宽恕即放弃对罪犯的仇恨,是恢复内心平静的最好办法。

我们不需要没有关爱和仁慈的宽恕,更不需要支持他人行恶的宽恕。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同样的恶行加于行恶者,将为恐怖行径反复发生打开大门。社会需要宽恕和疗愈,使怨恨、恶毒和仇恨不再延续。仇恨毒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摧毁别人的生活,而宽恕意味着打破仇恨的循环。

敌视仇恨

仇恨的唯一目标是仇恨本身。仇恨是个狡猾、无情且不屈不挠的敌人,不知疲倦地破坏和摧毁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心目中的敌人,坚定且耐心地对待它们没有错。但是不论任何情况下,对于仇恨本身不能有丝毫忍耐。有人说:“通常人们都仇恨敌人。现在,要把仇恨的目标,从所谓的敌人转移到仇恨本身上来。仇恨才是你真正的敌人,应该摧毁的正是仇恨本身。”压抑仇恨和对抗仇恨,都徒劳无功。我们必须直接找到仇恨的根源,将其连根拔起。伊迪·贺乐孙反复谈到这个问题:“他们(纳粹)宣称要灭绝犹太人。与其诛灭一个人,不如诛灭他身上的罪恶。”3

邪恶是一种病理状态。应对邪恶,除了坚忍不拔地加强认识,实现内在转变之外,绝无他法。如果一个族群盲目地仇视另一个族群,这样一来,社会上就尽是被无知和仇恨异化的乌合之众。相反,如果足够多的人完成了无私的内在转化,社会就成为更加人性化的集体,通过立法反对仇恨和报复,废除死刑,尊重人权。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放下心中的武器,也就无法放下手中的武器。改变的过程,必然从每个人自身开始。

快乐练习

爱与慈悲的禅修

禅定是学习以新方式体验事物的方法。脑海中逼真地浮现出你爱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很快,你就能深切地感到希望减轻她的痛苦,消除痛苦的根源,并且下定决心帮助她。你的心中充满了慈悲,保持片刻。

然后,把心中的慈悲延伸到一切众生。想象所有人都渴望从痛苦中解脱。把心中无限的慈悲,化成尽一切力量帮助众生解脱痛苦的愿望。尽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充满慈悲的感受中。

如果细思众生无尽的痛苦让你感到无力,失去勇气,想一想你身边生活幸福、品格高尚的人。生活积极的一面使你乐观,心中充满喜悦。这样就能对治抑郁和嫉妒的情绪。

另一种方法练习的是没有分别心的禅定。把你的爱和慈悲平等地延伸到一切众生,包括爱人、陌生人和敌人。无论他们如何对你不利,他们也都在努力追求幸福,避免痛苦。

你也可以专注于无私的爱,热切地希望众生都找到幸福的源泉,并且得到了幸福。你的心中充满仁爱,让自己停留在这无所不包的无私之爱中。

最后,想一想一切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鸟儿要有两只翅膀才能飞起来一样,你也需要同时培养智慧和慈悲。在结束禅定回归日常生活之前,将你修行得来的善性奉献给一切有情众生。

《学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