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通人也没那么普通

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不好相处的人?又或者你是不是别人眼里难相处的那个人?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对那些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与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让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直到给人带来严重伤害的反社会人格。

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曾被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侣伤害过。他们要么让你遭受情感上与经济上的损失,要么让你整日苦恼和悲痛。了解人们是怎么想的,了解那些让人困扰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构建有效的人际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人格”是相对恒定的、可预测的个人特质和行为模式。在本书中,我们也会讨论“人格类型”,“人格类型”是由可预测的特质和行为模式组合构成的人格类别。

下面是一些我们用来辨别与思考这些行为模式的指导原则。

(1)人无完人

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让自己心碎、感到挫败或恼火的人,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偶尔也会伤害别人。

当你在阅读某些故事蓦然发现曾经的自己时,不要沮丧,因为是人就会有弱点和局限。也许阅读这本书的所有人都可能符合某一个模式,至少轻微地符合。恰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说的,普通人也没那么普通。

(2)互不相容的人格特质

一般来说,人与人的行为模式越相似,相处越容易,然而,太多的“相似”则会导致停滞僵化。本书将探讨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如何应对彼此,“思考者”与“感觉者”怎样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解决分歧。当喜欢“计划为先”的人努力和喜欢“随遇而安”的人共同工作或生活时,会发生什么?

(3)没有“单一的”行为模式

人是复杂的。几乎没人能够被纯粹地归到“单一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类型中。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归属于若干个类别,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有一点儿,那个有一点儿。

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展示出本书描述的所有类别中的某些方面,他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具体展示出哪些行为,展示多少,在哪些情境中展示,以及展示出的行为的强烈程度。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在每一个行为连续统的不同位置上。本书采用这个视角,概述的每种人格类型、特质和行为模式都被视作连续统。绝大多数人在所有连续统的底端,不过,他们的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模式。其他一些人位于中端,显示出中等程度的、但足以伤害自己和/或他人的行为模式。少数人在连续统的顶端。他们的行为模式如此有危害性,因此可以被认为是具有“障碍”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即广泛地),而且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4)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行为通常有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极端地看待事物的人难以相处,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狭隘、不切实际。他们没能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混沌不清的,然而,有的时候,他们不现实地将一个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能力也是有用处的。同样的,一个焦虑的人,虽然总是害怕事情出错,令人厌烦,但是,他们的警醒有助于发现其他人可能错过的潜在危险。本书尽可能地覆盖每种行为模式和人格类型中“光明的一面”,以及让人难以承受的一面。

(5)我们都有用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前提假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指引我们的思考、感觉、诠释和行为。这些前提假设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眼中的世界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一些前提假设要比另外一些更有益处,而改变行为的关键就是选择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前提假设来引导自己。本书介绍了一些人格类型的前提假设,并提供了相应的备选项。

(6)行为背后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过分简单化是有害的。如何思考人们的行为或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单一”的方法。不幸的是,为了娱乐大众并符合时间限制与预算,电影、电视节目和书籍都宣传了一种过分简单的理解行为原因的方法。

众所周知,三岁看到老,一个人的某些“脾气秉性”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显现出来。他们特别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非常持久,可以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时期。这些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的一些因素包括:

·活跃水平

·注意力分散程度和容易厌倦的行为倾向

·面对挫败或困难时的坚韧程度

·社交能力(与害羞怯懦相对)

·对变化的适应性(与不知变通和非适应性相对)

·占优势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反应和情绪的强烈程度

归根到底,绝大部分行为是个人经历与遗传倾向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积极与消极的经历能够节制或强化遗传倾向。一个人的经历可能暂时地或永久地改变大脑神经递质和大脑的运转。年龄是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减弱。我们的行为模式好像一个交响乐团,许多乐器共同演奏出一个持续的主题,不过,在某些时候,一种乐器支配或影响着其他乐器。然而,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不把“坏父母”当作主要的诱发因素。我们现在更加重视“失调的大脑神经递质”,所以不再那么责备我们的父母。我们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如果可以确定生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就需要寻找策略和支持,抑制遗传倾向。

《隐形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