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与“回避型”的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如果是普通人的话,在经过几次愉快的约会之后,

都会想让两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吧。

可是,在恋人是“回避型”的场合,这个道理可能就不适用了。

他们并不会想让关系更进一步。

部下是“回避型”的场合

年轻人群体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型”倾向,而最近公司里的部下是“回避型”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多了。如果不巧遇到的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上司的话,可能就会觉得部下的干劲儿不足,于是便想要激励他们,甚至有时还会进行严厉的训斥。但是,这种看似平常的应对方式,却往往会使事态更加恶化。部下会一下子就泄了气,甚至最后都不愿意来公司上班了。

“回避型”的人对于期待与责任,常常会有很夸张的感知,这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很容易就会丧失斗志。所以,作为上司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这些人在业务能力上,都有非常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具备独特的感性认识,只要能正确加以对待,同样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现如今的这个时代,如果你还不懂得如何与“回避型”的人相处,那么你将很难开展工作。如果是销售部门的话,当然会集的都是那些外向型的、富有自信的员工。但是,如果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部门,肯定还是以“回避型”的人为主力的,如果不是这些人的话,可能整个业务都无法正常开展。可以说,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回避型”的部下,如何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也是对上司领导能力的一种考验。

那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呢?

首先,不要突然增加部下肩上的责任与负担。“回避型”的人即使在业务能力上还有余力,但是他们对“责任与负担加重”这件事,还是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他们对于增加负担这件事缺少心理准备,也缺少相应的自信心,总觉得自己无法承受,而这种负面的想法很容易就会催生出“想要逃避”的情绪。

这类人会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因此,哪怕只是听说自己不得不去从事某项新工作或是还未熟练的业务,也会有一种不安的预感,心想“万一完成不了可怎么办啊”,从而表现得畏首畏尾。

反之,对于继续从事熟悉的业务或者维持现状,就不会表现得那么抵触了。也许你会问,每天都做着单调的工作,不会觉得痛苦吗?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确实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会愿意一直做下去。一开始可能还没有自信,但是一旦习惯了以后,就会变得很熟练了。同时,他们也不会把眼光投向别处,因此也很少会因为厌倦而选择换工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自信满满、非常自恋的人以及喜欢挑战新生事物、好奇心盛的人,短时期内他们可能对业务上手得很快,并且也能做出引人注目的出色业绩,但是一旦他们变得习惯以后,这种对工作的意欲和关心度都会急速下降,开始将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当他们感到厌倦时,就不会继续忍受,而是会像台风一样刮往别的地方。当领导注意到时,往往周围已经被其弄得一团糟了。

而需要花时间慢慢熟悉和上手业务的“回避型”,看似效率很差,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虽然没有出色的业绩,但是只要掌握了这项工作,他们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对于这类人来说,转到新的工作环境,反而意味着增加风险和不安感,所以只有维持现状才是最稳定的。因此,这类人只要不遇到会威胁到“稳定”的问题,通常都愿意一直干下去。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工作太没有存在感,或者像是鸡肋一样,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却是对公司有利的。倒是那种有强烈自我主张、强调自我存在感的人,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当周围人都在赞赏他时,可能他的内心早已感到腻烦,想要马上消失呢。只要在工作上发生什么摩擦或冲突,就会变得很难再和大家共处,只会想着什么时候能离开这里。如果这个人在团队中颇具影响力的话,那么他的出走将会给组织带来一场“地震”。甚至有时会导致组织的分裂。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反而是其有危险的一面的。

从这一点来说,“回避型”的人基本就属于“人畜无害”型的了。虽然有时表现得不可靠,但至少他们不喜欢冲突和摩擦,因此“投敌”的风险也就很小。即使“投敌”了,也只会自己“净身出户”而已,所以也不会变成很可怕的对手。同时,这类人往往不善言辞,所以也很少自夸,但是在业务能力上却都很强,特别是在专业领域,可以发挥很优秀的才能。因为他们把时间都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上了,很少会用来进行社交活动。

只要能为这类人提供一个舒适的职场环境,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在这里工作,那么他们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为组织贡献力量。像“谷歌”这类提倡娱乐心态和自由风气的新型公司,就会很重视员工的独立性,而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新的想法所营造出的职场环境。

某种意义上,对“回避型”的人来说最糟糕的上司,就是那些动不动就怒斥部下的人。“回避型”的人对于大声说话或怒骂等,都会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抗拒感。原本就很厌烦争吵,更是会对表露自我情感这种事,表现出不快。总是感情用事的人,就属于过时的领导了,可以说,他们在新时代的组织里将会没有立足之地。

但是,要布置工作就免不了会增加负担与责任。那么,对于这种不得不增加负担与责任的场合,我们又该怎么做才好呢?

不要强迫对方,要充分尊重当事者的独立性。“想拜托你去做”“你不想试试吗”“如果能由你去完成的话,我会非常感谢你的”,像这样,在交涉的过程中,也给对方留有一定可逃避的余地。而且,实际上也要确实为对方准备好逃避的余地或者后备的支援。这类人通常也不善交谈,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态,可能自己也不好提出来什么,最后往往让自己陷于被迫去做的窘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请你放心,我们大家都会支援你”“尽最大可能去做就行了”,这样对方就不会有被强迫的感觉了。

如此一来,就能缓解对方的压力,更容易使其发挥出原有的能力。

像“这可是你职责所在”“必须且只能由你去完成”这样的表达方式,只会使这类人彻底崩溃。所以,千万不要说这种话,而应该说“如果出了问题,由我来负责”,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努力工作。

另外,即使要加重这类人肩上的负担与责任,也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特别适用于这类人。不要将责任过分压在当事者一个人的肩上,可以由整个团队一起来承担责任,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那些希望公司内部交流变得更活跃一些,同时也很热心于提升员工交流能力的领导,常常会点名要求员工进行发言,或是拆掉办公室的隔断,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工作环境。但实际上,这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但会增加他们的痛苦,也会让整个职场环境变得更加糟糕。甚至有些员工,因为讨厌在早会上被迫做一分钟的发言,而做出了辞职的决定。的确,一分钟的发言能力和他真正的业务能力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这是领导出于好心而进行的一项社交能力的锻炼,但是对于擅长社交的人来说,这种锻炼毫无必要,而真正需要锻炼的人,却只会因此而感到痛苦。

上司是“回避型”的场合

现如今,上司是“回避型”的情况也不少。本来,“回避型”的人在承担责任和领导部下等方面都是不太擅长的,所以并不适合担任领导岗位,但也并不意味着遇到“回避型”的上司,就只有糟糕的一面。首先,“回避型”的上司通常都不喜欢冲突或对立,所以也很少会对部下进行情绪化的训斥。与那种平时就喜欢大声说话、常常对部下骂骂咧咧,而且还特别自恋型的领导相比,“回避型”的上司在日常的接触上,给部下的压力就小很多。此外,像从来不反思自己、从不听取部下意见等这些自以为是的行为,也会少很多,因为这类人是愿意听一听部下的意见的。

不过,“回避型”的上司最大的缺点就是,往往不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由于他们在做判断、做决定等方面非常不擅长,所以导致决断的延后。对事态的应对也常常是滞后的。甚至还会将判断和应对的工作都推给部下去做,这样一来,等于也将责任推到了别人的头上。

此外,面对新的尝试和挑战,也会表现得非常谨慎,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只会关注到“失败的风险”和“负担的加重”这些方面,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但是这么做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应对不及时,或使事态变得很被动。所以,缺少灵活性和机动性,也是这类人的一个短板。

因此,这会让一些想干事的部下,总有一种被压制的感觉,好不容易燃起的斗志也被抹杀了。

作为部下,该如何与这样的上司打交道呢?其实,让“回避型”的人动起来的一个最大动机,就是“不安感”。他们之所以会回避做决定或尝试新的挑战,就是因为想要逃避这种“不安感”。那么,为了让上司能够去面对新的挑战,或者做出决定,就需要营造出一个比这更大的“不安感”来,让他感觉到一种“危机感”,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变得非常危险了。在这种更大的“不安感”面前,他才会觉悟到哪怕是一些麻烦的事情,也必须得去做。

因此,我们在向上司汇报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比如“若不采取什么行动的话,恐怕事态会变得很糟糕啊”“再这样下去的话,我担心就会变成您的责任问题了”,这样的话对方才会意识到如果不马上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将会面临更大的麻烦,甚至还会演变成做上司的责任问题。而关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状况,我们可以一边做模糊的表述,一边在其中加入“责任”“负担”“麻烦”“复杂”“困扰”“糟糕的事态”“争议”“投诉”“官司”“纷争”“情绪化的对立”“担心”“恐怕”“风险”等词汇,同时脸上再配合表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表情和态度。当然还可以反过来,故作沉默状,不说一句央求的话语。

有时,也可以有意地要求对方给出判断或答复。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您不马上做决定的话,恐怕事态将会变得比较麻烦……这样真的合适吗?”像这样以一种具体的、叮嘱式的口吻,来向对方抛出问题。

“这是不是有点过度反应了”“让我再观察观察”,如果对方给出的是想拖延时间的反馈,我们就可以反问:“您觉得目前的状况没问题,是吗?”以此来进一步确定对方的判断。“回避型”的人特别反感被人催促或是要求做出承诺,所以总是尽可能地采用模棱两可的表达以图蒙混过关。因此,对方可能会说“倒不是说肯定没有问题,只是情况还没有发展到要慌忙应对的时候吧”。

如果我们再继续追问的话,就有可能招致对方的反感了,所以最好就此打住说“我知道了,那就先这样吧”。但是,我们之前做的所有铺垫,仍然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怎么说,“回避型”的人其内心是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的,对于部下所提出来的风险,即使自己再厌烦,也是会仔细加以考虑的。事态会不会真的如部下所言变得不可收拾呢?真到了那个时候,那可就是自己的责任问题了啊,像这样的担心会一直萦绕在心头。说不定用不了两天,他就会主动找部下商量该如何应对了。

恋人是“回避型”的场合

“回避型”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觉得他人都会厌烦自己。因此,即使遇到对方也抱有好感的场合,也无法主动表露出自己的爱慕之情。很容易就这样白白错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最终一无所获。而对方也会因为这种含含糊糊、让人着急的态度而大感失望,甚至会在心里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我”,最后不辞而别。

要想让“回避型”的人与某人建立起恋爱的关系,必须先由对方明确地表示出好感、告白或邀请才行。只有在了解到对方接受自己以后,“回避型”的人才会愿意去表白或求爱,但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时仍会表现得特别慎重。此时如果双方都没有人愿意拿出一些勇气,将两人的关系向前再推进一步的话,很可能就会一直这样保持朋友的关系。

如果不巧双方都是“回避型”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不过好在“年轻就是伟大”,因为“性”可以成为驱动双方的力量,也会产生“将骆驼塞进针眼儿里”这样的奇迹。

而双方都是“回避型”也有其有利的一面。虽然双方可能都不会主动先迈出一步,但因为是“回避型”的人,所以也不会很快与其他的陌生人打成一片,对于“轻易就劈腿”这件事也表现得十分抗拒。结果就是,只要与对方相识,关系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差不多都属于“回避型”的人,“性”往往被他们视为一种负担,所以更喜欢维持“柏拉图”式的关系,同时对于结交新的伴侣也表现得很抗拒,所以一旦找到了一个恋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在恋爱中,也表现出想要维持现状的倾向。

如果是普通人的话,在经过几次愉快的约会之后,都会想让两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吧。可是,在恋人是“回避型”的场合,这个道理可能就不适用了。他们并不会想让关系更进一步。即使开始约会了,但仍可能不愿意有身体上的接触,或者即使发生了性关系,但一谈到结婚生子这样的话题,态度就会变得爱理不理,想立刻换到其他的话题上。在“回避型”的人看来,双方的接触越来越亲密,也就意味着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这会增加他内心的负担感。

平时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时,“回避型”的人尚能谈笑风生,可是一说到关键的问题,就总是想要逃避。久而久之,对方也会渐渐摸不清楚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虽然也可以采取强行突破的方法,但是这样做的话,也存在让“回避型”的人更加恐惧,最后落荒而逃的风险。让“回避型”的恋人接受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点点地“将生米煮成熟饭”,面对既成事实不得不接受两人的关系。无论是结婚也好,还是生孩子也好,只有采取不让对方感受到较大责任的方式才行。不是突然就要结婚,而是一直保持着来往或者同居的状态,让两人的关系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

这样一来,“回避型”的人那种面对新变化的不安感,以及肩上责任加重时的恐惧感,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化解掉。而且一旦日常化以后,还会想要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因为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这样才是最安心的。当然,也会有怎么也越不过最后一道防线的情况,不过当对方想要放弃时,“回避型”的人也会主动去挽留。

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也是同样的。如果一直等着“回避型”的人主动提出想要个孩子的话,那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虽然嘴上可能说着不想要孩子,但是实际上,真的有了孩子以后,他的态度往往也会发生180度大转弯。可能一开始还会感到困惑或别扭,但是当自己已经没有逃避的余地时,也就在这种无可奈何的状况中,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而且一旦接受了,也会开始朝着维持这一现状的方向发展。

“回避型”的人对于将来的不确定性,会表现出过度的不安,但如果是既成事实的话,没办法也只好接受了。只有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现实,才能使其变得镇静下来。

伴侣是“回避型”的场合

与“回避型”的人一起生活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在与他人的亲密度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会很克制,所以对于那些强烈渴望感受到“被爱”的人来说,伴侣的这种反应是很不够的。“回避型”的伴侣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虽然这样一来对立和冲突也减少了,但是不管说什么都得不到伴侣的回应,也是让人非常不满的一件事。

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那种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总是给人过于“喧哗”的感觉,对方越是热情地跟自己交谈,就越是会在两人之间产生“温差”,对方也会感觉“回避型”的人很难相处。

出现决定性分歧的,就是在伴侣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边是伴侣忙得焦头烂额,另一边“回避型”的人却一副假装不知道的样子,专心于自己的事情。这在伴侣看来,就会觉得这个人只在乎他想做的事情,却从来不关心自己。如果就此提出抱怨和不满的话,可能又会使事态恶化。因为“回避型”的人特别讨厌“麻烦的事情”,所以只要被迫去做“麻烦的事”,就会有一种自由被剥夺了的感觉,往往会因此动怒。也就是说,当另一半遇到了困难希望得到帮助时,“回避型”的人不仅不会温柔地对待,反而还会觉得这是件“麻烦事”而变得很生气。

无论是家务活还是照顾子女,这些都被他们当成了“麻烦的事”。因此,“回避型”的人不仅不会伸出援手,反而会尽可能地将其推到另一半的身上。甚至包括在邻里关系、亲戚关系等方面也是如此,“回避型”的人都不想去应对,总是以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为借口,推给另一半去做。这一点,也是让伴侣感到不满和焦虑的原因。

不过,即使伴侣提出了不满,“回避型”的人也不会去面对这种抱怨,常常是将头扭向一边,或者表现出一副更为不满的样子。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回避型”的人参与到家务活和照顾子女的过程中来呢?其实这种情况,还是应以习惯化、日常化为首要原则。即家庭中的分工要明确化、常规化,让其每天都去完成同样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对方可能还会发几句牢骚,但是一旦养成了习惯,也就会默默地去完成了。而且,也要适时地以若无其事的口吻,表达我们的感谢与褒奖。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回避型”的人也不都是那种“一点就通”的人。他们内心的这种“麻烦”的感觉可能不会完全消失。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无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享受。

因此,我们不能期待“回避型”的伴侣,能做一个百分百的好父亲或好母亲。某些对于“父亲母亲”或者“丈夫妻子”这样的角色来说理所当然的要求,可能就会让对方感到是一种压力,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责任。所以,哪怕只能做到三十分、四十分的程度,只要对方努力去做了,我们也就不要太苛责了。

子女是“回避型”的场合

“回避型”的孩子面对失败或者斥责,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与紧张。而周围的人却常常对其懦弱和逃避的态度非常苛刻,总是希望能以训斥的方式,激励其变得更积极、更坚强。

但是,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感觉到压力重重,连自己可以逃避的余地也被剥夺了,从而陷入恐慌之中。一旦经历了这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态,他很容易会进一步失去控制,对不安和压力表现出过度的敏感。

对于“回避型”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一直保证他有可逃避的余地,这样才会使其感到安心。当他知道一旦发生问题,还有可以逃避的余地时,这样才能有勇气向前迈进。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