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华山论剑

题记:争论是思想最好的触媒。

——巴甫洛夫

前面在讲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的时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缺德”实验,叫“阿尔伯特恐惧实验”。他采用行为主义的实验方式让一个婴儿对毛茸茸的东西产生了恐惧,但并没有对他采取治疗,让这种恐惧一直保留在了孩子的心里,最终造成了他的早夭。

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华生在这个实验成功后做的另一件缺德事儿:据说华生当时得意扬扬地大开嘲讽说:“将来这个孩子如果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们去治疗,经过对他的梦进行繁琐而晦涩的解析之后,他们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曾经想要玩他母亲的阴毛 ,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的医生都被童年的阴影所缠绕……”

华生的这顿嘲讽并非无的放矢,他的看法也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特别是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看法:一是认为老弗的分析过程是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二是认为老弗关于心理问题的分析结论过于荒谬,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扯到“童年时的性欲得不到满足”上面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学说的鄙视由来已久,而精神分析学派对行为主义学说也并不感冒。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两者可谓井水不犯河水,一个主要在美国流行,信奉的人多数都是大学书斋里的心理学家;另一个主要在欧洲大陆流行,信奉的主要是精神科的医师们。不过随着精神分析学派被荣格、阿德勒等人逐渐剥去神秘文化和性欲驱动的外衣,一个包含有“潜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社会意识”等有意义、有价值的新兴心理学学派逐渐形成,并且很快成为心理学理论研究中仅次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二大势力。

在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主要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的争斗,也算是接续上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之争的“内斗传统”。

大概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精神分析学说既没有实验验证,也没有定量分析,更没有生理基础,最重要的是完全无法证伪,纯粹是一种“伪科学”“非科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是满口呓语的神棍。

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行为主义学派则是愚不可及的刻舟求剑者,他们的学说只有在大学课堂上或者在实验室里面对小猫小狗小老鼠才起作用,对人类这样复杂的意识体,完全没有办法弄懂、弄透。不服气?你来治疗一个精神病患者试试。当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并非不能应用于实践,实际上现在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也已经很广泛了。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心理学派的争论,从根本上说是机械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争论,也是一元论者和二元论者之间的争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哲学基础是“身心合一”,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的意识本质上是身体的一部分,意识永远也无法脱离人的行为而存在。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哲学基础是“灵肉分离”,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的意识本质上是与身体平行的灵一团东西,可以拿出来单独研究。

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当中,华山派有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对一名剑客来说,到底是剑术招法更重要,还是气功内力更重要?因为对这两者的侧重不同,华山弟子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所谓“剑客”当然要以剑法为重,他们被称作“剑宗”;另一派认为,虽然我们是剑客,但是我们华山剑客区别于其他剑客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内力深厚,以气御剑。这些人当然就被称作“气宗”。他们之间的争斗不再是和和气气地坐而论道,而是你死我活的血肉拼杀,最后剑宗落败,除了极少数人外全被气宗杀死。

在笔者看来,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争论,多少就有点像华山派的气剑之争,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剑宗有点相似,比较强调外在的因素和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喜欢把理论当成“工具”而对形而上的内容抱有敌意。精神分析心理学呢,有点像气宗,在做事之前就要想好深刻内涵,更喜欢用哲学上的话题来淹没对手。

那么为什么不能既研究人的内心又研究人的行为,两种学派取长补短不是很好吗?华山派天真的小师妹岳灵珊也问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既擅长内功又精于剑招呢?两者并重不是很好吗?

华山派掌门岳不群是这么回答的:“单是这句话,便已近魔道。两者都为主,那便是说两者都不是主。所谓‘纲举目张’,甚么是纲,甚么是目,务须分得清清楚楚……我在少年之时,本门气剑两宗之争胜败未决。你这句话如果在当时公然说了出来,气宗固然要杀你,剑宗也要杀你。你说气功与剑术两者并重,不分轩轾,气宗自然认为你抬高了剑宗的身份,剑宗则说你混淆纲目,一般的大逆不道。”

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之间的分歧也差不多,试图用和稀泥的办法来调和矛盾是行不通的。或者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比喻,它们两者就像中西医的争论,行为主义有点像西医,只关心实实在在能观察到能认识到的东西,不管是实验还是治疗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做,属于可证伪的科学。心理学家的天才在其中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优点是运用起来比较简单统一,对运用者素质要求也较低,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缺点是很多人认为,行为主义的心理矫治是治标不治本的。

精神分析则有点像中医,有许多理论无法证明,全靠医生的经验积累,甚至有些接近玄学,但如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分析医师,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疑难杂症(当然,即使是最好的精神分析医师也无法保证可以治好)。缺点就是对医师的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经过充分的精神分析专业训练的人才有可能做好。更可怕的是它的理论往往语焉不详,治疗方式并不一定会奏效,还很可能会被骗子利用。

笔者曾经在央视科教频道《心理访谈》栏目中看到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5岁的儿子咚咚来求助节目现场的心理咨询师李子勋老师。这个孩子有什么毛病呢?他喜欢虐猫,包括用棍子毒打、把盐放到猫的眼睛里、用水龙头冲它的肚子……而且不止是虐猫,小狗、小兔子、小仓鼠,凡是他看到的小动物都会虐待一番。

节目中李老师详细的分析过程我们就不多讲了,总之他发现这个孩子性格之所以会变得这么暴戾,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详细挖掘了这个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经历后,李老师发现在他一岁半时因为调皮捣蛋遭受过妈妈的毒打,甚至把孩子打伤了。也是在这个时期,妈妈给孩子强行断奶了。按照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口欲期”,妈妈的做法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又完全没有尽到“管教”的义务。自从那次打伤孩子之后,妈妈又采用了完全放任的方式,不管孩子怎么捣蛋、怎么干坏事,都不打不骂也不阻止。孩子也发现了妈妈的弱点,开始采用一些比较暴力的“撒娇手段”,比如整天在地上打滚、号啕大哭等,而每次孩子撒娇,妈妈都会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一来每一次撒娇孩子心理上都会得到一次“强化”,知道妈妈是不会管教自己的,于是越来越肆无忌惮。

在这个案例当中,李子勋老师先后采用了两种经典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对小男孩咚咚的行为进行解释,既有精神分析学说分析他在一岁半之前的遭遇,也有行为主义学说分析其暴力行为是如何一步步习得的。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现代心理学咨询和研究当中,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流派早已得到了最广泛的接受与运用。

在20世纪50年代“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以及由它发展而来的心理动力学)就是心理学上的两大主要流派。它们像一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的好对手、好基友,发展到现在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的任何一个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都不可能只知其一,甚至都很难分清彼此了。从这个角度讲,它们的结局比金庸小说当中华山派的剑气之争又要好得多。


(1)  李白出生于唐代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即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