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词语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

词语过滤器是如何形成的

和他人交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过程: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然后两个人互换角色,几次之后,交谈结束。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也感觉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你所说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达的吗?而你所听到的,又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吗?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设想一下,如果有一种数字传输手段,可以将我脑海中的想法以同样的形式直接传送到你的脑海里,岂不是很美好?

当然了,这只是假设,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用的只有词语。我们可以口头传输,也可以笔头传输,这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

到此为止,听着也还是不错,对不对?

可是,问题出现了:我们对于同一个词语未必有同样的理解。我选择的词语经过了一系列过滤器的筛选,比如: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地位。

因此,一些看似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某些特殊意义。而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也会经过一系列的过滤,然后才最终理解其含义。你看,我使用某个词语表达某个含义,虽然你听到的是同一个词,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我可能会说,“今天很热”。我在菲尼克斯(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区长大,因此,和一个来自阿拉斯加州的人相比,“热”对于我们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这个人来自乔治亚州,那么他/她的理解(他/她对于热的理解可能多了潮湿这层含义)又会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所以,了解这些过滤器,对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有很 大帮助。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有一句流行的话,“我们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的确如此,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觉得某种食物味道不怎么样,我们就不会吃。这种想法正确与否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很确定:它会成为一种“过滤器”,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琳达是某部门新上任的经理,前任经理告诉她说,这个部门的人一个个本事不大毛病不小。因此,从琳达就职的那天起,她就对自己的下属有了偏见,她的“过滤器”告诉她,这些人都很平庸。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她还能怎么做?——事无巨细,管头管脚。这样的行为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大家沮丧不堪,表现很差,甚至对她的指令阳奉阴违。

看到这些,琳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就是不行。这种恶性循环甚至让她滋生了怨愤。就这样,她的“过滤器”逐渐变成了部门工作的障碍。

如果琳达试着改变一下她的“过滤器”会怎么样呢?她或许会这么想:“这些人可能之前确实不够努力,但是,如果有人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情形就会大不相同。”新的“过滤器”解除了琳达内心的障碍,她的行为会反映出她对于员工的信任,她会肯定员工的技术和优点。鼓励的结果就是团队越来越强,表现越来越好。

拆掉思维里的墙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观点时,我们会做出各种假设,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而且,一旦做了猜测,我们就会错误地将其当作事实,进而以此为根据采取行动,而实际上,你的根据根本就不是事实。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

● “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 “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 “一定要掌控谈话。”

● “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 “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一旦这些障碍成了我们自言自语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就离失败不远了。我们深信自言自语的内容,而且会根据这些假设采取行动。因此,关键在于认识到自言自语的内容,然后重新审视这些内容,重新做出调整——

之前的想法: 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现在的想法: 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可能他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安适。

只要两人交谈,不管何时何地,要做到有效,就必须付出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自信是人性使然,因此,多数人都会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平静,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非如此。还记得游泳的鸭子吗?——在水面上游泳的鸭子看着非常安适,平稳地往前滑行,而水面之下,它却在拼命滑动双脚,一刻不停。其实,交谈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总觉得只有自己在交谈中浑身不自在,压力感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的话,还怎么有好的表现呢?我们总觉得交谈成功与否在于我们自己,其实不然,交谈和婚姻一样,都需要双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之前的想法: 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现在的想法: 别人怎么想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要做自己就行。

记得我和妻子进行婚前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就提醒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你让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因为这种说法不对。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可能导致妻子生气,但是,她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我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有怎样的反应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是做自己,我没有办法让其他人喜欢我,但是,如果我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对方就有机会回应这个“真实的自己”。如果他/她的回应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并不能说明我就是一个坏人。这只能说明他/她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对此我无法控制。我越是想要控制他人,就会觉得越沮丧。

之前的想法: 一定要掌控谈话。

现在的想法: 交谈的方向由交谈的双方共同负责。

我们无法保证每次交谈都是有效的,且让双方感觉自如。但是,如果交谈不顺,我们也无法为失败承担责任。交谈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进行,同样,交谈的结果也绝非哪一个人可以决定。

这就像下国际跳棋,可能彼此的水平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并非由哪一个人决定。一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要看对手怎么走。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这个过程才会有趣。

不过,国际跳棋和交谈又有不同之处。下国际跳棋,有赢有输,但是,交谈的目标是共赢。

之前的想法: 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现在的想法: 我要了解适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谈技巧。

多数内向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缺少有效交谈的必要技能,通常情况下,他们被告知,交谈所需要的都是“外向型”的技巧,其实不然,内向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交谈技巧,充分利用这些交谈技巧,交谈一样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内向的人明确了自己应该在交谈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心里和外向的人“竞争”的压力就会消失,他们就可以自如地交谈了。他们可以学着利用自己独特的交谈能力,因为这是和他人进行有效交谈,且让交谈有趣的基础。

之前的想法: 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现在的想法: 我要仔细倾听对方,了解所谈的话题。

在交谈中,人们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开始交谈,然后让其持续一会儿并不难,可是,一旦无话可说了,交谈就会陷入沉寂,这正是我们担心的。

有人说,交谈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之前的准备,这么说来,如果我们事先准备了充足的话题、问题及故事,适时放入交谈中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谈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对方的经历,将交谈拓展到新的领域。下一章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内容提供者”变为“内容开拓者”。只有这样,犹豫和迟疑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动态的、有意义的互动。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杰米是一家大型国家银行的职员。在培训期间,他学到了一些客户沟通技巧。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握手,比如握手时对方的手在上方,那就说明对方想处于主动地位,相反,则说明对方期待你采取主动。此外,他还学了一些读心术,如何根据对方的身体语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杰米也很沮丧,因为他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操控客户上,从而忽略了客户的真正需求,业绩也在慢慢下滑。于是,杰米开始怀疑所学的沟通技巧,这些经历反而成为有效沟通的障碍。

如果之前你读过一些沟通力方面的书籍,或者参加过一些沟通力培训,看到此书,你也会有所担心,担心书中的技巧会让自己不舒服。不得不说,你的担心完全正确——我是说对于贴士和技巧的担心。如果你只是胡乱选择几条,然后生搬硬套,痛苦也就在所难免了。

值得高兴的是,如果学会了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沟通技巧,那么障碍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为你量身打造沟通技巧,让你享受整个交谈过程。

如果之前的经历是消极的,那么在人际沟通方面只会有以下三种选择:

● 不再和他人交谈;

● 继续交谈,但感觉痛苦;

● 分析自己个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你都在尝试前两种选择,现在是时候做出第三种选择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移除障碍,获得新的技能,实现有效的人际沟通。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