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聊得开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比例来使用。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对方才能聊得开,话题才能够不断深入。

倾听:最有效的沟通技巧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当时一位同学为完成一项课堂作业做了一个实验。他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内容如下:倾听你的诉说,绝不插话,一个小时50美元。尽管他对自己的广告文案非常自信,但他对广告效果没抱多大希望。可是,实验结束的时候,他却意外地收获了600美元!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长过程中并不怎么在意倾听。想一想在阅读方面你花了多少时间就知道了。父母会给你推荐好的书籍,学校也会布置阅读任务,成年后你甚至会参加快速阅读课程。写作和口头表达也是如此。上学的时候我们有专门的课程讲解如何有效写作,我们要在整个班级面前做演讲,目的就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可是,在倾听方面,我们接受过多少正规的训练呢?多数人的回答可能都是“丝毫没有”。

有人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比例来使用。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曾经说过:“每天早晨我都会想到,今天我所说的任何内容都不会让我增长知识,因此,要想吸取很多知识,就要去倾听。”

对于人际沟通来说,倾听是最有力的技巧之一了。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对方才能聊得开,话题才能够不断深入。

你善于倾听吗?

作为倾听者,你觉得自己属于哪种水平呢?先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

● 对方说话的时候,你是否正在准备自己要说的内容?

● 在他人结束说话之前,你是否喜欢插话、打断别人的思路?

● 如果他人说话的时间比较长,你是否会失去耐心?

● 你是否觉得让他人理解你的观点比理解他人的观点更为重要?

● 如果他人告诉你自己的烦恼或挣扎,你是否喜欢出主意?

● 人们是否觉得你善解人意?

坦诚回答上述问题,就可以看出你的倾听水平了。如果你的回答多是关注他人,那么你应该已经懂得倾听的价值了。如果你的回答多是关注自己,那么你就需要加强学习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交谈中对方认真倾听,我们心里就会比较舒坦,而且愿意和对方进一步联系。如果对方不关注我们说的内容,就好像在传达这样的意思:“我对你不感兴趣,我真的不关心这些。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这样说可能并不准确,但是,我们确实会解读出类似的信息。

当感觉对方不在倾听时,彼此之间就毫无信任可言了。因为信任没建立,所以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联系,人际关系进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商务谈判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倾听客户的需要,客户就会流失。他们甚至会在别处花更多的钱购买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仅仅因为对方在意他们的需求。

小心,别让肢体语言出卖了你

如果每个人的前额都镶有一块电视监视器,实时播放他们在想些什么,那就不难判断交谈中对方是否走神了。这当然只是假设,所以我们还得依靠自己的感觉系统,观察所有的细节。不过,判断对方不在倾听很容易,可是,如何判断对方对自己所谈话题有没有兴趣呢?

相关的研究已有不少,但结果各不相同,只是有一点算是共识:当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正在谈论的内容不相符时,我们就可以说,肢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可信。早期的一份研究表明,交谈中,只有7%的内容是话语传递的,38%的信息靠语音语调传递,而高达55%的信息都是来自肢体语言。

话语方面可以伪装,但是,肢体语言往往会出卖我们。当与他人交谈时,我们会通过感官吸收信息,关注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听着对方的话语,同时也在观察其肢体语言。有意无意间,我们就会捕捉到一些信号,表明其没在倾听,比如:

● 没有坚持眼神交流。

● 面无表情。

● 即使有目光接触,也呆滞无神。

● 点头或简单回应,但是不会参与话题讨论,也不会询问细节。

● 对于正在讨论的内容给出不合适的回应(也就是说,回应和话题不相符)。

● 很容易被周围的动静所吸引。

● 简单听几句之后,就开始对你所说的内容不停评论。

虽然我们的意识层面可能并没在意这些细节,但我们的潜意识一定会在意。结果就是我们不会和对方进一步联系。

这种现象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向他人传递这些信息,对方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也不愿跟我们建立联系。“但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呀,”你可能会这么说。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的认知所获取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相。细微的信息会帮助他们形成对你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问题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我们传递信息的速度要快。因此,当某人以某种速度说话的时候,我们听取对方传递信息的速度会更快。这样一来,倾听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走神。我们以为对方不会注意到,实际上,对方的潜意识正在获取这些细节。

如何传递正向的信息?

在交谈过程中,对方会想:“我不知道他/她是否对我说的话感兴趣。”他们会观察你的反应,从你传递的信号中寻找暗示。如果所谈内容合适,那么对方就会看到你很感兴趣,因此会有继续交流的想法。向对方传递正向的信息,就等于告诉他/她你是可以信任的,这样,对方才会和你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信号,并真正理解,就可以加以控制。这并不是耍什么手段,而是确保非言语交流没有阻碍有效地进行。

当你更加关注交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时,不妨看看自己说话时在给对方传递什么样的信号:

● 根据对方所谈内容提问题,然后仔细倾听他们的回复,而不是思考接下来你要说什么。仔细倾听,你就可以从对方的回复中获取信息,这样,交谈才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 学着有意识地屏蔽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可能你接触过这样的人,而且对他们印象深刻。他们的反应就是在告诉你:“对我来说,你很重要,周围的一切不会让我分心。”如果周围的干扰太多,想做到这一点就很难了。不过,熟能生巧,做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和对方建立联系。如果刻意假装屋子里没有其他人,你就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如果有人喊你,不妨简单地朝他们挥挥手,示意他们你稍后过去。然后继续正在进行的交谈,如果合适,也可以邀请他们加入进来,这样,既照顾到了正在交谈的另一方,又建立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 保持目光接触。有些人将有效的目光接触称为“精神的握手”。没有什么比目光接触更容易建立联系的了,同样,如果忽视了目光接触,眼神交流,对于潜在的人际关系会形成最大的损害。我和妻子在新婚后不久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她很善于同时处理多项工作,甚至可以一边忙着厨房的清洁,一边深入交谈。可是,如果和她没有目光接触,我就没有办法讨论一些敏感话题。现在,我们都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了:如果是好事情,大家可以边忙边聊;如果是严重或严肃的问题,一定会坐下来,喝杯咖啡,好好谈。

● 全面调动你的感官系统(眼睛、耳朵、内心和思维),关注你发出的及接收的信号。如果你有意关注交谈中的所有细节,就可以发现暗藏在表面之下的动态变化。

● 时不时点头,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不一定非要在表示赞同的时候点头。点头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对方,你没有走神。

● 不要插话。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插话,因为突然想到了什么,觉得这个和所谈内容有关。但是,如果对方还没说完,他们会觉得你并不重视他们正在说的内容,而更愿意自己发表看法。

● 不要害怕沉默。沉默就像是交谈中的真空,时间越长,我们越觉得必须说些什么。沉默就像是交谈中出现了故障一样,似乎在暗示我们缺少让交谈顺利发展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让沉默持续下去,等待对方先开口打断沉默,你就可以根据对方所说继续交谈了。营销人员深谙等待的重要性。等待之后对方开口说话,他们可以因此获取必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带来的。

● 如果你要稍加评论,一定要让评论与对方所说的内容相关。先简要提取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加入你的观点,这样,对方就明白你一直都在认真倾听。

● 重述你所听到的对方的话语。不要像鹦鹉学舌一样,一字不差去重复,这样他们会觉得你在耍花招。要用你自己的话来总结对方刚刚谈论的内容,然后问问对方,你的理解是否正确。要做到这一步,需要进行有效倾听,因此,他们会觉得得到了理解。如果对方因为某事而不安,这种方式再好不过了。他们感受到了理解,情绪就会有所缓释。

倾听也会出现卡壳的情况

不仅演讲会出现卡壳的问题,有时候倾听也有出现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 思想出现游离,也就是说你走神了。

● 跟不上对方的思路,理解不了对方所谈的内容。

● 实在提不起兴趣。

(1)你走神了。

在交谈的过程中,你突然意识到对方停止说话,等待你的回应。出现这种状况很可能是因为你走神了,也有可能你对对方所说内容很感兴趣,然后思想稍微偏离,忙着进行信息加工。可能你在想:这些信息该如何适用于我,我好像马上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或最近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境等等。

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千万不要惊慌。很可能你会没听到他们最后一句话,你可以在之前交谈基础上,稍加评论。不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说实话,让对方知道真相:“对不起——刚才我还在思考你之前说的内容,因此最后一句话没听到。我可以就你刚才说的内容问个问题吗?”这会显得比较诚恳,对方也会知道你因为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所以才没跟上。

(2)跟不上对方的思路。

没有谁愿意让自己显得无知,因此,在不懂的时候我们总会假装自己懂了。其实,及时询问,真正弄清状况并无大碍。

作家兼演讲家凯西·科拉德·米勒就示范过很多次。比如,如果我发表某种看法或想让自己的话语听起来更幽默时,她可能会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帮我解释解释。”一开始的几次,我觉得这样的反应挺新鲜,暗暗希望自己解释的时候能够比较自然。不过,我感觉这恰恰说明了她的自信,她觉得承认自己并非什么都知晓很正常。实际上,她那么说的意思是:“我真的希望理解你的话语,我需要你帮助我实现这一点。”我认为这也不是什么需要学习的高级技巧,只要去实践就可以了 。

(3)实在提不起兴趣。

我们会尽力照顾好庭院的植物,然而,就算付出再多努力,有些植物也难免枯萎,甚至死掉。有些人说,他们就是“褐手指”——彻头彻尾不懂种植,在花园里,手指碰到什么,什么就死。可是,即便我这位园艺专家,也难保证我养的所有植物都存活下来。这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植物的问题。

交谈也是如此,不管我多么有技巧,这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事情也未必成功。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无法控制对方。如果交谈进行不顺,我有两个选择:

● 我会尝试发现对方的专业或热情所在。对于自己有热情的事情,人们一般会侃侃而谈。

● 如果这样还是不行,我会体面地结束谈话,继续其他事情。

学会真正在意对方

密切关注接下来你要进行的几次交谈。可以是自己参与的,也可以是他人之间的交谈,而你只是个旁听者。注意大家都说了些什么,特别要留意非言语信号,看看哪些行为会让对方想要保持联系,而哪些行为会成为有效沟通的障碍。

去年我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为了准备那次采访,我事先看了几场节目,观察主持人和受采访者之间的互动。有些时候双方会立刻开始默契的配合,而有些时候,彼此就显得不那么协调了。我想找出其中的差异,最后发现都是非言语信号在起作用。如果双方配合得不好,那么他们肯定是依靠在沙发上,没有目光接触,只是机械地传递信息而已。相反,如果双方配合默契,他们会拉进肢体距离,受采访者会专心地和主持人交流,并且有目光接触。似乎他们根本不会留意周围的摄像机等环境因素,只是专心地进行亲密交谈而已。

我问主持人,在他们看来,采访要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和我的推测一样。虽然观看的人有数百万,但是,受采访者只是集中注意力和他们交谈而已。

接下来的几周不妨观察一下,看看交谈是否进展顺利,留意交谈双方在做些什么,然后付诸实践。最关键的是要真实。如果伪装某些肢体语言,多数人都会识破的。学会真正在意对方以及对方关注的事情。越是真实,你的有声语言及肢体语言就越相称,对方也会感觉到你在倾听,那么预期的联系也就会建立起来了。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