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消除畏惧

我们如何避免被吓倒呢?把注意力从“我觉得”转移到“事实是”。

因为正好是在下午的高峰时间出行,所以乘出租车去明尼阿波利斯机场要花很长时间,但我并不急躁,我的航班还早着呢。我很疲惫,因为我刚刚在五天内完成了五场讲座。每天讲话八个小时让人精疲力竭,尤其是面对一群内向的人。说了一个星期,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词穷了,所以我希望放松,一路上只是望着窗外发呆。

出租车司机可不这么想,他算得上是这么多年来我遇到过的最健谈的司机之一了,兴致勃勃地想要聊天。他浓重的乌干达口音听起来真是有些吃力,但他的话匣子打开了就收不住(还常常双手离开方向盘比划着,真有点让人不安)。一开始,我会简单地回应他几句,希望能换来片刻安宁,但他显然没有领会我的意思,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我不得不佩服他,可真能说啊!他看上去就像是严格遵循了我在书里写过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模式——发起对话、寻找共同点、探究、扩展,等等。最后他问:“你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我在不同的公司主持各种研讨会,于是他想知道主题、细节和背景,等等。

最后,他总算找到了他的兴趣点:“那么,假设你站在一百个人面前说话。他们和你的水平是一样的,他们知道的和你一样多,你怎样避免害羞呢?”

“害羞?”我说。

“是啊!害羞。你知道的——比如你的手哆哆嗦嗦的,人们看到了就不喜欢你了。”

我明白了,他是在问我是否感到紧张和害怕。

“我想,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说,“但你做得越多,就越有信心。”

接下来我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想,恐怕只有到了机场,我才能得到一份清净了。

“那你怎么克服呢?”他问道。我们谈到了不同的选择,因为他似乎真的想要一个解决方案。

当我们快到机场时,他说:“有人告诉我,如果你紧张,你就只看着每个人的头顶,不要看他们的眼睛,这样你就不会害羞了。”

“是啊,”我回答道,“我也听说过很多次了,还有其他类似的花招。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我不赞成这样。”

“可直接盯着他们,难道不是更可怕吗?”

“乍一听是的,”我说,“但我发现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如果我不去看他们,反倒总是让我想起我的那份害怕,这就像是看恐怖电影的时候不愿睁开眼睛,因为你害怕会看到一些让你害怕的东西。但是当你直视他们的眼睛时,你就跟他们联系上了,他们就变成一个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你就进入到了一种所谓的人性时刻的状态,他们觉得和你有更多的联系,你也越来越放松。这时候,如果你还害羞,他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如果你已经和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即使注意到了,也会不在乎。”

“那要是你和市长说话呢?”他说,“你怎么避免不害羞呢?”

“看着他的眼睛,”我说,“他可能是市长,但如果你直视他的眼睛,他就成了一个人。”

关于一堂恐惧课

当有人在谈话中直视你的眼睛,那么他表达的是信心,如果他的个性再比较强的话,你就很容易心生畏惧,你会把自己和他做比较,结果往往会甘拜下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难保持健康的对话,你会透过“你比我强”的滤镜来看待对方,于是平衡不复存在,你把优势拱手让给了对方。

无论对方是谁,只有当彼此都以诚相待的时候,艰难的沟通才会有成效。我这里不是在谈论不要撒谎,我说的是保持关系的真诚和完整性。我们需要看到别人真实的一面,而不是我们以为的他们的样子。

如果我们只拿外在和别人相比,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强或是比我们弱。假如在我看来我不如你,那么在高难度对话中,我就会感到受挫或者缺乏信心;假如在我看来你不如我,那么我就会不尊重你。要使关系健康运转,唯一的途径是互相看重对方作为人的真正价值。要让本质决定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外在。

我的妻子黛安娜和我曾参观了一个关于人体的展览,那些尸体做了化学处理,得以长久保存,被用来观察。它们是真实的人类躯体,只是去除了皮肤,所以你可以看到真正的肌肉、器官、血管、神经,等等。能够近距离观察人体的内部系统真是很有趣的经历。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已经无从知晓了。其中一个人或许高一点、更魁梧一些,但本质上他们是相同的。

我想,对于恐惧,这是很好的一堂课。我们常常会被一个人的外在震慑,但是在皮肤下面,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看见一个国家的总统,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大公司的高管和一些大权在握的政客。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被这种阵势吓到了,因为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但有了一些阅历之后,我发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是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并且领导了很多普通人。他们可能会比我个子高些、经验多些、更富有、更有权威,但他们穿裤子也得一条腿一条腿地穿,他们也没有三头六臂,他们跟我一样,在本质上都是普通人。

无论我们和谁谈话,配偶、老板、孩子、家庭成员、邻居、政治家或行政人员,那都无关紧要,他们的性情或行为方式也许令人生畏,但人性的共同之处让我们得以在没有恐吓的情况下进行连接。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关注消极因素

带研讨班时,我会让听众在讲座结束时填写评估表。他们要对研讨班的内容、实用性和服务商发表意见,各个项目的评分等级为1到10。在和其他带班的人交谈时我们发现,我们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些问卷:

▶先看他们给我们(服务商)的分数,再看他们给研讨班(内容)的分数。

▶我们可能得到50个10分和1个4分,但我们会因为那一个4分感到沮丧。

比起听众们对研讨班的看法,我们更在意听众对我们的看法,而且如果有一个人不喜欢我们,我们就会感到低落。

如果50个人喜欢这个讲座,而只有一个人不喜欢,那么从逻辑上来说,是这一个人的问题。可如果只有一个人喜欢这个讲座,而其他50个人都不喜欢,我就不得不承认,是我自己的问题。(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你是一匹马,别理他就是;如果50个人说你是一匹马,那就赶紧去找个马鞍吧。)

起初,我以为只有我总是关注负面因素,但在培训和指导领域带班多年以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共同现象。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而忽略正面信息呢?

同样的,为什么我们成长过程中,单身、消极的经历决定了我们对未来每一段关系的看法?如果小时候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是令人讨厌的家伙,我们一辈子都会试图避免惹人厌烦。

原来,这里面有生理学上的原因:最近的一些大脑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负面刺激的反应程度超过了积极刺激。一名研究人员说,对于消极体验,我们的大脑就像魔术贴,但对积极的体验,我们的大脑就像特氟隆(一种防黏涂料)。我们往往高估了危险的严重性,低估了积极经验的价值。我们也倾向于低估自己处理消极经验的能力,以及利用有利的机会来促进成长和进步的能力。换句话说,人们的所思所想普遍存在一种消极偏见,我们天生就更容易悲观,而不是乐观。

大脑中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作杏仁体,它负责这些事情。当杏仁体捡拾到了负面体验时,它会立即将其发送至长期储存区;但对于积极体验,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它12秒以上,它才能被储存起来。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追逐坏消息,忽视好消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怀抱99个美好的经历,但却专注于发生过的一件坏事。我们总是更多地关注威胁而不是机遇,如果错过了一个机会,大脑会告诉我们没关系,另一个机会可能明天就会到来;但如果感受到了威胁,大脑就会提醒我们,这可能意味着痛苦,而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这个机制如何反映在人际关系和高难度对话中呢?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但是当有消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会关注它。我们失去了洞察力,因为我们专注于消极的方面,忽视了许多积极的方面。

你在教堂里与一个朋友擦肩而过,跟他打招呼:“嗨!”他似乎看了你一眼,但没有回应也没有冲你微笑。你会想:“他为什么不理我?”接下来一整天时间,你都在纠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事惹他不高兴,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当你终于忍不住问他,才发现他只是没看见你,他当时因为某件事陷入了沉思,甚至根本没有印象曾见过你。

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取线索,在没有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的情况下,解释这些线索。从那时起,我们就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让这些观点影响着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中,而另一个人却什么也不知道!

当我们畏惧某人的时候,通常并不是因为他们说了什么或是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言行的理解。我们会假设对方是怎样感受的,却并不去深究自己的假设是否真实可靠。

举个例子,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关于性格的讨论。性格外向的人往往行动敏捷,内向的人往往会思考得更深入,但需要时间来处理信息,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发生冲突的时候,性格外向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这场争论的赢家,因为内向的人无法给出一个好的答案。内向的人往往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无法在高难度对话中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会想:这是不可能的,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我没法跟他们抗衡,只要一讨论棘手的问题,我总是会失败。

这又回到了我们刚刚讨论的视角。内向的人总认为别人更自信,因为他们的反应太敏捷、说话的速度太快了。可是,这样就忽略了性格差异的事实。

▶外向的人总是一边说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说,他们经常是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在对话之前就胸有成竹。当他们说的时候,很可能还是头一次冒出这个特别的想法,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过。因为他们的思维很敏捷,所以他们以为其他人也是这样。当一个内向的人没能回应他的时候,外向的人就觉得自己赢了。

▶内向的人要想好了才说,他们在交谈中获取信息,但在提出观点之前,他们需要时间来衡量和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当他们没法快速回应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输了这场争论。

正如我们之前学到的,外向的人思维更敏捷,内向的人思维更深邃。如果双方都能认清自己的性格特征,而不是反过来认为对方需要改变时,成效就会显现。内向的人更需要了解这一点,当一个外向的人迅速拿出有力的论据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是正确的,这只是意味着他们有着不同的行事风格。

跟一个外向的人对话的时候,内向的人要想避免畏惧,需要实事求是地回应:“哇!你的观点真的很棒,一下子把我给镇住了,我一时不确定该怎么回答你,我需要一点时间好好想想,给我一两天时间好好想想刚才你说的这些,然后再回答你吧。也许到时候我会给你发邮件,或者咱俩去喝杯咖啡慢慢谈,到时我很愿意听你评价我的观点。”

书写和沉思能让内向的人有机会先行思考,然后没有顾虑地顺利做出反应。这是内向的人的长处,他们不应该对此感到尴尬,这种方法让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

如何避免被吓倒

知道了大脑对负面情绪的偏袒,我们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自己所感知到的威胁保持清醒。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汽车左后视镜上写下警告:物体在这个镜子中比它们的实际尺寸看起来要小。

当我们没有与生活中的人们建立联系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臆造一些关于他们想法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通常是负面的)。当我们相信自己编造的那些消极的故事时,就会自己吓唬自己。

心理学家丹尼尔·亚蒙称这一过程为“自动消极思维”。这些想法会自动侵入我们的脑海,蹂躏我们的生活。他说,我们应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我们大脑中的想法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相信,我们有能力去质疑那些想法。

他建议,当我们感到悲伤、疯狂、紧张或失控时,我们应该做两件事:

1.把消极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将它们带离我们的脑海)。

2.扪心自问,这些都是真的吗?

亚蒙说:“学习改变想法的一种途径就是,小心负面情绪,敢于和自己的负面情绪较劲。如果你能纠正它们,那你就剥夺了它们施加在你身上的控制力。假如你有了消极的想法却不去质疑它,你的心思就会被它占领,你的身体也会做出反应。”没人愿意把理智的钥匙交由别人来掌管,当你无法质疑别人对你的看法时,畏惧就随之而来。

因此,每当我们在高难度对话中感到被对方威胁时,我们可能需要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的:

▶我是被他们所说的吓倒了?还是被我“自己以为的”吓倒了?

▶他们不比我好,也不比我差,他们也是人。

▶如果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消极方面,那么我需要提醒自己关注积极的一面。

▶我无需假设他们在想什么,我需要的是探究。

▶他们的沟通方式不比我好,也不比我差,只是不同而已。

▶我不必与他们攀比,我只需做我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被吓倒呢?把注意力从“我觉得”转移到“事实是”——选择精准的感知。这么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这一投资的回报是丰厚的。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当谈话变得有难度时,它可以帮助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

高难度对话的技巧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对他人感到恐惧?

▶记住,人人都会面对恐惧和挑战,但处理方式却不相同。

▶有意识地关注积极的观点而不是消极的观点。

▶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消极想法,探究它们是否真实。

▶认识到不同性格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