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潜意识的神妙世界

Q先生在他19岁的时候神经受损,完全丧失了本体感觉。此后他就像《绿野仙踪》里那个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他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四肢只会纠结地瘫软在地上。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脚上时,他可以控制它们,但只要他一不留神,它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乱动起来。后来,Q先生鼓足勇气努力练习,利用意识的注意力取代无意识的本体感觉,才逐渐重新获得一部分控制身体的能力。他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并不断学习走路、穿衣服,甚至开车。可是只要看不到自己的身体,就会出问题:有一天,他站在厨房时,突然停电了,整个房间黑漆漆一片,于是他也“停电”了,跌倒在地。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身体,也就无法再控制它。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句子,如此洒脱自由,“杀人于无形”,我觉得用来形容潜意识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因为弗洛伊德在人群中多看了潜意识一眼,从此人们再也不能忘掉它容颜。”在弗大爷看来,人类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人们当下能够意识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知觉。不管你正在感受着什么,或者正在想着什么,它们都处于你的意识层面,而这些仅仅只能算是一小部分对你有用的东西。

还有一些东西,不像意识那样时时刻刻存在,但如果有需要的话,它们能随叫随到,这就是前意识——一些能够轻易进入你脑中的记忆、想法等。比如昨天你穿什么样的衣服?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你最要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关于你母亲最早的印象是什么?这些信息都存储于前意识中。

最后便是潜意识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潜意识称得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从来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能让人们在谈笑间搞定一切!这看上去高深无比、神秘莫测的“大内高手”,才是人类心理中最主要的成分。怎么说呢,如果按比例来算的话,意识和前意识占了5%,剩下的95%便都是潜意识。

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冲洗胶片的暗房,每个人外在的生活状态,都是从这个地方冲洗出来的。所以,塑造出今天的你的,不是你的姓名、工作、着装、父母、邻居或者你开的汽车,而是潜意识!它通过一点一滴的影响,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叠加在你的生活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你塑造成了潜意识中的那个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诗:

“有一个人立意要描绘世界。随着岁月流转,他画出了省区、王国、山川、港湾、船舶、岛屿、鱼虾、房舍、器具、星辰、马匹和男女。临终之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耐心勾勒出来的纵横线条竟然汇合成了自己的模样。”

潜意识的信息量之惊人,内容复杂程度之高,不是意识这等凡夫俗子可以想象得了的。有一句话怎么说?如果说意识是小聪明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大智慧!而且在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不能被意识和前意识接受的东西,它们有可能是肮脏罪恶的,是违背道德伦理的,还有可能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总之,如果让意识知道了这些,恐怕它会疯掉,进而人会躁狂和崩溃。如果非要让潜意识对意识说点儿什么,那就是:“少年,你真是太天真了……”

潜意识几乎包揽了人性中所有的“罪大恶极”,才使得意识能够以正常的状态示人。在这种层面上来说,潜意识无疑对意识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因为社会是不允许人们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把它们拦截下,不让它们进入意识层面!例如,一个对父母非常生气的孩子,可能有一种希望父母死掉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会让孩子非常难受,所以孩子阻止这一想法进入意识层面,并把它们压抑在潜意识中。

平日里,虽然无时无刻不被潜意识的强大“内力”影响着,但我们唯一能跟它通上气的时候恐怕只有在梦中和催眠里。潜意识凭着一身“本事”,真会这么甘于寂寞,安心蛰伏在内心深处一动不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信?就来看看潜意识在几次“微服出访”中留下的踪迹——

潜意识的“马脚”

“一不小心的事”——失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不经意间犯些小错误,比如,一个人本来想说某件事,却说错了词(口误),或者想写某句话却写错了字(笔误);又或者一个人在阅读文章时,所读非所见(误读),再或者他将别人说的话听错(误听)。

我们通常觉得出现这些失误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再正常不过,而且会有许多理由来做解释:

A.有些疲倦或不舒服。

B.太兴奋。

C.注意的事情太多,分心了。

一个人可以自动执行许多程序,即使很少有注意力参与其中,同样可以做得准确无误。比如一个散步的人,几乎没有考虑往哪儿走,但他一直走的是正确的路线,并毫无偏差地走到目的地;一个熟练的钢琴家可以不假思索地准确敲击琴键,下意识地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如果说失误是因为注意的事太多,分心了,显然不能成立。

与之相反的,有的时候越渴望成功,不敢分散一丝一毫的注意力,却往往更容易出错。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太兴奋”,但是为什么兴奋不反过来促进注意力集中,去达成人们期望的目的呢?而且很多人虽然没有感到疲倦、兴奋和心不在焉,在一切都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仍然会发生一些失误。

说了这些,其实只想说明一点:以上三条看似是解释,实则是借口!“世上没有巧合的事,只有巧合的假象。”每一次口误、迟到、摔坏其他人的东西等小失误,都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这些蛛丝马迹、林林总总皆是潜意识的表达。

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名字“Frank”错喊成了“Fag”,而“Fag”在英语俚语里是指男同性恋,这个人内心深处对同性恋的歧视就昭然若揭了。在宴会上,女主人想对一个男客人说:“你可以吃和喝你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她实际说成了:“你可以吃和喝我所想要的东西。”她的言外之意是:他可以吃和喝他所想要的东西,但是他想要什么我已经替他做主了。同样的,一位解剖学教授讲解鼻腔的结构,当讲课结束时,他问听众是否能理解他讲的东西。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说:“老实说,我有些不信,因为即使在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中,能充分了解鼻腔解剖结构的人,也一指可数……不,不,我的意思是屈指可数。”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懂鼻腔结构的人只有他一个!还有一个人谈到一件他反对的事情时,他说道:“事实是‘暴龊’的……”其实他是想说这些事是暴露和龌龊的,但是不小心合成了“暴龊”。

时隐时现的记忆

凯特是一名大学教授。1992年,他姐姐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外甥参加了一个男童合唱团,正好就是凯特小时候参加过的那个。听到这个消息,凯特并没有为外甥步其后尘而高兴,而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越来越烦闷,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开始跟老婆发火,夫妻关系也开始恶化。但是他没有把这些麻烦与姐姐那通电话联系起来。

不久之后,凯特隐隐约约想起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叫法墨,是他在男童合唱团时的一名管理员。凯特在10~13岁时参加的这个合唱团,而如今他已经38岁了,25年后,他第一次回想起跟法墨有关的事:一天晚上,法墨进到他的睡棚,坐到他的床上,触摸他的胸部,然后是腹部,最后将手伸入了他的内裤……这个人已经在他的记忆中封存了25年之久。

为了收集自己遭遇性骚扰的证据,凯特雇用了一名私家侦探。结果令人吃惊,法墨早在很多年前便被合唱团解雇了,因为他与合唱团的那些小男孩“关系过于亲密”;除了凯特以外,还有118人当年受到过法墨的猥亵,但是他们对此绝口不提。至此,凯特更加相信自己被性骚扰的记忆是真实的,于是,他决定直接去找法墨谈谈。他拨通了法墨的电话,在电话里,法墨毫不费劲就记起了凯特。法墨问道:“我可以为你做点儿什么?”凯特说:“能否告诉我,你是否为当年对我和对其他男孩做的事感到内疚?”法墨承认自己某天晚上确实到凯特的睡棚里骚扰了他,也承认骚扰了其他人,还承认自己知道对儿童做这些行为是违法的……他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凯特对电话进行了录音。

随后凯特起诉了法墨,法墨被捕入狱。

一个人可能遗忘诸如性侵犯这样的创伤性事件吗?沉寂多年的记忆,会因为偶然的事件,比如一个电话,再度浮现吗?一旦恢复了对往事的记忆,它会导致抑郁和焦躁不安等情绪困扰,而本人还不知道其中原委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皆可以用潜意识来做解释!

就像前面所说的,意识不愿面对和承受不了的东西,通通被“下放”到潜意识之中。在风平浪静的意识的表面之下,是一个暗流汹涌的潜意识世界。当潜意识中“黑暗物质”积攒太多的时候,不免会产生动荡,影响到意识领地。而这些影响的表现就是各种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可以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

回到凯特的例子,好端端的记忆突然凭空消失,若干年后再次浮现,正是潜意识的“杰作”!它把凯特童年时那段痛苦不堪的记忆压抑住了,不让它出现在意识里。就像另一个例子,X先生爱上了一位小姐,可惜他的追求没有成功。不久,这位小姐嫁给了Y先生。虽然X先生早就认识Y先生,而且和他还有很多业务上的往来,但是他总是一再忘记Y先生的名字,以至于每当给他发邮件的时候,X先生都不得不向别人询问Y先生的名字。显然,X先生的潜意识想将他可恶的情敌从意识中彻底抹去,“永远都不要再想到他!”

“视而不见”——盲视

早些年的子弹不像现在,那时候它们要慢一些,而且效果更加离散,所以子弹穿过大脑会形成一个干脆利落的孔道,并不怎么影响周围的其他组织。于是有些受害者在大脑变成了甜甜圈的形状后,依然能够幸运地存活。这要是放在今天,同样的创伤路线,子弹基本能让脑浆变成爆米花,让受害者一命呜呼。

而T先生,就是早年大脑中枪后幸存下来的一位。但他也并不是毫无损伤,枪伤给他留下了一份奇特的礼物——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和一个完全被破坏的视皮质。简单地说,就是T先生视觉前端接收装置——眼睛没有问题,可以接收视觉信息,但是他视觉后台系统崩溃了,没法处理和分析接收的视觉信息。再简单一点儿说,他成了“睁眼瞎”!

我们还知道,在人类行为中,“脸”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男人们通常关注的并不是脸,但古希腊的海伦依然被形容成拥有一张“倾国倾城的脸”,而不是“倾国倾城的胸”。无论男人对女人的身材多么关注,女人对男人的肌肉多么热衷,人类大脑里却没有专门分析肱二头肌和屁股曲线的地方,却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用来分析脸——梭状回面孔区。

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脸来快速判断他们是开心还是难过,满足还是不满足,友好还是危险,所以说,面部表情是我们交流的关键,而且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也真实地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很难被抑制或者伪造。至于“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只是针对整体的、大面积的表情而言,细微之处终究难逃脱泄露内心真实想法的命运。所以才有了一门专门通过表情“洞察人心”的学科——微表情。这也说明,人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控制的。

那么T先生的“睁眼瞎”和人类的“脸”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来看下面这个实验:

在T先生面前放上一组人脸图片,让他分辨图片中谁的脸是开心的,谁的不开心。

这个实验听上去有些可笑,因为我们都知道T先生的视觉后台分析系统已经完全瘫痪了,他能“看到”东西,但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的结果却非常神奇,“睁眼瞎”的T先生竟然在三分之二的情况下都正确地辨认出他所“看到”的脸是开心的还是生气的。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意识已经不工作了(视觉属于意识范畴),但他的梭状回面孔区,也就是潜意识所掌管的区域,依然在正常地接收、分析着图像。所以T先生才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正确地识别出那么多面孔。

几个月之后,另一组研究者也找到了T先生,想让他参加另一组实验。是什么呢?如果你突然感觉就要踩到一只躺在地上的猫时,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开,这个自动避开的行为是由你的潜意识主宰的。这正是这组人想在T先生身上进行的实验。他们提议,观察一下T先生在没有拐杖帮助的情况下,走过一个堆满杂物的走廊的情形。一开始T先生非常不愿意,他觉得:“我是个盲人,你们这是在拿我开玩笑!”后来在研究者反复恳求下T先生同意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T先生也没有想到。——他顺利地从走廊中走过,途中避开了一个垃圾筒、一堆废报纸和几个盒子,一次也没有跌倒,也没有撞上任何物体!当被问道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T先生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T先生这种毫无视觉感知能力,却能够对眼睛接收的视觉信号作出反应的行为,被称为“盲视”!盲视是一个很古怪的病症,但是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中除了“意识”外,还有“潜意识”这套独立运行的系统。

下面是另一个“另类的”盲视案例,个中意味还请大家自己体会。

W先生口述:

几年前,我和妻子之间有许多误会。尽管我愿意承认她是个没有坏心眼儿的人,但我觉得她太冷淡了,我们在一起生活缺乏柔情。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给了我一本她买的书,以为我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对她的“关心”表示感谢,答应会仔细阅读这本书,但是事后我随手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偶尔我会想起这本书,却找不到了。

大约6个月以后,我的母亲病了,妻子承担了照顾我母亲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她身上有很多我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品质,我对她的感情又日渐深厚起来。一天傍晚,我回到家里,满怀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下意识地走到书桌旁。当我毫无目的但带着几分模糊的信心打开抽屉时,发现抽屉里的最上面,竟是那本我找了很久却遍寻不见的妻子送给我的书。

“请自行脑补!”

潜意识不仅有时会代替意识翻译感官的数据,还会提升、改善这些数据,而且它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感官传输的数据质量非常低劣,必须将这些数据整理好才能使用。举个例子来说,视网膜上有一个点叫“盲点”,如果一个物体的影像刚好落在这个点上,就会看不到。正常情况下,你并不会感觉到这个盲点,因为大脑会根据从这个点周围获取的数据来填补这个漏洞。

为了弥补盲点的存在,人的眼睛每秒钟都会微微改变一点儿位置,我们可以把这种眼部活动称为“微扫视”。它可算得上是人类身体所能进行的最快的运动了,以至于没有特殊仪器的帮助,你根本无法观察到这种快速的活动。举例来说,当你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眼睛就在沿着字列进行着一系列的扫视;而当有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目光就会在对方的脸上游走。控制着你眼球的那六块肌肉成了最辛苦的家伙,一天之内的运动就有十万次!

如果把眼睛看作一个简单的摄像机,因为它需要不停地“扫描”,会使机身颤动,这种情况下“录下来”的东西根本模糊得没法看。但是大脑,具体说是潜意识,会默默地帮助它做剪辑和调整,来弥补眼睛抖动造成的画面混乱。

当眼睛传递数据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周边视觉”。当你伸出手,看大拇指的指甲,你会发现视线集中在指甲盖,或者是指甲边缘。哪怕你有再好的视力,指甲外区域的视觉清晰度,大概也跟一个重度近视患者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盲点、扫视和糟糕的周边视觉,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比如,你看你上司的脸,视网膜向你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模糊、颤动着的、在脸的正中央有一个黑洞的人。但是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就是潜意识自动处理了这些数据:将两只眼睛接收的数据合并,移除所有颤动造成的瑕疵效果,根据邻近的视觉填补盲点造成的空缺。

“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们看过了这么多潜意识在生活中的表现,也见识到了它的诸多神奇之处,下面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一觉醒来,潜意识消失了会怎样?

首先,从你醒来,试图起身下床时就和以前不一样。人类有一种称为本体感觉,又叫作肢体位置感觉的“第六感”,这种感觉时时刻刻在监视我们身体的知觉,接收肌肉、关节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我们知道自己肢体的位置,来调整身体。比如,当我们举起左臂时,会不自觉地把身体的重心往身体右侧移动,以保持平衡,否则会有倒向一边的危险。

本体感觉很重要,但我们平日里基本不把它当回事儿,察觉不到它的运作,往往不知不觉就可以站立、闭上眼睛、保持平衡……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不可替代,比如Q先生的情况:

Q先生在他19岁的时候神经受损,完全丧失了本体感觉。此后他就像《绿野仙踪》里那个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他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四肢只会纠结地瘫软在地上。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脚上时,他可以控制它们,但只要他一不留神,它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乱动起来。后来,Q先生鼓足勇气努力练习,利用意识的注意力取代无意识的本体感觉,才逐渐重新获得一部分控制身体的能力。他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并不断学习走路、穿衣服,甚至开车。可是只要看不到自己的身体,就会出问题:有一天,他站在厨房时,突然停电了,整个房间黑漆漆一片,于是他也“停电”了,跌倒在地。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身体,也就无法再控制它。

还有,看过前面我们知道,潜意识要翻译和“脑补”感觉通道中传来的信息。说白了,就是你看到的光线、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温度,都需要经过潜意识的处理才能呈现真实的模样。如果潜意识消失了,那么世界看起来就会像一团混乱的像素与颜色,而不是组合成有意义的三维空间影像。这样来说,想象我们的大脑没有潜意识会变成什么样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意识依赖的是潜意识的运作,如果没有潜意识,我们也意识不到什么。就好比没有计算机复杂的软硬件系统运作,计算机屏幕上的东西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这里我们假设X先生是一个没有潜意识的人,现在X先生打开电视机,听到新闻报道说:“相亲男伸出狼爪,第一次见面就将女方强奸。”当你读这句话的时候,不必逐字停下来查阅脑袋里的词典,它们的意思就会立即浮现,无须思索。因为你的潜意识正在私下里狂热地处理着这些数据。然而X先生却没有这种迅如疾风、快如闪电的查阅能力,每读到一个词,他都必须努力想一下是什么意思,甚至他能不能读取脑袋里的词典都是个问题。不过为了使例子更丰满,我们就假定他能。

当你听到“相亲男伸出狼爪”时,你会毫不迟疑地理解成这个相亲男是个色魔、臭流氓,不会考虑其他的什么意思,比如:相亲男伸出了玩具狼的爪子,或者他跑到野外捉住一只狼,然后剁下了它的爪子……

但是可怜的X先生,就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想一下每个词的不同意思,然后看它们怎样可以连贯起来。在他还没想通时,新闻主播早已播报下一条“热浪席卷南方各城市”的新闻了。这会让他更加困惑:是不是南方要发生海啸了?

除此之外,没有潜意识的X先生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举步维艰。当我们过马路时,看到货车冲过来,不用想就知道有危险,要立即跳开。但是X先生无法在当场感到那种骤增的惊恐,他必须要等看到或者了解到卡车对人造成的伤害时,才会猛然一惊。所以当卡车冲向X先生的时候,他可能会拿出笔记本上网查一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再作出反应。同样的,我们跟某个女性初次见面时,瞬间就能判断她是什么样的人,她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对她的印象是好是坏,全部过程用不了几秒钟。但是X先生却办不到。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把对方的特征逐一列在小本子上,随机组合,然后忘我地做着各种可能性的复杂分析……

如此看来,归根结底,潜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潜意识就没有意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现在我们知道人的大脑中同时有意识和潜意识两套系统存在,就像我们有两个肾、两片肺一样,有双份系统相互备援。但是意识跟潜意识的关系又跟双肾、双肺有所不同:意识和潜意识互不相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比如说:

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

这点从大脑受损的病人身上可以看出来。大脑的不同区域代表着不同的潜意识功能,比如说,大脑的某区域受损可能会影响记忆能力,但学习能力则不受影响;中风可能会使语言能力受损,但不影响其他能力。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Q先生,他的大脑某个地方受到损伤,影响了他的本体感觉的功能,但是对他其他方面的潜意识能力并没有影响。如此说来,潜意识就好比一个“并联电路”,其中一条电路受到破坏,并不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运行。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

意识是一种知觉,相当于“观察者”,比如:老师刚烫了新发型,你的好朋友对你的画的评价,从电脑里传来的优美音乐,等等。你察觉到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同时,意识还是“指挥者”,它不仅观察和感觉外在的事物,还能根据这些事物反馈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控和管理身心。所以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比如多重人格,意识可能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系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意识就是单一的系统。这样来说,意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串联电路”。

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

人类有一种潜意识的“危险侦测器”,可以在意识注意之前估量所接收的信息,如果它判定有威胁,就会马上作出恐惧反应。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这种潜意识因为分析速度非常快,也很容易出错。这时如果有个“稳重”的处理系统来修正错误,就再好不过了。于是意识出场了:虽然它比较慢,但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环境分析,修正因快而犯下的错误。

假设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中间有一条细长的褐色皮质物,你的第一个念头是“蛇”!于是连忙停住脚步,倒吸一口气。然而,待进一步分析,却发现原来只是一根树枝,你这才继续上路。你的潜意识先对那根树枝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粗略分析,之后意识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分析。意识和潜意识的这种合作搭档对我们来说是极好的!

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

虽然潜意识能及时发现当下的问题,并快速作出反应,但它无法预期明天、下星期或者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也就无法根据预期做事先的计划。不仅如此,潜意识还无法思考过去,无法将过去和将来整理成连贯一致的事件。潜意识真是实实在在的“活在当下”啊!

而在自然界中,具有“未来”与“过去”的概念,能做长远计划的生物,才会有较大的生存优势。尤其是对于低等动物而言,计划未来甚至成了一种本能,比如松鼠“知道”要储存坚果以备冬天所需,候鸟“知道”何时要南飞到更温暖的地方。对我们人类而言,农耕也需要有过去的知识和未来的计划。那么人类的这些预期、设想和计划都由谁来做呢?就是意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冲突便是由意识跟潜意识这种不同的分工造成的。比如说,一个人对未来有详尽的计划和目标,想达到某种成就和高度,于是意识选择让他待在家里,好有更多的时间去努力。但是他的潜意识非常喜欢热闹,爱参加各种聚会,与人打交道。潜意识和意识这种“眼前”和“未来”冲突的结果,就是他本人闷闷不乐!

潜意识是“自动挡”,意识是“手动挡”

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思考其他问题,或者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一个人可以边熟练地弹奏钢琴边演唱歌曲,不用去考虑怎么“分工”……这些不知不觉又轻松自如的行为,都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完成的。它让我们一旦学会这些复杂的行为,无须刻意留心怎么做,便能自动作出来。就像在体育比赛中,一旦选手进入了“状态”,不用刻意去想怎么做动作,就可以做得很好。

同样,我们也不常设想要怎么思考,它就自动思考了。正如弹钢琴可以成为自动化一样,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变成自动化。比如我们在聚会中,潜意识一边阻隔身边其他人的交谈对自己的干扰,一边又在“监视”着这些人的谈话。所以当某个人的谈话中偶尔提到你名字的时候,就会引起你的注意,朝他(她)张望过去……

潜意识的这种“自动化”还体现在,我们跟某人初次碰面的时候,常会不知不觉地将他(她)归为某类人。别小看这个“归类”,在它的背后可是需要潜意识进行复杂而大量的处理工作,比如首先将接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种族、性别、年龄,等等,再检索自己的“信息库”,逐条作匹配和分析……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是毫不费力,轻松自如的,相比之下,意识的思考则要费神得多,因为它涉及要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收了潜意识!

N是一位著名的电器设备发明家,当他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时,他就先构想出它的雏形。然后他知道,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向他呈现其他细节。他从来不刻意去想怎样改进,也不去过分探究,他就是随意而为,面对作品时,一些想法会自然而然地涌出,去填补他的构思。N每次设计出的产品都是成品,20年来无一例外!

F是一名著名的化学家,他在实验室里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想知道六个碳和六个氢原子组成汽油时,它的分子式是怎么排列的。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一次,他在打盹的时候,潜意识突然向他提示: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并且盘旋运动,像个玩具风车……一下子,他的问题解决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苯环原子环形排列,就是这样产生的。

A教授是一个著名的自然主义者,几周来一直在辨认石板中一条鱼化石的种类,但是这个鱼化石从外表看有些模糊不清。疲惫之下,A教授暂时放弃了辨认。一天晚上,他梦到了这条鱼没有被辨认出来的部分,他努力想记住梦中鱼的细节,但是想不起来了。他回到工作室,想看着鱼化石去追忆梦中的印象,但是毫无结果。第二天,他又梦到了鱼,但是醒来后又忘了。第三天晚上,他睡觉前在床头放了一支笔和一张纸,希望能再梦见鱼。在早晨快醒的时候,他果然又梦到了,而且很清楚!他终于用笔将鱼画了下来。天亮时,他匆忙赶到工作室,用凿子按他在纸上的草图凿了起来,当鱼化石完全暴露时,与他画的鱼完全一样!

40多年前,D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一直在关注糖尿病的治疗,他知道这种病给病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当时在医学界尚无药物能对症下药,D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实验,想解决这一国际医学难题。一天晚上D很疲倦,就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自己从狗的退化胰腺管中抽取残液……这就是胰岛素的起源,它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潜意识就是这样来“造福人间”的,它让人有了超人的悟性和洞察能力,而且,人们在对某些事情进行持续关注的情况下,所关注的内容会被写进大脑的潜意识。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比如梦中,潜意识开始动用它的力量帮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当你为某件事绞尽脑汁而不得结果的时候,不妨先睡一觉!

潜意识这般神奇的力量是我们早已了解的,现在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在清醒的时候掌控它,为己所用呢?因为我们不可能天天都睡大觉,靠做梦来悟出点儿什么吧。其实答案很简单——暗示!

暗示能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杀生》。主角“牛结实”平日里飞扬跋扈,这种行径在封闭的深山小镇中尤为离经叛道,伤风败俗,令众人无法容忍。于是每个人都盼着他死掉才好,但是又都不想背负杀人犯的罪名。于是他们想到一条“妙计”,每一个见到牛结实的人都跟他说:“你的气色看上去太差了,一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人们用各种方式施加这个“暗示”,让牛结实真的觉得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久而久之,他就真的这么死掉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块木板架在一条浅沟上,试着从木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这很容易。同样的木板,架在一道万丈深渊上,再试试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就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做到的了。你可能会胆战心惊地迈出一两步,然后赶紧往回撤,因为如果不及时止步的话,就会有坠落的危险。为什么同样一块木板,两次的反应会如此不同呢?

那是因为,当木板架在万丈深渊上时,就会对你产生“坠落”的暗示,因为“坠落”意味着危险和恐惧,所以你的潜意识会立刻预见到你有发生坠落的可能性,并作出反应——后退。尽管你用逻辑说服自己:“架在万丈深渊上的木板和架在浅沟上的木板完全是同一块,刚才我都成功走过去了,这次也一样能成功。”但是,实际上你做不到,因为逻辑思维是意识层面上的事,潜意识已经替你做了主,接受了“坠落”的念头。如果你坚持踏上木板的话,很可能会真的坠落丧生。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但是,不是任何暗示都能起作用,来看这个例子:

一位女乘客正站在一艘船的甲板上,海浪轻轻起伏,她感到有些轻微的摇晃。这时你对她说:“天哪!你一定很不舒服吧?你的脸已经发绿了!你是不是有点儿晕船?要不要我扶你到船舱里去?”这位女乘客的脸马上就会变得毫无血色,同意你的提议。但是如果你对一位老船员说:“嘿,兄弟,你看上去有点儿不舒服,是不是晕船了?”如果他脾气好的话会礼貌地告诉你你弄错了,如果脾气不好的话,没准儿你已经在海里了。

为什么同样的暗示对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效果呢?那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状态不同!

女乘客接受了你的建议,是因为你的暗示同她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形成了共鸣,这一切已经足以让她相信自己有些晕船了,于是她同意你扶她回到船舱。就这样,你的口头暗示变成了现实。

而这种暗示对于老船员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的潜意识已经坚定地对晕船产生了免疫。当你说这话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受到你的影响变虚弱,反而倍加自信。

所以说,只有对方或者自己真正信服暗示的内容,暗示才能发挥作用!

掌握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大肆享受暗示带来的好处,最著名的一个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叫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得名于美国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所做的一个实验。

罗森塔尔和他的团队来到一所中学,他们要求学校18个班的孩子都要完成一项智商测验。然后他们将智商测验的结果告诉老师,但学生不知道。他们告诉老师这项测验表明哪些孩子是智商超常的,哪些是智商正常的。然而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随机抽选,跟他们的智商测验结果没有任何关系。令人震惊和发人深省的是8个月以后,另一项智商测试结果显示,大约一半被标上“正常智商”的孩子的智商测验分数提高了10分,那些被贴上“超常智商”的孩子中,将近有20%的人分数提高了30分以上。这些孩子神奇地变成了他们被“期望”的那样!

显然,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期望变成什么样,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会不断受到阻碍,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暗示,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暗示,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那么在这一篇的最后,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会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对心理学更感兴趣,更快乐!

好了,你正在成为这样的人!

《重口味心理学2:怎样证明你不是变态》